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衡
(乾安縣水字中心校 吉林松原 131400)
?
淺談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王衡
(乾安縣水字中心校 吉林松原 131400)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就應該一切從學生出發(f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做好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橋梁,靈活地使用教材。新課程標準要求廣大教師要摒棄過去的舊思想,積極投身到教改的洪流中去,活用教材,采用新教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以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著教師的行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使教師的教學實踐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更具有了民主性、開放性,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豐富并具有個性,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正在建立。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權是課程理論基礎中的核心部分和精華部分,是素質教育下改革的方向、趨勢和重要原則。隨著課改的深入當我們走進用新理念打造的課堂你會體驗到教師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轉變著,每一個教師都懂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一堂課只有非常寶貴40分鐘,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占用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的往往是老師,為了講解的足夠的全面,或口若懸河地闡發(fā),或眉飛色舞地講述,擔心學生沒有把握重點,學生成了聽眾,很少有足夠的時自己動手動腦,存在著在一定的程度上,過于的強調接受性學習和機械訓練,使學生喪失了主體性,處于被動的地位。課改要求教師要充分保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重在講規(guī)律,教方法,養(yǎng)習慣,讓學生能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把“講堂”變?yōu)椤皩W堂”。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有這樣的論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才是他們應該真正掌握的東西”。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首先就是還課堂時間給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時時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教師的責任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中過分的強調了預設,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對學生能力的埋沒,以及窒息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也就是給教師本身的課堂教學有反思和及時調整的空間和機會。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臅r候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不僅學生會有自由、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短暫的學生思考時間反思前面的教學,可以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這樣不僅調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盡量的減少了教學的失誤,反思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這種及時行動過程中的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機會是思維發(fā)展的保證,“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眲?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無論是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還是產生新的事物,都是思維的結果。因此教學中要注意活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操作空間。孩子的生活范圍有多大,課程的范圍就有多大,教師要具有生活意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熟悉事物和生活經(jīng)驗學習,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物體實物。學生在觀察、搜尋,勢必要對搜集到的信息做出判斷、篩選,在頭腦中把生活中的事物與學到的事物特征相聯(lián)系,這一過程直接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并在力求與其他答案相異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思維。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使其在探索中學習。要安排適當?shù)木哂刑剿饕饬x和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自己的現(xiàn)實出發(fā),親歷的過程,去探索有關的結論。孩子們通過摸、看、比等發(fā)現(xiàn)它們各自具有的特征。學生有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jīng)歷操作活動過程的機會,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在促進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水平的高低也是決定思維效果的主要方面。教師發(fā)出的提問信息不同,學生的思維決策也是不一樣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擴散性問題來激勵的。使學生產生和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或獨創(chuàng)的想法。體現(xiàn)對具有更為重要價值的獨創(chuàng)性見解的追求,學生只有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后才能做出回答,顯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成果。
一直以來,只有教師來評判學生,教師完全掌握話語權,學生在課堂上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 這其實這剝奪了學生智慧的話語權,教師和學生應該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相互尊重,展開對話。學生不是課堂上教師的附庸和“應聲蟲”, 而是有獨立人格、認知、情感、思想的人,對外部事物有著自己獨立的認知、思考和理念。讓他們自己進行評判,不僅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形成,而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這樣課堂才能夠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有靈性、有韻味、有慧根、有精神的課堂。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一點一滴做起,把表達還給學生,把新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式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在課堂上把動腦筋的機會,說話的機會,回答問題的機會都讓給學生,這樣是將學生置于主動求知的地位,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代替,真正做到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
總之,現(xiàn)代素質教育是開放性教育,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zhàn)場。教學方法選擇的宗旨就是要豐富其情感、磨練其意志、轉變其態(tài)度、提升其能力,培養(yǎng)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學方式,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操作的能力和自我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就得以實現(xiàn),教師也就真正做到了課堂上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自由、自律的時空。
王衡,女,1965年2月生,漢族, 吉林省乾安縣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茖W歷,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水字中心校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