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鄂州職業(yè)大學(xué) 管理學(xué)院, 湖北 鄂州 436099)
“散文是一切文學(xué)類別里對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類:譬如選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裝。散文家無所依憑,只是憑自己的本色?!盵1]這一說法一方面強(qiáng)調(diào)了散文寫作的主體性、本色性;另一方面也強(qiáng)調(diào)了散文表達(dá)技巧和形式的運用要如羚羊掛角、恰到好處地展示出散文內(nèi)在的精神。散文抒情要近于詩,敘事要近于小說,寫景狀物要生動形象,抒情說理要氣勢貫串;散文要融知性與感性于一體,左右逢源,形散而神不散,這些都決定于作家內(nèi)在思想的高度和外在表達(dá)技巧的靈活運用。正如畢淑敏所言:“語言是一種比玉石還要堅硬比煤渣還要普通比豆腐還要軟比草莓還要新鮮的材料,要在這上面雕出圖案來,非得屏氣凝神慘淡經(jīng)營不可,容不得些微游移。”[2]“散文是用血寫的。”[3]是作家生命力的再現(xiàn)。
畢淑敏集作家、心理醫(yī)生于一身,她思維通透,心無掛礙,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敘述視角,真誠自由地表達(dá)她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洞察,對人性的悲憫,對人間天堂的向往,使讀者的靈魂在她心靈自由的表達(dá)中和她一起自由飛翔。
唯有生命能擦拭生命,唯有心靈能照亮心靈?!吧⑽钠毡橛玫谝蝗朔Q的敘述視角,其好處是可以使讀者產(chǎn)生親切感和真實感”。[4]畢淑敏說文人“對人需真誠坦率?!薄皩懗鲎约簩@個世界的真感受,對人生的真體驗”畢淑敏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運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來袒露自己的赤子之心,讓讀者走進(jìn)她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
畢淑敏在寫自己的童年往事、軍旅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棄醫(yī)從文的寫作生活和自己對思想和心靈的感悟的散文中,常常直接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講述“我”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娓娓道來,真誠坦蕩,如數(shù)家珍。她用一種“傾訴”式的敘述方式敘說自己人生的歷程,常常用“我”或“我們”的句式,敞開心扉,袒露心跡,既不避諱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內(nèi)心的的喜怒哀樂,也不掩飾自己對崇高的敬仰,對人間天堂的向往,對永恒的追求。她說“當(dāng)我用我的筆抒寫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時,我覺得是用我的手把我的心制成薄薄的切片,置于真和善的天平之上……”[2]
在《被老師讀作文》里她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回憶了童年時“我”被老師讀作文的喜悅和被嫉妒的苦澀。在《牛皮筋、猴皮筋》[2]里寫“我”為了收集奶瓶上的牛皮筋被老奶奶批評的尷尬和慚愧。在《到西藏去》[2]里寫了“我”去西藏當(dāng)兵的沿途見聞和自己小便化驗不正??赡鼙煌嘶乇本┑慕辜焙陀畜@無險后的慶幸。在《驚險的爐子》《固定嘴唇》《女槍手》《昆侖之吃》《昆侖之喝》《昆侖之眠》等文中,畢淑敏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描繪了“我”和戰(zhàn)友們在雪域高原的軍旅生活,讓讀者和她一起走進(jìn)西藏,分享她們苦中有樂的青春年華。
在《燈下紅》《路遠(yuǎn)不勝金》《沒有墻壁的工作間》《內(nèi)部招標(biāo)》《今天我病了》《孩子,請閉眼》等文章里,畢淑敏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帶領(lǐng)讀者走進(jìn)“我”的家庭,分享“我”婚姻家庭生活中親情的溫馨,愛情的甜蜜,教子的不易和自己的人生領(lǐng)悟。比如在《路遠(yuǎn)不勝金》[2]里,畢淑敏寫了拒絕丈夫為“我”買金戒指、金項鏈的原因和自己對女人生命完滿的認(rèn)識。她說“遠(yuǎn)路無輕載。”“我是一個勞動婦女,戴了金,干起活來就不方便了。”“作為一個女人,如果我們擁有天空和海洋,如果我們擁有知識和事業(yè),如果我們擁有自信和尊嚴(yán),如果我們擁有親人對我們和我們對親人的摯愛,我們的生命就很完滿。擁有已太多,無金又何妨!”畢淑敏對讀者和盤托出內(nèi)心秘密的信任,使讀者倍感親切。
《背著藥包上學(xué)堂》《親自寫作》等散文里作者以第一人稱自白的方式,真誠的說出了“我”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和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她說“命運把我拋到了人跡罕至的高原,那里發(fā)生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訴別人,我對不起冰雪下長臥不起的英魂。”[2]心靈的召喚,父母的期待使她拿起筆“寫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真感受,對人生的真體驗?!盵2]畢淑敏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敞開自己的心房,袒露自己的心跡,讓讀者全然進(jìn)入到她的內(nèi)心,感受她寫作的使命感和對寫作的執(zhí)著。
第二人稱敘述視角以對“你”說話式的敘述關(guān)注“你”的心靈,讓讀者自然參與到與作者的交流中來,突破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障礙,縮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心靈的碰撞。
畢淑敏既是心理咨詢師又是作家,她對人性有深切的悲憫,對語言傳遞能量的作用有深刻的認(rèn)識。在她的書信體散文和一些心理散文里,她善于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來傾聽“你”的心聲;以同理心恰如其分地用很形象生動的詞匯,形容出交流者的感受、困境、內(nèi)心的種種掙扎,走進(jìn)交流者的心靈,使讀者有一種‘人生得一知己’的親近感,有一種被關(guān)注的感動。
在《不要保存愛情的木乃伊》[5]里,畢淑敏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對徘徊在已死的愛情里的人說“如果你不愛一個人,就請明晰地告訴他。這樣,即使是愛不存在,尊重還活著。如果你是出于悲憫或者擔(dān)心,將不愛說成愛,那不單是對他人的欺騙,首先是對自己的大不敬。世上有多少悲劇,是在愛的大旗下行偽?!薄盎貞浭菬o時無刻不在的鐐銬和折磨?!薄安灰4媲楦械哪灸艘粒瑹o論它的腹中充填了多少名貴的香料。”“一雙跋涉了很遠(yuǎn)路途的雙腿,就讓它歇息吧。不要驅(qū)趕它爬向另一座高山?!碑吺缑粲玫诙朔Q敘述視角和“你”說著心里話,體恤著徘徊在已死愛情里的人的糾結(jié)和心累的痛苦,分擔(dān)“你”的重?fù)?dān),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打開“你”的心結(jié),使交流者獲得精神的解脫和靈魂的慰籍。
在《你的身體里,必有一顆成功的種子》[5]里,畢淑敏以第二人稱敘述視角跟“你”說著創(chuàng)造的秘密,“在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個關(guān)于創(chuàng)造的秘密,等待著被發(fā)現(xiàn)。那將是你的第二次誕生。你一定要相信,在你的身體里,有一顆種子,焦灼地盼望著陽光?!愕呢?zé)任就是給它澆水,保護(hù)它不被鳥雀啄食,不因為干渴而失去生機(jī)。不會被人偷走,也不會在你饑腸轆轆的時刻,被你把它炒熟了充饑。如果那樣做了,你雖可一時果腹,卻喪失了長久發(fā)展的原動力。那顆種子可能藏在你的耳朵里,你就有靈敏的聽覺??赡懿卦谀愕氖种讣桌铮憔陀蟹欠驳挠|覺。也可能在你的眸子里,……”“如果你一直視它們的存在為理所當(dāng)然,從來不照料它們,不維護(hù)和激勵它們,或是過度使用,或置若罔聞,那么,它們不是反抗就是消極怠工,也許集體突圍,無聲無息地溜走了,讓你誤以為它們從來不曾居住在你的身體里。要知道,一輩子無意識地隨波逐流,會導(dǎo)致你各種功能的退化?!碑吺缑粼谶@里運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陪“你”發(fā)現(xiàn)、維護(hù)、激勵自己創(chuàng)造的潛力,帶領(lǐng)“你”感受信念的力量,聆聽心底花開的聲音,堅定地憑著信心和努力去走向成功。
在《一毫秒的長度》[6]里,畢淑敏和“你”一起思考時間的寶貴,她說:“你若看著鐘表思索生命的長度,常感力不從心,好比用一把文具小尺去丈量喜馬拉雅,用一柄水果刀雕刻南極。”“你如果想把握光年的長度,請看銀河。你如果想把握滄海桑田的長度,請看化石。你如果想把握一生的長度,請看墓園。你如果想把握一年的長度,請看麥田。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個月的長度,請看嬰孩。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天的長度,請看潮起潮落。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個小時的長度,請看搶救心臟。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分鐘的長度,請看上班族的打卡。你如果想要把握一秒鐘的長度,請看神洲飛船升天。你如果想要把握一毫秒的長度,請看奧運百米爭冠。你如果想要把握一生的長度,請珍惜眼前無數(shù)個瞬間?!边@篇文章運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用詩一樣的語言一氣呵成,在與“你”的交流中使你產(chǎn)生對時間長河里的生命的珍愛和對分秒不停歇的時間的珍惜之情。
第三人稱敘述視角是一種全知視角,敘述者以上帝的姿態(tài)俯視生活,使讀者和作者冷靜理智地在與生活保持距離的視角下獲得全新的認(rèn)識,實現(xiàn)心靈的超越。
在《奶牛的第三次哭泣》[3]里,作者以全知的敘述視角展示奶牛的遭遇和心理。奶牛為失去自由穿韁扣鎖而哭泣,為成了造奶機(jī)器而哭泣,為乳汁被貢獻(xiàn)到浴缸而哭泣,奶牛的哭泣里有對蕓蕓眾生的無奈和仇恨,對人類自毀的耐心等待。這種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警醒著人類不可窮奢極欲,無限制地掠奪資源,使讀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獲得精神的提升。
在《閱讀是一種孤獨》[7]里,畢淑敏對難以比擬的“閱讀的感覺”用三個比喻來描繪:“它有些像吃?!弊x好的書,如食人參燕窩熊掌,大快朵頤;讀壞的書,如食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費了時間貽誤了性命。“它有些像睡?!笔谷说撵`魂和書籍文字發(fā)生共振,為精神增添新的鈣質(zhì),使人生機(jī)盎然。“它有些像搏斗?!笔谷嗽诓粩嗤瑫淖髡郀庌q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發(fā)出從未有過的力量。作者站在全知的角度告訴讀者,真正的閱讀是心靈的錘擊,是靈魂的竊竊私語,使讀者對閱讀感覺的認(rèn)識升華到靈魂交流的層面。
在《家問》[8]里作者以全知的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用排比段、對比句和一系列比喻寫了十種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對家的認(rèn)識,在比較了他們眾說紛紜的觀點后,作者分析了家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影響,使讀者對家的認(rèn)識超越一己之見有了全方位的思考。
《綠手指》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描繪了一位老奶奶——美國小鎮(zhèn)的好園丁,這位老奶奶為了種出園藝所重金懸賞的純白金盞花,不顧8個兒女的反對,花了20年的時間,終于夢想成真,可園藝所所長說因年代久遠(yuǎn),資金不能到位,但老奶奶卻并不因此失望氣餒,或者是據(jù)理力爭索要賞金,而是小聲地追問是否還要黑色的金盞花。全知視角的敘述,讓人跳出利益圈看到老人20年追一夢把養(yǎng)花當(dāng)成事業(yè)的高雅情趣,使人超越世俗的功利而產(chǎn)生一種寧靜致遠(yuǎn)求真至善的淡泊情懷。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她還善于通過敘述視角和人稱的交替變換,自由地把握著敘述地遠(yuǎn)近粗細(xì),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述視角互換,打破單一封閉敘述方式,打破主體性敘事的格局,拓展散文敘述的空間,使散文的敘述變得既具靈動性又具開放性,呈現(xiàn)出豐富性和多元性的敘述特征。
《誰是你的閨蜜》[9]敘述了心理醫(yī)生“我”接待一個用壓歲錢來付心理咨詢費的小孩張小錦使她獲得家庭幸福的事情。全文主要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增強(qiáng)敘事的真實性,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在敘述的過程中,作者又用第三人稱全知敘述視角細(xì)致地轉(zhuǎn)述張小錦害怕父母離婚的緊張和想辦法挽救父母婚姻的努力,使敘述的空間擴(kuò)展到心理咨詢室之外。同時在敘述的過程中作者還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寫了心理醫(yī)生在診斷過程中大腦高速運轉(zhuǎn)的自我對話,“一千種可能性像漂流瓶在波濤中起伏,你不知道哪一只瓶子內(nèi)藏著來訪者心中的魔鬼。……”把心理醫(yī)生的神秘的內(nèi)心活動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你”在這里既是敘述者又是被敘述者,強(qiáng)化了敘事的現(xiàn)場性和情境性。多種視角的轉(zhuǎn)換使讀者隨著作者一起看遍人間坎坷辛苦、悲歡離合,感受著作者對生活的真愛,對人性的悲憫。
在《心輕者上天堂》里,畢淑敏首先用第三人稱敘述視角講了埃及國家博物館一只精美白玉匣之謎的傳說。白玉匣子是用來盛放人的心靈的,每個人死后,心臟都要被快樂女神的丈夫拿去稱量。如果一個人是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那輕盈靈魂就會被女神的丈夫引導(dǎo)飛往天堂。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他就會被快樂女神的丈夫判下地獄,永遠(yuǎn)不得見天日。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寫“我”知道這個傳說后對心的輕重和天堂的思考,“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地方?!薄拔也幌D來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時此刻,朝著愉悅和幸福的方向前進(jìn)?!痹讷@得心靈的徹悟之后,作者由己及人,用第二人稱的敘述視角和“你”交流如何抖落心靈的水珠和舊日的塵埃,和你分享這其中的甘苦,讓你對自己多一分了解,對未來多一分把握。
“語言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羅盤。”“語言是智慧與力量的表達(dá)?!盵6]敘述視角的靈活運用不僅是畢淑敏語言駕馭能力的體現(xiàn),更顯示出畢淑敏精神的超脫,心靈的自由。誠如王蒙所說,畢淑敏是“文學(xué)界的白衣天使”,她有力量帶領(lǐng)讀者和她一起飛翔。
[1]余光中.余光中散文·自序[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2]畢淑敏.我的人生筆記[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
[3]畢淑敏.我很重要[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
[4]陳劍暉.詩性散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5]畢淑敏.心靈密碼[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6]畢淑敏.我敬畏生命的過程[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
[7]畢淑敏.心靈的力量[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8]畢淑敏.寫給女兒們的散文[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
[9]畢淑敏.心理咨詢手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