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琴
議論文寫作要“接地氣”
宋亦琴
高中階段的寫作教學重點是記敘文、議論文和散文。其中議論文是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最廣泛,也是幾種常見文體中寫作難度最大的一種。而且高考作文雖然文體不限,但很多學生都會選擇議論文,因此這也是考場上最常見的一種文體。然而從考場實際來看,盡管絕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了這一文體但卻并不代表他們擅長這種文體的寫作。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作文文筆幼稚,呈現(xiàn)“荒蕪”狀態(tài)。觀點不鮮明,論據(jù)不豐富,論證不充分,結構不清晰,文意不貫通及文體不分等等。假大空的說理在學生的議論文中司空見慣。那么如何寫好一篇“接地氣”的考場議論文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總是覺得無話可說,論據(jù)捉襟見肘,這是因為平時積累實在太少。巧婦尚且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寫作素材又哪來的論據(jù)呢?這種素材積累的匱乏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學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已經掌握的素材,比如書本上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
1.對課本上學習過的素材進行梳理和分類整理。比如蘇教版必修一“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里幾篇文章就可以進行歸類整理后運用到關于“家園之思、鄉(xiāng)土情結”類的話題中。“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中有文言文經典也有國外經典文章,這些文章中外結合,可以選擇性的運用到關于“學習、教養(yǎng)”等話題中。類似的整理工作只要做好,就能掌握一些經典的作文素材。一旦牢固的掌握,在寫作中完全可以做到信手拈來。
2.關注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光有經典的素材還不夠,還必須有自己的“獨門絕招”。在蘇教版必修一“向青春舉杯”這個專題中第一個寫作指導就是“你的生活很重要”。學生都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生活經歷,成長的喜悅與煩惱,諸多的風景名勝,各種社會信息,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都是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不可復制。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能“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些豐富的課堂外的素材,不僅獨特而且更生動。如果平時能做到及時記錄,分類整理,日積月累下來就形成了自己豐富的素材庫。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何愁寫作無素材可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從生活中來的素材不僅用來順手還不容易出現(xiàn)“撞車”現(xiàn)象。用這樣的素材,寫出來的議論文自然是“接地氣”的。
寫議論文最重要的是能鮮明簡要的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是正確的觀點。這就要求
對于材料要做到正確的審題立意。審題立意是否恰當對一篇議論文的優(yōu)劣具有決定性因素。一篇議論文立意恰當,寫作起來思路順暢。要做到正確的審題立意,就必須平時加強訓練。
從近幾年江蘇高考來看,都是新材料作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讀懂給出材料的意思。作文題給出的材料大都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話題本身的意思,一層是話題關涉到的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現(xiàn)實。只有審題準確才能正確立意,也才能提出鮮明正確的觀點來。這就要求學生要先把材料分層,找關系;然后篩選、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最后全面把握材料所給的意旨。經過這三步,已經可以基本確立話題的立意,提出論點。但需要強調的是,審題時,一定要認真體會揣摩出題者的意圖,體味出題人的感情傾向,這樣才不至于審題不當,文章偏題。這種揣摩體味也需要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去學習,通過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經驗,提高自身的評價能力,方能明辨是非。在寫作時才能“接地氣”并有獨特的視角。
議論文重在說理,不管占有多么豐富的論據(jù)材料,最終都是要為論點服務的。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往往就是“論點加例子”這個機械組合,先敘述事例,更有甚者大段大段的記敘,然后再一兩句所謂的不痛不癢的分析。且不說這樣文體不分,單說議論來講也是不充分的。不會在寫作中對事例進行深層挖掘,揭示論據(jù)和論點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的分析議論必然是不充分的。有些學生喜歡堆砌大量的事例,以敘來代議,這也是不對的。論據(jù)并非越多越好,關鍵要能扣觀點,要精。有些論據(jù)并非只有一個角度可用,一定要學會圍繞自己的論點對論據(jù)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我們常說的“一例到底”能讓議論更透徹,更深刻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寫“成功”這個話題,可以用蘇軾的人生經歷作為論據(jù),但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泛泛而談。其實,蘇軾的一生精彩復雜,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才名遠揚,仕途成功。但后來因為“烏臺詩案”,他的人生開始發(fā)生轉折,多次被貶,于仕途上他可謂波折迭起,坎坷不斷,但是這些艱辛卻讓他在文學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這樣通過一個事例多角度的來看,層層剖析深入,說理便會更深刻透徹。雖然材料并不新穎,但是舊材料通過分析寫出了新觀點,也是“接地氣”的一種表現(xiàn)。
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在結構上往往比較粗糙。在寫作議論文時一定要了解常規(guī)的議論文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提出問題的部分,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直接亮出論點,便于展開論述;2.簡要敘述相關事件,引出論述。這種手法在新聞時評中較為常見。3.設問或引出疑問,引起論述。這種方式能一開始就引人思考。4.提出要反面論點,對此展開批駁。即通常所說的駁論,蘇教版高中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即是典型的駁論文。
分析問題的部分,關鍵是要處理好分論點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學生作文中問題最大的地方,考生議論文結構的混亂在此處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這里就學生最喜歡用的“并列式”來談。所謂并列式不是三個論點隨意構建,要求是從三個不同側面來論證,而這三個側面之間應該圍繞中心論點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梢詫χ行恼擖c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煉分論點,分論點與中心論點構成因果關系。還可以中心論點作為結果,提煉滿足這一結果的“條件”來設立分論點。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幾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本無前后之分,但在寫作時最好將重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使順序更加合理。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應在開頭。
解決問題的部分可以采用這幾種方式:1.對全文加以歸納概括。2.激發(fā)感情,發(fā)出號召。3.對本文補充或深化。
這是議論文的一般結構,但并不是說議論文必須按照這結構來寫,也可以就某一部分來寫,只要能講透就是篇好的議論文。
議論文語言要求準確、簡練、有文采有意蘊、說理有力。但學生的議論文語言大多不加雕琢、淡然無味。敘事繁瑣,舉例拖沓冗長;修辭方法使用不當,詞不達意。無法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議論文雖然是以理性說理為主,但也要力求寫得精彩生動。平時積累的古典詩詞、名言警句都可以合理的運用到議論文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說服力,也能使自己的語言變得更精妙。比如韓愈寫“古之圣人從師而學”,舉孔子的言行事例,一是更有說服力,二是讓語言一下就生動起來了。當然語言的精彩還有賴于論證方法的巧妙運用。同樣是《師說》里,作者用了大量的對比論證,橫向對比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縱向對比如“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從師態(tài)度的對比等等。幾組不同的對比讓語言有了氣勢,也提升了論證力度?!秳駥W》里,荀子通篇運用比喻論證將原本枯燥的說理講得深動形象,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信服,這就是語言的精彩魅力。語言的練就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訓練。所以平時要經常練筆,寫寫小隨筆,小片段,多欣賞名家名篇,取精化為己用,使文章語言似曾相識卻又新意十足。這便是讓論證語言“接地氣”的方法。
總之,一篇好的議論文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構成,而一篇“接地氣”的好議論文更是需要從各方面進行打磨才能成就。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