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繼湘 劉玉萍
女性的崛起與新型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辛繼湘 劉玉萍
女性崛起與新型師生關系的發(fā)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新型師生關系所強調的平等、對話、關懷等核心理念,與女性氣質體現出的同情與理解、關心他人等特質相似和相通。伴隨著女性的崛起,教育領域中的女性工作者不斷增多,在她們的不斷努力下,曾經受到壓制的尊重與關愛學生的理念逐步獲得解放并上升到重要位置,為新型師生關系的鞏固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女性的崛起也使廣大男性從男性氣質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男性不再壓制自身的女性氣質,避免了由于固執(zhí)追求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而帶來的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進而有效地推進了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女性;師生關系;女性氣質;男性氣質
所謂新型師生關系,是指當下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發(fā)展,以平等、對話、交往、關心等為核心理念的師生關系,它不同于以往父權制下形成的以“師尊生卑”、等級、權威、控制等為基本特征的傳統師生關系。新型師生關系相對于傳統師生關系而言,更加凸顯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和關心,而這些行為與傾向又更多地與“母親”這一女性角色相吻合,流露出更多的女性氣質。新型師生關系的出現并非偶然或巧合,而是與女權運動爭取女性的解放和獨立、推動男女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18世紀,啟蒙運動在歐美地區(qū)興起并蓬勃發(fā)展,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1789年法國大革命打破了中世紀以來的封建等級制度,頒布了《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但它沒有在內容中提及婦女的權利,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女性依然處于被奴役地位?;诖?,法國婦女率先開展了爭取自身權利的運動。1791年,法國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日發(fā)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宣告:“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社會差異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盵1]25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關于女性權利的宣言。法國婦女運動將女性的命運與前途呈現于世人面前,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1792年,英國女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完成了歷史上第一部女權主義理論著作——《女權辯護》,她在其著作中鮮明地指出:“如果女人能夠以比較系統的方式接受教育,那么她們同樣也可以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盵2]195這些女權主義觀點在當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推動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一次女權運動。在第一次女權運動中,女性獲得了選舉權、教育權、就業(yè)權、財產權。特別是教育權的獲得,使得更多的女性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越來越多的女性逐步認識到自身還未真正擺脫父權制社會下的不公平待遇。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權運動于美國興起。這一時期,眾多女權主義思想家開始著書立說,弗里登的《論女性奧秘》、米勒的《性的政治》、里格爾的《女性太監(jiān)》以及波伏娃的《第二性》等著作先后發(fā)表。她們剖析了性別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主要根源,并探索婦女解放道路,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傳統性別制度的全面批判。此外,由波伏娃開創(chuàng)的現代女性主義文化革命運動和思想理論建設,直接推動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后現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fā)展,并于“20世紀末發(fā)展成為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和思想上批判傳統社會的社會運動與思想創(chuàng)造活動,實際上,隨著后現代的發(fā)展,無論在社會生活的哪一個領域,都不能忽視后現代女性主義的影響”。[3]362至此,伴隨著女性的不斷解放與獨立,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女性發(fā)出的聲音不再淹沒于社會浪潮中,而是得到了社會應有的尊重,女性從此崛起。
盡管新型師生關系這一名稱帶有“新型”二字,但并不是當下社會的一個“空降”產物。追本溯源,可以從我國的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其各自所處的時代找到新型師生關系的影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92“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卑瑑蓪雍x:其一,平等且去權威化的師生觀。三人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其他人的老師,既承認了后喻文化的存在,又承認了前喻文化及同喻文化的存在,削弱了后喻文化占主導時所形成的權威,體現了知識面前師生平等的意識。其二,“在一起”的交往師生觀。教師融入學生的隊伍中,既傳道,又育人,不僅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給予重視,同時關注、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現了由單純的教書向教書育人的轉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出要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別人有且自身也有的缺點,其目的是促進自我的完善,即師生交往的目的就是共生共長??梢娍鬃铀鶑娬{的就是一個彼此平等、相互交往、共同進步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理想國》的第一卷中,蘇格拉底、玻勒馬霍斯、克法洛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圍繞什么是正義進行了討論。[5]7-8從他們具體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但他始終將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扮演著“無知”的角色,通過不斷地向對方提問、質疑,使對方自己去思考直至意識到自身觀點的局限性。他在此過程中對學生沒有嘲諷打擊,只有循循善誘,通過一問一答,既讓學生親近自己,得到引導與熏陶,又使學生不依賴老師,而是自己去尋找真理,最終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這無疑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與充滿關懷的師生關系。
不論是從孔子還是從蘇格拉底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新型師生關系的內涵雛形。盡管新型師生關系的內涵出現較早,但其并未尋找到可以發(fā)展的肥沃土壤,相反被不斷淹沒于歷史的浪潮中。尤其是當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時,具有對話、關懷、平等等特征的師生關系更加受到抑制,具有權威、等級、控制等特征的傳統師生關系則成為教育中的主流。傳統師生關系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體罰、規(guī)訓成為日常管理中最為常見的方式,缺乏對學生生命成長的愛與關懷。然而,盛行一時的傳統師生關系雖然宣稱以赫爾巴特的理論為基礎,但實則與赫爾巴特的理論相背離。赫爾巴特認為:“兒童的管理必須給予兒童心靈以幫助——權威與愛?!盵6]26“一旦獲得了愛,他就能夠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減輕管理的困難,這是不容待言的?!盵6]27同時,赫爾巴特也反對一味地強制:“不要進行過度的教育。要避免運用一切不必要的強制,這樣的強制可能使兒童無所適從,可能抑制他們的情緒,毀滅他們的樂趣?!盵6]34可見,赫爾巴特既強調權威,又強調關懷與愛,既重視規(guī)訓,又提倡善用、少用規(guī)訓,他的理論是剛柔相濟的??墒窃趯嵺`中,傳統師生關系卻只體現了其中“剛”的部分,“柔”的部分則消失了。因此,如今已有學者開始為赫爾巴特的理論申辯,例如,劉遠碧、廖其發(fā)就指出,赫爾巴特重視為學生著想,重視學生個性、興趣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并強調將尊重與愛作為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7]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古已有之的新型師生關系的雛形被壓制進而消散呢?又是什么原因使赫爾巴特的理論在實際應用中被曲解?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對社會歷史背景進行考察。無論是孔子、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還是赫爾巴特所處的時代,社會都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與平等,尤其是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男性占有絕對優(yōu)勢,女性則一直處于被壓制和被束縛的狀態(tài),女性地位的低下導致與女性相關的事務、氣質、活動受到鄙夷,因而與女性氣質相關的強調關懷、交往、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也受到了輕視。赫爾巴特指出:“父親極自然地享有權威,……愛則極自然是母親所具有的?!盵6]27在父權制社會中,整個社會被控制、權威、力量、服從等與男性相關的氣質所充斥,教育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影響,因而赫爾巴特理論中與男性氣質相符的內容得到推廣,與女性氣質相關的內容則作為無關緊要的部分被忽視。如今有學者為赫爾巴特辯白,社會也開始倡導新型師生關系,這些都是因為伴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民主與平等進程,女性所具有的氣質特征、從事的社會職業(yè)也更為廣泛地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與肯定,新型師生關系才得以在更小阻力、更大限度上推廣和實施。無疑,女性的崛起并不是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實施的唯一原因,但卻是一直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女性氣質與新型師生關系之間的聯系
通常來說,“男性氣質指男性應當具有成就取向,對完成任務的關注或行動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征。女性氣質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心等親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征?!盵8]22基于對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慣常認識,人們往往將權力、力量、競爭性、攻擊性等特征作為男性氣質的刻板印象,而將溫柔、關心他人、具有同情心、親和力等特征作為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雖然人們對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具有如上刻板印象,但并不意味著男性就不懂得關心他人,不具有同情心、親和力等氣質,也不意味著女性就缺乏力量與競爭性等。這些氣質在男女兩性身上都同時存在,男性與女性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點,是他們受社會認同的影響而對自身氣質做出取舍、抑制或張揚的結果。社會認同理論以“群體”為研究單位,將群體視為一種認知或心理概念,描述因共有特質而形成的團體,以區(qū)分其他群體。男性或女性個體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發(fā)展當下社會所認同的男性、女性氣質,從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文化中獲得男性或女性的氣質概念,并發(fā)展出與男性或女性氣質相關的自我概念,對自己所屬的參照群體持肯定的認知,對自己不屬的群體做否定的認知,以此表現出與其他成員相一致的行為。[9]因此,男性積極培養(yǎng)符合社會認同的男性氣質而抑制自身與女性相關的氣質,女性則積極培養(yǎng)社會認同的女性氣質而抑制自身與男性相關的氣質,從而使自身滿足社會性別要求,以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在父權制社會文化背景下,男性擁有絕對權威,對婦女、子女等弱勢群體具有控制力。這種社會所期待的理想的男性氣質的特征是成功、勇敢、有競爭性、有力量、去女性化,男性的活動領域主要集中于事業(yè)。而理想的女性氣質的特征則是溫柔、賢惠、富于愛心與同情心、善于操持家務、撫養(yǎng)與教育子女等,女性的活動領域主要集中于家庭。男性為了維護自身的社會同一性,保持良好的自我概念,就會固執(zhí)地追尋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而壓制自身原本存在的同情心、親和力等女性氣質,并避免出現女性化的行為,如對子女的愛撫、關懷行為等,表現為對子女或晚輩采取嚴厲、控制、權威的態(tài)度,以符合社會所認同的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
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遷移到師生關系中,并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師生關系,則教師扮演父母的角色,學生扮演子女的角色。由于母親對待子女的行為和態(tài)度傾向于關懷、傾聽與呵護,因而女性教師在對待學生時也更多表現出親和、關懷與呵護的特征,這與新型師生關系所強調的平等、對話、關懷等理念具有一致性。父親在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上傾向于嚴厲、控制、高高在上、不可侵犯,因而男性教師在對待學生時也主要表現為控制、嚴厲的行為和態(tài)度。教師對待學生的控制、不可侵犯的態(tài)度實質上是一種不平等,它沒有將學生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人”,其結果就是師生關系的沖突與不和諧。一項有關教師尊重學生情況的調查顯示,在尊重學生人身權方面,女教師優(yōu)于男教師,其原因就在于女教師的人際親和力優(yōu)于男教師。[10]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女性由于其自身特質,比男性更易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二)女性的工作目標與新型師生關系之間的聯系
霍夫斯坦德在其跨文化研究中,將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作為各國文化差異分析的一個維度,并在該維度上研究了工作目標中的性別差異。其研究表明,在工作目標的重要性方面,男性與女性存在不同的傾向。男性普遍認為晉升空間、收入、培訓、現代化程度等個人性目標更為重要,而女性則普遍認為人際關系、幫助他人、良好環(huán)境等社會性目標更為重要。[11]279-281鑒于這種普遍性,兩性在教師這一職業(yè)上也會存在以上不同傾向。內爾·諾丁斯認為,“師生關系不是平等關系”[12]117,教師與學生要想建立起一種關心關系(這里的關心關系就是一種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往往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當教師向學生發(fā)出關心,卻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應而無法構建關心關系時,就需要教師為此付出持續(xù)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將人際關系、幫助他人放在工作目標的重要位置上的女性,相較于男性而言更易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所以不論是從女性的自身特質與長期從事的活動,還是從女性工作目標的重點來看,女性與新型師生關系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對于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與發(fā)展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一)隨著女性氣質被肯定,新型師生關系快速發(fā)展
長期以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作為對立的兩極,存在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在父權制社會下,由于男性地位大大高于女性,女性處于男性控制之下,因而男性氣質受到重視,被認為是積極的、理想的人類氣質,女性氣質則被貶低,被認為是消極的人類氣質。[13]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提出雙性化氣質說,認為任何一個人身上都同時具有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只是強度不同,并依據不同的強度將氣質類型分為五組:女性氣質、不典型女性氣質、雙性氣質、不典型男性氣質、男性氣質,得出雙性化是理想的人格模式的結論。[14]這一結論的提出,更加有力地使女性氣質擺脫了低劣的標簽,在理論上上升到了與男性氣質同等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部分男性不再刻意壓制自身的女性氣質。如此一來,教師隊伍中的男性教師也能夠逐步釋放出自身的溫柔、關心、理解與同情等被歸為女性氣質的氣質特征。因此女性氣質的被肯定,降低了推行新型師生關系的阻力。
貝姆這一理論的提出,在時間上與第二次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具有一致性,可以說,正是由于女權運動帶來的女性崛起,才喚起了更多的人對女性的重視與尊重。如果沒有女性的崛起,女性將一直處于父權制控制之下,與女性緊密聯系的女性氣質也將一直被貶低,那么男性為了擺脫這種“低劣”的氣質,是斷然不會承認自身具有女性氣質的。正是女性的崛起與雙性化氣質說的提出與被廣泛接受,使男女兩性擺脫了刻板的氣質意識形態(tài),進而有力地推動了新型師生關系的快速發(fā)展。
(二)隨著女性話語權的回歸,新型師生關系進一步鞏固
“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15]159盡管話語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但當其被社會化后,就帶有了社會功能,這些功能賦予話語以力量,使話語成為不同群體的權利與權力的象征。換言之,誰擁有話語權,誰就擁有權利與權力。[16]歷史上,男性獲得了話語權,并通過話語權的使用不斷增強自身的主體性,女性被迫淪為“第二性”。在男性話語霸權控制下,女性的思想與觀點即使正確,也總是被打上幼稚、粗淺、無價值的標簽,這使得體現女性特質的新型師生關系也難逃被壓制和被貶低的厄運。伴隨著女性的崛起,女性逐步取得了話語權,取得了自己的權利與權力,話語權的獲得反過來又促進了女性的進一步崛起。這種良性循環(huán)使社會不得不以更加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女性的思想觀點得到了更多的肯定與推廣。因而,教育領域中也出現了一派新興景象:更多的女性教師、女性學者進入教育行列,并且興起了女性主義教育學。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目標直指父權制控制下的傳統教育形式,她們要求打破教室內的傳統權力結構,增權給學生,提倡課堂師生、生生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及個體差異。[17]83在廣大女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關心、愛、尊重這類具有“人情味”的教育理念與父權制下盛行的控制、規(guī)訓的教育理念進行博弈,從被壓抑的狀態(tài)日漸獲得解放并逐步占據重要位置,這些都為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與鞏固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環(huán)境。
“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和性別社會化的主要手段?!盵17]85因此它是造成社會性別歧視、男女不平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實現社會的民主與平等,需要從教育著手,并且首先解決教育的民主與平等問題。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平等與“授”教育平等兩個方面,受教育平等指一切男女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授教育平等則指男女只要知識、能力與品德達到相關要求,就能平等地享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權利。由于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與女性撫養(yǎng)子女的活動頗為相似,因此小學、幼兒園成為女性的主要工作領域。出現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廣大男性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小學、幼兒園教師工作是“女性活動”,與社會認同的男性氣質不相符合,因此他們或自我抵觸或被迫拒絕從事這類工作。男性的這一行為無形中就給授教育劃分了等級,使其處于不平等的狀態(tài)。如此一來,便容易讓學生產生女性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從事低層級的教育活動的認識,從而埋下了男女不平等的思想隱患。伴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這種思想有可能被強化,從而使得后續(xù)教育中女教師與男學生、男教師與女學生之間由于不平等意識的滲透而難以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當女性崛起后,社會不再以有色的眼光看待女性所從事的事務,男女所從事的活動才能被平等地對待,廣大男性也才不再以進入小學、幼兒園從事教師工作為恥,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是不再以從事所謂的女性活動為恥。男性教師的進入,將打破學生認為女性只能從事低層級教育工作的意識假象,進而消除其心中男女不平等的錯誤思想,這又反過來為女性進一步爭取男女平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指最普遍的關于男性氣質標準的描述,是個體嘗試遵從的信念體系。已有研究表明,實踐中,由于一些男性固執(zhí)地追尋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9],引發(fā)了他們諸如情緒調節(jié)異常、虐待他人、人際關系不滿意、述情障礙、消極對待心理求助行為等問題。[18][19]雖然與女性氣質相關的同情與理解、關懷與愛等特質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但受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男性對此往往采取排斥態(tài)度,這無疑阻礙了男性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而女性氣質的被肯定,雙性氣質的被承認,無疑是對男性的解放,給男性帶來了福音。它使男性可以更加安心、自然地接受并應用其自身的女性氣質,有效中和了由于固執(zhí)追尋男性氣質意識形態(tài)而帶來的系列問題,有利于男性教師與學生構建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因此,女性的崛起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是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在今后也將長期持續(xù)存在,并帶動雙方向著積極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綜上所述,新型師生關系在其得以發(fā)展的時間、內涵、原因、動力、趨勢等眾多方面都與女性本身及其崛起帶來的相關影響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因而可以說,女性的崛起是新型師生關系發(fā)展的一個深層原因。
[1]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2](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王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孫欽善.論語本解(修訂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5](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劉遠碧,廖其發(fā).赫爾巴特與杜威師生觀的比較與啟示[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8]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兩性不平等的社會機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蔡旭玲,呂厚超.男性氣質:理論基礎、研究取向和相關研究領域[J].心理科學進展,2012,(7).
[10]和學新,董樹梅,張揚.教師尊重學生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3,(12).
[11](荷)霍夫斯坦德.文化之重:價值、行為、體制和組織間的跨國比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12](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13]宋巖.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社會性別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6).
[14]Sandra L.Bem.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2).
[15]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6]宋素紅.新媒介環(huán)境中的女性話語權[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5).
[17]韓賀南,張健生.女性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18]David Tager,Glenn E.Good,Sara Brammer.“Walking Over’Em”:An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 Dysregulation,Masculine Norms,and Intimate Partner Abuse in a Clinical Ample of Men[J].Psychology of Men&Masculinity,2010,(3).
[19]Ronald F.Levant,Katherine Richmon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Ideologies Using the Male Role Norms Inventory[J].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2007,(2).
責任編輯:董力婕
The Rise of Wom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XINJixiang,LIUYuping
There is osculat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se of women and the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he core ideas that the new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mphasizes are equality,dialog,caring,etc,and they are similar with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that include sympathy,understanding,caring others and so on.With the rise of women,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enter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province.In their constantly efforts,these core ideas that respect,loving,caring,ect.are gradually liberated and rise to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It creates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th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Besides,with the rise of women,many men are liberated from masculinity ideology and they no longer suppress their own femininity.It effectively aviods the trouble that made by persistently pursing masculinity ideolog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omen;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feminine;masculine
10.13277/j.cnki.jcwu.2016.06.007
2016-10-12
G776
A
1007-3698(2016)06-0043-06
辛繼湘,女,教育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師教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劉玉萍,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