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洋海軍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她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見證了末代王朝的衰亡。與同時期清朝陸軍所不同的是,北洋海軍將士展現(xiàn)出了震古爍今的民族精神,維護了中華民族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筆者綜合各家研究成果,以北洋海軍民族精神為討論核心,淺談一孔之見。重新解讀北洋海軍將士的民族精神,對激勵各族人民愛國主義情操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北洋海軍;民族精神 ;劉步蟾;丁汝昌;薩鎮(zhèn)冰
歷史地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孕育期。在這個孕育期中,古圣先賢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文字典籍,打造了深厚的多民族文化土壤。然而,真正淬煉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熔爐則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歷次反侵略戰(zhàn)爭。當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被無情地、野蠻地打破,當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被迫與外來文明發(fā)生沖擊、碰撞的時候,中國人民就必須給予回應,而回應的方式正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發(fā)生在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不只是使中國遭到痛徹骨髓的沉重打擊,戰(zhàn)爭的失敗徹底激發(fā)了中國人民潛藏已久的愛國之情,真正使中國人民從大夢中覺醒,開始奮發(fā)圖強,開始以民族精神為動力和信念,尋求中國的自強之路?!皯?zhàn)爭的失敗,并不能抹煞、貶低愛國將士們勇抗強虜?shù)墓廨x戰(zhàn)績”。 北洋海軍將士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所作所為,正表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
一、北洋海軍將士的民族精神閃耀在龍旗之上
1、北洋海軍將士表現(xiàn)出了奮發(fā)圖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誕生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北洋海軍是晚清時期中國最具戰(zhàn)斗力的軍隊。作為北洋海軍將領的搖籃,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創(chuàng)辦伊始,便積極吸收西洋治軍理念?!伴_藝局(馬尾船政學堂初名求是堂藝局)之日起,每三個月考試一次,由教習洋員分別等第。其學有進境考列一等者,賞洋銀十元;二等者無賞無罰;三等者記惰一次 ”。1877年,在李鴻章等人的建議下,清政府派遣成績優(yōu)異的船政學堂閩籍畢業(yè)生出洋留學。這些留學生抓緊寶貴的時間,孜孜不倦,朝夕苦學。馬尾船政學堂二期畢業(yè)生江懋祉赴西班牙登兵艦實習,不僅專攻駕駛,而且精研軍火、火炮、電器等學科,以致身體透支,積勞成疾,抱病回國,終于1892年不幸英年早逝。船政學堂制造專業(yè)學生梁炳年在法國留學期間,更是刻苦學習,置疾病于不顧,即使在暑假期間仍不肯荒廢學業(yè),最終病情惡化,于1878年逝于法國。這些年輕的留學生為學習世界先進技術,為增強祖國的國防實力,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奮發(fā)圖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國留學生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北洋海軍將士表現(xiàn)出了捍衛(wèi)主權的民族主義意識
關于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形象的問題,一直為關注甲午戰(zhàn)爭的史學家們津津樂道。曾在北洋海軍供職的英籍洋員戴樂爾在回國后寫了一部在華回憶錄《中國事記》,現(xiàn)名《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書中寫道:劉步蟾在黃海海戰(zhàn)之前思考“倘或遇敵,將何以自保其皮……時指揮艦隊排布之信旗已發(fā)出,一望即證實予之疑懼。信旗所示,為諸艦相并橫列,以主艦居中;而非如提督與諸管帶所決議,分段縱列”。 戴樂爾的描述先后被張蔭麟、蔣廷黻、范文瀾等史學名家所采信,繼而形成了劉步蟾是反面人物的固定觀念。
然而,《清史稿》卻沒有與其相似的任何記載,卻有一句蘊意較深的話:“維時海軍初立,借才異地,西人實為管帶,步蟾副之。已而西人去,頗能舉其職?!币簿褪钦f,北洋海軍聘請洋人為顧問,并授予其實權,而劉步蟾則只能充任副職。洋顧問離開后,劉步蟾的才能得到了展現(xiàn)。筆者認為,這段話頗值得思考。北洋海軍的軍艦大都購自海外,早在購艦之時,清政府就已決定聘請洋顧問來指導北洋海軍的日常訓練。然而,所派來的洋顧問,不可能是單純地為幫助北洋海軍的,其中深層次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戴樂爾是何許人也?戴樂爾本是英國海軍后備少尉, 隨英國中國艦隊來華,后改投入當時由英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長期任海關緝私船艦長等職。 1885年中國創(chuàng)建海軍,被聘為教習。戴樂爾來華的任務是控制北洋海軍,控制中國海關。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中國高級軍官,劉步蟾當然要維護中國軍人對北洋海軍的絕對控制權,是不可能任由戴樂爾任意行事的。
另據(jù)戚其章先生 考證,曾為謝葆璋(冰心之父,北洋海軍“來遠”艦駕駛二副)幕賓的李錫亭留有一份手稿,手稿中詳細記述了劉步蟾與戴樂爾的恩怨 。筆者認為,一是戴樂爾來華的使命令劉步蟾頗為忌憚,二是戴樂爾企圖一步步掌控北洋海軍的狂妄之舉令劉步蟾忍無可忍。因此,戴樂爾在回憶錄中詆毀劉步蟾,也就不難理解了。
既然如此,那么,真實的劉步蟾又是怎樣的呢?作為北洋海軍的右翼總兵,劉步蟾性格剛烈,原則性極強。在北洋海軍的外籍洋員中,英國人瑯威理是最具海戰(zhàn)經驗的人,早年曾參加過李—阿艦隊 ,在北洋海軍中任總教習、副提督。劉步蟾對其尊敬有加,李鴻展也對其十分信賴。但是,發(fā)生在1890年的一件事情,使二人關系惡化,最終導致瑯威理離開北洋海軍。當時,北洋海軍南下停泊于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離開“定遠”艦登岸。劉步蟾當即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總兵旗。此舉引起瑯威理不滿?,樛碚J為,自己是副提督,只要自己在艦上,就不能降下提督旗。然而,劉步蟾卻不以為然,表示只有丁汝昌才是提督?,樛頍o奈,將此事報告李鴻章,卻不曾料到李鴻章的態(tài)度與劉步蟾一致。氣憤之下,瑯威理決然離開北洋艦隊。劉步蟾的果斷行動表明了中國官方的正確立場,即在主權問題和國家尊嚴上決不讓步。
3、北洋海軍將士表現(xiàn)出了傲骨自潔、卓爾不群的民族精神
2015年10月初,考古專家在遼寧省東港市大鹿島海域發(fā)現(xiàn)了沉睡121年之久的“致遠”艦,并在軍艦殘骸中發(fā)掘了疑似鄧世昌私人物品的“云中白鶴”印章。“云中白鶴”語出《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比喻志行高潔之人。在北洋海軍中,鄧世昌是個孤獨的將領,一是其廣東籍的身份較為特殊 ,二是其性格使然。筆者需要指出的是,在北洋海軍的領導層中,相當于艦隊司令的提督丁汝昌本是淮軍的陸軍將領,他是李鴻章的老鄉(xiāng),為人寬和慈善。而以右翼總兵劉步蟾為代表的閩籍軍官基本都具有留洋的經驗,對海軍戰(zhàn)術較為熟悉。在他們看來,丁汝昌這個提督不過是個門外漢。《清史稿》載:“(北洋海軍)以汝昌為提督,其左右翼總兵則閩人林泰曾、劉步蟾也。汝昌故不習海戰(zhàn),威令不行。獨世昌以粵人任管駕,非時不登岸,閩人咸嫉之”。這段記載指出,作為管帶的鄧世昌,長時間住在艦上,以艦為家,常常被他人視為另類。同時,“咸嫉之”三字也從側面反映出在非戰(zhàn)爭時期,抱成一團的閩籍軍官常常離開軍艦,各行其是,這不能不說是北洋海軍在日常管理方面的不足之處。實際上,鄧世昌的“另類”遠不及此。據(jù)說,鄧世昌治軍異常嚴格,一度傳出鄧世昌鞭打水兵致死的消息。由于北洋海軍借鑒英國海軍的傳統(tǒng),鞭刑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刑罰,雖然頗為殘酷,卻是常見之事。鄧世昌在27年的軍旅生涯中,僅僅回過3次家,最長的一次也不過住了7天。中法戰(zhàn)爭期間,鄧父去世,鄧世昌心懷國家,情系海防,雖悲痛欲絕,仍背負不孝之名,沒有回家奔喪,只是默默在船艙中一遍遍手書“不孝”二字。 鄧世昌這種卓爾不群的做法,在旁人眼里大有討好上司之嫌,水兵在私下甚至稱鄧世昌為“鄧半吊子”。平心而論,在晚清官場普遍腐敗的大環(huán)境中,鄧世昌無疑是個值得珍視、值得敬仰的“半吊子”。
在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戰(zhàn)中,鄧世昌指揮“致遠”沖鋒陷陣,不稍避退。15時10分,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被日艦“扶桑”擊中艦首,炮彈中的苦味酸烈性炸藥急劇燃燒,在“定遠”艦上造成了巨大火災?!岸ㄟh”艦艦首極具威力的4門305毫米口徑的克虜伯巨炮以及所有朝向艦首的火炮全都無法瞄準發(fā)射。 日本聯(lián)合艦隊官兵見狀,立即圍攻已失去還手之力的“定遠”。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鄧世昌指揮編隊中航速最高的“致遠”艦急速駛出陣列,用自己并不結實的身軀護衛(wèi)旗艦,為“定遠”贏得了寶貴的滅火時間。結果,“定遠”艦轉危為安,而“致遠”則遭受了空前猛烈的炮火打擊,已是傷痕累累,艦體甚至出現(xiàn)了30度傾斜的致命險情。此時,鄧世昌發(fā)出了那句至今聽來仍氣壯山河的話語:“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冒著彈雨,鄧世昌率領“致遠”高速沖向日艦第一游擊隊側舷,不幸中途被日艦擊中鍋爐房,引發(fā)艦體大爆炸,終致沉沒。
鄧世昌之所以被稱為英雄,是因為他具備了英雄之德,英雄之氣。他堅守崗位,不擅離職守;他傲骨自潔,視死如歸。鄧世昌的民族精神具有穿越時代的影響力,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輝。
4、北洋海軍將士表現(xiàn)出了顧全大局、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
作為北洋海軍提督,老成持重、寬厚仁慈的丁汝昌不僅統(tǒng)帥著一支“年事已高”的艦隊,而且在甲午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清流黨 和李鴻章的夾縫中:清廷催逼李鴻章用北洋海軍與日軍決戰(zhàn),而李鴻章深知北洋海軍戰(zhàn)力不足,出于自保和“游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 的目的,令丁汝昌不盡全力作戰(zhàn)。而朝中大臣又借此紛紛彈劾丁汝昌統(tǒng)軍不利,畏敵避戰(zhàn),實際矛頭對準的則是李鴻章和他統(tǒng)領的淮系。因為李鴻章深得慈禧與光緒帝信賴,朝臣要想扳倒李鴻章尚不可能,于是,他們便拿丁汝昌開刀,敲山震虎。光緒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侍郎長麟上奏道:“竊倭奴跳梁,全因調兵遲緩,示人以弱。聞倭兵始至,人數(shù)本屬無多,無如丁汝昌退縮不前,巧猾推宕,并未在海中一戰(zhàn),但見倭船旗色,輒已飛飏?!?在帝師翁同龢的影響下,年輕氣盛的光緒帝甚至于1894年8月26日降旨:“海軍提督丁汝昌著即行革職,仍責令戴罪自效,以贖前愆。倘再不知奮勉,定當按律嚴懲,絕不寬貸?!?大戰(zhàn)未至,先疑主將,這自然與光緒帝的不成熟相關,但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朝中的“清流黨”對皇帝刻意且無知的慫恿。
威海衛(wèi)保衛(wèi)戰(zhàn)中,丁汝昌指揮北洋海軍連續(xù)擊退日軍七次進犯。 在旗艦“定遠”中雷后,丁汝昌為避免資敵,下令將“定遠”炸沉。當清廷下令逮捕丁汝昌時,右翼總兵劉步蟾聯(lián)合各艦管帶致電:“丁提督表率水軍,聯(lián)絡各營,布置威海水陸一切,眾心推服?!?威海炮臺統(tǒng)領戴宗騫等也公電:“丁提督自旅順回防后,日夜訓練師船,聯(lián)絡各軍,講求戰(zhàn)守布置,一切正仗籌劃,若遽進京,軍民不免失望……暫留丁提督在威海協(xié)籌要防,大局幸甚!”
對于丁汝昌之死,史學界歷來有未降即死和降而復死的爭論。正反兩方各舉出許多例證,相互辯論。筆者認為,丁汝昌生前沒有寫下投降書,投降書系偽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如下:
丁汝昌死前向營務處道臺牛昶昞說:“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辈⒃谒狼敖淮骸拔崾囊陨硌?,救此島民爾??伤賹⑻岫接〗亟亲鲝U?!?這是現(xiàn)在有據(jù)可考的丁汝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的行動。首先要說明的是,在丁汝昌死前,劉公島上北洋官兵人心思降,獨有丁汝昌等少數(shù)人堅決拒絕投降。而只要作為提督的丁汝昌不降,其余人就沒有權力選擇投降,而在這些人看來,拒絕投降,日軍定會血洗劉公島。情急時刻,以牛昶昞為首的主降派甚至用刀架在59歲的老提督的脖頸上,威逼其投降。人心渙散,戰(zhàn)無可戰(zhàn),丁汝昌已是萬念俱灰。
然而,從大局出發(fā),丁汝昌無論是未降即死還是降而復死,都無損其人格,無損其名節(jié)。未降即死,彰顯了其作為一名軍事統(tǒng)帥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斗志;降而復死,以一人擔全責,保全軍民性命,減少不必要的犧牲,為海軍學堂留下后繼人才,則更顯其人格之高峻。洋員戴樂爾在《甲午中日海戰(zhàn)見聞記》中說道:“予視其自殺,非逃避困難之怯懦行為,乃犧牲一己之生命以保全他人之生命,彼實為一勇夫,就此點論,其高出于此間任何其他中國人”。
二、北洋海軍的民族精神跨越國界
在北洋海軍的眾多官兵中,不乏一些外籍洋員。除了前文所敘的瑯威理和戴樂爾外,還有尼格路士、馬吉芬、余錫爾等人。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為北洋海軍獻出了熱血,甚至生命。
特別值得一提的一位洋員是來自美國的馬吉芬。他在擔任北洋海軍教官期間,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并和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黃海海戰(zhàn)中,馬吉芬被彈片擊中,并未犧牲,但嵌入頭骨的彈片卻讓馬吉芬痛苦不已。1895年夏天,馬吉芬回到美國。面對美國主流輿論對北洋海軍的一味苛責,馬吉芬以病痛之軀四處演講,講述北洋海軍的往事:“我也坦率承認日軍水兵勇猛,軍官精悍,但我也必須為受到輕視的中國水兵鳴不平。日軍能夠始終堅守在他們的炮位上,但他們的甲板不像中國軍艦那樣會時刻遭受彈雨的襲擊。” 在馬吉芬看來,一直備受指責的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是一位真正的軍人?!爸袊炾犚殉赏?,許多勇士前赴后繼,徒勞地為了挽救祖國的聲威,而被陸軍的腐敗無能和背信棄義所荼毒,最終與艦隊同殉。這些殉國者中首推丁汝昌提督,他既是一名勇敢的軍人,又是一位真正的紳士,他被自己的同胞背棄,進行著萬難取勝的戰(zhàn)斗,他畢生所盡最后的職責仍舊是為了自己麾下官兵的生命。而他則不惜犧牲自己,因為他深知自己無情的祖國對他的憐憫甚至比敵軍還要少。” 1897年2月11日,就在丁汝昌殉國兩周年的當天,久受病痛折磨的馬吉芬在紐約研究生醫(yī)院開槍自盡。
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能夠視中國軍人的使命為自己的使命,著實令人動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北洋海軍官兵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感染了他們,這些外國朋友想必不會如此行事;如果不是北洋海軍官兵高昂的斗志和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深深打動了馬吉芬,那么馬吉芬又何必與自己祖國的主流媒體針鋒相對,為中國軍人洗刷冤屈呢?
結語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完全近代化的日本與尚未完成近代化的中國之間的較量。尼采說:“勢均力敵是一切公平競爭的前提?!比欢?,無論從統(tǒng)治階級的戰(zhàn)略構想,還是從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看,這場戰(zhàn)爭都稱不上公平二字。中國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講是必然的,無法改變的。然而,在甲午戰(zhàn)爭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其它的軍隊能夠像北洋海軍一樣,從戰(zhàn)爭開端(豐島海戰(zhàn))一直堅持到戰(zhàn)爭結束(威海衛(wèi)保衛(wèi)戰(zhàn)),用自己并不強壯的身軀支撐著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尊嚴。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始自甲午一役始?!绷喝喂倪@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甲午戰(zhàn)敗,是中國近代以來痛徹骨髓的一次失敗,是使中國徹底喪失亞洲霸主地位的一次失敗,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刺激;第二,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激發(fā)了中國人隱藏已久的“源動力”。在甲午戰(zhàn)爭中,那些不屈不撓的先烈留給我們的充滿悲壯色彩的民族精神激勵著后來人前赴后繼,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繁榮赴湯蹈火??梢哉f,北洋海軍將士的民族精神,就是甲午之魂,更是民族之魂。
參考文獻
[1]《清史稿》.北京:線裝書局,2011年7月版.
[2]《清實錄》.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版第一版.
[3]戚其章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中日戰(zhàn)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
作者簡介:王航(1990-),男,漢族,籍貫河南洛陽,學歷碩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
師從著名清史民族史專家王鍾翰先生關門弟子彭陟焱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