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友善觀
張萍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摘要:黨的十八大把“友善”列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既繼承了中西方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的相關內涵,同時又在新時代賦予了友善現時代的含義。通過中西“友善”相近、相關詞的比較,以及梳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來“友善”觀提出和確立的過程,發(fā)現“友善”已不僅僅是局限在處理人與朋友關系的準則。事實上,在社會發(fā)展和使用的過程中,“友善”已內含著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的倫理道德價值訴求。所以,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友善觀既具有培養(yǎng)“良好公民的品德”之需,也具有修養(yǎng)“善人的品德”之需。
關鍵詞:友善;友愛;博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中、西“友善”之探尋
“友”在中國甲骨文中是兩只手順著一個方向靠在一起,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協(xié)同。在《漢語大字典》中解釋為:本義:同事,共事;引申義:同志,同人?!吧啤睍?,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本義:吉祥。
中國儒家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友善”由孔子的“仁愛”思想發(fā)展而來?!叭省笔强鬃右约罢麄€儒家學說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之對象不僅要求愛親,而且要“泛愛眾”。但這里的“泛愛眾”所涉指的是個體對氏族或宗族的愛。“仁愛”是作為一種倫理原則,最直接最明顯地體現為它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西漢時期,《漢書·息夫躬傳》中記載:“皇后父特進孔鄉(xiāng)侯傅晏與躬同郡,相友善?!贝笠馐前У蹌偧次粫r,皇后的父親、特進、孔鄉(xiāng)侯傅晏與息夫躬是同郡人,兩人關系很好。很顯然,這里的“友善”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內涵,但范圍變窄,特指朋友之間的“友善”。之后基本沒有超出這個范圍。
西方倫理思想中,有與之相近的“友愛”和“博愛”。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之目的為至善,這里的“善”不是普通意義上與“惡”相對應之意,而是作廣義解,有“外界之善”“心靈之善”和“身體之善”。在三者中,“心靈之善”為真正之善,其他兩者是實現“心靈之善”不可缺少的條件?!坝褠邸笔侨藢崿F“至善”的倫理德行之一,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看法,不論對私人生活還是城邦生活都是最必需的條件。按照“友愛”的動機,認為有以德為目的的友愛、以樂為目的的友愛和以利為目的的友愛。但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相互之間的善意才是友愛”,[1](P165)因為只有這種友愛是最持久的。由此推斷,“友善”是亞里士多德追求的“友愛”的完美形式,也是很少的,因為“善”的“友愛”只能存在于兩個有德行的人之間?,F代西方社會的“博愛”源自于基督教的“博愛”,在早期的原始教義中,基督教之愛可分為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上帝對人的超越性憐憫;第二,是人對于上帝的宗教虔誠;第三是人對于自己同類的倫理關懷,在原有含義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時代內容。*此內容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4期柏元海的文章《現代西方社會博愛觀批判》。亞里士多德的“友愛”和基督教的“博愛”思想中都內涵了“善”的存在性,但也都把關系限定在處理人與人,人與上帝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友善”一詞是由“友”和“善”合成而來,把“善”局限在了前者“友”的范圍之內,而“友”原初意義限制在了人與人之間,到后來的“同志”“同人”之間,即曰朋友。在西方的“友愛”和“博愛”中,其“友愛”不管是善的、快樂的還是實用的也都限制在了人與人之間的“愛”,而其“博愛”原初意義出自于上帝之愛,是一種他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代意義的“友善”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友善”、亞里士多德之“友愛”相比更具包容性,不再僅僅局限在人對人的“善”和“愛”;與西方基督教之“博愛”相比,動力來自于“自律”,而非上帝之“他律”。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觀的確立過程
(一)新中國建立前夕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的雛形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短暫的新民主主義建設階段,于1953年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1956年9月舉行的中共八大宣布:中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有必要性的。毛澤東早年時期就已有了道德救國的思想,1917年8月,他在給黎錦熙的一封信中說:“故愚以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盵2](P86)雖然這是唯心主義的救國思想,但也可看出毛澤東早年已看到倫理道德對于社會建設的指導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中提到:為人民服務,至此之后,為人民服務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思想。這里毛澤東把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定位為服務,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要友善。同時,《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了中國全體公民必須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這里的“五愛”是當時社會時代的產物,可以認為是現在我們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雛形。在“五愛”中的“愛人民、愛公共財物”既有對人的“愛”,也有對物的“愛”,彰顯了現代“友善”之“愛”超越了原初本義“愛人”。這里的“愛人民”與現在倡導的“友善”有同出之意即對人民要善,但又有區(qū)別,因為此階段毛澤東對于人民范圍的劃分還是帶有階級性。*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苯洑v革命戰(zhàn)爭,新中國的物質基礎是“一窮二白”,把“愛公共財物”凸顯出來,作為公民道德基本要求也是當時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所需要的。
(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世紀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的逐步完善
1980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 “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2](P256)在這里初顯人與人同志式關系“友善”的初步表述。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盵3](P586)“五愛”不僅是共產主義道德所要求的公民的道德行為,而且成了憲法所要求的公民的法律行為,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五愛”道德的新發(fā)展?!皭凵鐣髁x”的“社會主義”是指我國的社會性質,作為一種社會形態(tài),它在中國的時間到現在不過近60年時間,遠遠年青于資本主義社會的200多年時間。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歷時性發(fā)展所經歷的矛盾,在我國的社會發(fā)展中是共時性出現的,必然我們會看到所出現的矛盾具有復雜的特征,所以我們要對她包容,像對待一位朋友一樣發(fā)出愛的善意。與此同時,我們也一定要堅信馬克思的“兩個必然”!
(三)20世紀末至十八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地位的確立
進入21世紀,我們繼承了20世紀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并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進行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新內容的增添和整合,提出適合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新道德要求。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全發(fā)展,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4](P1982)這是首次明確把“友善”納入公民道德規(guī)范之一,這里的“友善”內涵了毛澤東時期和鄧小平時期提出的“愛人民”“愛公共財物”和“愛社會主義”的與人善、與物善、與社會善的多層內涵。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說:“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盵5](P706)這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內含了與物為善,更準確地表達了我們科學發(fā)展社會主義,人要與自然為友,與自然為善,更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將“友善”與“愛國、敬業(yè)、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倡導的公民個人行為的價值準則?!坝焉啤彪m然處于基礎地位,但其內涵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完善。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觀內涵
有位偉大的哲人說過:“友善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6世紀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越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p>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理論內涵會隨著不同時代根植在傳統(tǒng)內涵的基礎上出現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以適應時代所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友善”是我國倡導的公民價值準則之一,雖排在其他價值準則的后面,但是它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價值準則實現的基礎。我國社會主義友善觀既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賦予的思想內涵,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也吸收了西方社會的博愛、友愛的思想精華,善意的愛;與此同時,新的時代賦予了“友善”新的時代內涵。所以,作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要求的社會主義友善觀,內含著與他人友善、與社會友善、與自然友善以及與自己友善的倫理道德價值訴求。
(一)人與他人之友善
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很近,實際距離卻很遠。因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6](P107)。所以,人們交往的對象大都有血緣關系,是一種熟人交往。在現代的工業(y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很遠。這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7](P107)。在這種“全面關系”的社會體系下,人與人的關系建立的基礎不同于過去的血緣、地緣的熟人關系,而是利益的關系,互不熟知。
我們要實現我們的最高理想,就要不斷朝著馬克思所說的第三個階段:“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的自由個性”階段。在這里有兩個方面的條件:個人全面發(fā)展和社會財富。最難實現的是第一個:個人全面發(fā)展。個人全面發(fā)展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道德教育。在中國孔子講“仁愛”,在西方亞里士多德講“友愛”,都是闡述如何要與人為善。為什么我們要與人為善?孟子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敝袊芯涿耖g諺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亞里士多德認為:“孤單一人則難于生活,并且只靠自身就難于進行不斷的現實活動,只有在他人的幫助之下,與他人的協(xié)作之中才更容易些?!盵7](P203)
(二)人與社會之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觀也內含著與社會友善,源自于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是人民歷史選擇的結果,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已經近60年的時間,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關系。“社會是人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社會構成了一種人生在世的‘存在論’前提,也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生活也為人創(chuàng)造幸福和價值提供了可能?!盵8](P17)經過近60年的發(fā)展,我們有過奮進、也有過挫折;曾模仿過、也積極的探索過。但總的方向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去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的不足。對待我們所生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不能一味地抱怨她的不足,而忽略她的成就。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fā)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三)人與自然之友善
“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盵9](P95)馬克思把自然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經歷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時期的“魅”,到近代工業(yè)革命后的“袪魅”,到現在現代社會的“復魅”時代。如何“復魅”?“實踐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的善是最完整的善,它可以措置各種善的位置?!盵10](P21)1962年,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迅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大量列舉了環(huán)境污染的事實和數據證明,一方面人們在創(chuàng)造文明,一方面人們也在毀滅文明。我們要吸取西方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對自然的破壞的教訓,宋人張載在《西銘》中說的簡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的意思是伙伴,我們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歷史和現實教育我們,既要理性的認識自然,也要友善的實踐改造自然,珍惜資源、關愛自然。
(四)人與自身之友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人必須愛己,其所行善事,利己兼能利人。惡人不可愛己,其愛己也,適以害己,且亦損人?!盵11](P177)善人“愛己”是理性的愛,有德之愛,“利己利人”。惡人“愛己”是非理性的愛,“損人利己”之愛,其結果“害人害己”。愛自己,才能愛人,愛人才能交友,才能愛國;不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更交往不上德行之友,不利己也不利國。所以,與他人友善、與社會友善、與自然友善的根基是與自己友善。
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財富分配不均、權力腐敗、階層分化嚴重等導致社會各種矛盾不斷出現,表現為社會心態(tài)的不平衡,尋求無果,便鋌而走險自殘或殘他的輕視生命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害人害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該如何更好地應對和解決此類現象的不斷重復上演?有專家指出:“心態(tài)問題最終還要落到‘心’上去,全社會要有一個‘養(yǎng)心’的過程?!盵12]要養(yǎng)好心,必須要把顛覆的生命價值觀(重物輕生)扭轉過來,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貴生輕物)。因為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他失去身外名貨,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長壽;反之,重物輕生的行為對自己最有害,因為一個人如果重物輕生,那么即使他得到了身外名貨,卻失去了性命,豈非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13](P511~512)所以,與自己做朋友,善待自己,多一點理性、少一點感性,既要積極進取,也要心平氣和!只有首先與自己友善的人,才能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友善。
四、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的現實價值
“依靠一套理論,一個人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學派;但是依靠一套價值,一個人可以創(chuàng)建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一種共同生活的新方式?!盵14](P434)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探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的現實價值對于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可以明示其價值取向。
一般來講,所謂價值就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這里的客體特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友善觀,主體可以指個體也可以指社會。隨著時代發(fā)展,友善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的限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坝选钡膶ο笠舶ㄉ鐣?、自然界與自己,因為個人與社會、與自然、與自己都是在同一進程中產生同一意義。培育和踐行友善觀的現實價值就在于能實現主體和客體價值的統(tǒng)一,具體可以表現為“良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
“良好公民的品德”:公民這個概念是個舶來品,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從新中國成立前夕、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我國在不同階段明確規(guī)定了我國公民應該遵守的基本公德,其內容不斷得到修正、完善和成熟,到黨的十八大把“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本的公民公德,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其中“友善”內涵著與人為友、與社會為友、與自然為友、與自己為友,只有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和對待自己,作為主體的“我”才能在互動中不斷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過一種好的生活。
如果說“良好公民的品德”的培育和踐行是在強調進行倫理治國,教化公民,成為“合格公民”。那么“善人的品德”則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是比“合格公民”更高層次的個人價值追求,成為至善之人。“道德之所以進化者,以天下有為善之人故。而其退化者,以天下有為惡之人故。使天下為善之人多,而為惡之人少,則道德進化之處多,退化之處少。使天下為惡之人多,為善之人少,則道德退化之處多,進化之處少。進而論之,使天下之人,皆為善而不為惡,則道德有進化無退化;皆為惡而不為善,則道德有退化而無進化?!盵15](P74)“友善”是個合成詞,起點在“友”,最高點在“善”,為友是一種集體要求,為善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如果我們能在與人為友、與社會為友、與自然為友、與自己為友的起點基礎上,在往前發(fā)展,達至與人為善、與社會為善、與自然為善、與自身為善,我們就會處在一種道德生活的境界。
“良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正如馮友蘭所說,人不是總是處在“自然境界”,也很少有人會處在“天地境界”,常人一般都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間徘徊,時而處在“功利境界”,時而處在“道德境界”。只要我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16]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語重心長談到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卞紹斌. 現代性批判與馬克思社會概念的多重向度[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丁立群.“理論”的嬗變與自然之“魅”:一種實踐的哲學進路[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1).
[11]嚴群.亞里士多德之倫理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2]時事報告.科學分析和看待當前社會心態(tài)[EB/OL].(2011-08-31)[2014-11-1].http://www.ssbgzzs.com/txt/2011-08/31/content_4449046.htm.
[13]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4]戴維 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5]王澤應.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 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EB/OL].(2014-10-16)[2014-11-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l.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友善觀”的提出,既繼承了中西方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的友善內涵,同時又在新時代賦予了友善現時代的含義。“友善”一直以來不被人們重視,也很少有人關注。在哲學大辭典、倫理學大辭典以及宗教大辭典,找不到關于“友善”的直接解釋,只有關于“友愛”“博愛”和“善”的相關解釋。黨的十八大把“友善”作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要求,既是維系社會國家之所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與時俱進的結果。
〔責任編輯:李官〕
The Socialist View of Friend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ANG P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Abstract:“Friendly”, as one of the core values of China on the Report proposed in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is a heritage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ethics thought, and is given present-day meaning in the new era as well. By comparing the related word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combing the process how the term was proposed and established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word has gone beyond just as a principle to deal with friends. In fact, it has extended to include such ethical and moral value pursuit as a rule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ma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Hence, actively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friendl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the fostering of good citizens and that of fine character.
Key words:friendly; friendship ; fraternity; core socialist values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6)04-0007-05
作者簡介:張萍(1981-),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倫理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2014年度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痦椖?3192014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