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琴(暨南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講師)
學(xué)海酌蠡
金文“考”的字詞關(guān)系研究
陳 琴(暨南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講師)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tǒng),字形與詞的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金文“考”所記詞義,張世超總結(jié)了7類:“長壽、父親、用為孝、考校、人名、用為壽、壽考”。[2]黃德寬認(rèn)為有“用作父字、用作孝、考度、表族氏名”等4類。[3]我們分析辭例,認(rèn)為金文“考”記錄的7種詞義分別是“老人、年老、父親、長壽、考校、人名、用作孝”,其中“父親”最常用。田煒將這種一字多義現(xiàn)象稱為“一字表多詞”。[4]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語義的引申、假借。
(1)老人,名詞用法。金文“考、老”兩字開始分化,“老人”一般用“老”字表示,“考”表示本義的用例非常少,如:“我用召卿士辟王,用召者考者兄?!保ā恫负叀罚?/p>
(2)年老,從老人本義引申的形容詞用法,如:“余考不克御事,唯汝焂其敬辥乃身。”(《焂卣》)
(3)父親,從老人本義引申的名詞用法。常用于“皇、(且)祖、(剌)烈、文、帝、朕、顯”等褒詞后。如:“臺乍其皇祖皇考。”(《邾公華鐘》)“余用乍朕烈考憲白寶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保ā稉P簋》)“琱生作文考宄仲尊鬲。”(《琱生鬲》)“用為寶器鼎二、簋二,其用享于厥帝考?!保ā稁熋级Α罚疤焱鲥锻?,殷祀于王丕顯考文王。”(《天亡簋》)
(4)長壽,從“考”的本義引申的形容詞用法,西周“壽考”常合用,東周“考壽、眉壽”常合用。如:“藝其作寶簋,其萬年壽考?!保ā秷似潴罚安恢M考壽,子孫蕃昌?!保ā恫毯钌曜稹罚坝闷砻伎紵o彊,哲德不忘?!保ā妒寮腋阁罚?/p>
(5)用“考”表示“考?!保羌俳鑴釉~用法,如:“歷肈對元德,考友隹型?!保ā稓v方鼎》)“論其德,省其行,亡不順道,考度唯型?!保ā吨猩酵醵Α罚?/p>
(6)用作人名,如:“考乍友父尊鼎?!保ā犊级Α罚安几缸鲗毝?,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保ā恫几付Α罚?/p>
(7)用作“孝”。老人、父親是孝敬的對象,“孝敬”義是從“考、老”義引申的形容詞用法。如:“用追考、侃喜前文人?!保ā缎先绥姟罚皫熎鞲缸髯鸲Γ孟砜加谧谑??!保ā稁熎鞲付Α罚?/p>
我們還發(fā)現(xiàn)金文“考”記錄的7種詞義中,“老人、年老、父親、孝、長壽”5種詞義不是對應(yīng)“考”一個形體,而是有幾個不同字形,即“一詞用多字”。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異字同詞、文字分化、已有本字又用假借字。
(1)老人——“老、考”。“老、考”金文中已經(jīng)分化,“老”常寫作“”,但分化不徹底,有時仍混用?!袄稀北砝先说挠美骸坝檬⒅季?,用享孝于兄弟、婚媾、諸老?!保ā鹅玖几笁亍罚?/p>
(2)年老——“老、考”?!袄稀北砟昀系挠美骸坝嗬现?,公仆庸土田多擾,式白伯氏從許?!保ā段迥戡h生簋》)
不同時期的金文,“考”的字詞關(guān)系存在差異。西周“考”的7種詞義中最常用的是“父親”,其次是“孝”,表示“長壽、考校、人名”和“老人、年老”的用例較少。春秋戰(zhàn)國“考”表示“父親、孝、長壽、人名、考?!?種詞義,最常用的仍是“父親”,其次用作“孝”,表示人名和考校各一例,沒有表示“老人、年老”的用例。西周金文用字習(xí)慣上承殷商,文字分化導(dǎo)致字詞關(guān)系改變,但分化不徹底,有混用情況,春秋戰(zhàn)國“考、老”混用表示本義的現(xiàn)象基本消失。
《禮記?曲禮下》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薄夺屆?釋喪制》亦曰:“父死曰考???,成也,亦言槁。槁于義為成?!苯鹞闹小翱肌北硎尽案赣H”時與后世文獻(xiàn)不盡相同,“考”雖常表示去世的父親,但也可表示在世的父親。如:“余既訊,我考我母令,余弗敢亂,余或致我考我母令,琱生則覲圭。”(《五年琱生簋》)“召伯虎告曰:余告慶。曰:公厥稟貝,用獄擾為伯,有祇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保ā读戡h生簋》)林沄認(rèn)為:“這里召伯虎強(qiáng)調(diào)了訟事之‘有底有成’,是由于他父母曾出面說話”,[6]“考”當(dāng)為在世的父親。目前一些大型辭典收錄“考”關(guān)于父親義項時,釋為“去世的父親”,[7]“在世的父親”義沒收錄,這與“考”實際情況不符。
(附記:本文在撰寫過程中,承蒙北京語言大學(xué)羅衛(wèi)東教授多次指導(dǎo),謹(jǐn)致謝忱。)
[1]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76頁。
[2]張世超:《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2109頁。
[3]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2109頁。
[4]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guān)系的共時與歷時考察》,《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9頁。
[5]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50頁。
[6]林沄:《琱生簋新釋》,《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9頁。
[7]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第8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632頁;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年,第2971頁。
責(zé)任編輯:陶原珂
H121;H13
A
1000-7326(2016)09-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