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加
(西北民族大學 藏語言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
初談藏傳佛教“四攝法”教育之借鑒意義
才讓加
(西北民族大學 藏語言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在一定意義上講,佛教是教育人們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素質(zhì)和開發(fā)智慧的一種教育系統(tǒng)。在佛教中,佛祖釋迦牟尼是最初的導師,而其后的各教派佛教大師們也都扮演著承前啟后、教化眾生的導師角色。本論文從藏傳佛教四攝法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大乘菩薩巧妙度化、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著重探討現(xiàn)代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標準;同時,以佛教四攝法與現(xiàn)代教師職業(yè)準則進行對比,重點譯介“四攝法”及其所含方便善巧的教育理念,闡述它在整個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借鑒意義。
藏傳佛教;四攝法;教育
趙樸初先生曾說講過一句這樣的話,我們提倡佛法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镀刑岬来蔚趶V論》中有“六度”為度化自身之法,“四攝”為度化眾生之法一說[1]。總之,利樂他人、度化眾生是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在一定范圍內(nèi),教書育人也是一種佛教所提倡的利樂、度化眾生之精神體現(xiàn)。
“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其中布施攝,是以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召喚眾生,使他們產(chǎn)生信念,以便善引正道。愛語攝,即用善言撫慰心境,明言啟發(fā)智慧,讓眾生向往利眾精神。利行攝,即做行善榜樣,以身作則,鼓勵眾生踏入善德之道,改善價值觀念。同事攝,是以慧眼洞察眾生根機,隨其所樂,協(xié)同共事,讓眾生感受利眾之偉。四攝法,首先,是大乘佛教度化眾生、行善積德、利己利人的殊勝妙法,現(xiàn)代著名藏學家、佛學家多識教授在《佛教總論樂道燈塔》中說:“佛教四攝法是利益眾生、無私奉獻精神之偉大法則。”[2]其次,此法也是大小乘之間的區(qū)別所在,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和利眾度眾行為在大乘菩薩界方有。佛祖釋迦王以導師之身傳教時,先用此法攝受眾生,然后應機度化,引向光明。
每個人的求知階段是人生旅途中既特殊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開闊視野、積累知識、提升素養(yǎng)、選擇方向、追求價值的關鍵時期,此時如果師德金柱生銹而變質(zhì),大罪非老師莫屬。俗話說:在家當父母為教師,在外當教師為父母。藏傳佛教一些經(jīng)典中說師恩大于父母恩,因為教師能把學生引向萬世幸福的光明大道。作為開示人類智慧,啟發(fā)人類善根的教師,即便不能像佛菩薩舍身飼虎,割肉喂鳥那樣行善積德,也要努力以四攝法為職業(yè)準則,教化學生心靈,善化學生品德,引他們走上光明真路。
藏傳佛教經(jīng)典中關于師德有很多種說法,如佛教密宗經(jīng)典《上師五十頌》中要求上師具備十三種德相和雙十知識;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師德總結(jié)為十條:即“善師需具戒定慧,德勝勤奮學問廣,具有正見善解說,富有慈悲有耐心。”[3]多識教授翻譯的《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中借鑒師德歸納為五條:“戒行清凈知律義,愛護病弱居處凈,財法二施饒益眾,及時傳教好上師。”[4]通過這些引論,我們可以確定教師的德行與學問是其職業(yè)最為重要的兩條原則。
佛菩薩度化眾生就像老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在博學廣聞、品思兼優(yōu)的基礎上,不能沒有這種為人作表率、無私奉獻等四攝法精神。四攝法,本是佛菩薩巧妙度化、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亦可被現(xiàn)代教育借鑒并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它將對提高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zhì),實現(xiàn)教育目的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布施攝與愛心。所謂布施,是一種愛心的表現(xiàn),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布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無論是佛菩薩度化眾生,還是老師教育學生,首先要攝受使其依附,獲取信任,收人歡心,否則將無法完成教化任務。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出:“完成自他二事,首先要用布施滿足各種需求。”[5]還有許多藏文經(jīng)典中,把布施攝釋義為“如父母養(yǎng)子女、如良醫(yī)治病人”[6]的無私慈悲與奉獻精神,跟大乘六度之舍度一樣。作為教師,愛心是其職業(yè)道德之本,有了愛心就能布施,用財、法、無畏等換取學生的興趣和信任,有了信任就容易教化。佛教把信念比作母親,強調(diào)萬法生于信念,藏族傳統(tǒng)親師法也非常注重師生信譽度,認為信是道之本,善之源,有信可依,無信無依。同樣的道理,學生若不信任老師,就像燒死的種子一樣,不會生出知識綠葉。因此,教師用自己的慈悲心與愛心,廣行布施,令學生歡喜,讓學生感到自己和藹可親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學生自然會聆聽教言、遵紀守法,這難道不是教子妙法?例如,當學生貧窮無財、挨餓受凍時,為其脫離此苦關,教師要毫無吝嗇地用食衣財物扶手濟貧,這屬于財布施;當學生思想不正、態(tài)度不端時,正如《普賢上師教言》中所說:“賜向善向正之智慧,指開悟覺醒的道路。”[7]教師要用慈悲和愛心,說理開示指明方向,這是法布施;當學生身心不安,心散意亂時,教師要以棄己為人的心態(tài),去幫助學生消除內(nèi)心的恐懼與驚慌,這是無畏施??傊?,這些以愛心為出發(fā)點,以信任為基礎的方便法門,既是現(xiàn)代教育中正在逐漸失去的東西,也是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職業(yè)素質(zhì)中必不可少的。
第二,愛語攝與善言美語。學生對教師有了信任、恭敬之心,才會認真聆聽教誨。在此基礎上,四攝法對說理講法的語氣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所謂愛語攝。語言是交流思想、抒發(fā)感情、表示愛意的主要工具。四攝法之愛語,主要指溫柔悅耳,內(nèi)涵深意,使人感到如沐春風,給足勇氣和希望的言辭。教師用溫柔善良的語言消除學生內(nèi)心的煩惱,樂化學生不愉快的心情,也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愛語有美語、慰語、鼓勵語、勝益語等。很多藏文經(jīng)典中把教子語言比作英雄手中的寶劍,說教師要用善言寶劍降伏眾徒心中的無明大敵,相反,如果廣學多聞卻不善于語言表達、傳授,就像空手挑戰(zhàn)持槍兇敵,很難打勝仗。因此,宗喀巴大師講師德十要素時,強調(diào)“善言”之法最為重要,《入菩薩行論》中也道:“言要精確明理、斷無煩惱、恰當溫柔?!盵8]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作為教師不但不能用諷刺挖苦、歪理曲詞之言傷害學生身心健康,而且在課堂上更要求善于用合乎邏輯、全面準確、條理清晰的美語歡收學生的緩、散、懶之心,凈化氣氛,提高效率。例如,當學生生病或遇到難題、感到困惑時,教師要用慰喻語和同情的態(tài)度勸勉,使其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當發(fā)現(xiàn)某學生有某方面的才能或突出表現(xiàn),某學生成績進步或變得優(yōu)秀時,教師要用慶悅語贊嘆他、鼓勵他、激發(fā)他,使之提高自信;當面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時,教師要經(jīng)常用勝益語,勵精圖治使他步步上升,再接再厲,增強他們的精進心和自信心,樹立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如此種種,都是四攝法之愛語攝折射的方便法門和精神,也都可以被現(xiàn)代教育直接借鑒和吸收。
第三,利行攝與以身作則。通過布施攝增強信任感,在信任的基礎上用善言美語進行施教,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然而,教育的內(nèi)容很多,有些則是通過實際行動來傳達的,所以,四攝法又提出了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的利行攝。佛教歷來反對那種脫離實踐行為的“空談學者”,強調(diào)學問要見于言行,故藏語有句格言:“口說似泡沫,實踐如金珠?!彼臄z法之利行,就是指為人表率,敢做榜樣,所言付諸實踐的行為。比如,拿愛語攝來說,教師僅憑口說甜言美語,不以身作則的話,結(jié)不了善果,成不了教育。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教化他人,首先要善化自己的身心凈化無污,敢做榜樣?!盵9]因此,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光要有以身作則、挺身表率的精神,而且敢做榜樣和表率的言行要合理準確,能使學生產(chǎn)生仰慕之心。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lián))也曾講:“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好學生的關鍵在于老師的自我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11]??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并且為了學生要扮演各種角色,如理論知識方面的智者、學者角色;品行德育方面的善良文雅之人角色;日常生活方面的誠實勤奮者角色,等等。而且這樣樣角色都扮演好了,方可達到菩薩利行攝之準則要求,成為合格的老師。教師利行施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教育原則,也是現(xiàn)代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標準。
第四,同事攝與因材施教。在信任的基礎上,言教、示范還不夠,四攝法最后提出同事攝,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性格、愛好,因材施教,以同學或朋友身份,指引、開導學生,與學生共學同做。正如薩迦班智達在《智者入門》中所說:“賜明者為深理,賜鈍者為通俗;鼓勵惰者進步,苦諦講給聰明人,笑語救醒愚鈍者?!盵12]多識教授所譯《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中談師德十三條時也明確說:“上師要根據(jù)弟子智力、思想素質(zhì)、興趣愛好、習慣等不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還應該具備那種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之弟子的耐心。”[13]從現(xiàn)代教育的角度理解,就是要求師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臨場發(fā)揮,老師在旁邊觀察學生特點,隨機施教。正如佛祖根據(jù)眾比丘的根基、智慧差距,將萬法分三個層次進行講解,即三次法輪,同事攝強調(diào)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當然,這并非說無論學生喜歡做什么,老師都要跟著一起做。若是那樣,那么學生喜歡打麻將,老師也跟著去打;學生喜歡跳舞,老師也陪著去跳,能度化眾生、教好學生嗎?所以,此法應該是大原則下的小策子,就如某人回國,乘汽車、火車、飛機可以自由選擇,但途中一定要聽指揮,守規(guī)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實施此法要善用智慧手段,否則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走歪路。
佛教四攝法包含了對現(xiàn)代教師職業(yè)教育的基本要求,適應現(xiàn)代教育整個過程,從其愛生如子到好言教導,從以身作則到同事進步,皆為切實可行、值得借鑒和行之有效的方便教育法門。
(一)符合教師要愛生如子的職責。人們通常把教師的愛比作甘露和春風,相信它既能喚醒枯萎的心靈,也能融化冰凍的感情。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14]的觀點。從佛教四攝法角度看,教師不愛學生,學生就無法信任老師,若沒有師生相互間的信任,就無法進行教育。所以,四攝法把布施攝放在四攝之首,強調(diào)愛心的重要性,正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我愿做渡江者的船舟、找居屋者的木房、尋食物者的佳肴、無依靠者的上帝國?!盵15]它要求老師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像保證其衣食住行。故實施此法,能以善心呵護、棄己為人的行為,培養(yǎng)德智兩全、心靈健康美好的有為人才。
(二)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則。大乘佛教認為,世間所有有情眾生無一不做自己的父母,因而佛菩薩對待眾生一視同仁。真正像父母之愛那樣無私的愛,本來就包含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所以,教師若愛生如子,就必定能實施公平公正的教育。佛教四攝法要求教師要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接納、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像父母疼愛兒女一樣。如此,學生也會慢慢感受到教師的真心和苦心,會逐漸走上正路。故實施此法能使教師不分學生優(yōu)劣之等、種族之別、親疏之系,像陽光普照大地一般,亮化每一顆可塑之心。
(三)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目標。很多藏文經(jīng)典中講述,佛祖釋迦牟尼考慮到世間無量眾生的不同根基、機緣,把八萬四千法分三次法輪進行開釋。四攝法也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智慧才能、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對理論知識和實踐任務進行分類,合理安排。在鼓勵引導的原則下,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案。佛教四攝法中利行、同事等法完全吻合現(xiàn)代教育所提倡的學生個性發(fā)展要求。
(四)符合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佛教經(jīng)典中所謂一致善化身、口、意,指的就是老師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藏區(qū)很多善知識(主要指寺院教育中)收徒教子時,先用布施美語等招引收心,然后慢慢利用自身的講、辯、著等才能,善引學生的身、口、意一致向善,就是實踐佛教四攝法之活例子。所以,四攝法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
總之,佛教四攝法既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之次第法,也是讓學生成才成善的施教法,更是提升教師職業(yè)準則的不二法。因為“布施攝”,即無私奉獻精神可使學生信賴教師,因而鞏固求學之基;“愛語攝”,即美語善引法使學生得到鼓勵和軟教化,因而能夠調(diào)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利行攝”,即以身作則可使學生模仿、崇拜老師,甚至激起超越表率的欲望,因而能夠得到全方位的善化;“同事攝”,即隨機引導可使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機緣、智慧等進行因材施教,因而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善引下,發(fā)揮興趣之力,練就獨特技能,成為超群之才。如今有些教師,除了教書以外對學生毫不關心、不聞不問,這樣不但影響和抑制學生的求學興趣,而且還導致教育質(zhì)量的下滑。因此,結(jié)合佛教四攝法,改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愛心、贊美、表率等和諧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身口意皆為純凈善良的“好人”“能人”,不僅是佛教教育的目的,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最終目標。
[1][3][5]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31,333,37.
[2]多識仁波切.佛教總論樂道燈塔[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105.
[4][13]多識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心傳錄[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64,37,67.
[6]洛桑次成.宗喀巴大師傳[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347.
[7]巴竹·吉美卻旺.普賢上師教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120,125.
[8][15]加羊加錯.入菩薩行論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5,222.
[9]多識仁波切.藏傳佛教常識300題[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60.
[10]論語·子路第十三篇[Z].
[11][1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12]薩迦班智達.智者入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76.
(責任編輯 卓遜·多杰 責任校對 戴 正)
2016-03-21
才讓加(1984—),男(藏族),甘肅夏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藏傳佛教與藏族文學。
ABC.4
A
1001-5140(2016)06-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