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姜維維
(1.酒泉市教育局電化教育中心,甘肅酒泉735000;2.酒泉市肅州中學,甘肅酒泉735000)
淺談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張國強1姜維維2
(1.酒泉市教育局電化教育中心,甘肅酒泉735000;2.酒泉市肅州中學,甘肅酒泉735000)
信息技術改變了語文教師單純依靠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溝通了課堂內外。本文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從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文本內容等方面論述了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整合研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同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也引起了廣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重視,語文教學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中也越來越重要。作為基礎學科,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特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教學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倍畔⒓夹g為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改變了語文教師單純依靠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形式,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聲音、影像,讓課本中抽象的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語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溝通了課堂內外。下面筆者結合實踐從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文本內容等方面簡述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素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形象生動的畫面、輕松的背景音樂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筆者在講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時,課前3分鐘播放了作曲家林海創(chuàng)作的《琵琶語》,讓學生感受琵琶哀婉的演奏特點,在這種音樂氛圍中引導學生進入《琵琶行》的學習。
2.通過多媒體手段優(yōu)化授課過程
《琵琶行》里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的部分是文章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筆者采用《高山流水》的音樂片段,為學生配樂朗誦,在時而舒緩時而激昂的音樂下,筆者的朗誦抑揚頓挫,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首先在整體上對描寫音樂的語言有了感性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步驟中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從修辭應用、描寫方法、感情寄托等角度對教學重點進行鑒賞分析,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特色的把握。
1.信息技術在閱讀課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景,可以為學生構建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課前筆者在網上搜集大量能表現春天意境的圖片和視頻,為學生朗讀配畫、配樂,將學生帶入了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江南春天里,促進學生視聽并用,讀寫結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大部分為精讀,注重對句段的深度理解和文段的賞析訓練,筆者將多媒體課件使用和傳統板書設計相結合,關鍵字詞在黑板上板書,突出重點,加深印象,而對段落的整體理解可以在圖文并茂的課件上展示,通過課件背景和文字的相互映襯突出賞析的重點部分,既形象直觀也有利于學生的筆記摘錄。
大語文教育觀提倡語文教學應由課本這本“小書”走向生活這本“大書”,將課堂的精讀和課外的略讀相結合,注重學生課外語文資源的積累。而信息技術中的電子圖書庫信息量大,閱讀資源豐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閱讀,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閱讀,既是對課堂中閱讀教學的延伸,也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
2.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憑借有限的素材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學生再根據教師的指導材料進行寫作,這種教師說教占主導的作文課講授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對素材的搜集、利用效率也不高,導致作文課成了學生最頭疼的課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筆者利用聲音、圖像等媒介,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寫作。教師選定作文主題,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搜集作文素材,這些素材可能比教師選取的材料更加新穎,更有時代感,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拓寬寫作思路。在一堂題為《我的運動會》的作文課中,中學生雖然從小學至今都有運動會的經歷,但很多學生卻不知道如何選材,如何抓住典型人物形象觀察,如何進行場面描寫,因此,作文寫得不具體。鑒于此,筆者利用電子白板播放了運動員劉翔的110米跨欄比賽場景,同時,也展示了班級學生參加學校春季運動會中接力賽的一些特寫鏡頭。這樣的視頻和特寫圖片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的印象,再寫作文時心中就有了思路,感情也更加凸顯。經過多次訓練,學生的作文描寫更加生動,內容也具體了很多。
1.多媒體技術與詩歌教學
古詩詞由于言簡意賅,字詞精煉,抽象的古漢語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無法融合,使得中學生對古詩詞感到陌生,所以,古詩歌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而借助多媒體學習古詩詞可以將圖文、音像融為一體,實現古今時空的跨越。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首詩描繪了秋雨過后清爽宜人的山中黃昏美景。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配樂朗讀,然后通過課件為學生展示恬淡悠遠的中國山水畫,讓學生仿佛置身在寧靜悠遠的深山中,再播放流水聲、竹葉沙沙聲和少女銀鈴般的笑語聲混合的音頻,讓學生閉上眼睛冥想,想象出動靜結合的山中美景,浣紗女歸家途中的歡聲笑語,從而理解主人公寄情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2.說明文中的信息技術應用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介紹事物或闡明事理的一種實用性文體,其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闡明道理。說明文的語言邏輯性強、科學性的術語比較多,容易導致學生對介紹的事物或道理比較生疏。運用多媒體技術把說明文中的內容條理化、形象化、圖像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理解說明順序。以《蘇州園林》授課為例,其說明順序是從整體到局部到細節(jié)的空間順序,筆者在講解時播放課件,先展示蘇州園林全景圖,再到局部的亭臺樓榭,再到具體的建筑細節(jié),配以圖片和關鍵的文字說明,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從整體到局部的說明方法,實現對事物說明順序的掌握,并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中。
3.記敘文中的信息技術應用
記敘文是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等表達方式的文章。在記敘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銜接,激發(fā)學生興趣,讓文章的敘述、描寫更加真實、生動。在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的教學中,很多城市學生對變色龍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色,融入自然環(huán)境保護自我的特性沒有感性的認識,從而對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性格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筆者在教學前利用多媒體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變色龍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存影像,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為后文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可悲特點做好了鋪墊。
4.議論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
議論文是講道理的文章,這種文章邏輯性很強,對學生的思維要求比較高,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一篇議論文不能把握它的內涵或抓不住本質特征,很大原因是由于文章的語言抽象和作者極強的辯證性邏輯思維形式。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圖形、晦澀的語言轉變成為形象直觀的圖畫,將教學信息再現于學生的感官,產生思維共鳴。在議論文的寫作中,還可以通過相關的多媒體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為了與學生討論愛國這一寫作主題,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yè)》,學生被電影中的情節(jié)深深打動,寫了《建國大業(yè)觀后感》,內容充實、見解獨到,將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國家相聯系,既有道理論證也有事例論證,評述愛國情懷真摯感人,跟以往的空話、套話相比,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編輯:鄭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6)17-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