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德光(中共達州市委黨校,四川達州635000)
社會學范式視域下的勞動模范研究及思考
文/丁德光(中共達州市委黨校,四川達州635000)
勞模表彰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動員,踐行群眾路線,重塑社會價值,推進社會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不同社會學范式的視域下,分析勞模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評選、表彰的組織形式和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勞模制度的構建過程,清晰地反映了勞模產生、發(fā)展的原因、功能,及其對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社會學范式勞動模范價值
勞動模范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歷史時期進行社會激勵與社會規(guī)訓的重要選擇,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是不同時代最閃耀的精神支點和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見證。特別是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的極速轉型,導致了社會個體的精神層面與社會認同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危機,繼續(xù)弘揚勞模精神,發(fā)揮勞模的模范帶頭作用,不僅是一種政治上或意識形態(tài)上的延續(xù)、倡導與認同,更是我黨對社會價值觀整合、重塑的重要的嘗試。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勞模的評選主體、機制及勞模精神內涵都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勞模作為時代精神符號的社會價值沒有變。本文在總結以往研究和相關文獻分析的基礎上,試圖運用社會學不同范式下的相關理論去闡釋勞動模范產生的原因、功能以及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以期推動勞模相關研究的發(fā)展。
關于勞動模范群體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中央蘇區(qū)開展的評選英模和表彰先進的勞動競賽活動,而全國范圍內勞動模范評選表彰活動是在1950年。學術屆關于勞模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勞模產生的原因及勞模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功能研究。研究者分別從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對中央蘇區(qū)、陜甘寧邊區(qū)、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建國初期的勞模表彰的原因及其社會效應的研究,分析了勞模運動與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關系。主要研究成果有《延安時期勞模表彰運動的實際功效:以吳滿有形象的建構及影響為例》、《陜甘寧邊區(qū)勞模運動研究》、《勞模表彰: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應用實踐》、《全國勞模及其歷史作用研究(1950-1980):基于政治符號理論的解讀》、《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勞動英模群體研究》等,研究認為,勞模運動對中國共產黨克服當時的經(jīng)濟困難、進行政治動員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二是性別視角下的勞模研究。研究者多是以女性勞模為研究對象,運用口述史、比較研究的方法,從女權主義視角、集體主義工作倫理對女性勞模產生以及婦女地位的變化進行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集體主義工作倫理的社會建構:一位女勞模的口述史研究》、《上海女勞模研究》、《20世紀50年代“勞動光榮”話語的建構與中國婦女解放》等,研究認為,從女性勞動者到女勞動模范的身份符號轉換使得集體主義工作倫理實現(xiàn)了從抽象到具體的社會建構,塑造了革命和國家所需要的勞動婦女形象,推動了婦女解放,明確了婦女個體的價值追求,為婦女參加社會勞動提供保障。三是關于勞模精神及其價值研究。研究者主要分析了勞模精神的社會效應、價值趨向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勞模形象變遷,探討了建國以后勞模精神的德育價值和對核心價值構建的作用。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榜樣形象變遷:基于湖北省勞模資料的內容分析》、《關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論問題:兼論中華民族精神及其歷史發(fā)展》、《勞動形塑人的精神研究》、《勞模文化的社會效應及其價值趨向》、《勞模評選的嬗變》等,研究認為,勞動榜樣評選及其分布不僅體現(xiàn)著政府與社會對勞動者的一種肯定與導向,亦是一種激勵勞動者的社會導向和精神動力;勞模評選范圍的擴大也反映著經(jīng)濟與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動因,當前社會對勞模群體的認同度降低也反映了極速社會變遷背景下社會群體的價值困惑。以上研究,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或多或少對勞模產生的原因、背景、過程、作用進行了分析,認為勞模的產生和發(fā)展是推進社會發(fā)展進行社會整合的有效方法,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實踐,是構建社會核心價值的重要方式。但上述研究多是從一個時間節(jié)點、一個地區(qū)、一個側面、一些勞模個體進行研究分析,缺乏較為整體、宏觀的研究和理論指導,特別是對當前勞模問題的研究?;诖?,筆者運用社會學的范式理論①范式概念最早是1962年由美國科學史學家?guī)於魈岢觯蟊桓鱾€學科所引用。社會學家弗雷德里希認為范式是社會學家對他們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價值取向、潛在假定,以及一套用于資料收集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關于社會學的范式,早期社會學的研究者存在一種范式和多重范式爭議,為了使范式理論能夠在不同層面的社會學研究中適用,本文將用社會學多重范式觀點對勞動模范產生、發(fā)展、功能進行理論解釋,以此來討論社會學理論在勞動模范研究中的適用性問題。,選取瑞澤爾的多重范式理念及其相關理論(表1),并結合以往的研究與相關的史料對勞模產生的原因、功能、發(fā)展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從更廣泛的角度和歷史場景中去分析勞模運動,進一步探討勞模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表1 社會學理論范式
(一)社會事實范式
社會事實范式強調社會現(xiàn)象的客觀性,認為社會學應從社會結構、制度、文化去分析社會現(xiàn)象產生的深層次的原因,社會事實范式的代表性理論有結構功能理論和社會沖突論。
1.結構功能論的解釋。迪爾凱姆在社會學研究中吸取了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說,把社會學研究的對象確定為客觀的社會現(xiàn)象,并用“社會團結”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集體意識是社會團結的精神基礎,社會的集體性信仰、傾向和守則是規(guī)范和控制社會的重要機制。
不論是20世紀中期,亦或是21世紀的今天,勞動模范產生和發(fā)展都可以視為中國共產黨維護“社會團結”的重要策略。在20世紀30-40年代,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自然和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巨大困難,為了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通過樹立“標桿”的方式,調動軍民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在中央蘇區(qū)、陜甘寧邊區(qū)開展了以勞動競賽為主題的“勞動英雄”、“模范工人”表彰運動,在陜甘寧邊區(qū)勞模運動中,“產生了許多農業(yè)勞動英雄、工業(yè)勞動英雄、機關學校勞動英雄,軍隊中也出了許多勞動英雄,邊區(qū)的生產,可以說是走上了軌道。凡此,都是實行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的結果”[1]。這種有效的組織方式,起到了政治動員和社會整合的作用,為中國共產黨贏得戰(zhàn)爭和將來的執(zhí)政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0世紀50年代,舊的社會秩序剛剛瓦解,新的社會秩序還未建立,為了構建新社會秩序,動員激勵勞動者,推進集體主義倫理價值下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將集體主義的倫理內化于心[2],中國共產黨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采取了評選勞動模范的方式將抽象的集體主義倫理價值具體化,推進了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發(fā)展??偨Y起來,1950年開始的全國第一屆勞動模范評選功能是,一方面,通過勞模評選表彰,延續(xù)解放戰(zhàn)爭時期勞模評選的革命傳統(tǒng)。同時,勞模作為新的革命理念、新的社會生態(tài)、新生的革命新人的代表群體,評選勞模也是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倫理原則對個人激勵的方式創(chuàng)新[3]。另一方面,建國后社會個體的身份認知與價值認知需要一個群體示范凝聚共識[4],通過勞模評選和宣傳為他人樹立學習的模范,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秩序重新建構的核心人物,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的民眾動員和社會控制。
進入到21世紀,勞模及其代表的群體精神仍具有整合社會力量、推進社會創(chuàng)新的巨大功能[5]。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網(wǎng)民評選了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其中時傳祥、申紀蘭、王進喜和吳仁寶都是不同時代的勞動模范[6]。在推進深化改革過程中,各級勞模以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為載體,以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為戰(zhàn)略目標,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提供了平臺,推動了整個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201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進行了隆重的全國勞模表彰活動,并要求受表彰的勞模積極發(fā)揮示范作用,推動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以上這些都是勞模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所做的積極貢獻。
2.社會沖突論的解釋。傳統(tǒng)的社會沖突理論認為,社會沖突旨在解構和分裂社會,視沖突為社會的功能失調或“病態(tài)”,科塞在對傳統(tǒng)的沖突理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沖突對群體具有整合的正功能。
20世紀30-40年代,勞動模范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中國傳統(tǒng)的勞動觀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的一次劇烈的交鋒,這種交鋒最大的正功能就是為構建現(xiàn)代的勞動觀與價值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勞動與社會價值、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所關注的重要命題[7]。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體力勞動者為“下民”,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論斷,勞動下賤的思維根深蒂固,這種思維極不利于中國共產黨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穩(wěn)固群眾基礎;更與“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等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相違背。后一種勞動觀被中國共產黨人所接受,并在社會中逐漸改變了“勞動下賤”為“勞動光榮”的觀念,使“勞動致富”的思想扎根于群眾。
勞動與財富的關系仍是當前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當前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人們從事的職業(yè)已于大多數(shù)人傳統(tǒng)觀念上的“具體勞動”相距甚遠,造成對“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財富”這一觀點的分歧日漸加劇。在學界,關于這一論題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茅于軾認為,勞動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要因素,金融投資、跨國貿易、消費才是財富形成的主因[8];而陳偉光和潘毅則認為,雖然不是所有勞動都能夠創(chuàng)造財富[9],但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根源還是勞動,金融與流通只能從生產領域轉移勞動價值,通過技術處理,創(chuàng)造虛擬財富,掩蓋工人的付出,其并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根源[10]。學者不同的觀點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困惑,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從事具體勞動的一線工人與管理者相比,收入較低、待遇較差,成為了弱勢階層,這無疑加深了普通勞動者對“勞動致富”理念的質疑。針對這一問題探討,必須采用歷史批判的視角尋根溯源,為推動價值觀上的整合認同奠定基礎。
(二)社會界定范式
1.行動理論的解釋。作為社會行動理論的代表人物韋伯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社會行動”,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的意義,這種行動考慮到他人的行動,并且在其行動過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動作為目標的行動,社會行動具有價值性和理解性的特征。
中國共產黨的勞模工作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學習蘇聯(lián)在革命和建設中重構“新人”,進行政治社會化的社會行動結果。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1943年11月舉行的勞動英雄招待會上,要求勞動英雄們“回到關中去,回到隴東去……回到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去……首先是按照自愿的原則把群眾組織到合作社里來,組織的更多,更好”[11],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勞模工作作為重要社會行動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理解“勞?!边@一群體存在的本身意義。關于發(fā)揮先進模范的帶動作用,中國共產黨的思路是明確的。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tài)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shù)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12],而“各位勞動英雄和模范生產工作者,你們是人民的領袖”[13]。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中,勞模也確實發(fā)揮了領袖的作用,他們創(chuàng)造了超過一般人的勞動標準和工作標準,影響和推動其他群眾向他們學習,向他們看齊,把高的標準漸普及,把低的標準逐漸提高,使生產和工作不斷的進步[14]。二是,根據(jù)勞模的行為做出反應。勞模是人民的“領袖”和“領導者”的作用必須依靠廣大群眾的具體行動來實現(xiàn)。所以,在陜甘寧邊區(qū)評選表彰勞模工作中,注重“給獎時應召集附近之居民開群眾大會,并將受獎者的姓名、略歷及受獎者條件,在全縣利用各種會議上、或民眾組織中作宣傳,以擴大其影響”[15]。這種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石明德、吳滿有當了勞動英雄以后,很多群眾就提出,“石明德能當狀元,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苣?”,并表示“石明德能干好,咱也能干好”。同樣在吳滿有的帶領下,吳家棗園從生產落后村變成全邊區(qū)開荒最多,增產糧食最多的第一個模范村。
當前,雖然評選典型的機制多樣化,但作為依靠艱苦奮斗和積極的社會行動被評為勞模的仍是我國工人階級中一個閃光的群體、各條戰(zhàn)線勞動者的“品牌”,其德育價值仍不可被忽視[16]。通過展示宣傳每個勞模平凡而出彩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因其平凡的勞動獲得社會尊重的社會事實,對社會個體如何正確認知社會分層,正確處理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正確處理自身的挫折與困難,正確認識改革發(fā)展中的各種社會問題有不可替代的啟示意義和示范作用。
2.符號互動理論的解釋。以布魯默為代表的符號互動理論學派注重對行動者主觀世界的分析,認為“符號”是社會互動的基礎,社會個體通過創(chuàng)造和識別符號,并在特定的情境下運用符號進行自我認知,作出相應的反應,形成社會互動的連續(xù)。勞模是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重要的時代符號和政治符號,是個體行動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產物[17]。
勞模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英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引領者、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領路人,改革開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鋒。在不同時代,勞模利用其特殊的符號身份,成為“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lián)系廣大群眾的橋梁”[18],通過勞模表彰可以防止黨脫離群眾,防治官僚主義滋生蔓延,可以實現(xiàn)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指出,“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是群眾中的模范,開這樣的大會(勞模表彰大會),就使首長、勞動英雄、模范工作者同群眾聯(lián)系起來了”[19]。此外,勞模以身作則示范,是在傳達和展示黨對這一特殊政治符號的期望,促使社會其他群體特別是普通的勞動者去效仿,引導社會個體向他看齊?!叭罕娦叛鏊ネ苿尤罕姡M織群眾和領導群眾,把各種為群眾的工作發(fā)展起來,在這些工作中又從群眾中培養(yǎng)出積極分子”[20]。勞模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聯(lián)系群眾,反應群眾的呼聲;通過勞模的帶動激發(fā)了底層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凝聚了強大的社會認同合力,推動了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加速了舊權威退出鄉(xiāng)村舞臺的步伐,原本貧賤的底層農民逐漸成為鄉(xiāng)村舞臺的主角[21],這是中國共產黨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
(三)社會行動范式
1.社會交換論的解釋。社會交換論是以解釋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為主要目標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勞,其中,霍曼斯認為,交換是社會互動的基礎,互動是社會個體對一系列的外界“刺激”(報酬與懲罰)的反應,對社會個體的社會行為的解釋可以歸納為“成功、刺激、價值、剝奪與滿足、攻擊與贊同、理性”六個命題,這一理論為解釋勞動模范這一特殊的群體提供了新的視角。
根據(jù)霍曼斯的理論,勞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發(fā)揮,可以看作是社會個體對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社會認同和個體需要等一些列“刺激”,產生的積極響應和行動。在政治層面,建國初期,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平均主義”缺乏對個體的激勵,為推進生產效率,促進社會主義集體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就必須通過群體榜樣的示范。一方面,作為社會的補償機制,從政治上強化對勞模群體的認同,促使這一群體繼續(xù)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在女性勞模評選中,“勞?!钡纳矸菔顾齻儚呐f的婦德和吃苦耐勞的觀念中獲取合法性認同的同時,還獲得了豐富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22]。另一方面,在社會層面,勞模極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吃苦耐勞和要“面子”的心理。中國是一個講面子的倫理社會,面子對于社會個體最大的實際效用就是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同。當被政治上認同的勞模身份回歸于社會,就會被社會個體看作是非常體面的,這時寧愿放棄經(jīng)濟利益也要獲得身份認同,并為維護這種身份認同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
2.社會批判論的解釋?,F(xiàn)代批判理論主要針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技術的異化、勞動的異化、文化的商品化等各種“病態(tài)”現(xiàn)象進行批判,代表人物有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其中,馬爾庫塞提出了發(fā)達工業(yè)社會(20世紀60年代)正逐步走向“單面社會”,哈貝馬斯從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分析了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這兩種批判理論從人本主義或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批判。當前,我國正處在現(xiàn)代化的加速轉型期,我們也面臨著馬爾庫塞所比批判的忽視人的作用和道德的淪喪等問題,這一理論對當前我國社會的社會認同危機、忽視勞動價值等問題仍具有解釋力。
面對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對勞模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的質疑較為普遍,造成了勞模群體的認同危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勞動模范評選的主體的變化帶來了勞動模范身份認同危機。傳統(tǒng)勞模群體結構是單一的,在政治上表現(xiàn)為聽黨話,在經(jīng)濟上表現(xiàn)為埋頭苦干。與此相比,當前的勞模群體的特點是多元的,在具備以上特點的同時,還要具備道德的感召力和人格的魅力[23]。固然,無論是“掏糞工人、農民工”,亦或是“政府官員、企業(yè)老總、體育演藝明星”,勞模評選主體的變化反應了現(xiàn)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然而隨著勞模評選范圍的擴大,社會輿論開始質疑,一方面,在心理感知上,享受勞動模范待遇的社會個體已經(jīng)不符合勞動模范“吃苦耐勞”的形象,與傳統(tǒng)觀念下勞動模范所從事的工作也相距甚遠。另一方面,在實際效用上,進行勞模評選是由于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政府、社會缺乏一套對有突出貢獻人的激勵機制。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激勵系統(tǒng)也在不斷完善,那些被評為勞模的政府官員、私營企業(yè)主、運動明星已經(jīng)因自己的貢獻獲得過獎勵,此時,再將勞模的榮譽授予他們,就違背了勞模作為社會補償機制的初衷,導致給予勞動模范待遇多為錦上添花,實際效用不高,也不利于發(fā)揮勞動模范調節(jié)社會公平和社會心態(tài)的作用。
二是,韋伯把財富、權力和聲望都視為稀缺資源,據(jù)此,勞模是一種重要的稀缺的“本體”資源,因勞模帶來的政治身份變化(政協(xié)委員、民意代表)和經(jīng)濟收入的增長(工資、勞模津貼)被視為衍生資源。不可否認,這種資源的分配在制度設計上正呈現(xiàn)著集中化的趨勢,一些擁有較多社會資本的社會階層成為勞動模范,會加劇階層的差異和分化,容易產生新的社會不公平和社會矛盾。三是,在實用主義價值觀、重物質待遇弱精神激勵機制、浮躁的社會心態(tài)以及關于勞模負面的媒體報道增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勞動模范“一個人是一面旗、敢為人先、勇于創(chuàng)新”的英雄形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也導致了勞模自身的責任感、凝聚力和榮譽感的下降,勞動模范作為核心價值符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降低,社會對勞模群體的信任危機也是社會整體缺乏信任的具體體現(xiàn)。
上文通過不同社會學范式對勞模進行理論剖析,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了勞模產生、發(fā)展的歷史,分析了勞模這一特殊群體對國家、社會、個體多個方面的價值與功能,也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勞模評選以及勞模群體本身遭遇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當我們在關注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的公民道德危機、社會認同危機、民族精神危機,為尋找社會核心價值的載體憂心如焚的時候,勞模以及勞模代表的群體精神,仍是推動社會流動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機制,是推進社會認同、凝聚社會正能量、進行社會動員的重要方式,是展現(xiàn)中國社會發(fā)展延續(xù)民族核心價值最生動的集體記憶。
面對深化改革、推進社會轉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一系列的繁重任務,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弘揚勞模精神應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首先,要重視勞動的價值,要樹立所有財富必須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正確財富觀,把它作為評選勞模最首要、最核心的價值認知基礎。這不僅是由歷史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的哲學立場決定的,更是激勵、動員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上來的最核心的價值觀念基礎。其次,要保護好勞模作為特殊符號資源的價值,全方位的解讀、弘揚勞模精神。中國共產黨的英模表彰制度是構建核心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重要舉措。當今時代社會價值的“解構”比“建構”更容易、更迅速,但重構社會價值并非朝夕之功可以完成。所以,不能把勞模精神看作勞模個體獨有精神,而要從全社會對核心價值的需求去構建、維護、弘揚勞模精神;不僅不能把表彰勞模與其他類型的評比達標活動相提并論,反而要更加注重評比表彰儀式的隆重性。最后,要弘揚工匠精神,注重選樹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在平凡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具有奉獻精神和時代特點的普通勞動者,使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成為勞動模范的主體,把勞模塑造成實現(xiàn)普通勞動者人生出彩的希望與標桿。
[1][11][12][13][19][2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0,935,898.
[2]姚力.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勞模表彰及其社會效應[J].黨的文獻,2013(04).
[3]孫云.中共英模表彰制度的肇始及演變(1949-1966)[J].黨的文獻,2012(03).
[4]臧愛絨.淺析陜甘寧邊區(qū)勞模運動的直接原因[J].觀察與思考,2015(02).
[5]徐翔.勞模評選的嬗變[J].中國社會保障,2004(07).
[6]哪些閃光的名字引領我們前行.人民日報[N],2010-1-28.
[7]董宏鷹.勞動形塑人的精神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32-33.
[8]茅于軾.茅于軾談勞動關系[J].中國工人,2014(06).
[9]陳偉光.評茅于軾的財富觀[J].中國工人,2014(11).
[10]潘毅.五問茅于軾[J].中國工人,2014(11).
[14][20]陜甘寧邊區(qū)財政經(jīng)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陜甘寧邊區(qū)勞模運動,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財政經(jīng)濟史料摘編·農業(yè)(第2編),752-753.
[15]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文件選編(第七輯),檔案出版社,1988:78.
[16]劉傳本.60年來我國先進典型產生機制及德育價值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3-4.
[17]田羅銀.全國勞模及其歷史作用研究(1950-1980):基于政治符號理論的解讀[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31-32.
[18]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9.
[21]王明生,董穎鑫.陜甘寧邊區(qū)勞模運動的政治分析[J].學海,2010(05).
[22]胡全柱,陸小聰.集體主義工作倫理的社會建構:一女勞模的口述史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23]王宏偉.論“勞模精神”的內涵和弘揚[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7(02).
責任編輯:唐若蘭
D669
A
1008-6323(2016)02-0009-05
丁德光,中共達州市委黨校教師。
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