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中學 繆一喜
巧設問題入佳境 激趣導思促實效
——初中美術教學課堂提問初探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中學 繆一喜
現(xiàn)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diào)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將美術教學的內(nèi)容問題化,通過設置各類問題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運用一些小技巧、小策略,使得美術課堂的提問激趣、導思、促實效。
提問 美術 學生
現(xiàn)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diào)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將美術教學的內(nèi)容問題化,通過設置各類問題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許多教師鑒于問題對于教學的重要性,都有意識地在實踐中設計問題。然而,教師由于對于課堂問答行為認識程度的高低和提問經(jīng)驗積累的深淺,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美術課堂的問題情境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如有些問題由于表述不清、言不達意而跑題;又如在提問中過多地把一些非美術的知識當成學科滲透加以運用,這些看似熱鬧實質(zhì)無效的問答會使得提問不著邊際而離題;再如反復地問學生“美不美、好不好看?”這種毫無意義的假問題很難引起思維的碰撞、思想的升華。提高美術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質(zhì)量尤為重要,我們不妨運用一些小技巧、小策略,使得美術課堂的提問激趣、導思、促實效。
將一個教學內(nèi)容或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來為學生鋪設思維臺階,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逐漸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這種過程啟示性強,遞進自然流暢,教師似乎用問題搭建了一架梯子,學生順梯而上,去摘取學習的果實。比如,我們在上《重復的魔力》這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對“重復構成”這個概念有個認識理解。我先出示一個瓶子,提出第一個問題:“你能為這個瓶子裝飾一下嗎?要求整個瓶子只能出現(xiàn)一種同樣大小的形狀?!比缓笤龠M一步提問:“請你說說按此要求裝飾的思路和體會?!睂W生回答出自己的思路體會,用同樣的單形不斷地重復,這樣得出重復構成的概念通俗易懂,學生容易領會。再如,我在教學《漸漸遠去的教室》的一課,重點是要學習空間透視,如果一上來講透視規(guī)律,學生就會很難理解。不如用分解法設置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問題。第一問:“樹林里有條小路,誰能把這條小路的縱深感畫出來?”學生開始討論探究,甚至動手畫起草圖。第二問,出示名作霍貝瑪?shù)摹读珠g小道》,“請比較你所想的和你所畫的草圖與名家名作有何不同?”通過每個學生的一些固定概念圖樣和現(xiàn)實視覺圖樣兩者的矛盾沖突,歸納出要表達出空間的縱深感必須遵循一定的透視規(guī)律,從而理解近大遠小的法則。
有些知識點是學生從來沒有認知或有過類似知識經(jīng)驗的內(nèi)容,突然拋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回答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問題往往帶有一定的探究性,此時教師如果將答案和盤托出,那就變成自問自答了,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久而久之,學生甚至還會產(chǎn)生依賴的惰性心理。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北热缯f在教學欣賞課《中國古代花鳥畫》中的朱耷的作品時,提問“為什么他的作品中的魚、鳥等都是白眼向天?”這種問題對大多沒有美術史經(jīng)驗的初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的,教師可以針對性地介紹一些相關的時代背景,如藝術家的身世、所處的時代或藝術主張等,為問題與答案之間牽引一條有用的線索,引導學生借助于線索進行論證分析,此為牽線法。
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故意在問題中留有漏洞,利用漏洞來活躍課堂氣氛。如“有人說朱耷筆下的魚和鳥的眼睛都有毛病,大家能把這些毛病找出來嗎?”這個問題明顯是故意留有破綻的,但是,這個破綻卻很快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魚和鳥的眼睛上,這樣鑒賞就抓住了關鍵點。通過觀察與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朱耷筆下的魚和鳥“白眼向人”其實是畫家故意為之,是傳達個人思想情感的獨特手法。錯問促進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在臨摹中感受》這一課,要學習變體畫的內(nèi)容,給出米勒和梵高的《第一步》兩幅不同的作品,故意提問:“哇,這兩幅畫好相似啊,作為一個大師梵高,他是在抄襲前輩米勒的作品嗎?”學生們在哄笑中探究討論發(fā)現(xiàn),梵高保留了什么?改變了什么?從而了解變體畫的特點和表現(xiàn)技巧,學習了大師的繪畫語言。
如果讓學生進行角色轉(zhuǎn)換,站在大師的角度看問題,很多問題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國古代花鳥畫》一課,學習中國古代畫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后,教師可以將話鋒一轉(zhuǎn):如果是你來表達自己的趣味情感和人生志向,你會選用何物來入畫呢?或在學習了雕塑欣賞后,又可以設置一問題:請你為美麗的校園設計一件合適的雕塑作品,談談你的創(chuàng)意思路。這種方法,讓學生設身處地,對問題進行深度拓展或?qū)嵺`嘗試,并深深體會到其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利用答案或預設的問題接著追問,意在對問題進行持續(xù)的探究與質(zhì)疑,教師利用追問產(chǎn)生引和趕的效應,如“在這件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這一問題,當學生開始回答時,教師可以追問“是這樣嗎?那可以用美術語言說得再具體一點嗎?”“你可以說說作者是怎么來進行表現(xiàn)嗎?”老師的進一步追問,促使學生進一步展開思考探究,直達教學的重點所在。
美術作為一種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思維活動,需要學生投入自身的情感、認知和心智活動。西方學者德加默有“提問的好即教的好”的看法。如果教師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技巧,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提高課堂實效,同時還能增進師生交流。
[1]莊曉紅.淺論初中美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文教資料.2012(05)
[2]黃為.初中美術課堂提問的誤區(qū)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