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 蘇偉成 趙棟
旺山,位于蘇州城區(qū)西南8公里處,臨近太湖,處于山林環(huán)抱之中,是一處山林植被、農業(yè)生態(tài)、田園聚落保存良好的江南鄉(xiāng)村。項目選址在旺山中的叆叇嶺景區(qū),地處山腳下一片廣袤的茶田之中。
在這片好山好水當中蓋房子,必須保持對自然“敬畏”的態(tài)度。于是“虛無”成為了我們思考這個方案的核心價值和起點;但對于一個必須滿足“種茶、采茶、炒茶、品茶、賣茶”的文化中心而言,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有“詩意”的空間體驗顯然也是重要的設計議題。
為檢驗設計之初的構想是否實現(xiàn),我們決定摒棄設計者的身份,站在一個體驗者的角度,重走這座茶田中的茶室。
初體驗:獨特的進入方式
猶如品茶一般,初體驗講究的是循序漸進,而非一目了然。前奏優(yōu)美的鋪陳,方能勾起品茶的興致,最后坐下來,頓覺這茶香來得曲折。
人們初看茶博園,心中不免產生疑問:這座從山坡、茶園中生長起來的山形建筑,入口在哪兒?沿著緩慢爬升的山路,來到建筑對面山坡上的一座景觀亭。景觀亭中飛架一座極其現(xiàn)代的長橋,從北側插入茶博園的山形體量中。緩步于這座悠長的步行橋,期待感油然而生,之后順著臺階而下,進入三角錐形的茶藝大堂,面向整個茶田,頓感豁然開朗。
再體驗:在建筑邊界的庭院信步
蘇州園林是內向的世界,院內美景只能通過花窗窺見一斑。而茶博園卻與其完全不同:它是完全開放的,不限于周圍自然邊界。
人們沿著山路微行一段距離,就走到了茶博園的東側邊界,可這里不是建筑的入口,而是建筑的后花園?;▓@形態(tài)是一層層梯田式的茶田從旺山傾瀉到建筑面前,與原生的茶田連成一片。所謂建筑的面前,是山形玻璃幕墻面,在建筑中人能無遮礙地看山,在庭院里建筑又變成一面大鏡子折射出些許山色。
從梯田拾級而上,走到建筑西側,這里更有趣味。設計師將茶山的茶種在室外庭院里,半米高處架起木質步廊,人們閑庭信步于此,仿佛在茶的綠色里漫步與觀賞。
在江南一帶鄉(xiāng)村的家庭里,場院和曬臺是居家標配。這些區(qū)域于小家而言是放松一日疲憊,朋友聚會燒烤,觀賞晚霞余暉的復合型空間。在茶博園中,這個空間得到了放大。在二層茶室外,特意設置了一大片木制露天平臺,既可散步觀賞茶山景色,也能坐下來感受清新空氣。平臺上的鏡面淺水池將山色投影其中,手掬一捧清水,風吹過,山動矣。
終體驗:空間與自然的滲透
茶博園的內外空間是流動的,山景投射在水面,通過傾斜幕墻映入建筑。這一切頗具靜坐網師園的小山叢桂軒中望向云崗的意境。
在建筑南側的小花園中,“粉墻”這一蘇州元素把整個建筑與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從建筑延伸出來的“粉墻”筆直地指向建筑的后花園,并延伸成為步道插入到茶山深處。此外,順著茶田的肌理又筑起三堵新式“粉墻”,其表面包裹現(xiàn)代感十足的鏡面不銹鋼。墻上開著大小不一的洞口,又似蘇州園林中的花窗,使得墻體兩側的空間相互滲透。人們信步于此,移步換景,看到的是一幅幅不同的實景,而鏡面中則反射出變化的虛景,正如道家所言之“有無相生”的意境。
這也許就是蘇州園林的人文情懷,建筑并未附會,可是人的文化根基卻自然而然地向著熟悉的用景方式和空間手法去找尋。
后記
茶博園的設計采用了最基本的建筑幾何,最平凡的建筑語言,甚至有些地景建筑的“陳腔濫調”,但透過環(huán)境脈絡的分析及其最終的空間詮釋,避免了建筑師作為一個“干預者”的原罪。即便竹林的設計無法堅持落地,無邊際水池的水從來未放滿,但茶博園仍然為這片純粹而美好的旺山地景提供了獨特的空間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