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思源實驗學?!铄a平
?
如果失去了單位,我們可能什么也不是
——在全體教職工例會上的講話
□海南白沙思源實驗學校楊錫平
一年一度的績效發(fā)放塵埃落定,我校共146名教職工分享了160多萬。當績效工資表張貼在學校公示欄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老師想過,這160多萬在貧困地區(qū)能養(yǎng)活多少人口?這160多萬傾注了多少納稅人的汗水?
或許,老師們想得最多的是屬于我的那份是否都給了我。
作為校長,我知道一些教職工的心里充滿著不滿,有些人尚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一些人則開始在家里、在朋友間、在辦公室里發(fā)牢騷,仿佛他(她)受到了最不公平的對待,不滿的情緒就像瘟疫般侵蝕著大家的細胞和心靈。于是,課堂里少有了激情,工作上漫不經(jīng)心。有的老師說,血壓高,不能上講臺了;有的老師說,準備二胎,不能坐班了;有的老師說,太辛苦,兩個班的數(shù)學教不了;有的老師說,學生難管,我當不了班主任……
我曾經(jīng)對大家說,給你100萬,你敢不敢離開教育這個行業(yè)?給你一個店鋪,你愿不愿自動辭職?
我想說,沒有一個人敢。因為,你沒有一技之長,沒有經(jīng)商頭腦,沒有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甚至沒有屈尊的心理。
除了教書,我們還能做什么?
你不種地,但你有吃有喝;你不織布,但你衣著體面;你不造車,但你以車代步;你不蓋樓,但你擁有政府廉價的保障性住房;你能力一般,但沒人抄你的魷魚;你沒多高的學歷,但人家敬謂你是知識分子;你沒做多大貢獻,但黨和國家號召全民尊重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你。
我還想說,突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單位,不得已只能靠駕駛風采車載客養(yǎng)家糊口,到了那一天,我們把車停在思源學校的大門口,看到早上忙碌上班的老師,看到傍晚一輛輛小車駛出校園,還偶爾聽到老師外出體檢的談話,聽到老師軍訓的口令……在熾熱的太陽底下坐在風采車等著客人的你,會是怎樣的感想?
有一座寺廟住著一位道行高深的方丈,方丈給寺院立下一個規(guī)矩,每到年底,寺廟里的和尚都要面對方丈說兩個字。第一個年底,方丈問新來的和尚最想說什么,新來的和尚說“床硬”;第二個年底,方丈又問這個和尚心里最想說什么,新來的和尚說“食劣”;第三個年底那位和尚沒等方丈提問就說“告辭”。方丈望著這位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方丈所說的“魔”就是那位和尚沒完沒了的抱怨?!氨г埂笔俏覀冊偈煜げ贿^的一種情緒表現(xiàn),有的人幾乎每天都在抱怨,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抱怨。之所以抱怨,是因為抱怨會給我們帶來心理的慰藉,會贏得受眾的認可和同情。
殊不知,當你開始抱怨時,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的事情上,你發(fā)出的抱怨越多,你消極的情緒就會疊加,所招惹的負面也會累積。正如威爾·鮑溫牧師在《不抱怨的世界》所說的:我們的言語很有力量,不要讓消極的人們剝奪了你對理想生活的追尋。這位大師勸導我們,常說一些感恩的事情,會引來更多喜樂的事。人生就是釋放的總和,你釋放什么就吸收什么;你釋放了快樂就吸收了幸福;你釋放了感恩,就吸收了幫助;你釋放了給予,就吸收了愛;你釋放了抱怨,吸收的就是糾結、痛苦和壓抑。
我們抱怨學生難教工作無味,我們抱怨當老師辛苦沒前途,我們抱怨物價太高薪水沒增,我們抱怨校長總是想著法子折騰我們老師。
如果說學生難教,你去教教特殊學校那些弱智殘疾的孩子;如果說工作辛苦,你每天在學校工作的時間連7小時都不到;如果說薪水太低,你看看農(nóng)民工一天的收入;如果說你沒有成就,你為社會為單位為事業(yè)付出了多少?
醫(yī)生常常為沒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愧疚,工人常常為次品退貨而受到責罰,商人為行情不利而茶飯不思。老師不會因為培養(yǎng)的學生不合格而遭到退貨,也不會因為學校學生人數(shù)減少而愁眉苦臉。如果讓納稅人面對面地給老師發(fā)工資,我想,一些老師會遭到納稅人的嚴詞拒絕。
所以,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因此,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釋放積極正面、樂觀向上的能量,把樂觀帶給自己、帶給家人,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使不如意,我們的心里也應該帶上一個“特制的紫色手環(huán)”,調(diào)整情緒。即使面對恐怖與危險,我們也應像電影《美麗人生》中的圭多那樣,以樂觀的心態(tài)應對不測。
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里的瑤鄉(xiāng),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201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廣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長莫振高將“讓瑤鄉(xiāng)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面對數(shù)量眾多的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因積勞成疾,莫振高英年早逝。這位校長的事跡讓億萬國人為之動容。
作為一個國貧市縣教育扶貧學校的校長,我深深地理解莫校長的做法并欽佩他的勇氣、毅力和高潔的風范。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他應先成為一個文學的讀者和作者,他應該有閱讀文學的興趣和寫作的技巧,他應該是一個懂情趣、知世故的人;對于一個數(shù)學教師來說,他應該體悟形數(shù)結合的奧妙和價值,善于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對于一個英語教師來說,他應該能說出流暢而準確的英語口語,并對美英等國的“英語文化”娓娓道來;對于一個理化生教師來說,他具有“形式與內(nèi)容”的哲學思辨能力,并能熟練地肢解各個實驗;對于一個音樂教師來說,除了他那美麗的歌喉和吹拉彈唱的本領,還極具熱情和幽默。
老師們,我們具備了什么?
專家認為,按照新頒布的教師職業(yè)標準,全國市縣、鄉(xiāng)鎮(zhèn)學校約有8%和10%左右的教師不適合從事教育工作,主要原因是不敬業(yè)、教育教學能力低下。
“不敬業(yè)”與“能力差”就如“好吃”與“懶做”一樣是一對孿生兄弟。敬業(yè)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情商。懶惰猶如細胞中的病毒,使健康的人變得萎靡不振,使聰明的人變得平平庸庸。懶惰的人總是拈輕怕重,懶惰的人總是斤斤計較,懶惰的人,不會提早上班延遲下班的。在思源辦學的七年里,有些老師沒有擔任過班主任,沒有教過畢業(yè)班,沒有從頭到尾認真閱讀過一本專業(yè)書籍,沒有獲得過優(yōu)秀教師,沒有參加過一次公益活動。單位里的事,能躲就躲,自己不愿做,別人做了評頭論足,自己沒有被評為優(yōu)秀,別人評上了,少不了譏諷幾句。單位不是不給你平臺和機會,給你平臺,你爬不上去,給你機會,你不愿伸手。在單位成了一名有你無多、無你不少的而又占有編制的員工。
過去的一年,我校四名副校長調(diào)出榮任校長,這正是思源這塊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他們,正如《當幸福來敲門》時,他們不辱使命《把信送給加西亞》。
我們沒有多大權力,但我們在三尺講臺上可以“情動繩墨外,筆端起波瀾”;我們沒有多高收入,但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可以“安居廣廈間,風雨皆歡顏”。因為,我們有一個體面的身份——“工作”和一個堅實的后盾——“單位”。
如果哪一天,失去了單位,我們可能什么也不是了!
我們的單位、我們的工作難道不值得好好珍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