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云龍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狀物散文。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yōu)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為人們展現(xiàn)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風景畫。課文描寫的是佇立在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要抱怨命運,也不要畏怯生存之艱險,而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huán)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課文語言華麗,篇幅較長,內涵豐富,寫作方法鮮明獨特。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帶領學生品讀、涵泳文字,感悟柳樹的神奇,獲得生活啟示,習得寫作手法?教學中,我緊扣本文的文眼“神奇”,品讀語言文字,感悟柳樹的頑強形象,體會作者對比襯托、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層層推進,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層次分明。
“神奇”是本篇課文的“文眼”所在。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導入新課后,我直奔課文中心:“這到底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呢?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然后引領學生閱讀課文重點段第五自然段:“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xiàn)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p>
“請同學們打開書本,默讀第五自然段,哪些詞語或句子讓你感受到這株柳樹的神奇?圈畫出關鍵詞句,在有感想的地方寫上批注?!?/p>
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我?guī)ьI學生以讀促悟,以評促讀,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這兩組數字,品讀柳樹的外形粗壯、高大;通過“粗實而堅硬”等詞語感受柳樹的粗糙堅硬;通過“生鐵鐵錠的色澤”“綠得蒼郁,綠得深沉”“獨特鍛鑄”“巍巍然撐立”“強大感召”等詞的品讀涵泳,勾連課文前面描寫青海高原環(huán)境惡劣的詞語“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悲壯和蒼涼”,體會青海高原這株柳樹外形的神奇,進而感受這株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最后,回環(huán)誦讀中心句“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痹谝淮未蔚睦首x、品味、涵泳的過程中,這株柳樹外形的神奇、生命力的頑強已悄然無聲地浸潤到學生的心里。
這株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樹,不光外形神奇,作者猜測想象的生長過程同樣神奇。如何讓學生讀懂作者的猜測和想象,并從中感受到柳樹成長背后的艱辛、不易,以及這株柳樹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屈不撓地抗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毅力,再次生發(fā)對柳樹的崇敬之情呢?通過遷移第五自然段的學法,引導學生緊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點詞句感悟柳樹生長過程之“神奇”。如第六自然段,緊扣“恰遇好雨水”“有幸萌發(fā) ”“ 全 毀 了 ”“ 奇 跡 般 ”“ 熬 ”“ 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絕不寬容”“活到一歲”等詞語感受柳樹生長過程的神奇,生命力的頑強。同時適時拓展關于青海高原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語段:
“青海高原,那里地勢高,空氣稀薄,人煙稀少。那里氣候干旱,一年四季中降雨量很少,有時連續(xù)半年不下一滴雨。那里空氣早晚溫差大,土壤貧瘠,土壤里凍結形成凍土,植物很難在這樣的土壤里存活。”這樣的拓展,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這株柳樹生長過程“神奇”的體會,生命力頑強的感悟。如第七自然段,緊扣三個“多少”,體會柳樹經受的困難多,但它依然那么頑強;緊扣四個“又”,引導學生感受到它的堅持是多么執(zhí)著,它的矗立是多么的頑強。通過引讀、指讀、齊讀、想象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边@段話,感受排比句式的一氣呵成、想象的大膽豐富,感受這株柳樹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仍然巍巍然矗立在青海高原上的高大形象。一種望而生畏的敬意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這株柳樹頑強的品質此時已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在課文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對柳樹的生長過程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想象這株柳樹在狂風暴雨、大雪紛飛、雷轟電擊的惡劣環(huán)境下,它仍然頑強地矗立著。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柳樹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我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更加大膽的想象,設計了如下的寫話練習:
1.盛夏,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連厚實的土層也漸漸裂開了縫,這株柳樹_______。
2.一聲霹靂在天空炸響,閃電劃亮了高原的上空,驚雷滾滾而來,這株柳樹_______。
3.刺骨的寒風卷著漫天的飛雪在高原上肆虐,這株柳樹_________。
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學習作者大膽想象的寫作手法,進行寫話練習,進而引導學生在作者虛實結合的描寫中進一步感受柳樹的神奇、生命力的頑強。
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極力描寫家鄉(xiāng)灞河邊的柳樹婀娜多姿、風情萬種、極易生長??此谱髡叩臒o意之筆,實則作者是通過家鄉(xiāng)的柳樹對比反襯出青海高原柳樹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到作者的這種寫作意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作者陳忠實對高原上的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為何對家鄉(xiāng)的柳樹用上這么多筆墨呢?繼而引導學生再次品讀第八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并學習一種新的寫作手法——對比襯托,明白作者通過對灞河柳的描寫,更加襯托出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命力的頑強。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作者發(fā)出的人生感悟。我把學生的目光引向句中的兩個數字“九十九”“一”,體會命運給予柳樹的條條都是死路但它卻能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終于造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幅壯麗的風景。同時引導學生緊扣關聯(lián)詞語“不是”“而是”,體會到青海高原上的柳樹面對如此逆境時的人生態(tài)度,并適時勾連回憶前面學過的課文中和柳樹同樣具有頑強毅力和精神的人。結尾看似句句寫柳樹,實則字字能見到作者陳忠實的影子,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就是作者陳忠實。為此,我又拓展了有關作者陳忠實的資料:“陳忠實,當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陜西農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酷愛文學,雖然貧窮的現(xiàn)實打碎了他的大學夢,卻沒有打破他的文學夢。高中畢業(yè)后,他白天務農,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堅持讀書寫作,經過長達18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小說發(fā)表后在文壇引起轟動,1994年榮獲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陳忠實用他的艱辛和頑強為自己開辟了一片壯美的天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課文學完了,但這株柳樹已深深定格在學生的心中,它必將影響著學生對于困境、對于人生的諸多態(tài)度。所以,課堂結束之時,我引導學生把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的“沒有”“也沒有”改成“不要”“而要”,作為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收獲:“當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不要抱怨命運,也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huán)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即便命運給予我們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我們也要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綠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