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西北大學 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保護之法理探析
崔玲玲
(西北大學 法學院,陜西 西安710127)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一個總稱,是指在民事訴訟各個階段、與當事人之間的民事訴訟有利害關系的他人。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利益之所以遭受到侵害,從實體法角度來看,源于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從訴訟法角度來看,源于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特點。從實體法角度和訴訟法角度來看,皆有對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進行保護的必要性。對第三人利益進行事后保護是第三人利益保護體系中的一環(huán),其有內(nèi)在的理論基礎?;诓煌瑑r值追求和受不同影響因素制約,各國形成了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事后保護途徑。
第三人利益;實體法根源;程序法根源;事前保護模式;事后保護模式
(一)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特指一種當事人,但從世界范圍內(nèi)的民事訴訟制度來看,并不限于稱為“第三人”的這一特殊當事人的內(nèi)涵和外延。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當事人之外的、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有利害關系的他人。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稱謂,即便在同一階段各國民事訴訟對其稱謂亦有差異。
作為特定當事人的“第三人”概念來源于蘇聯(lián),后因歷史原因,東歐和我國也沿用了這一概念,直到目前,俄羅斯和我國依然使用“第三人”這一概念[1](P31)。與此相對應,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國、德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則習慣將之稱為“訴訟參加人”。從該特殊當事人的內(nèi)涵來看,無論稱為訴訟參加人還是第三人,皆系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參加到他人之間業(yè)已開始的訴訟中去的人。一旦法院就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作出判決,無論該判決本身影響了當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利益,還是該生效判決的強制執(zhí)行損害了當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利益,一般皆將該當事人之外的第三方主體稱為第三人,在我國,也將之稱為“案外人”,比如“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案外人撤銷之訴”或者“案外人異議之訴”等。然而,不論稱之為“第三人”還是“案外人”,都是從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的角度來界定的,只不過前者注重從主體角度來界定“第三人”,其是異于訴訟當事人之外的人;而后者則側(cè)重從空間來看“案外人”,其是訴訟空間之外的主體。從整個訴訟過程來看,在某些訴訟階段“第三人”與“案外人”可以通用,在某些訴訟階段兩者則不可以通用。對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可能影響到的案外他人,可稱為“案外人”,而一旦該案外人參加到訴訟中來,則再稱為“案外人”就不合適,而應該稱之為“第三人”(或者相當于第三人的稱謂)。此時,“第三人”與“案外人”不可以通用。一旦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損害了未參加訴訟的案外他人,或者該判決在執(zhí)行過程中因執(zhí)行標的確定錯誤而損害了當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利益,從空間界定角度來看,則可稱為“案外人”;從主體界定角度來看,又可稱為“第三人”。此時,兩個概念是通用的。
(二)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類型
民事實體法律關系往往具有復雜性和交叉性,雙方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往往會與第三方主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利害關系。一旦雙方主體之間為解決因特定的法律關系所發(fā)生的民事糾紛而進入到民事訴訟中,民事法律關系主體雙方之間的訴訟就可能會影響到與之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三方主體的利益。具體而言,既可能是雙方當事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影響了第三方主體的利益,也可能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本身損害了第三方主體的利益,還可能是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的強制執(zhí)行損害了第三方主體的利益。
為避免雙方當事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損害第三方主體的利益,需要突破民事訴訟兩造對立的訴訟結(jié)構,實現(xiàn)對第三方主體的程序保障。具體而言,就是要賦予第三方主體參與到他人之間已經(jīng)開始的訴訟中去的相應訴權,使其得以提出自身的權利主張和提供相應的訴訟資料,以保護其合法權益。如此,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出現(xiàn)了第三方當事人,即本訴的第三人,這是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第一種類型。如前所述,各國對這一類型的第三人的稱謂各異,既有我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直接稱之為“第三人”,也有像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稱之為“訴訟參加人”,還有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糅合了以上兩種稱謂,同時保留了“訴訟參加人”和“第三人”兩種內(nèi)涵不同的稱謂。盡管稱謂各異,但內(nèi)涵基本一致,即指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參加到他人之間業(yè)已開始的訴訟中去的人。
與雙方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有一定利害關系的第三方主體,應當參與到當事人之間業(yè)已開始的訴訟中去而未參加訴訟,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判決作出之后,很可能會損害到第三方主體的利益。此時,出現(xiàn)了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第二種類型,即受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決影響的人。為了保護這一類型的第三人的利益,各國的民事訴訟法往往設置了相應的對第三人進行事后救濟的程序。目前來看,主要有大陸法系國家的第三人再審之訴和第三人撤銷之訴以及英美法系的“獨立后訴之相對性抗辯”制度等。
在對生效判決的強制執(zhí)行過程中,由于執(zhí)行機關只能對執(zhí)行標的物的歸屬進行形式審查,在權利外觀與實際權利狀態(tài)不一致的時候,很可能存在錯誤地確定執(zhí)行標的物從而損害到作為實際權利人的第三方主體利益的情況。如此,便出現(xiàn)了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第三種類型。針對此類型的第三人,各國分別從程序上的執(zhí)行救濟和實體上的執(zhí)行救濟角度對第三人利益進行保護。程序上的執(zhí)行救濟,是指第三人針對執(zhí)行機關違反法定程序的執(zhí)行行為向執(zhí)行機構聲明不服并請求其予以糾正的救濟方法[2](P169)。這種執(zhí)行救濟方法,又稱為執(zhí)行異議[3]。實體上的執(zhí)行救濟,是指第三人基于實體法上之法律關系,請求排除不當強制執(zhí)行的救濟方法[2](P169),即第三人異議之訴。
盡管三種類型的第三人內(nèi)涵不完全一致,但從整體上來看,它們都屬于民事訴訟當事人之外的人,與當事人之間的民事訴訟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一)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實體法根源
1.民事法律關系的封閉性與社會關系的交叉性之間的矛盾社會是一個由社會主體以及社會主體在行為實施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組成的集合體。以形形色色的行為和事實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的本質(zhì)是社會主體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中一部分被抽離出來經(jīng)法律調(diào)整形成了以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為內(nèi)容的法律關系。然而,需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至為錯綜復雜,法律所規(guī)定的,不過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還有大部分則受道德、宗教等支配。而且生活關系之為法律所規(guī)定者,其程度亦有深淺,大抵視生活關系的種類之不同,而互有差異”[4](P64)。換言之,社會關系中僅有一部分是由法律來調(diào)整的,法律調(diào)整社會關系范圍的大小與社會的發(fā)展程度直接相關。即便是歸入法律調(diào)整范圍的社會關系,由于法律對社會關系調(diào)整的程度以及具體規(guī)定不同,受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只有被分解后形成獨立的法的空間,方能成為適合“法律發(fā)現(xiàn)”這一理性認識的對象。因此,“有的放矢”就成為法律選擇其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程度的準則。在對具體的社會關系進行調(diào)整的過程中,針對特定的社會關系主體,對特定社會行為進行調(diào)整從而形成具體的法律關系就成為基本的發(fā)展脈絡。由此所形成的法律關系集中體現(xiàn)為特定主體之間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關系。具體到民事實體法之中,當基于法律調(diào)整的需要將特定的社會關系割裂出來并經(jīng)過民事實體法調(diào)整形成民事法律關系時,曾經(jīng)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關系被生硬隔斷,相關的利益主體被排除在了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之外,以便于限定特定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并保障民事權利的實現(xiàn)和民事義務的履行。然而,一旦發(fā)生糾紛,在該糾紛的訴訟解決過程中相關利害關系主體往往會作為第三方利益主體出現(xiàn)。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基于民事法律關系空間封閉性與社會關系交叉性之間的矛盾而出現(xiàn)的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關系,往往表現(xiàn)為該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有一定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且有必要參與到他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中去。如果該利害關系人沒有參與到他人之間業(yè)已開始的訴訟中去,其合法權益就很可能遭受到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的侵害。
2.權利外觀與權利實際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民事法律關系集中體現(xiàn)為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應履行的民事義務,其中法律關系主體履行民事義務是為了更好地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的真實享有狀態(tài)必須以外觀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才能為特定法律關系主體之外的他人所知曉。比如,不動產(chǎn)所有權的權利外觀以登記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動產(chǎn)的權利外觀以占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般情況下,權利外觀與權利真實狀態(tài)是保持一致的,這正是民事實體法所期冀達到的目標,即通過構建權利外觀以反映權利真實狀態(tài),保障交易的順暢和安全進行。然而,社會交往的復雜性決定了權利外觀并不總能正確反映權利真實狀態(tài),權利外觀與權利真實狀態(tài)不一致情況時有發(fā)生,比如無權代理行為、二重買賣行為、無權處分行為、虛偽表示合同等。與權利真實狀態(tài)不一致的權利外觀一旦在當事人之間形成,潛在交易者便有可能直接依據(jù)該外觀進行判斷,并基于對該權利外觀的信任而做出具體的民事行為,潛在的交易者一旦與權利外觀之下的權利主體產(chǎn)生權利變動法律關系,相對于真實權利主體與外觀權利主體,其即成為實體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5](P86)。民事實體法基于對第三人信賴利益的保障,對于善意無過失的第三人的權益加以保護。但此時實體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不同于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當權利外觀與權利實際狀態(tài)不一致時,第三人基于對權利外觀的信賴而與外觀權利人進行交易,就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關系。將民事法律關系分別限定在真實權利主體、外觀權利主體和第三人之間,則形成了兩個民事法律關系:一是真實權利主體與外觀權利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二是外觀權利主體與民事實體法上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兩個法律關系交織在一起,其中任何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無序狀態(tài),即任何兩主體之間發(fā)生法律糾紛,在糾紛解決過程中就可能會損害第三方主體的利益,此時的第三人為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成為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主體既可能是民事實體法上的第三人,也可能是真實權利主體或者外觀權利主體。而從民事訴訟實踐來看,真實權利主體往往作為第三人出現(xiàn)在民事訴訟之中。從其出現(xiàn)的訴訟階段來看,既可能出現(xiàn)在當事人(外觀權利主體與實體法上第三人)之間業(yè)已開始的訴訟中,也可能出現(xiàn)在當事人(外觀權利主體與實體法上第三人)之間的生效判決作出之后,還可能出現(xiàn)在當事人(外觀權利主體與其他人)之間生效判決的強制執(zhí)行過程之中。
(二)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程序法根源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基礎根源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lián)性,然而,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利益真實地遭受到侵害,則與民事訴訟的程序理念、構造特點有直接關系。
1.民事審判程序的兩造對立構造與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關系相對性是審判程序最為鮮明的特點,在審判程序中,法院處于中立地位,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進行裁判,從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法的空間。民事審判程序的兩造對立構造的設置,源于在民事訴訟制度發(fā)展伊始,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簡單性和單一性,該構造適應了當時解決簡單的民事權利義務之爭的需要。然而,隨著法律關系的不斷復雜化,在民事審判程序兩造對立結(jié)構的進一步隔離之下,曾經(jīng)的民事法律關系被分離于社會生活關系之時所忽略的主體的利益難以顧及,為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侵害案外第三人利益制造了可能性。雖然從程序法上來看,民事審判程序所解決的民事糾紛是當事人雙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爭議,但在實體法上,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往往不限于當事人雙方,還會涉及第三方主體。比如債的保全、債權轉(zhuǎn)讓中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形[6],債權侵害制度中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形[7](P806),二重買賣中涉及第三人的情形[8],還有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中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形[9]??梢?民事審判程序的相對性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多元性之間存在內(nèi)在矛盾,在缺失第三人利益保護制度的情形下,審判程序的進行很可能會損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面對民事審判兩造對立的程序構造會導致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侵害案外第三人利益的問題,民事審判程序不斷改革,并設置了第三人參訴制度,力求突破民事審判程序的封閉空間,將利害關系主體納入到民事審判程序中來,實現(xiàn)民事糾紛的一并解決。
2. 民事強制執(zhí)行程序的形式化特點與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關系強制執(zhí)行行為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為迅速性、簡易性和經(jīng)濟性,而強制執(zhí)行行為的特點與強制執(zhí)行程序最終實現(xiàn)給付請求權的任務直接相關。執(zhí)行機關應執(zhí)行申請人的申請而啟動執(zhí)行程序,以在債務人不主動履行給付判決的情況下依靠國家強制力迅速地實現(xiàn)該判決。如此,在執(zhí)行程序中,需要執(zhí)行行為迅速、簡易和經(jīng)濟,需要對執(zhí)行標的物審查的形式化和簡易化。對申請執(zhí)行人所持的執(zhí)行名義只做形式審查,對執(zhí)行標的物的權屬不做實質(zhì)審查,只依賴執(zhí)行標的物形式上表現(xiàn)出來的權屬進行認定是各國執(zhí)行程序通行的做法。強制執(zhí)行程序的任務、程序設置和執(zhí)行行為的特點,決定了誤將第三人之財產(chǎn)執(zhí)行的非常情形往往難以避免。
如前所述,社會交往的復雜性決定了權利外觀并不總能正確地反映權利的真實狀態(tài),權利外觀與權利真實狀態(tài)不一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而執(zhí)行程序只對執(zhí)行標的物的權屬關系進行形式審查,即從權利外觀表現(xiàn)出來的權利狀態(tài)對執(zhí)行標的物的權屬關系進行認定,如此,當權利外觀與真實權利狀態(tài)不一致時,難免會出現(xiàn)對在名義上屬于債務人但在實質(zhì)上屬于第三人的財產(chǎn)予以強制執(zhí)行的情形,從而使得對當事人之間判決的強制執(zhí)行損害到案外第三人的利益。
3.當事人之間判決效力的擴張與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關系從訴訟法角度來看,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之所以遭受侵害,直接原因在于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的擴張。盡管判決效力相對性作為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原則具有必要性和正當性[10](P265),但是,一旦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置于一定范圍內(nèi)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之中,對判決效力的相對性就需要在價值衡量下進行取舍。從實體法上來看,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交叉性決定了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相對復雜,雙方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歸屬往往同與之相關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有利害關系,可見,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向第三人擴張實為維護民事法律關系協(xié)調(diào)秩序之需要。從訴訟法上來看,一旦前訴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向第三人擴張,則在后訴的裁判中,基于尊重前訴判決的效力,可有效避免作出矛盾判決,防止民事法律關系因訴訟程序制度設計和運行上的缺陷而遭受破壞甚至發(fā)生混亂,確保糾紛解決的實效性。在特定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不及于與其訴訟的標的或者標的物有一定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則會導致判決最終認定的一方當事人的權利難以實現(xiàn),從而難以保障當事人之間判決的實效性??梢姡瑹o論從實體法角度還是從訴訟法角度來看,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都有向第三人擴張之必要性。一旦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向第三人擴張,則意味著第三人的實體上的權利義務受到當事人之間判決效力的拘束,并使得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實際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
總之,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既有實體法上的根源,也有訴訟法上的根源,其中,實體法上法律關系的復雜性是民事訴訟中第三人遭受侵害的基礎根源,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特點則是直接根源。
針對民事訴訟中不同階段的第三人利益遭受損害的情形設置相應的保護措施是保護第三人利益的必然要求。以目前來看,各國普遍在事前階段設置了第三人參訴制度和在強制執(zhí)行階段設置了第三人異議之訴,以保護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利益。但是大多數(shù)國家在事后階段缺失對第三人利益保護制度的設置。從少數(shù)構建了完整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體系的國家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沿著第三人參訴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異議之訴的脈絡設置形成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體系;另一種是沿著第三人參訴制度——第三人再審之訴——第三人異議之訴的思路設置形成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體系。欲對各國第三人利益保護制度進行全面認識,有必要拋開各國的實踐模式,從法理角度論證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保護的理論模式。
(一)事前保護:賦予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機會
對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進行保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賦予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機會。只要第三人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在其中就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訴訟標的或者爭點提出自身的主張,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就認為第三人的利益在程序上得到了保障。鑒于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利害關系不同,各國的民事訴訟在第三人參訴制度中設置了不同的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方式,以滿足在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向第三人不同程度擴張下給予第三人不同程度的利益保護。
(二)事前與事后保護的銜接:課以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責任
如果賦予第三人參加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機會單純是一種權利而不涉及參加訴訟的責任問題,則第三人可以自由選擇保護自身利益的方式——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或另行提起訴訟。如果第三人沒有參加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則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對第三人不發(fā)揮效力。這顯然是一種極為優(yōu)越的保護第三人利益的途徑。但是,無論從實體法角度還是從訴訟法角度來看,當事人之間的判決皆有向第三人擴張的必要性,因此,即便該種方式是一種極為優(yōu)越的第三人利益保護方式,但其并未為大多數(shù)國家所選擇。目前來看,相對優(yōu)勢的選擇方式與此恰恰相反,即在肯定賦予第三人參加當事人之間訴訟機會的前提下,連帶課以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責任。
在課以第三人參加訴訟責任的前提下,即便第三人沒有參加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當事人之間的判決依然對第三人發(fā)揮效力。此時,由于事前對第三人利益的保護未實現(xiàn),因此需要對第三人的利益繼續(xù)進行保護。所謂“繼續(xù)”,即指在缺失事前保護的情況下對第三人進行完善的事后保護,賦予第三人于事后對當事人之間的裁判提出異議、對自身利益進行救濟的權利。
從理論上看,對第三人利益進行事后保護的途徑有:第一,限于前訴判決有再審事由之瑕疵,允許第三人提起再審之訴;第二,即便該判決無再審事由之瑕疵,如果前訴當事人之間存在勾結(jié)串通詐害第三人的情形,則第三人可以基于該事由提起再審之訴;第三,構建獨立的撤銷之訴;第四,只要前訴判決存在瑕疵,包括再審瑕疵或者詐害事實瑕疵,第三人以此為事由,在獨立后訴中主張排除前訴判決之拘束力[10](P297)。對第三人事后救濟事由界定的不同,決定了于事后對第三人利益保護的程度。
(三)事后保護的關鍵:區(qū)分第三人未參訴的原因
在賦予第三人參加當事人之間訴訟機會的連帶參加責任之時,界定對第三人利益事后救濟的事由是關鍵,其決定了對第三人利益事后保護的程度。第三人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訴訟的原因有二:一是第三人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二是第三人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區(qū)分第三人未參訴的不同原因決定是否賦予其事后保障的途徑,與不區(qū)分第三人未參訴的原因一律給予事后保障途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是對第三人利益保護程度不同的兩種方式。
從實踐模式來看,我國的大陸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采取了第一種方式,即只有在第三人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訴訟中去,方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以對自身權利予以救濟。法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和意大利、我國澳門地區(qū)設置的第三人再審之訴則未區(qū)分不同事由,只要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或者存在詐害事由,則允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或者再審之訴,以救濟自身的權益。從當事人和第三人利益均衡保護的必要性而言,區(qū)分第三人未參訴的不同原因,僅在第三人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方賦予其事后救濟的途徑,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模式。
對于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保護而言,是否給予保護以及給予何種程度的保護,取決于多個影響因素,總體而言,有七個因素:一是第三人提起獨立后訴的程序選擇權的保留與否以及保護程度;二是對當事人、第三人利益保護程度和訴權的限制、制衡程度;三是對當事人之間判決效力穩(wěn)定性的保護程度;四是對前訴當事人之間的勝訴結(jié)果的保護程度;五是對糾紛一次性解決理念的貫徹和效果期待程度;六是維護訴訟已形成的協(xié)調(diào)而穩(wěn)定的實體法律秩序的程度;七是避免矛盾訴訟、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的程度。這七項影響因素在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四個層次中發(fā)揮不同的影響力,而各國民事訴訟法對諸多影響因素重視程度不同,直接決定了其所選擇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途徑。
從第一個層次來看,賦予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機會,為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向第三人擴張鋪平正當性道路。而一旦選擇賦予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機會,則必然約束和限制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因此,各國民事訴訟對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有不同程度利害關系的第三人賦予了不同的訴訟參加方式,實現(xiàn)不同程度的第三人利益保護。此時的影響因素主要為民事訴訟對當事人和第三人利益保護程度和訴權的衡量、均衡程度。在該因素的影響之下,各國的民事訴訟賦予第三人參加當事人之間訴訟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第三人參訴類型。
從第二個層次來看,在賦予第三人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機會的同時是否賦予其責任?在這一選擇上,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第三人的程序選擇權,即第三人在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和提起獨立后訴兩者之間有無程序選擇權的問題。如果認可第三人的程序選擇權,則第三人并無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責任,一旦第三人未選擇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則當事人之間的判決不對第三人發(fā)揮效力。如果否認第三人的程序選擇權,則第三人有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的責任,一旦第三人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來,則基于對糾紛一次性解決的理念,為避免作出矛盾判決,實現(xiàn)民事訴訟所形成的實體法律制度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以及訴訟經(jīng)濟,允許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對第三人發(fā)揮效力。
從第三個層次來看,賦予第三人參加當事人之間訴訟機會的連帶參加責任之時,是否對第三人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訴訟的原因進行區(qū)分,以決定是否給予第三人事后保護的途徑?是否對第三人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訴訟的原因進行區(qū)分,這一選擇主要影響因素是對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包括程序權在內(nèi)的權益保護的衡量和均衡以及對前訴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穩(wěn)定性的重視程度等。如果強調(diào)在民事訴訟中對第三人利益進行保護,則必然弱化對當事人利益保護的程度,從而無論第三人是否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皆允許第三人于事后進行程序保障,動搖了當事人之間的判決效力的穩(wěn)定。一旦強調(diào)對第三人的程序權保障,而非一味地對其實體權益進行保障,則必然需要顧及當事人的程序權保障和當事人之間判決的穩(wěn)定性,從而只要給予了第三人參與訴訟的機會而第三人因自身原因未參與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不再給予第三人事后程序保障的途徑。
從第四個層次來看,在賦予第三人事后保護權利之下,選擇何種途徑?從前述第三人利益事后保護途徑來看,對第三人利益保護的程度是不同的。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再審之訴通過擴大再審之訴主體范圍的方式對第三人進行保護,還是重視第三人利益保護的特點,在避免當事人之間通過串通、合謀對第三人進行訴訟詐害,從而在當事人再審事由基礎上類推適用再審事由的方式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又或者單獨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以對第三人進行更為完備的程序保障。對這三種途徑選擇的影響因素依然是對第三人利益保護尤其是程序保障的不同程度,三種方式的保護程度逐漸提高。就最后一種方式而言,只要前訴判決存在瑕疵,第三人以此為事由,在獨立后訴中主張排除前訴判決之拘束力。這是一種側(cè)重第三人利益保護的途徑,為英美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制度所取,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制度所缺,究其原因,與兩大法系國家各自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保護制度直接相關。
總之,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途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體系。從理論上來看,各國民事訴訟中具體設置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途徑往往基于某一種價值追求或者重視某一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第三人利益保護途徑。
[1] 蒲一葦.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2] 楊與齡.強制執(zhí)行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 馬登科.程序上的執(zhí)行救濟與實體上的執(zhí)行救濟[J].湖北社會科學,2001,(8).
[4]刁榮華.法律之演進與適用[M].臺北:漢林出版社,1977.
[5] 于飛.論民法上第三人的保護[J].南京大學法學評論,2003,(秋季號).
[6] 吳麗潔.論合同中第三人存在的幾種形式[J].河北法學,2000,(5).
[7] 王利明.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M]∥民商法研究:第三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 孫鵬.不動產(chǎn)二重買賣研究——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制度設計之比較[J].比較法研究,2005,(1).
[9] 王若冰.無權處分與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兼論《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的關系[J].法學雜志,2012,(12).
[10]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霍麗]
Ascertaining the Reason Why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Are Violated
CUI Ling-ling
(School of Law,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The third party is a general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It is the others that have a concern with the civil litig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civil litigation. The reason why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are violated is the complexity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angle of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procedure from the angle of procedural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procedural law, we can fi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third party′s interest. Protecting the third party′s interest after the event is a part of the system for protecting the third party′s interest, and it h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Conditioned by various factors, all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ways to protect the third party′s interest.
the third party′s interests; the root on the substantive law; the root on the procedural law;the mode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 before the event;the mode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 after the event
2015-07-15
司法部2013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項目(13SFB5023);中國法學會2013年部級項目(CLS(2013)206);西北大學社科項目(13NW12)
崔玲玲,女,山東德州人,法學博士,從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
【法學研究】
D925.1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