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信陽師范學院 經濟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
美國在中美貿易中對華發(fā)起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張慧
(信陽師范學院 經濟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摘要: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在我國外貿格局中不僅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外貿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視并研究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金融危機之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在此形勢下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呈現新特點——日益激烈、手段多樣化、摩擦領域延伸等。針對這些新特點,我國政府應充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應對美國對華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我國企業(yè)應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并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加快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
關鍵詞:美國;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雙反調查
近些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2014年年初,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中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進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50%[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中美兩國也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因而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一直是世界貿易的一個焦點。但是在總體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的經貿關系中雙方不僅始終存在貿易摩擦和沖突,而且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外貿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視并研究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深刻認識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對促進中美雙邊貿易更好地發(fā)展具有較大意義。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美國一直是倡導自由貿易的國家,是自由貿易的主要獲益者,但這并不意味著貿易保護主義從美國的政策體系中已經消失。尤其是在一國國內與國際的經濟和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對一國貿易政策有極大影響時,當國內經濟陷入困境時,為恢復本國經濟,總是傾向于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更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后,作為始作俑者的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復蘇,于2009年年初通過了7 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并加入了“購買美國貨”條款,公然違背了WTO原則,標志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占據上風。在經濟低迷時,美國國內喪失競爭優(yōu)勢的產業(yè)就會要求政府實施貿易保護,要求政府實施貿易保護傾向比較明顯的是失去競爭優(yōu)勢的美國國內鋼鐵業(yè)、紡織業(yè)等產業(yè),這也正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競爭力較強的產業(yè),因此加劇了美國在中美貿易中對華貿易摩擦。在2009年4月,美國連續(xù)對華發(fā)起油井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高達32億美元,同時發(fā)起的還有輪胎特保調查,涉案金額為18億美元[2],創(chuàng)造了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特保調查的最高案值,同時也意味著美國對華發(fā)起的貿易摩擦進入新時期。
一、中美貿易發(fā)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2010—2012年我國連續(xù)3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的最大出口國,至2014年貿易額突破4萬億美元,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達國家,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在我國外貿格局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 2004年到2007年4年間,對美貿易出口額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較高,保持在20%左右,雖然2008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對美貿易出口額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比例在15%左右[3](見表1)。
表1 2004—2014年中美貨物貿易統(tǒng)計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數據與《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據整理所得
可見,從2004—2008年中美貨物貿易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狀態(tài),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美雙邊貿易額出現負增長,但之后好轉,從2009—2014年11月中美雙邊貿易額穩(wěn)步增加,201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更是首次突破5 000億美元大關[4],中國不僅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更是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中國和美國的貿易伙伴關系之密切不言而喻。但同時也存在中美雙方貿易長期失衡的問題,中國一直處于順差的地位,美國一直逆差,這也使美國對華貿易摩擦更加劇烈。
從中美貿易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長期以來,根據要素稟賦理論,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出口領域是服裝、鞋帽、玩具等傳統(tǒng)商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優(yōu)化產業(yè)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技術進步,這些傳統(tǒng)商品雖然仍占據著顯著出口份額,但比例有所下降,部分資源和技術密集的產品、高技術含量的制成品的出口比例正在穩(wěn)步增加,這也給美國國內優(yōu)勢領域——技術密集型產品造成了競爭壓力,導致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領域擴大。
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網站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03 年到 2012 年10年間,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發(fā)起的反傾銷調查有70起,反補貼調查有33起, 337調查多達165起[5]。顯然,在中美貿易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始終存在雙方貿易摩擦和沖突。
二、美國對華發(fā)起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隨著中美貿易的深入發(fā)展,兩國間的貿易格局發(fā)生著重大轉變,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后的美國,在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影響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美國對華貿易摩擦愈演愈烈。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從中美發(fā)生貿易摩擦的案例不難看出,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無論是頻率、貿易保護措施,還是貿易摩擦的領域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1.美國對華貿易摩擦日趨頻繁、激烈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處于經濟的恢復期,尤其是鋼鐵業(yè)、紡織業(yè)等制造業(yè)恢復的關鍵時期,而中國的制造業(yè)又是對美國出口較多的優(yōu)勢產業(yè),其發(fā)展與美國相關產業(yè)“搶飯碗”,所以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美國針對中國發(fā)起的貿易爭端越來越多,對華貿易摩擦越來越密集。2006年美國對華發(fā)起的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雙反調查與337調查共18起,到2009年其總數已上升至47起,是2006年的兩倍多。2013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在2014年初更是加劇。2014年1月6日,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非公路使用的輪胎產品實施貿易救濟,征收高額“雙反”關稅;同一天,又發(fā)布公告:對中國的橡膠磁鐵繼續(xù)征收“雙反”關稅; 1月8日,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次氯酸鈣又發(fā)起“雙反”調查; 1月15日,通過了限制有關中國信息技術產品的新法案; 1月17日,對中興等在美銷售的中國手機與平板電腦發(fā)起“337 調查”;1月23日,再次發(fā)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在 2014年初短短的44 天中,美國共對我國發(fā)起貿易調查或爭端11起,平均每4天發(fā)起一場對華的貿易調查或爭端,頻率非常高。
2.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手段日漸多樣化
貿易救濟的三大手段是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而美國對華發(fā)起的貿易爭端方式從傳統(tǒng)的反傾銷、反補貼升級到現在的雙反、特別保障措施、337調查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手段,另外還出現了勞工標準、環(huán)境保護的形式,不難看出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手段日漸多樣化,并且貿易保護手段更隱蔽、更具合規(guī)性。
(1)美國對華貿易救濟的主要手段是反傾銷
中國是美國反傾銷的最大目標國,根據《WTO世界貿易報告2011》顯示,美國對華反傾銷從20世紀80年代的年均1.7 起, 迅速上升為90年代的年均5.1起,21世紀之后竟達年均7.1起[6]。與此同時,美國對華反傾銷占美國對外反傾銷比例也不斷提高,比例從80年代的 3.9%上升至現在的80%以上,美國每5起反傾銷調查中就有4起是針對中國商品的。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網站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03—2012年期間,美國對全球發(fā)起的貿易救濟中反傾銷調查177起,其中70起為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占39.5%,另有33起為美國對華發(fā)起的反補貼調查[5],可見,反傾銷仍然是美國對華貿易救濟的主要手段。
(2)濫用反補貼調查
由于中美貿易長期失衡,逆差問題突出,美國通過國內立法,不惜違背WTO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采取反補貼調查的規(guī)則,明確了向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的內容。2009年一年,美國對中國發(fā)起10起反補貼調查,中國遭遇美國反補貼調查占比高達76.9%,高居榜首。截至2013年,美國對中國發(fā)起反補貼調查共33起,占美國新發(fā)起反補貼調查總數的57.9%[5],顯然已形成了濫用反補貼調查之勢。
(3)“雙反”調查使用越來越頻繁
反傾銷是美國對華貿易救濟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美國反補貼調查的濫用,美國對華貿易救濟越來越多地將二者同時使用,加大懲罰力度,即“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形式。中國銅版紙行業(yè)在2007年同時遭到“雙反”調查,成為中國遭遇美雙反調查的開端?!半p反”調查懲罰力度大,能夠直接限制我國出口產品規(guī)模。之后,在美國新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遭遇美國“雙反”調查。截至2013年,美國對華發(fā)起“雙反”調查共23起,僅2009年美國就對華發(fā)起10起“雙反”調查[5]。
(4)新型手段逐漸多樣化
美國各種新型的技術標準、綠色貿易壁壘、強制推廣的更嚴格的SA8000標準認證以及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337調查,還出現了勞工標準、環(huán)境保護的新形式,都是其對中國發(fā)起貿易摩擦的新型手段。2003年到2012年期間,以337調查為例,美國已對我國發(fā)起165起337調查,其中2010—2012年3年就多達87起,我國已名副其實地成為連續(xù)多年遭遇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5]。
3.美國對華貿易摩擦領域延伸,涉及技術密集型產業(yè)
隨著中國產業(yè)結構升級與技術進步,中國開始著力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環(huán)保型產業(yè)和信息產業(yè),對美國同類產業(yè)形成競爭壓力,因此美對華貿易摩擦明顯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yè)延伸。在2011年,美國對我國清潔能源發(fā)起301調查,之后又對多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發(fā)起“雙反”調查[7]?,F在甚至擴展到人民幣匯率、環(huán)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勞工問題、人權問題及反恐等領域。涉案產品的范圍越來越廣,呈現出摩擦領域從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擴散。
4.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政治傾向明顯
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對華貿易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同時為了促進美國國內經濟的恢復,更為了迎合美國利益集團,對中國發(fā)起的一系列的貿易調查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就美國本身而言,對中國貿易摩擦的政治化傾向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與其選舉周期緊密相關。為贏得相關利益集團的選票,美國政府或相關部門就必然會將矛頭指向中國,通過對中國貿易摩擦贏得國會或者利益集團對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與贊同。
三、中國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戰(zhàn)略對策
1.充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應對美國對華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對于美國對華實施的違背WTO原則濫用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的錯誤行為,我們應當通過WTO啟動貿易爭端解決程序,依法保障國內產業(yè)的利益。美國國內,政府、行業(yè)、企業(yè)對WTO規(guī)則的運用非常嫻熟,而中國加入WTO的時間太短,對WTO相應條款運用的經驗不足,導致有些中美貿易摩擦的案件由于中國不善利用WTO條款解決最終以中國做出較大的讓步和犧牲收場。中國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浪潮必須以WTO相關規(guī)則和處理貿易摩擦的機制為基本依托,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保護中國外貿市場。
我國政府還應盡快完善應對貿易爭端的法律制度體系,與WTO相關規(guī)則接軌,使企業(yè)對抗貿易摩擦有法可依,能夠真正以法律制度來反擊美國。因此政府要加強對貿易法律和WTO知識的宣傳,還要加強對外貿企業(yè)的管理,保證企業(yè)合理、合法地進行貿易活動。
此外,我國政府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貿組織國際談判,參與制定對發(fā)展中國家有利的規(guī)則,同時也可以制約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從而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全球化發(fā)展。
2.加快產業(yè)結構升級,轉變經濟貿易發(fā)展方式
針對美國對華貿易出現摩擦領域延伸、向技術密集型產品擴散這一新特點,我國政府應調整經濟、貿易發(fā)展方式,加快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調整中美貿易商品結構。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和引進先進技術,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開發(f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以技術推動產業(yè)升級。完善出口管理,規(guī)范出口秩序,遏制惡性競爭,改變原有的重數量型出口模式為重質量型的出口模式,重視出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和產品檔次,提高產品的技術競爭優(yōu)勢,繞過技術性貿易壁壘,減少中美貿易爭端,促使我國由貿易大國變?yōu)橘Q易強國。
3.擴大內需、拓展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緩解美國對華貿易摩擦
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過度依賴美國市場,而且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tài),美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狀態(tài),這是美國對華發(fā)起貿易爭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國要縮小中美的貿易不平衡,但同時又要保持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大力拉動國內需求不失為有效途徑。中國本身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中國政府應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開發(fā)農村市場、降低利率、抑制通貨膨脹等手段來刺激消費[8],擴大內需,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平衡國際收支順差,緩解貿易摩擦。
此外,為了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摩擦,中國還應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中國政府應鼓勵企業(yè)積極開拓周邊市場和非洲市場[9],積極拓寬對外貿易渠道,拓展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減輕對美市場的依賴,減少美國對華貿易摩擦。中國企業(yè)還可以在全球選擇最佳投資區(qū)位,形成多元化投資市場,優(yōu)化全球產業(yè)戰(zhàn)略布局。尤其是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客觀上為擴大對外投資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企業(yè)應抓住機遇,向有投資需求與愿望的地區(qū)和國家投資,優(yōu)化全球產業(yè)布局。
4.鼓勵企業(yè)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首先,在遭遇貿易摩擦時,企業(yè)要積極應訴,以WTO貿易規(guī)則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指導,及時提供相關材料,參與調查,進行有效抗辯,努力爭取勝訴。其次,中國企業(yè)要善于建立同盟軍共同對抗貿易摩擦,因為如果企業(yè)被裁定征收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導致成本上升進而會影響到分銷渠道的下游企業(yè)——進口商、批發(fā)商與零售商的利益,最終會影響進口國消費者,因此,企業(yè)可以聯合這些相關利益集團進行共同抗辯[10]。再次,企業(yè)應加強對美國相關貿易政策法規(guī)的研究,密切關注美國推出的新的對外貿易政策,避免觸犯貿易政策引發(fā)貿易摩擦[11]135-146。
5.企業(yè)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
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新特點之一就是手段不斷更新,337調查就是新型手段之一。根據美國法律規(guī)定,“337條款”調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般不正當貿易;二是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由于知識產權意識的淡薄,中國企業(yè)頻繁地遭受美國的調查,從2003 年到 2012 年期間,美國已對我國發(fā)起165 起337 調查,其中2009—2012年4年就多達92起[5],我國成為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給中國企業(yè)帶來很深的傷害。因此,中國企業(yè)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尊重他人的商標權、專利權,避免美國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實施的貿易調查。
此外,從長遠發(fā)展來看,企業(yè)一定要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積極建立自己的品牌,努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避免美國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由實施的調查,降低產生貿易摩擦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孫韶華.中國超美國首列全球第一大貿易國[EB/OL].(2014-01-11)[2015-08-20].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1/11/content_486654.htm.
[2]張軍生,李俊,王穎.全球產業(yè)轉移視角下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及中國的對策[J].國際貿易,2009,(10):39-44.
[3]張燕芳.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背景下中美貿易戰(zhàn)略研究[J].價格月刊,2015,(1):50-51.
[4]專家:2013年中美兩國雙邊貿易額突破5 000億美元[EB/OL]. (2014-02-18)[2015-08-20].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2/18/020291383.shtml.
[5]劉紅.中美貿易摩擦的新趨勢及原因分析——基于中美貿易商品結構的視角[J].對外經貿實務,2013,(8):41-44.
[6]WON W K, ZHUANG Renan,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Sino-US Bilateral Trade[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7,(3):362-373.
[7]劉欣,戴蕓.解構中美貿易順差問題——試析生產全球化、國際產業(yè)轉移之影響[J].亞太經濟,2012,(3):53-56.
[8]孫中才.自由貿易與農業(yè)經濟發(fā)展——G函數與農產品特惠貿易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1):67-68.
[9]梅士建.論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格局的形成[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6):80-84.
[10]姜囝.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與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14,(5):154-157.
[11]楊丹.中美貿易發(fā)展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2.
(責任編輯:吉家友)
·經濟研究·
作者簡介:張慧(1984—),女,河南濮陽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國際貿易和區(qū)域經濟。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2015B014);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5-QN-212)
收稿日期:2015-11-19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0964(2016)01-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