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哈爾濱體育學院 思政部,哈爾濱 150008;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88)
?
政治學研究
饒勒斯的革命思想論析
王麗穎
(哈爾濱體育學院 思政部,哈爾濱 150008;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88)
饒勒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重要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又與其存在較大差異。在關于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替代的問題上,他主張通過漸進的、改良的、階級合作的方式而非暴力革命方式。他的思想對法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較大影響,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饒勒斯;社會主義;漸進主義;制度替代
饒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重要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思想家,法國社會黨創(chuàng)始人,第二國際重要的領導人,“漸進社會主義”的倡導者。1859年9月3日,饒勒斯出生于卡斯特爾市(今朗格多克)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由于生活并不富裕,常常為生計奔忙,他能有機會同人民群眾保持較多聯系。1881年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希臘文學和哲學系學習,1885年,26歲的饒勒斯在政壇嶄露頭角,當選為眾議員。1889年開始他研讀馬克思的著作并逐漸轉向社會主義。在1899年“米勒蘭事件”中,他支持米勒蘭入閣并為他的行為辯護,稱此舉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并因此與蓋得(Jules Guesde)派決裂。1902年組建法國社會黨,1904年創(chuàng)辦社會黨機關報《人道報》。1905年法國統一社會黨成立后,饒勒斯成為該黨的核心領導人。他在有生之年一直為法國的共和制和社會主義的結合而奮斗?!八兄呱械那椴伲愿裆屏?、純樸”。他堅定捍衛(wèi)人類和平、正義、進步事業(yè),強烈反對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zhàn)爭,積極奔走呼吁各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最終于1914年7月31日被法國的沙文主義者暗殺,他“作為理想主義的和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捍衛(wèi)者……作為為了人類和平和世界和平而遇難的烈士載入史冊”[1]16。
我國學者對于饒勒斯思想的研究不多。馬勝利撰寫的《爭取社會主義和民主——饒勒斯評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是國內研究饒勒斯的重要專著。李興耕編譯的《饒勒斯文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為研究饒勒斯的思想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本資料。通過中國知網搜索,從1980年至今共查詢到21條記錄。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總結如下:有的學者認為饒勒斯是通過曲解馬克思的理論,努力把自己的修正主義觀點說成是符合馬克思理論的方式,來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和修正;[2]另有學者認為饒勒斯的思想是多種思潮的綜合和折衷,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屬于非馬克思主義的漸進社會主義流派;[3]還有學者認為,饒勒斯的思想是在改良主義的旗幟下,力圖將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開發(fā)出一套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理論。[4]
國內學者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梢钥隙ㄒ稽c,饒勒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社會發(fā)展理論、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重要觀點,但他沒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列寧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對饒勒斯進行過批判也寄予了較大期待。恩格斯認為,“他的確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5]261,“饒勒斯走的是正道。他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不要對他操之過急。他己經作出相當大的成績,比我所希望的大得多”[5]394。列寧和饒勒斯在具體的理論、策略等問題上有較多分歧,也曾十分肯定他對社會主義的真誠信念,列寧曾表示:“誰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饒勒斯主義,他就應當把主觀動機和客觀歷史條件嚴格區(qū)別開來”[6],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客觀的評價。如果當年饒勒斯沒有被暗殺,他的思想的未來走向也許會另當別論。但歷史不允許假設,他至死不渝的堅信社會主義理想,終其一生、堅持不懈的致力于把社會主義、民主、和平等人類正義、進步的事業(yè)結合在一起的努力,都是值得后人稱道和敬佩的,他的精神也值得世人緬懷和記憶。
(一)關于革命必然性的觀點
法國大革命為什么發(fā)生,在饒勒斯之前已經有大量學者對這一問題提出各自的觀點。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的眾多同時代學者中,饒勒斯是首位明確提出要從經濟發(fā)展角度深入研究大革命的起因和進展的學者。他對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做了歷史的、唯物的分析,并且“以社會主義觀點向人民、向工人們和農民們,介紹一下1789年至19世紀末的各個事件”[7]。在他撰寫的《社會主義史:法國革命》一書中指出,經濟條件即生產和所有制的形式是歷史的根本……在歷史發(fā)展的每個時期,社會的經濟結構也決定著政治形態(tài)、社會習俗和思想發(fā)展的總趨勢。因此,在敘述每個時期歷史的時候應力圖解釋人類生活的經濟基礎,時刻把握所有制的發(fā)展和工農業(yè)技術的演變。
可以看出,饒勒斯在研究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因時,主動引入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力圖從生產力發(fā)展、經濟結構變化、所有制變更、社會形態(tài)變更的脈絡來闡釋社會歷史進程和重大歷史事件。在《大革命的原因》一章中,饒勒斯不惜大量筆墨再現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各地封建貴族、王權、教會、普通工人農民、資產階級的社會生活和經濟處境:“國家是由貴族、教會和國王統治的”,他們享有很高的特權,他們的剝削窮兇極惡、詭計多端;18世紀的法國教會是一種可怕的壓迫勢力,成為思想的桎梏和勞動的沉重枷鎖;工人們“每天以他們的辛勤汗水和聰明才智,甚至往往以鮮血為代價,替師傅們創(chuàng)造大筆財富”,農民“生活窮困,分散于農村,承受著生活的重壓”;資產階級在生產、勞動、積蓄以及工業(yè)和商業(yè)方面的巨大成長已經使他成為第一流的力量,并逐漸擔當起領導社會的責任。但由于政治上依然遭到排斥處于無權地位,使他們的利益隨時有遭受風險的可能。而“財富的重新分配,必將導致權力的再分配”。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改變,越來越要求建立與其地位相適應的制度形態(tài)。這成為大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動因。
在分析1789年大革命的原因時,饒勒斯抓住生產關系(“人們相互間的經濟關系”)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和制度的形態(tài)”)這條主線,總結出經濟條件—生產和所有制的形式是歷史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也是革命必然向前發(fā)展的動力。同時他也對未來進行大膽預見,正如他在《社會主義史:法國革命》第一卷制憲議會導言中所說:法國革命確是一場波瀾壯闊、內容豐富的事件,但我們不認為這是最后一次事件,隨著經濟和政治的向前發(fā)展,工人階級的隊伍將越來越壯大,階級意識和思想將更加明確,特別是經歷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洗禮后,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想和制度從理論走向實踐,無產階級作為變革現存制度的階級而存在,雖然1871年登上政權的工人階級被趕了下去,但他們釋放出充滿信心的信號,社會黨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團結和組織工人階級,并竭力爭取解除顧慮的農民的支持,全面奪取政權,以便實現新型所有制和新型理想社會。饒勒斯認為歷史不過是永無止境地展現其后果而已,法國革命雖然使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但也為無產階級間接地準備了條件,為實現社會主義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經濟基礎。
可以看出,饒勒斯在分析社會歷史進程時,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沿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脈絡,充分肯定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偉大任務,并指出了通過工農聯盟、先進政黨領導、思想武裝等方式,工人階級也可以導演一場屬于自己的波瀾壯闊的大革命,登上歷史舞臺。
(二)關于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替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具體路徑的觀點
1.理論上不否認階級斗爭原則,實踐中更主張通過階級合作、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革命目的。饒勒斯理論上承認階級和階級斗爭原則。他曾表示,階級斗爭是社會黨的原則,不承認階級斗爭的人就不是社會主義者?!俺姓J階級斗爭,就是承認在今天的社會中有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它們處在這樣的關系中:一個階級的全面發(fā)展必須以另一個階級的消亡為前提?!盵1]66-67饒勒斯看到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尖銳對立的狀態(tài),也認可通過革命的手段為無產階級的發(fā)展掃平道路。但在施行革命的具體策略上,在關于階級斗爭的具體方法上,他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他承認基本利益的深刻對立是產生階級斗爭的前提,無產階級形成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和確信自我解放的信念是階級斗爭的思想基礎,但當無產階級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全面奪權的程度時,不能貿然行動,也不應無所作為。因此,饒勒斯引入了“參加政權”這一概念,他認為,資產階級也不是鐵板一塊,要把他們中最頑固的、反動的那部分同愿意維護自由、民主權利的進步的資產階級區(qū)分開,施行以不同的政策。要聯合資產階級中的進步力量,積極利用普選制和議會制等民主方式,先取得一部分政權,這就好似在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添上一抹紅色,然后再慢慢擴散這塊紅色的印記,直至染紅整個共和國。饒勒斯認為,任何政策只是實現偉大的和崇高的社會理想的手段。通過“參與政權”的方式實現最終奪權,是在堅持總原則的前提下策略靈活的體現。應該說,饒勒斯對資產階級群體分而析之,區(qū)別對待,爭取同盟的想法和初衷是好的,但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未經過細致論證和推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曾在面對共同敵人——封建勢力的時候有過聯合的先例,但當無產階級發(fā)展壯大起來,以資產階級為革命對象,以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替代為革命目標的環(huán)境下,兩個根本利益深刻對立的階級實現聯合的共同基礎已經喪失,此其一。其二,若按照饒勒斯的設計,社會黨中的代表作為少數派參與資產階級政權,在龐大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上,在統治階級的主流話語體系中,少數派的聲音能起到多少牽制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維護和爭取工人階級的利益?在面對強大資本邏輯和利益誘惑的情況下,少數派能否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不動搖?在這樣一場少數對多數的利益博弈和政策博弈中,社會黨人的勝算能有幾分?能否保證不出更多的米勒蘭?工人階級要參與政權就要爭取更多選票,就要使黨的綱領迎合更多選民,在面臨這些壓力的時候,政黨能否保證繼續(xù)堅定的持守社會主義原則,能否繼續(xù)以實現制度替代為奮斗目標?這些問題饒勒斯沒有給出對策和回答。但歷史的實際進程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這一道路根本是走不通的,資產階級會利用強大的專政機器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饒勒斯堅持階級合作和參與政權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可以對人類民主、正義、進步事業(yè)做出貢獻。這一觀點充分體現在他對德雷福斯平反案的大力支持中。饒勒斯認為無產階級有義務制止資產階級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過分墮落,如果無產階級沒有及時出面制止劊子手行兇,這將是很羞辱和玷污自身形象的事情。因此,社會黨不僅要捍衛(wèi)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的眼前物質利益,而且還要捍衛(wèi)無產階級總的和經常性的利益。無產階級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杰出力量,成為社會進步的可靠保障,因為他是嶄新人類社會的締造者。
2.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具體方式上,他主張將改良與革命調和,奉行漸進主義策略。饒勒斯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并終其一生將精力和智慧貢獻給法國社會黨和無產階級事業(yè),同時他也是一個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泛神論者。他憎恨任何思想枷鎖,討厭一成不變的公式,并樂于進行各種對立面的調和。例如,他曾試圖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調和起來,并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并不妨礙對歷史做唯心主義的解釋”[1]409。在他的哲學觀點中,認為在自然界和現實社會中,對立面是互相滲透的,就如有限和無限互相滲透一樣。這一哲學思想體現了饒勒斯關于萬物具有統一性和滲透性的觀點,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貫徹到實踐中,便產生了改良與革命的調和,議會活動與工會活動的調和。他認為,消滅階級對立、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具有高度覺悟的新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必定要經歷一段漫長的不覺悟和蒙昧的時期。如果超越階段、強行干預事物發(fā)展進程,只會阻礙事物的正常發(fā)展。聯系到法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他認為,在無產階級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掌握政權時,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資產階級的政權中,然后對現政權進行有利于工人階級的改革?!肮と穗A級希望改革……這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不至于被重擔壓垮,為了更堅定地朝著未來前進?!盵1]424因為,他們需要作為一個階級在經濟力量和占有制方面擁有一定的發(fā)言權。他舉例說,如果工會組織在每個企業(yè)中合法地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這會給工人階級帶來莫大好處。無產階級將慢慢地滲入到資本主義的肝臟。到時候,新社會將以馬克思所說的“革命發(fā)展”的勢不可擋的力量從舊社會里脫胎而出。因為“一切偉大的革命所以能在世界上完成,都是因為新的社會在它蓬勃開展以前,就已經通過一切的裂縫,通過一切最細小的根莖,滲入到舊社會的土壤中去了”[7]190。因此,他堅定地認為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逐漸的改良并非權宜之計,而是可以長期堅持的一項原則,是社會主義漸進資本主義的量變積累。通過這種點滴積累,會漸漸形成瓦解舊制度的相對優(yōu)勢,為新社會制度的成熟準備充分的條件,并最終達到質變飛躍。饒勒斯的這一看法具有明顯的烏托邦的色彩,甚至沒有擺脫19世紀30年代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空想色彩。
3.把社會主義革命與人類和平、正義事業(yè)關聯考慮,主張以革命制止戰(zhàn)爭。19世紀90年代初,饒勒斯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理論,逐步從資產階級共和派轉變成社會主義者,他開始從階級的角度分析和認識戰(zhàn)爭問題。他把資本主義和戰(zhàn)爭的關系形象的描述成“如同烏云孕育著暴風雨,資本主義孕育戰(zhàn)爭”。在如何反對和制止戰(zhàn)爭方面,他主張各國工人階級應該團結和聯合起來,組成強大的反戰(zhàn)同盟共同阻止戰(zhàn)爭的爆發(fā)。1905年后,隨著歐洲各國革命形勢的高漲,饒勒斯開始重視無產階級的力量,他認為,如果各國無產階級能有組織的、有秩序的聯合起來投入反戰(zhàn)事業(yè),將會形成捍衛(wèi)文明與和平的鋼鐵長城。他主張歐洲各國工人階級要不惜利用各種手段(包括示威、游行、集會等常規(guī)手段,乃至總罷工、武裝起義等非常手段)將反戰(zhàn)事業(yè)進行到底。他的觀點在法國社會黨中與蓋得、愛爾威等人出現了較大分歧。蓋得等人認為,無產階級只要反對資本主義就可以,不必反對戰(zhàn)爭。而饒勒斯堅持認為,資本主義雖然是戰(zhàn)爭的根源,但不能聽之任之的看著資本主義在戰(zhàn)爭中全面崩潰。畢竟,戰(zhàn)爭是一柄雙刃劍,它不僅會拖垮資本主義,更會給無產階級、一般勞動群眾甚至整個民族造成巨大的犧牲和災難,給勞動階級附上更重的人力、財力、物力負擔和苦難。他認為,為了實現反戰(zhàn)目的,無產階級甚至可以同資產階級組成暫時的聯合陣線,盡管兩個階級保衛(wèi)祖國的目的大相徑庭。列寧對饒勒斯的反戰(zhàn)思想曾經表示過贊同和肯定,在1907年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列寧對饒勒斯關于反戰(zhàn)問題的補充建議非常滿意,認為他的提議明確了無產階級在反戰(zhàn)運動中的作用。但饒勒斯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以革命制止戰(zhàn)爭上面,而沒有考慮以戰(zhàn)爭引發(fā)革命的問題。在法國,戰(zhàn)爭引起革命已有先例,饒勒斯對此也并不陌生。但他認為,戰(zhàn)爭可以引發(fā)革命,也可以導致專政,在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中,人類付出慘重代價和巨大犧牲,以此來推進和換取革命果實,會導致倉促的、盲目的、踉蹌式的發(fā)展。以這種極端方式獲得革命勝利的策略是違反饒勒斯初衷的。他堅持認為通過社會主義因素的不斷滲入和逐漸發(fā)展,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式實現社會的制度替代才是上策。
饒勒斯的革命思想具有民族性、改良性和多種思想的調和性等特點。這與當時法國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傳統、他本人的哲學思想和生平經歷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饒勒斯非常珍惜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這是他不愿意通過革命手段徹底砸碎現有制度的主要原因。經歷1789年大革命后的法國,又經歷了種種磨難,才最終確定了民主共和制作為國家的永久性法則,饒勒斯非常重視和珍惜這一意味著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制度。當然他也不認為這就是理想中的制度,因為普選制雖從理論和政治的層面給予人民權利,但在經濟層面,人民卻仍處于被壓迫和剝削的地位沒有真正解放。但饒勒斯認為這并不能影響共和制的先進性,要使共和制的真正意義和全部價值得以實現,就要把社會主義制度植入其中,讓兩者完美結合。因此,他不主張用暴力革命徹底打碎資本主義國家機器,而要通過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制度替代。這種主張在現實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其次,唯心主義泛神論的世界觀是他倡導漸進主義和階級合作策略的思想基礎。他的哲學思想比較復雜,但可以肯定一點,他從來沒有真正徹底地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正如他的好友沙爾·拉波波爾所評價的,饒勒斯贊成從柏拉圖、康德到叔本華、柏格森的唯心主義學派。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由低級向高級運動并進入越來越高的文明狀態(tài),是因為在進行社會實踐獲得歷史經驗之前,甚至在組織各種經濟制度之前,在人類的思維中就已經存在了正義和權利的先驗觀念,追求和實現這個先驗觀念的過程,既體現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因此,在他的世界觀中,觀念、理性是第一性的,物質和客觀存在是第二性的,精神決定物質。他認為,在自然中、現實中對立物之間是互相滲透的,就如有限和無限相互滲透一樣。依據這一原則,社會主義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可以通過滲透達到替代和征服的目的。沙爾·拉波波爾評價饒勒斯是“地地道道的合法論者和演變論者”,所倡導的是“改良主義、內閣派的社會主義”,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最后,基本觀點、思想來源的多樣化對他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饒勒斯完成了從共和主義向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轉變,卻沒有繼續(xù)向科學社會主義轉變,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遺憾。在19世紀90年代前,饒勒斯的思想和立場具有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派特征。1885年,26歲的饒勒斯首次當選共和派議員。這個時期,他比較關注社會問題和工人狀況,但還沒有把工人階級看作最先進的社會政治力量。4年后,他再度當選為眾議員時,已作為社會主義者重現政治舞臺。他從1889年起開始反復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1894年7月后,饒勒斯有所保留的吸收了馬克思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政治經濟學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作用和價值理論方面的觀點。并結合自身長期實踐和法國社會實際,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了他所認為與時俱進的、符合法國國情的特色解讀。
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很多觀點是持不同見解的,例如他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代替,不可能通過自行消亡,只能通過暴力革命”等,饒勒斯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民主制的國家不再是純粹的階級國家,在共和制和普選權的條件下,國家政權的機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產階級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滲透進資產階級國家的機構中,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國家性質。也就是說,在他看來,暴力革命已經過時,那是在無產階級尚且幼小,國家沒有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前提下才適用的方法。而現在,人民主權原則已經被確立,工人階級可以通過合法方式把自己的代表送進各級權力機關,通過滲透的、漸進的方式逐漸取得國家政權。
時至今日,歷史的發(fā)展已經證明饒勒斯提出的論點完全不符合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和職能。今天的法國社會黨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饒勒斯的改良、漸進的思想。1981年5月,社會黨候選人密特朗參加總統選舉并一舉成功,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黨總統。此時的社會黨還自稱是“革命的黨”,奉行“階級陣線”和“同資本主義決裂”原則,以通過民主道路奪取政權為目標。但90年代后,為適應時代的變化,法國社會黨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自我修正,最重大的變化就是放棄了用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奮斗目標,僅僅從倫理、道德、價值的層面堅持社會主義原則。這一重大改變使社會黨抹去了最后一點社會主義的顏色,已成為實質上的資產階級政黨。
饒勒斯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思想家之一,一生致力于實現社會主義和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yè)。他的思想和活動對當時的法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值得后人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
(一)饒勒斯的思想中的積極因素
我們應充分重視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例如,他對社會主義的真誠信仰和執(zhí)著追求,在實現社會主義的具體策略和方法上的不懈探索和不斷嘗試;在革命和建設問題上,反對照搬照抄別國的模式,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束縛,強調尊重差異探索有本國特色的制度替代路徑;他倡導把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與人類一切正義、進步的事業(yè)相關聯,強調在堅持革命原則和階級斗爭的情況下要同情并幫助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受害者,在革命斗爭中保持人的情感。他期待的社會主義運動是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運動等觀點。當時德國的女革命家盧森堡對他的思想和行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德雷福斯案件喚起了法國所有隱蔽的反動力量。工人階級的老的敵人軍國主義被揭露無遺……工人階級第一次負有贏得一場偉大政治斗爭的使命。”[8]饒勒斯向往和平,真摯的關懷人類命運,竭盡全力為捍衛(wèi)人類和平和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懈努力。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反對把社會主義革命與制止戰(zhàn)爭對立看待,積極倡導以革命制止戰(zhàn)爭。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可以清晰的看到,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歐洲各主要國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必然要求重新劃分利益范圍,這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在客觀上具備了必然性。饒勒斯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堅決捍衛(wèi)人類和平的思想和實踐,將永遠值得后人懷念。
(二)受馬克思的思想影響較大并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較大分歧
這集中體現在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替代的方法和道路問題上。巴黎公社失敗后,面對資本主義世界新的變化,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調整了革命的策略,把暴力革命和合法斗爭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實現革命目標。“在我們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們將用和平方式反對你們,在必須用武器的時候,則用武器?!盵9]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以普選權和議會制為主要形式的合法斗爭也提高到策略的層面,但他們始終強調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而饒勒斯則片面夸大了議會制和普選權的作用,選擇在體制內解決制度替代問題,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合法的、改良的、漸進的策略上,沒有認清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是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的性質,沒有認清作為民主象征的普選制和議會制的欺騙性和虛偽性。這使他最終陷入合法主義和漸進主義的思維囹圄難以自拔。
[1] [法]沙爾·拉波波爾.饒勒斯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2] 陳學明.評第二國際讓·饒勒斯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3).
[3] 李興耕.饒勒斯的社會主義思想評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0,(3).
[4] 向國華,向文華.讓·饒勒斯社會主義思想的再評價[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4).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7.
[7] [法]讓·饒勒斯.饒勒斯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勝利.爭取社會主義和民主——饒勒斯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46.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00.
〔責任編輯:余明全 程石磊〕
Analyzing Jaures' Thoughts on Revolution
Wang Liying
(HarbinSportUniversity,Harbin150008,China;SchoolofMarxism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As an important socialist activist and thinker of France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Jaures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Marxist theories and held his great differences.As for the substitu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he advocated a way of gradual, progres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lasses rather than violent revolution.His thoughts conducted a vital influence on the socialist movement in France and the world and deserved further research.
Jaures; socialism; progressivism; institutional substitution
2016-08-11
王麗穎(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02
A
1000-8284(2016)12-0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