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笑楠
(保定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微信輿論場:政府監(jiān)管引導與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博弈
馬笑楠
(保定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全媒體時代,微信的異軍突起促使微信輿論場逐步形成。微信為即時通信、現(xiàn)實社交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其特殊性形成了一股輿論“暗流”,給政府的監(jiān)管與引導帶來難題。面對這一新興勢力,只有將政府監(jiān)管引導與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相結合,才能促使微信輿論場良性發(fā)展。
微信輿論場;政府監(jiān)管引導;公眾媒介素養(yǎng)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軟件,誕生至今,已逐漸發(fā)展成為集通訊、社交、資訊、支付、游戲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2016年第二季度數(shù)據(jù)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已突破8億,成為全球下載量和用戶最多的通信軟件。
微信用戶群體擴大也促使微信輿論場形成。2013年12月23日,人民網輿情檢測室秘書長祝新華在“傳播與國家治理論壇”發(fā)言認為,“微信正取代微博,成為網絡輿論最為集中的平臺”。這一平臺將8億用戶通過人際關系網復雜連接,對現(xiàn)實社會熱點話題進行探討、傳播、擴散,直接或間接推動輿情發(fā)展。微信的特殊性使其輿論場也與眾不同,如何促使微信輿論良性發(fā)展也成為現(xiàn)下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微信輿論依賴現(xiàn)實社會社交網絡,私密度高
CNNIC曾有一項調查報告顯示,60.15%的人是通過手機通訊錄的方式添加微信好友,61.77%的微信用戶會通過熟人發(fā)來的驗證請求,對于陌生人的請求基本采用直接刪除、不添加的冷處理方式?;凇笆烊岁P系”形成的社交圈具有更強的親密性、互動性,傳播效果也更為顯著。微信信息傳播中,不僅“非好友”不可見,用戶也可自主設置“拉黑”“分組”等選項,使得傳播更有指向性,私密程度更高,形成的輿論話題也更為集中。
作為民間輿論場的代表,微信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既是大眾傳播媒介,卻又包含人際傳播的形式。用戶在選擇性輸出意見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使其在場域內部互動、頻繁交流,形成一股股輿論“暗流”。而面對這一特殊的傳播形式,監(jiān)管部門傳統(tǒng)的監(jiān)控渠道及治理模式顯然不適應,既不能快速覺察,也無法有效治理。
(二)微信傳播軌跡復雜,監(jiān)管引導滯后
微信傳播基于現(xiàn)實關系網絡,卻又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互動,在好友群、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的共同作用下,不僅能實現(xiàn)一對一精準傳播,還能進行一對多的擴散,傳播軌跡復雜。熱點話題從A處經過B的傳播再到達C處,以個體為中心,圈套圈,將熱點話題及相關意見覆蓋、重疊。這種傳播特點決定了微信輿論不是直接一次生成的,而是通過多次的擴散、聚合、交叉之后逐漸形成“半封閉半公開”的輿論場。在這個復雜的傳播平臺上,用戶言論更自由隨意,加之“把關人”的缺失,如果傳播信息有誤,很可能誤導受眾。而信息經過數(shù)次多種形式的傳播,無效信息冗余,監(jiān)管部門無法追根溯源,更無法形成有效的“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使得主流媒體的引導成效不大。
(三)微信圈層隔離,輿論走向分化
微信的普及并沒有妨礙社交群的分化。根據(jù)用戶性別、職業(yè)、愛好、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微信用戶自覺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眾多小圈子,并彼此分離,平行共存。這些“圈子”有臨時建立也有長期存在的,其活躍度的不同造成“冷”“熱”之分?!笆褂门c滿足”理論提出,受眾會根據(jù)自己的特殊需求,選擇特定媒介,滿足心理需求。微信用戶往往會選擇能夠體現(xiàn)其價值的“圈子”發(fā)表言論,而在不被重視的“圈子”保持沉默。這也造成了熱點話題在部分“圈子”引起熱議,在部分“圈子”沒有反應;精英“圈子”對問題的分析相對理性,普通群體“圈子”易被煽動,甚至聽信謠言。圈層隔離帶來的輿論分化,使得監(jiān)管部門更難以掌握每個“圈子”的具體輿論走向,媒體引導在“圈子”的外部難以做到“對癥下藥”,“滲透治療”。
對于微信輿論的監(jiān)管與引導,政府及主流媒體在一開始就是缺失的,這也是微信自身特點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微信輿論的引導責任不得已“轉嫁”于公眾自身,形成對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依賴。
全媒體時代,新媒介素養(yǎng)主要指公眾接觸、解讀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素質與修養(yǎng)。[1]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能幫助公眾樹立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能正確對待網絡信息,理性批判社會問題,自覺維護網絡社會健康發(fā)展。但信息社會高速發(fā)展之下,我們的媒介素質教育遠落后于新媒介的發(fā)展速度,普通民眾媒介素養(yǎng)缺失引發(fā)的問題,在微信輿論場也有具體體現(xiàn)。
(一)為網絡謠言提供便捷的傳播渠道
網絡謠言的產生是信息社會中公眾對社會信息的不確定、科學知識的缺乏、社會管理滯后等多種因素下的產物,微信群體的擴大更為這顆“毒瘤”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由于微信傳播即時、便捷、私密,借助現(xiàn)實社會的熟人圈子又比其他網絡媒介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使謠言在被冠以“出大事了”“真相觸目驚心”等名目之后形成“病毒式”傳播。而公眾網絡知識的缺乏及媒介素養(yǎng)的缺失,極易被網絡謠言引導,產生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二)“道德綁架”“網絡暴力”頻現(xiàn)
微信為公眾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便利,但媒介素養(yǎng)的缺乏導致的主觀、偏激、不加思考,使微信成為情緒宣泄之地,公眾易被煽動,導致輿論極化,造成“道德綁架”“網絡暴力”等不良后果。不僅“不轉不是中國人”“請好心人轉發(fā)”“請自覺抵制”等言論層出不窮,刺激眼球,類似“問題疫苗”在微信被“妖魔化”傳播導致的拒絕國產疫苗等問題更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后果。
(三)法律意識問題引發(fā)“輿論審判”
2015年6月17日到6月19日,一則“人販子一律死刑”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而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81%的網友支持這一結論,呈壓倒性態(tài)勢。我國的刑罰制定有著嚴格的法律程序,而網民利用朋友圈形成的狂呼吶喊無疑是在向法律施壓,甚至導致“輿論審判”的不良后果。而層出不窮的案例,在呼吁民眾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的同時,更引發(fā)公眾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思考。
微信輿論場影響日益加深,卻沒有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加強政府監(jiān)管與提升公眾媒介素養(yǎng)必須雙管齊下,良性互動,對任何一方面的忽視,都可能造成微信輿論場的失衡。
(一)官方主流媒體積極介入公眾平臺,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官方主流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信息準確、權威、公信力強,積極介入公眾平臺能有效地抑制謠言,凈化微信輿論環(huán)境。在重大事件中,政府意見的傳達、新聞信息的傳播、公眾意見的收集都必須依靠微信公眾平臺。在引導微信輿論時,政府也必須更新觀念,把握傳播規(guī)律,運用多種途徑與方法了解公眾意見,實現(xiàn)與民間輿論的對接。在具體問題的應對上,官方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及時發(fā)布信息引導輿論,并使用合適的溝通方式,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
(二)構建完善的“把關人”機制,依法監(jiān)管輿情
對微信輿論的引導,“把關人”應充分發(fā)揮作用。作為輿論引導主體,政府必須完善相關法律,確立明確的傳播方向,尤其是針對微信出臺相應的具體措施。運營商及技術部門作為“把關”的具體實施者,必須加強對微信的監(jiān)控能力,既要在技術上加強對關鍵字的審核,凈化微信傳播內容,也要繼續(xù)加強對微信用戶的實名注冊制,約束用戶行為。主流媒體則應加強微信與微博、論壇等其他網絡形式的互動,使微信輿論通過多種形式呈現(xiàn)。
(三)普及公眾媒介素養(yǎng)教育,抵制網絡不良影響
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支持。首先,國家要積極提供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環(huán)境,既要在宏觀上給予政策支持,又要督促各級組織使媒介素養(yǎng)教育深入群眾。其次,主流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網絡知識教育,弘揚主流價值觀,構建良好的輿論氛圍。最后,公眾自身要樹立責任意識,培養(yǎng)信息甄別能力,正確使用微信,避免偏激言論,做到自我把關。只有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才能做到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為健康微信輿論環(huán)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1] 余秀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yǎng)教育[J].現(xiàn)代傳播,2012(2):116-119.
[2] 陳呈,靖鳴.媒體微信評論的輿論引導探析[J].青年記者,2015(34):45-47.
[3] 陳燕.重大事件中微信傳播的輿論引導[J].新聞界,2014(13):55-58.
[4] 唐樂陽.暗潮洶涌:微信圈群網絡輿論特點及其控制[J].新聞研究導刊,2015(22):172-173.
[5] 張志安,束開榮.微信輿論研究:關系網絡與生態(tài)特征[J].新聞記者,2016(6):29-37.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05-01
本論文為保定學院新媒體輿論引導與危機防范研究科研團隊,編號:KYTD2013015
馬笑楠(1989—),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