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起哄”一詞為個案,采取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具體分析其動詞詞性在語料庫中的話語表現(xiàn)特征,然后分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對“起哄”一詞的釋義是否全面揭示了“起哄”的語義成分和能否幫助讀者準確理解“起哄”的話語表現(xiàn),以探討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現(xiàn)存的釋義問題。國內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存在兩大問題:1.釋義沒有體現(xiàn)學習型詞典應有的特點,只是一味地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藍本,釋義高度概括抽象;2.釋義沒有吸收應用語言學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了解目標語讀者的語言認知規(guī)律,沒有充分利用語料庫對被釋義詞進行分析。
關鍵詞:對外漢語學習詞典 ?語料庫 ?釋義 ?語義特征 ?起哄
一、引言
對外漢語學習詞典是供外國人學習漢語使用的詞典,旨在提高學習者的漢語語言能力。由此可見,外向型和工具性是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鮮明特征(蔡永強,2011)。長期以來,國內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發(fā)展都不盡如人意。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對外漢語學習詞典才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目前在辭書市場上國內的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主要有《現(xiàn)代漢語學習詞典》《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漢語800詞詞典》《HSK水平考試詞典》《商務館學漢語詞典》。章宜華于2011年調查了112名留學生對國內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了解情況,結果顯示,40%的被調查者沒聽說過上述詞典??梢?,目前國內的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并沒有被它的目標語讀者廣泛接受。
釋義是詞典的核心內容。釋義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完整性是衡量詞典質量的關鍵。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是否準確、科學和完整?徐玉敏(2007)探討了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模式;趙新、劉若云(2009)分析了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現(xiàn)存釋義問題。但上述研究都是籠統(tǒng)地分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問題,并沒有以某一詞語為例進行具體分析。本文擬從話語表現(xiàn)特征和語義成分視角出發(fā),基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以下簡稱“北大語料庫”)對“起哄”一詞進行個案研究,分析其動詞詞性在語料庫中的具體話語表現(xiàn)和所包含的語義成分,然后分析《現(xiàn)代漢語學習詞典》《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和《商務館學漢語詞典》(依次簡稱《學習》《用法》和《學漢語》)對“起哄”一詞的釋義是否全面揭示了“起哄”作為動詞使用時的語義成分和能否幫助用戶準確理解“起哄”在具體語境中的話語表現(xiàn),以探討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現(xiàn)存的釋義問題。
選擇“起哄”為個案是因為該詞是HSK六級詞匯,對漢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而言,該詞的難度系數較高。因此,“起哄”一詞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的釋義不宜過于簡單和抽象。
二、語義成分分析與詞典
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朗斯伯里(F.G.Lounsbury)和古迪納夫(W.H.Goodenough)在分析研究親屬詞的關系時提出了語義成分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詞義是由各種語義成分組成的,將詞的義位分析成更小的意義成分,找出義位的“語義區(qū)別特征”和“語義核心成分”。
許多學者認為語義成分分析很難在詞典編纂過程中得到應用。黃建華(1987:112)指出將語義成分分析運用到釋義中,是“很值得語言學家和詞典編纂者為之努力的”。錢厚生(2001)指出了語義成分分析中的兩個概念:“語義區(qū)別特征”和“語義核心成分”,它們對于詞義分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幫助。
三、語料庫及數據分析
“基于語料庫的分析是經驗性的,分析的是自然語篇中語言的真實使用模式”(王馥芳、羅敏莉,2004)。因此本文基于北大語料庫,對“起哄”一詞的話語表現(xiàn)和語義元素進行分析。
在北大語料庫中對“起哄”一詞進行檢索,共得到601條索引。從中隨機抽取出50條,通過人工篩選,排除名詞詞性索引3條,排除形容詞詞性索引2條,無效索引3條,對剩下的42條索引(有效率為84%)進行話語表現(xiàn)分析,全面考察其具體話語表現(xiàn)及所包含的語義成分,發(fā)現(xiàn)“起哄”主要有3個語義成分:1.起哄者;2.起哄方式;3.起哄原因(如下表所示)。
表1:“起哄者”分析結果
起哄者 頻數
幾個人或一群人 40
一個人 2
小計 42
表2:“起哄方式”分析結果
起哄方式 頻數
聚眾鬧事?lián)v亂 12
用言語勸說某人做某事 14
用言語和行為搗亂公共秩序 4
用言語和行動來加入某個行為事件 14
用言語和行動來附和某人的提議 1
小計 45
表3:“起哄原因”分析結果
起哄原因 頻數
表達不滿情緒,想改變現(xiàn)狀 11
戲弄某人,開某人的玩笑 12
用言語和行為搗亂公共秩序 4
湊熱鬧,跟風 15
小計 42
表1中的“起哄者”有兩類:一群人和一個人。卡方檢驗的結果為x2=34.38,P<0.05??梢娺@兩類“起哄者”在0.05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正常情況下,“起哄”不屬于個人行為。
表2中,“起哄”的方式一般包括言語和行動,且大部分是較粗暴的形式。卡方檢驗結果為x2=17.83,P<0.05。結果顯示這5種“起哄方式”在0.05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由表2數據可得“起哄方式”主要有3種:1.用言語和行動來加入某個行為事件;2.用言語勸說某人做某事;3.聚眾鬧事?lián)v亂。
表3中起哄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幾乎都是不懷好意的。卡方檢驗結果為x2=6.26,P<0.1。結果顯示四種“起哄原因”在0.1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由表3數據可得“起哄原因”主要有3種:1.為表達不滿情緒,想改變現(xiàn)狀;2.純屬湊熱鬧,羊群效應;3.戲弄某人,拿某人尋開心。不同原因和方式的組合使“起哄”話語表現(xiàn)呈現(xiàn)多樣化。
我們通過幾條典型的索引來具體分析“起哄”一詞的話語表現(xiàn)和語義元素。
(1)一條高壓線要從中澤村架過去,施工隊來挖坑,村里的農民就起哄,攔阻,奪工具。
(2)當時在場的各位也跟著起哄,說讓我先來幾筆,我這叫趕鴨子上架,只好拿起筆來。
(3)一群記者瞎起哄,一幫人瞎評論。
在上述索引中,起哄者都是一群人。例(1)中,村民們反對高壓線從村中架過去,因此聚集起來阻攔施工隊員。例(2)中,人們集體開“我”玩笑,讓我寫幾個字。例(3)中,記者們沒有事實依據地瞎跟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起哄”這3個語義元素,缺一不可。
四、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的釋義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中該詞被解釋為:①(許多人在一起)胡鬧,搗亂;②許多人向一兩個人開玩笑。由于《現(xiàn)漢》是面向漢語母語用戶的普通語文詞典,其釋義通常抽象概括。而面向漢語非母語讀者的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需要全面揭示被釋義詞的語義元素。本文擬比較分析《學習》《用法》和《學漢語》這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對“起哄”一詞的釋義,以探討對外漢語學習詞典釋義問題。
(一)“起哄”在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的釋義問題
“起哄”在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的釋義如下表所示。
表4:“起哄”在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的釋義
詞典 釋義
《學習》 ①故意吵鬧擾亂
②許多人圍著一個人開玩笑
《用法》 ①許多人在一起胡鬧、搗亂
②許多人向一兩個人開玩笑
《學漢語》 ①大聲叫喊著搗亂
②許多人對一個開玩笑
這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幾乎都照搬《現(xiàn)漢》,釋義高度抽象和概括,存在兩個問題:詞義概括不全和描述不準確。在《學習》中,“起哄”的第一個義項缺少“一群起哄者”和“一定的起哄原因”這兩個語義成分?!捌鸷濉笔且环N特殊的吵鬧擾亂現(xiàn)象,如果沒有指出起哄與吵鬧擾亂的區(qū)別,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就會把“起哄”與“吵鬧”這兩個詞等同理解。在《用法》中,“起哄”的第一個義項缺少了起哄方式和起哄原因這兩個語義成分。在《學漢語》中,“起哄”的第一義項缺少一群起哄者這個語義區(qū)別特征,如果只是一個人叫喊著搗亂并不算起哄,且在這個釋義中起哄的方式被過度限制為“叫喊”,而在以上的語料分析中起哄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捌鸷濉痹谌吭~典中的第二個義項都缺少了特定的起哄方式這個語義成分。可見,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并沒有全面揭示被釋義詞的語義成分,甚至對被釋義詞的語言成分描述不準確,違背了釋義準確、科學、完整的原則,只是一味地仿照《現(xiàn)漢》?!冬F(xiàn)漢》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母語為漢語的讀者,外國學習者缺少漢語語感,無法從缺少語義概念特征的釋義獲得有關語詞的完整意義,如果語義特征描寫不準確或不全面,就會對外國學習者的詞匯習得產生誤導。(章宜華,2011:152)
(二)“起哄”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釋義問題的解決方法
通過上述語料分析,我們可以把“起哄”一詞的語義成分分解為三部分:一群動作執(zhí)行者;行為方式和行為的目的原因。然而,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并沒有把“起哄”的這三個語義元素描寫全面,只是籠統(tǒng)地進行解釋。下面對照一下英語學習詞典對“起哄”一詞的釋義:
(4)riot[v](of a crowd of people人群)to behave in a violent way in a public place, often as a protest 發(fā)生騷亂;鬧事。(《牛津》(第7版))
(5)tease [v] to laugh at someone or say unkind things about them,either because you are joking or because you want to upset them.戲弄,逗弄;取笑,招惹。(《劍橋》)
“起哄”表示“鬧事”義的英語對等詞是“riot”。英語學習詞典在“riot”的釋義中強調了行為執(zhí)行者是“一群人”,行為方式是“不文明、粗暴的”,行為發(fā)起原因是“為了自我保護”?!捌鸷濉北硎緫蚺⌒δ橙说挠⒄Z對等詞是“tease”。同樣,“tease”的釋義也強調了其行為方式是誣陷某人,行為發(fā)起原因是開玩笑或是為了招惹某人。
另外,在以上語料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起哄原因是“起哄”話語表現(xiàn)的區(qū)別性特征,不同的起哄原因所引發(fā)的起哄行為有本質性的區(qū)別。因此詞典在釋義時可以根據起哄原因來劃分義項,幫助讀者正確理解起哄的具體話語表現(xiàn)?!冬F(xiàn)漢》把“起哄”一詞劃分為兩個義項。其中第一個義項“(許多人在一起)胡鬧;搗亂”包含了“表達不滿情緒、湊熱鬧和為難某人”這三個起哄原因。其釋義高度概括精煉,只有語文素養(yǎng)達到一定水平的讀者才可以理解,并從中解讀其隱含的信息。而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參照《現(xiàn)漢》把“起哄”也劃分為兩個義項,顯然不科學。母語非漢語學習者通常沒有能力解讀高度概括的釋義所隱含的相關信息。
根據上述分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可以把“起哄”釋為:【起哄】qǐ hòng [動]①(為表達不滿情緒)一群人在一起制造混亂(通常采取游行、謾罵等不文明的方式);②(為湊熱鬧或為難某人)參與某個群體的活動;③許多人用言語或行動戲弄一個(幾個)人。
五、結語
國內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存在兩大問題:1.釋義沒有體現(xiàn)學習型詞典應有的特點,一味地以《現(xiàn)漢》為藍本,釋義高度抽象概括;2.釋義沒有吸收應用語言學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了解目標語讀者的語言認知規(guī)律,沒有充分利用語料庫對被釋義詞進行分析。因此,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釋義應當結合相關語言學理論和語料庫工具,借鑒西方學習詞典的編纂成果,以期更好地滿足目標語讀者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畢彥華.單語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動詞釋義研究——以三部單語
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蔡永強.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編纂的用戶友好原則[J].辭書研究,
2011,(2):76-76.
[3]黃建華.詞典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897.
[4]錢厚生.語義分析與雙語詞典[J].辭書研究,2001,(3):
75-82.
[5]王馥芳,羅敏莉.語料庫詞典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辭書研究,
2004,(5):45-53.
[6]徐玉敏.對外漢語學習詞典釋義模式之探討[A].對外漢語學習
詞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三)[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89-101.
[7]于屏方,杜家利.英漢學習詞典對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10.
[8]趙新,劉若云.關于外向型漢語詞典釋義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
學與研究,2009,(1):33-40.
[9]章宜華.語義學與詞典釋義[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10]章宜華,雍和明.當代詞典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1]章宜華.語義·認知·釋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12]章宜華.基于用戶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詞典釋義研究[M].北
京:商務印書館,2011.
[13]章宜華.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吳婷婷 ?廣東廣州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研究中心 ?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