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健
根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一》改編的《狐假虎威》是一篇非常經典的寓言故事,大陸和臺灣均把它編入了教材。內容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在學段選擇與學習目標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
1.編排意圖的差異性。
蘇教版把《狐假虎威》編入了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寓言故事”這一主題,這一單元分別為《雨后》《誰的本領大》《蝸牛的獎杯》《狐假虎威》四篇課文,選文體現(xiàn)了“組文”的特點,體現(xiàn)“哲理”主題,意在讓學生從中領悟到一些人生哲理。臺灣翰林版將這個故事編入了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文學花園”這一主題,這一單元分別是《雨,落在高雄的港上》《最后一片葉子》《狐假虎威》《讀書報告──愛的教育》四篇課文。翰林版教材在編排上則主要考慮了不同文學的組合,有詩歌、童話、寓言、讀書報告,意在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學體裁。
2.文本語言的差異性。
在蘇教版教材中,這是一篇改寫過的簡單明了的寓言故事;在翰林版教材中,則是一篇文言文。蘇教版選文,考慮了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語言生動活潑,描寫了狐貍語言與動作,凸顯了狐貍假借老虎威風的過程;翰林版教材選文力求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文學性和書面性更強。我們不妨摘取一段作比較:
(蘇教版文本)
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
“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爺派我來管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shù)拿?。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p>
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
狐貍搖了搖尾巴,說:“我?guī)愕桨佾F面前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p>
(翰林版文本)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3.課后練習的差異性。
蘇教版的課后練習有4題,其中最后一題是演一演——“老虎跟著狐貍向森林深處走去。狐貍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笨凑l能把加點詞語的意思表演出來。
翰林版的課后習題有5題,最后一題是:你是如何評價文中的這只狐貍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蘇教版的課后習題集中在識字與寫字、角色扮演上,翰林版的練習則更加注重對文章意思的理解及對主人公的深入思考。除了關注到了“知識與技能”,還關注到“情節(jié)與人物”,題量大,指示性強。
課堂所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從本質上還原了兩岸語文在課程目標設置,教學要點定位上的差異。當執(zhí)教者根據(jù)不同的課程標準(臺灣“領域”要求),教學上必然帶來不同的特點。
1.教學理念的差異性。
在臺灣新北市大豐國民小學,我聽了六年級李春芳老師的一節(jié)課。她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記敘的形式,介紹古典寓言的寫作方法。
(2)了解“畏懼”、“緘默”、“事跡”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將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
(4)了解《狐假虎威》的啟示,進而培養(yǎng)待人謙和,凡事靠自己的實力去完成的態(tài)度。
李老師這節(jié)課把寓言故事作為學習文言文的一個范例,主要關注點在古典寓言寫作形式上。在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啟示”方面,和大陸也有不同。在我們學校,管老師也上這節(jié)課,她主要是引導學生“能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狐假虎威’的意思。這樣一看,二者對《狐假虎威》帶來的啟示這樣教學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它也勢必為下面的教學行為帶來不一致。
2.教學行為的差異性。
對教材解讀的不同,帶來的不同理念折射于教學行為當中。如果說李老師這節(jié)課注重的是對“古典寓言”范例的學習,管老師的這節(jié)課則是抓住對人物的語言、心理的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引入到“寓意”的理解上。
(1)文本開發(fā)角度不同。
李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深挖,從細節(jié)處走入故事內核,在“為什么”上刨根問底,層層深入地走入了人物的內心;而管老師的課更加重視文本的表達方式,注重對內容的旁引,對“怎么樣”鍥而不舍。
李春芳老師課堂教學:
活動四:觀察想象
A.觀察周遭經常可見的動物,從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動作,想象它們如果能說話,會對人類說些什么話?
B.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以擬人化來想象他們的個性和思想,再用他們來代換成身邊的親人或朋友。
管老師的課堂教學:
過渡:面對饑餓、兇猛的老虎,狐貍的生命危在旦夕。它被老虎逮住以后怎樣了呢?我們學習第2~5自然段。
A.各自輕聲讀第2~5自然段,思考:這一部分,狐貍講了幾次話?(3次)應該怎么讀?
B.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和狐貍、老虎的心理。同桌練習分角色朗讀,探究哪種讀法更合適?
C.學生練讀。指名讀。(如果學生讀得好,提問他為什么要這樣讀?如果讀得不足,則引導學生對“骨碌”、“扯著嗓子”、“老虎一愣”進行理解。第一句話扯著嗓子是想掩飾它內心的恐懼,用氣勢來嚇唬老虎。第二句話講老虎不敢吃的理由:我是老天爺派來管理你們百獸的……第三句話講狐貍故作鎮(zhèn)靜:你不怕,那你就吃吧。讓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樣的語氣才能把老虎鎮(zhèn)住、蒙住、騙住。)
出示練習:同學們,你們看狐貍真是一只( )的狐貍!放了狐貍是因為老虎被( )。
D.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發(fā)揮你的想象,想一想這時老虎會怎么想?
(2)意義提煉角度不同。
而正因為價值取向不一樣,所以總結方式也是特色鮮明,李老師提升的是“方法”,而管老師突出的是“方法”。李老師獨具匠心地從一個古典寓言中提煉出“和諧”主題,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層思考;而管老師則簡明扼要地指向了狐貍的“狡猾”,為學生接下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在以課程為理念的課堂教學構建中,我們要把一節(jié)課放在大的背景下去完善,用學生的行為、語文的方式、教師的特質去解讀文本,生成文本,從有序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