——《始得西山宴游記》別樣的解讀"/>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xué) 徐紅芬
一“醉”解妙文
——《始得西山宴游記》別樣的解讀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xué) 徐紅芬
醉 西山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以下簡稱《西山》)是蘇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專題“感悟自然”中的一篇文章,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它是《永州八記》的序言,更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只有深刻而全面理解《西山》,才能讀懂《永州八記》,讀懂柳宗元在永州山水間的感悟和蛻變。
《西山》用鋪墊和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來寫“西山”的“特立”,然后從西山的特立中感悟到保持自己人格的獨(dú)立,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人生真諦,從而能在自己的人生困境中看到一絲光亮。
要理解這篇文章,只需抓住兩次“醉”即可妙解全文。第一個(gè)“醉”字是第一小節(jié)中“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第二個(gè)“醉”字是“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這兩個(gè)“醉”字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游眾山和游西山的不同感受。
第一次“醉”是借酒消愁而愁更愁的“麻醉”。
公元八一五年夏天,柳宗元因?yàn)椤坝镭懜镄隆钡氖《毁H為永州司馬。永州,地處湖南與兩廣交界,這里被原始野林籠罩著,潮濕蒸郁,暗無天日,人煙稀少,瘴疫猖獗,是個(gè)天然的監(jiān)獄。司馬,是個(gè)閑職,在編制之外,沒有什么公務(wù),甚至沒有辦公處所。從朝廷命官降為蠻荒之地的閑官,這樣的人生際遇讓他陷入了極度的抑郁與恐慌之中。“自余為僇人,恒惴栗”便是他當(dāng)時(shí)心境的真實(shí)寫照。
在永州,他無所事事,只能與僧侶朝夕相處,談經(jīng)論道,然而他的抑郁情懷并未因此而排解,他只好“時(shí)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他每天“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是一種漫無目的、漫不經(jīng)心的游玩,是一種百無聊賴、消磨時(shí)光的游玩。他“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至?!钡麤]有游玩的興致,更沒有欣賞美景的心情,他“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這種喝酒,絕不是品味,不是享受,而是一種麻醉,是逃避,他要借醉酒來麻痹自己苦悶的心情,來暫時(shí)擺脫塵世的苦惱,來忘卻自己的慘痛遭遇。他醉后便開始做夢,文中雖然沒有交代做了怎樣的夢,但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夢無非是想傾訴他的委屈,渴望朝廷能為他洗清冤情,甚至渴望朝廷能一紙?jiān)t書將他召回,繼續(xù)讓他去實(shí)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然而這終究是美夢一場,醒來后依然是冰冷的山川,冰冷的現(xiàn)實(shí)。于是他只能“覺而起,起而歸”,繼續(xù)他那司馬的生活。
第二次“醉”,則是天人合一的自我“陶醉”。
柳宗元在法華西亭發(fā)現(xiàn)了西山的奇異之后,便“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他歷經(jīng)艱辛,終于找到了西山,并登上了西山,在西山頂上,他看到了如螻蟻般渺小的眾山,看到了“尺寸千里”,看到了“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壯闊景象。他的眼界、他的胸襟,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他終于覺得在冥冥之中,西山已成為他的知己,他可以和西山一樣保持獨(dú)立的文化人格,不與朝廷中那些卑鄙的小人同流合污。于是乎,他“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只喝一杯酒,他就熏熏欲醉了。此時(shí)的醉,與其說是酒醉,不如說是“心醉”了,就像歐陽修在滁州優(yōu)美的山川中那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彼裼斡谖魃胶祈祻V大的天地宇宙之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jià)值,開始用心靈感悟自然,與自然對話。
于是在始得西山后八日,他又覓得了鈷鉧潭、小石潭等,佳山秀石、碧潭清溪,處處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跡。他將自己的全部熱情傾注于自然風(fēng)物之中,胸中的熱情汩汩而出,他一連寫下了八篇文章,合稱“永州八記”,被冷漠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也因柳宗元的到來而擁有了勃勃生機(jī)。在這里,文采華章從朝報(bào)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渾然構(gòu)成張力,生氣勃勃。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fā)配南荒的御批,點(diǎn)化了民族的精靈。他縱情揮灑筆墨,將自己憤懣不平的感情、悲哀抑郁的情懷、苦悶中尋求解脫的心境全都融入到了永州的山水草木中,“永州八記”使中國的山水游記進(jìn)入了一個(gè)嶄新的時(sh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