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才(特級教師)
有人說,評課是“畫龍點睛”,其實不然。評課是聽課者對“作品”的解讀。就像每一個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都是一種“誤讀”一樣,評課也是一種誤讀。但我還是愿意“誤讀”——只要是認真思考、讀到課的“背后”并真誠表達,并且,希望每一位聽課者都認真“誤讀”一回。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中三節(jié)課的“誤讀”。
來自寶島臺灣的李玉貴老師的《蝙蝠和雷達》,真的在教學生怎樣閱讀科學類說明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何以見得?請看李老師設(shè)計的三程序:
第一,挑戰(zhàn)預(yù)習。
李老師一上來就挑戰(zhàn)學生的預(yù)習(也挑戰(zhàn)教材):你認為《蝙蝠和雷達》的內(nèi)容科學嗎?李老師要求學生到課文中找證據(jù)并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內(nèi)容,只說明學生讀懂了內(nèi)容。但是,課文寫得科不科學呢?如何讓學生探究課文的“科學”程度?
第二,引導(dǎo)提問。
李老師要求學生提出問題。正應(yīng)了胡適先生所言,“懷疑和發(fā)問”是研究學問的工具,也是科學的工具。可惜,我們的學生只善于答問,不善于發(fā)問。
學生提不出問題怎么辦?李老師教!
李老師以第1自然段為例,問:“兩個亮點”指什么?飛機的“兩盞燈”都是“一紅一綠”嗎?然后展示各種飛機的圖片,證實飛機兩翼各一盞燈,的確是一紅一綠。(隱含問題是:為什么要“一紅”“一綠”?)老師示范了,學生模仿著提問。第一個學生問:“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銳’嗎?”李老師立刻評價“課文不是告訴你了嗎?”(我們的學生常常就提這樣的問題。)第二個學生問:“蝙蝠的超聲波能傳多遠?”第三個學生問:“既然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科學家怎么做實驗證明呢?”——好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不是這節(jié)課要解決(或能解決)的,要帶到課后去查資料自己解決。
第三,用適合閱讀科學性說明文的方法閱讀。
(1)比較閱讀,聚焦標題,探究“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guān)系。李老師出示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標題《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問:這兩個標題中的“和”可以換成什么詞?學生說可以換成“跟”“與”?!厄鸷屠走_》中的“和”能換成什么詞呢?回到課文找線索。學生找到“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得出雷達“模仿”蝙蝠。因此,這里的“和”與《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中的“和”的意思不一樣。同時,理出深度閱讀思考的切入點——探討科學家是怎樣“模仿”的。
(2)運用任務(wù)驅(qū)動、關(guān)鍵詞導(dǎo)引、圖示等閱讀策略,介紹科學家“模仿”的過程,著重訓(xùn)練學生整合信息并進行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李老師布置學生一個任務(wù):用自己的話介紹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的過程。提示學生聚焦課文第7和第8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一是圈出介紹時要使用的重要語詞(不超過5個,每個語詞不超過3個字);二是畫示意圖。
(3)探究課文其他自然段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寫?
科學類說明文屬于“信息類”文本,閱讀此類文本應(yīng)該有適合閱讀此類文本的方法(或稱程序、步驟)。方法是什么?以上三個程序是也。
《金錢的魔力》是“文學類”文本。張祖慶老師則循著閱讀文學作品的思路引導(dǎo)學生閱讀。
首先關(guān)注小說中的人物——“我”、托德和老板。
其次,理出“關(guān)鍵情節(jié)”——使事件發(fā)展突然轉(zhuǎn)變的情節(jié)——“一張大鈔票”。將小說情節(jié)分為“一張大鈔票”出現(xiàn)“之前”和“之后”。
第三,聚焦“之后”的內(nèi)容,理解老板的“自言自語”(老板向“我”討好。張老師說是“喋喋不休”)、探究作者如此“啰嗦”地“一口氣”地寫的意圖;表演朗讀,試圖“讀”出老板“見錢眼開的嘴臉”,增強文學體驗。
接下來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張老師讓學生欣賞電影《百萬英鎊》片斷(老板向“我”討債),要求學生運用“老板向‘我’討好”的言語范式(語言風格)來說“老板向‘我’討債”,并表演之。二是,問學生如果是你面對“百萬英鎊”會不會也像那位老板一樣——顯然是思想道德教育——怎樣看待金錢。
我認為,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值得討論的。第一,“討債”與“討好”截然不同,怎么能用“討好”的言語范式(思維)來“討債”呢?第二,“金錢的魔力”還真與“道德教育”沒有多大關(guān)系(小說主要以“金錢”照見“人性”),怎么適合讓學生討論“怎么看待金錢”呢?(學生反應(yīng)的實際效果也證明了并沒有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學生說什么“有錢才能生存”“沒有那么大面額的錢”“有錢的人短命,平平凡凡做一個人就好”。)
因此,我認為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調(diào)整一下,改為聚焦另一個人物——托德“之前”“之后”的變化,欣賞“托德”的語言和“笑容”,探討“言外之意”,提高學生的欣賞評價能力,獲得更豐富的文學體驗。比如,作者描寫托德的“笑容”——“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滿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巖一般?!薄?!這是我讀到的最不忍卒讀的“笑”——馬克·吐溫也太狠了!馬克·吐溫對這一“笑容”的刻畫,堪比《紅樓夢》對劉姥姥的滑稽引發(fā)的那一場笑的描寫!再如,“我”與托德的對話描寫也頗為精彩,其中反語——“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的使用,話語中的潛臺詞——“我并沒有惡意,可是你要開口教訓(xùn)人的話”——托德是怎么讀出“教訓(xùn)人”的,等等,都不亞于對老板“自言自語”的描寫,應(yīng)該引導(dǎo)學生靜下心來閱讀琢磨、感悟體驗。
《天籟》摘自莊子的《齊物論》,屬于文言文閱讀。王崧舟老師怎么引導(dǎo)五年級的孩子閱讀如此高深的文言文呢?
王老師先教學生反反復(fù)復(fù)地朗讀,把文言文讀正確、讀通順,真好!
接著,王老師引導(dǎo)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地籟”“人籟”“天籟”,比較三籟的“發(fā)動者”,形成板書:
風——地籟——萬竅
人——人籟——比竹
自己——天籟——自己
然后重點閱讀理解“地籟”(讀好排比句,讀出氣勢)和“天籟”(舉生活中有關(guān)“天籟”的例子)。
最后,討論“在莊子那兒,最喜歡的是哪一種聲音?”
頗令我意外的是:
1.王老師何以認為“地籟”要發(fā)聲,靠的是“風”和“萬竅”?
作者借南郭子綦的嘴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又借子游的嘴說“地籟則眾竅是已”。不是很明確地說“地籟”不就是“風”嗎?“地籟”不就是“風”通過“萬竅”(“眾竅”)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嗎?
2.王老師何以把“天籟”與“地籟”“人籟”割裂開,揣測莊子“最喜歡哪一種聲音”呢?
在莊子那兒,“天籟”其實包括“地籟”(或就是“地籟”,莊子說“天籟”“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也包括“人籟”(人通過樂器,如“比竹”發(fā)出的美妙聲音,也包括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以及創(chuàng)作的美妙作品。我們現(xiàn)在常形容美妙的音樂“有如天籟”)。
3.王老師何以認為朗讀“排比句”時要“像開車一樣,先慢后快又注意剎車”?
作者比擬“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木開(讀 jī),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朗讀時,并不是越來越快,而要在“似洼者”前“剎車”,要吐字清晰,讀出味道。在“似洼者”前“剎車”,要稍作停頓換氣以表明表達上有變化——即由連續(xù)6個二字詞變?yōu)檫B續(xù)2個三字詞了。
所以,不管是聽名師的課還是聽同伴的課,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思考,有理有據(jù)地分析,批判地吸收。與其說評課是“畫龍點睛”,不如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