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日 貴
(廣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320)
?
精神·制度·思想: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當代詮釋
陶日貴
(廣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320)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蘊含著豐富的人民主體思想。從廣義文化的視角看,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是集精神觀念、制度規(guī)范和物質利益三維度內涵于一體的治國理政的根本指針。其中,精神維度是其核心和靈魂,制度維度是其依托和保障,物質利益維度是基本動力和表征。這一思想系統(tǒng)回答了新的形勢下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要的理論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開辟了新的天地。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就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治國治黨治軍等方面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論述蘊含著豐富的人民主體思想,不僅與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一脈相承,同時也賦予人民主體思想鮮明的時代特征。那么,應如何準確全面理解這一思想的要義呢?考慮到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不是一般意義上學者書齋里的思想理論,而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和本質,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政治靈魂,是億萬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根本行動指南,因此,完全可以把它視為一種廣義上的文化,即正在不斷生成的當代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生活方式?;诖耍疚膰L試從這一廣義文化的視角,從精神觀念、制度規(guī)范和物質利益三個層面呈現(xiàn)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整體圖景。
一、核心和靈魂: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精神維度
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精神維度,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本質和靈魂,是當代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貫穿于黨在現(xiàn)階段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及實施過程之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總結歷史、契合現(xiàn)實、展望未來的高度思想自覺。這里的“精神”主要指與物質相對的人的意識或觀念,一般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層面,
首先,在認知層面上,習近平認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其系列重要講話中,他反復重申: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必須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人民是改革的主體,也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等等。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論述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以往一貫堅持的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重述和強調,而且增加了新的內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已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堅持的首要基本原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原則或主題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習近平看來,考察一個干部是否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關鍵要看他“是否能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1]415。這種新的認知,不僅恪守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立場,也凸顯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時代訴求。
當前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發(fā)展進入關鍵期,改革的難度增大,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加上外部環(huán)境復雜多變,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很多制約因素。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告誡全黨,“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zhàn),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fā)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力氣解決”[1]4,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對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1]16。在他看來,黨面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愈是復雜,愈是要站穩(wěn)群眾立場,愈是要堅持發(fā)展一切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群眾擁護,把蘊藏在群眾中的各種創(chuàng)造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我們的事業(yè)才會有持續(xù)推進的動力。
其次,在情感層面上,習近平強調,黨和政府必須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是堅持群眾路線,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就要求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的意愿,滿足群眾的期待,保障人民的權益,拜人民為師,決不允許損害和侵犯人民利益的行為,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評判我們工作的最高標準。習近平說,“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我們要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1]27??傊?,黨在任何時候都須對人民存有敬畏之心。
怎樣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習近平看來,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予以堅決糾正。如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他明確提出四個“決不允許”:“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zhí)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盵1]148鑒于國內安全生產事故頻發(fā),他明確警示:“人命關天,發(fā)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彼€強調,要防止、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出現(xiàn)底下問題成串、為官麻木不仁的現(xiàn)象”。在“糾偏”的同時,習近平還特別強調“定向”,即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在他看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是全體人民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族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體現(xiàn),關乎人民幸福安康[1]169,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梢姡瑢⑷嗣穹旁谛闹凶罡呶恢眠@一“為民”理念就被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價值觀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對當代實踐價值訴求的理性回應。
再次,在意志層面上,習近平強調,面向未來,需要我們對當下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有充分的自覺自信。所謂自覺,就是要深刻領會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實質內涵,認識到人民群眾在任何社會都是基本的主體,在人類歷史上,盡管統(tǒng)治階級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其統(tǒng)治權,然而人民主體總是在根本上決定著歷史的走向;就是要深刻認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認識到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正是緊緊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否則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就是要深刻把握今天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所謂自信,就是對以人民為主體的執(zhí)政理念深信不疑,對中國發(fā)展前景充滿信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自信?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明確指出,“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fā)展道路,只要我們緊緊依靠13億多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們就一定能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最終實現(xiàn)我們確立的目標”[2]。“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1]410。為此,他特別強調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認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共產黨人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力量源泉,在執(zhí)政環(huán)境紛紜復雜的今天,堅持理想信念就意味著為人民服務盡職盡責。
二、依托和保障: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制度維度
一般來說,制度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正是通過對這些規(guī)程或準則的人為創(chuàng)制,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方向和概率才能為人所控制和預期。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制度環(huán)境中生活,制度是觀念世界通向現(xiàn)實世界的橋梁。對一個國家或政黨來說,制度問題更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意義。因此,貫徹落實人民主體思想,關鍵還是要靠制度。習近平明確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必須要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方面下功夫。
首先,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方面,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在習近平看來,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最好詮釋。他說,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tǒng)制等失敗的嘗試之后,才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中國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們慢慢摸索出的解決辦法才是長久之計”[3]。歷史實踐也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廣大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證。習近平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制度安排。60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在他看來,在新的形勢下,在堅持和完善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時,也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切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社會主義民主的探索中,習近平特別強調協(xié)商民主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在他看來,協(xié)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特有的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xiàn),因而推進協(xié)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4]。他強調,協(xié)商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化體系,必須滲透到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運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具體的政治單元中,而作為協(xié)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人民政協(xié),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在治國方略方面,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主與法治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是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程序和規(guī)則。這些程序和規(guī)則,如沒有在法律上得以確認和保障,就意味著形同虛設。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司法公正是其基本內涵。民主為法治奠定基礎,法治為民主提供保障。法治本質上是為民主服務的,離開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法治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民主需要法治的保障,沒有法治就沒有健康的民主,人民意愿和利益也難以得到實現(xiàn)。習近平高度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原則,即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人,人民在依法治國中起主要作用,人民通過法治的方式實現(xiàn)當家作主。他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根本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能力;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在他看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體和政體,賦予了人民在國家生活中的權力主體地位,只有全面厲行法治,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夯實并最終實現(xiàn)。
再次,在體制機制方面,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發(fā)社會活力。在唯物史觀看來,人民主體的實現(xiàn)是一個歷史過程,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其根本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深化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充分解放出來,把人的思想活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充分激發(fā)出來,使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民的主體性得以相互促進,充分釋放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習近平指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中國當前發(fā)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zhàn)的關鍵選擇。在紛繁復雜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或最大亮點,就是通過強調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把以往過于集中在封閉垂直系統(tǒng)的各級政府手中的權力,向處于橫向地位的各類主體,如社會、市場、企業(yè)、家庭個人等,進行適當的轉移和分散,由此點燃和激活蘊藏在全社會和民眾深層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熱情,從而使各類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使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fā)[5]。為此,他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決破除一切阻礙市場活力和社會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廣大人民主動地、自覺地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熱情,努力讓人民成為改革主體和權力主體,從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最后,在黨的建設方面,強調要全面從嚴治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根本保證。歷史的主體是人民,人民之所以選擇、信任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以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為己任,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經驗表明,一個政黨過去先進并不代表現(xiàn)在先進,現(xiàn)在先進更不等于永遠先進;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群眾路線,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面對反腐敗的嚴峻形勢,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必須更加重視自身建設,“打鐵還須自身硬”,強化落實黨要管黨的政治責任,全面從嚴治黨。在他看來,全面從嚴治黨重在制度建設,“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xiàn)象就控制不住”[6]。制度建黨,不能搞“牛欄關貓”,而要編密扎緊制度“籠子”,突出權力運行這個重點,圍繞賦權、用權、制權等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制度運行機制。他強調,要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同時,他還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體制的創(chuàng)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各種權力監(jiān)督體系,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逐漸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防范機制,從而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制度重在落實,他反復強調“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強化責任追究,不能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6]。在他看來,只有把制度建黨與思想建黨都做好,才能使中國共產黨真正兌現(xiàn)“要為人民用好權”的莊嚴承諾。
三、動力和表征: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物質利益維度
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7]物質利益問題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正是通過對萊茵河地區(qū)農民物質利益問題的關注,才告別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而開始走向了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生活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物質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動因,是人們最根本的利益;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創(chuàng)造的主體,更是唯一的真正的利益主體。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問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即人民的生計,物質利益是其主要內容)視為黨的最高使命。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改革就是從承認并改善人們切身物質利益出發(fā)的。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具有豐富的民生內涵,它不僅是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精神維度和制度維度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其基本動力和評價標準。
首先,立足戰(zhàn)略高度,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問題是中國改革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他同時強調,新時期民生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的現(xiàn)實期待?!拔覀兊娜嗣駸釔凵?,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4。在他看來,“群眾利益無小事”,只有更多地注意解決好群眾最現(xiàn)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他說,食品安全關系群眾身體健康,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zhí)政能力的重大考驗?!爸袊伯a黨在中國執(zhí)政,要是連個食品安全都做不好,還長期做不好的話,有人就會提出夠不夠格的問題”[8]??紤]到當前中國民生缺失和滯后的短板效應逐漸顯現(xiàn),他提出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切工作都應該圍繞民生問題來開展?!耙倪M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fā)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從而在指導思想上扭轉以往過分注重經濟發(fā)展而忽視改善民生的政績觀,并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為檢驗一切工作成效的標準。把民生保障提升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首次,這就為加快推進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理論保障[9]。
其次,堅持底線思維,建立健全基本民生保障機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主要取決于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線,做好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皩щy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1]189。他特別重視轉移支付政策在縮小民生差距中的重要作用,主張把新增財力向困難群眾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向社會事業(yè)傾斜,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中央為此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設立了“扶貧日”,通過這些減貧、扶貧舉措有效動員了全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開發(fā)事業(yè)中來,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民生工作面廣量大,需要黨和政府狠下功夫、狠抓落實,既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也要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才能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再次,運用法治手段,切實保障民生權益。民生不僅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還包括民眾的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解決民生問題要靠發(fā)展,但是,不注重人民生命安全、不注重社會公平、不注重法治建設的發(fā)展,不但解決不了民生問題,反而會損害人民的權益,加劇社會矛盾。近年來,中國在食品安全、藥品監(jiān)管、安全生產等領域出現(xiàn)的重大事故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歸根結底還是法治建設明顯的滯后。法律從本質上講是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的,解決民生問題要充分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調整利益關系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習近平指出,只有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才能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拔覀円婪ü龑Υ嗣袢罕姷脑V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1]141。為了更好地把民生問題納入法治化軌道,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法律制度建設”,強調“依法加強和規(guī)范公共服務,完善教育、就業(y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安全、扶貧、慈善、社會救助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用法治機制來規(guī)范和發(fā)展民生事業(yè),用法治手段解決民生問題和調節(jié)民生矛盾,把民生利益的保護和民生權益的有效救濟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使民生得到長久保障的必然選擇。
由上可知,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是集精神觀念、制度安排和物質利益三維度內涵于一體的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根本指針。事實上,其精神維度、制度維度和物質利益維度并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整體樣態(tài)。其中,處于最深層也是最穩(wěn)定的是精神維度,它是其核心和靈魂;處于中層的也較為穩(wěn)定的是制度維度,它是其依托和保障;處于最外層且變化最快的是物質利益維度,它是其基本動力和表征。習近平的人民主體思想是在繼承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先進成果的基礎上逐漸生成的,它既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又反過來引領和指導這一實踐,并在此實踐中逐漸發(fā)展和成熟,是當代中國文化的再造,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闡釋,它系統(tǒng)回答了新的形勢下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要的理論問題,為發(fā)展和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開辟了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EB/OL].(2014-02-09)[2015-11-12].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09/c64094-24303725.html.
[3]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EB/OL].(2015-10-22)[2015-11-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2/c_1116898461.html.
[4]習近平闡述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內涵[EB/OL].(2014-09-21)[2015-11-15].http://news.ifeng.com/a/20140921/42043243_0.shtml.
[5]劉志彪.全面深化改革:基于綜橫兩條基本路徑的戰(zhàn)略思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5).
[6]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EB/OL].(2015-01-11)[2015-08-16].http://www.ccdi.gov.cn/special/xilun/zyls/201501/t20150111_49951.html.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72.
[9]韓喜平,孫賀.習近平民生思想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2).
[責任編輯:鞏村磊]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462X(2016)05-0050-05
作者簡介:陶日貴(1974—),男,副教授,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新研究”(14ZDA004)
收稿日期:2016-01-18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