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華
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整合思路解析
□殷麗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幫助學生尋找作文素材,而家長則為學生購買作文范本,導致作文目標分散,學生言而無物,言而無情,作文水平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時也會文思枯竭,無從下手。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的積累,教師未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文章對小學作文教學資源的整合進行分析,旨在提升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小學作文;教學資源;整合;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整合教育資源,按照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學習習慣來搜集材料,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激發(fā)學生的作文寫作靈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文章主要就教材內容和課外資源的整合兩個方面對這一命題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按照現(xiàn)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規(guī)定,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上作文課,三年級到六年級共58次大作文,且明確提出寫事作文20次,寫人作文8次。寫人作文離不開敘事,寫事作文也離不開寫人,兩者相互關聯(lián)。為了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小學生作文質量,應積極整合課內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學段目標,關注學生能力是否達標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常常拿學生作文與優(yōu)秀作文作比較,學生作文顯得一文不名,還打擊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和信心。筆者認為,應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客觀評價學生的寫作情況。以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玩具臺前的孩子”為例,教材中的插畫清晰地呈現(xiàn)了人物、地點、事情,但需學生細心觀察和思考。在無文字說明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根據(jù)插畫內容寫作,說清楚人物、地點、時間和事情四要素。又如,兒童節(jié)前夕,爸媽帶著孩子到商店買玩具,男學生喜歡玩具車,女孩喜歡布娃娃,都各自挑選了喜歡的禮物,然后高高興興回家。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注意玩具的顏色、類型等,讓表達內容更豐富。三年級、四年級學生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并發(fā)揮對人物的想象;五年級、六年級學生既要將意圖表達清楚,也要聯(lián)想到人物的語言、表情,并結合自身所思所想談感受,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敢于表達、樂于分享習作時的感受。
2.深挖教材前后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延伸能力
(1)教材縱向相同主題的聯(lián)系。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編寫者重視學生語言能力與文體寫作強化。以習作28次來說,主題緊密關聯(lián)的有多篇,如四級下冊 《難忘的第一次》可將 “難忘的事”“難忘的童年”“兒童趣事”和 “相互關心,幫助的事”等聯(lián)系起來,學生寫作時要關注事情的經(jīng)過,把這部分寫得具體生動,并圍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進行描寫。因此,教學中應注意教材內容安排關聯(lián)點,引導學生留意觀察,定期翻閱、反思和修改,盡快提高作文水平。
(2)教材縱向安排的寫作意圖。在編寫過程中,編寫者用心于文體訓練編排。以第二學段 “觀察日記”為例,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習作方法。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題為 “細心觀察”,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為 “觀察與發(fā)現(xiàn)”,主題均為觀察日記,都是按照本組課文內容而制定的主題,具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特點,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例如,對于三年級學生,可引導他們從閱讀中體驗,并感悟課本文章的寫作思路,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本文章的基礎上理解思路,激發(fā)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在教學設計階段,可做表格處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記錄觀察所得的內容。相信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寫作時便會逐漸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新課標要求,課程資源包括課程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兩部分,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首先要盤活課堂教學資源,尤其是教科書資源。新課標教材、修訂教科書,均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均可作為作文教學的教材。而盤活教科書教學資源,需要充分發(fā)掘教科書的智慧、審美和情趣等因素,引導學生熱愛語文學習。每一篇文章均有其主旨、思想感情,學生通過學習應感受到款款親情、真摯友情和愛國熱情等。同時,也要盤活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開闊視野,積累作文素材。
1.記錄活動課,豐富學生的表達
課外活動課具有綜合性、主體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存在差異,在作文課堂上一些基本的特質無法展現(xiàn)出來。比如,在學校社團活動中,學生參與時會流露真情,教師則可拍攝活動過程,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回放。
2.參與社區(qū)活動,感受當?shù)匚幕?/p>
教師秉持的是大語文觀,教學過程中應按照編寫者的意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有興趣、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比如,學習 “藏戲”這篇文章時,拓展實踐探究,充分了解民風、民情和當?shù)匚幕?,引導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各地文化。通過采訪、深入了解當?shù)匚幕?,可積累素材,豐富表達內容。
3.注重日常積累,充分挖掘課堂素材
學生的課余活動很豐富,有很多時間參與各類活動,也有假期跟著家人參與長途或短途旅游的經(jīng)歷。在習作課上,還應提出4個方面的話題,如到過什么地方、見到什么人或事、體驗到什么、有什么感想。按照習作主題指導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豐富文章的內容。為了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課余時間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友誼、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想象力等,還有助于學生拓展寫作思路。
新課標對小學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課堂,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充分整合課堂教學資源、課外教學資源,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1]王天馬.小學高年級活動作文教學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王文斌.芻議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整合的策略[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2015,(3):64-65.
[3]盧星星.試析遠程教育資源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策略[J].數(shù)字化用戶,2013,1(2):90.
[4]陳桂娉,袁曉麗.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教學資源的統(tǒng)整及策略[J].教育導刊,2014,(7):71-73.
[5]陳懷耀,張曉彤,趙雨萌.小學作文教學有效策略[J].作文教學研究,2014,(2):76-78.
(編輯:易繼斌)
G623.24
A
11671-0568(2016)09-0055-02
殷麗華,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