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生命歷程與大學開女禁
——以鄧春蘭上書事件為中心
王曉慧
婦女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是平等地獲得受教育權,在男女平等的宏大敘事話語下,男女同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是必然之舉。大學開女禁是近代婦女解放的標志性事件和符號之一,而鄧春蘭上書則是推動大學開女禁得以成功的關鍵性舉措。在生命歷程理論視角下,鄧春蘭上書事件的歷史社會學考察表明,婦女解放實質上是多元互動型構的結果,個體轉型與社會變遷轉型是同步的,它們通過主體嵌入、結構型塑、歷史網絡型構和關鍵的生命事件等交互作用顯現(xiàn)出來。
生命歷程理論;大學開女禁;鄧春蘭上書;婦女解放;女子高等教育
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女性解放的首要條件是獲得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機會。因此,爭取大學男女同學就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女權主義行動之一。1919年5月19日,甘肅循化女生鄧春蘭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寫信,闡述了她想進入北大讀書深造的迫切訴求。次年1月,北京大學宣布開放女禁。此后,全國各高等學校陸續(xù)跟進,紛紛開放女禁,從而使得女子能夠進入大學深造求學。而鄧春蘭上書蔡元培,也成為中國女子教育史和中國婦女解放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本文試圖討論的問題是,鄧春蘭上書事件反映了個體生命歷程與社會變遷的何種關系?個體生命歷程是如何嵌入婦女解放運動中的?
既有文獻對鄧春蘭上書事件多以記錄史實的方式進行梳理。它們細致爬梳了鄧春蘭的基本情況、家庭境況、婚姻生活、求學歷程、同儕群體、致信蔡元培的全過程等。①相關研究主要有習習:《蘭州女子鄧春蘭首破大學女禁》,載于《檔案》2007年第3期;陳宗凱:《鄧春蘭與大學解除女禁的斗爭》,載于《文史雜志》1991年第2期;戴?。骸段逅那昂蟮牟虝灾坂嚧禾m》,載于《江淮文史》2014年第4期;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應該說,這些史料爬梳為后學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當然,其缺乏學理思考和探討的不足也顯而易見。此外,也有少部分學者在探討大學開女禁的歷史事實時會提及鄧春蘭上書,但多為寥寥數(shù)筆帶過。②參見劉長飛等:《中國第一代女大學生的產生》,載于《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1年第3期。筆者也曾探討過鄧春蘭上書事件③參見王曉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論爭史研究(1895—194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但深感并未將此歷史鏡像在學理上分析透徹。為彌補這一不足,同時希望通過鄧春蘭上書這一頗具個體化的事件,來透視近代中國大學男女同學的發(fā)端以及婦女解放的進步,本文運用生命歷程理論對鄧春蘭上書事件展開敘述與討論。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主要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埃爾德。他在其代表作《大蕭條的孩子們》中,將這一理論用于分析個體與社會變遷的關系[1],是一種頗具“社會學想象力”的理論框架。國內較早引介并用之于學術分析的是李強等人,他們介紹了生命歷程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基本方法,并將之與生命周期(Life Cycle)、生命跨度(Life Span)和生活史(Life History)等概念進行了區(qū)分。[2]
學界具有共識性的判斷是,生命歷程理論主要包括四個基本的范式性原則。其一,這一理論強調個體生命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嵌入性特征,也就是說,個體的人生變化旅程與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發(fā)揮著相互型構作用。其二,強調在個體生命歷程與社會變遷過程中,個體具有自身能動性,而社會結構具有制約性,即個體與社會是相互型構的作用,且特別強調社會結構作為外在載體所具有的強制性。其三,強調個體生命歷程中所遭遇的“時間性”(Timing),即在個體生命歷程中所遭遇的“生命事件”(Life Events)或生活轉變(Life Transformation)對某一生命歷程序列演進的關鍵性作用。其四,強調生命歷程中個體與其他因素的相互關聯(lián)性,即強調個體與社會網絡的關系,通過將個體分別置于橫向的人際關系網絡與縱向的歷史文化網絡中來把握個體與社會變遷的關系。①參見李強等:《社會變遷與個人發(fā)展:生命歷程研究的范式與方法》,載于《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6期;包蕾萍:《生命歷程的時間觀探析》,載于《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4期;郭于華、常愛書:《生命周期與社會保障——一項對下崗失業(yè)工人生命歷程的社會學探索》,載于《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本文基本按照這四條主要的范式性原則對鄧春蘭上書事件進行歷史重構與鋪陳,試圖穿梭于鄧春蘭個體生命歷程與宏觀社會變遷之中,借此分析兩者的相互關系。本文將結合鄧春蘭上書事件的具體歷史過程與歷史事實,將生命歷程理論的四個基本范式性原則具體化為若干概念,并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序列,從而形成更為具象的分析框架和寫作框架,以較全方位而非單線條地揭示宏觀社會變遷過程中個體與社會的交互型構機理。這些概念包括:個體的主動嵌入、社會結構的制約、歷史網絡的型構、關鍵的生命事件。
生命歷程理論盡管特別強調社會結構對個人行動的制約,但也注重作為能動者個體主動嵌入(Embed)社會變遷的過程,較之其他行動決定論或者結構決定論等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來說,生命歷程理論更具有綜合性和包容性。對于鄧春蘭上書事件來說,作為個體能動者的鄧春蘭,其以接受男女平等的高等教育作為切入口而主動嵌入當時婦女解放運動的洪流,是整個上書事件能夠得以發(fā)端、運行并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之一。
1919年春天,鄧春蘭從蘭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恰逢此時,她讀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3月15日發(fā)表的《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系》演講稿。蔡元培認為,改良男女的關系從而養(yǎng)成良好習慣,其最好的地方就是學校。他指出,在國外,小學與大學基本上都是男女同校的,如美國的中學大多數(shù)也都是男女同校。[3]266蔡先生的這些振聾發(fā)聵的言論,進一步激發(fā)了鄧春蘭對于女子解放、男女平等問題一直以來的思考,觸動了她繼續(xù)深造求學的愿望。鄧春蘭思慮的是,就高等教育而言,為什么男子可以進入各式各樣的學校學習,而女子則只有一個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呢?她想以己試法,試圖打破這個男女不平等的性別結構,力爭達到讓各個學校均能招收女生的目的。[4]83于是,鄧春蘭決定寫信給蔡元培,請求其所執(zhí)掌的北京大學能夠首開女禁。她判斷,假若蔡先生能答應北京大學招收女生,就一定會對其他學校形成強大沖擊和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
1919年5月19日,鄧春蘭撰寫了《春蘭上蔡校長書》。在信中,鄧春蘭解釋說,自己很早求學的時候,便已欽慕男女平等之義,認為男女應在職業(yè)、政權等方面一切平等,而一切平等的基礎應該是教育平等。鄧春蘭知道,蔡元培是秉持男女平等主義的杰出人物,因此,她說:“我輩欲要求于國立大學增女生席,不于此時更待何時?”并提議:“在北大附屬中學添設女生班,待升至大學預科時,即可以實行男女同班?!彼福骸坝H入此中學,以為全國女子開一先例?!保?]81-82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行動主體的能動者的鄧春蘭,其自我嵌入當時社會的特點十分鮮明。她在寫信時以男女平等作為敘述的支持框架是其主動嵌入當時婦女解放思想洪流的有效手段,而以先上預科再正式錄取進入大學的辦法則是嵌入策略上的“曲線救國”。
當鄧春蘭致蔡元培的信寄出后,恰逢蔡先生因不滿軍閥政府對外賣國、對內血腥鎮(zhèn)壓學生運動憤而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之際,因此信并未能及時寄送到蔡先生手中。巧合的是,是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赴隴招收女生,而鄧春蘭則恰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錄取。[5]84一個月后,就在鄧春蘭啟程赴京之際,一封由其寫成的《報界諸先生轉全國女子中學畢業(yè)及高等小學畢業(yè)諸位同志書》并附致蔡元培的信,一起交由報界人士寄至北京,言明“已代我諸姊要求北京大學校長蔡孑民先生,于大學添我女生席”,并廣而告之。她計劃:“組織大學解除女禁請愿團于北京,凡我入團姊妹,進行約有二途,其因個人學力不充,未及大學入學資格者,則在大學附近組織私墊,延聘大學教師授課,努力補習;其因教育當局受其他方面之壓制,而不肯解除女禁者,則聯(lián)合同志用種種方法,以犧牲萬有之精神,至百折不回之運動,務達我目的而后已。”[5]84在追求獲得與男子同等高等教育機會的生命歷程中,鄧春蘭主動嵌入的行動措施更加大膽,求諸報界,求諸有識之士,乃至不惜聯(lián)合有同樣志愿的先進女子采取請愿方式以求達其目的,其堅毅與睿智可歌可贊。
8月上旬,北京、上海許多大報發(fā)表了鄧春蘭的這份告女界同志書以及寫給蔡元培的信,如北京《晨報》于第六版、上?!睹駠請蟆酚诘诎税婢右钥?。鄧春蘭要求大學開放女禁的吶喊一經媒體公開,立即引起輿論界名人學者的鼓與呼,李大釗、胡適等一批仁人志士以及《少年世界》《少年中國》等諸多雜志紛紛響應。隨后,一場轟轟烈烈的關于“大學開女禁”的爭論爆發(fā)。一個月后,蔡元培重回北京大學,對鄧春蘭上書一事頗為感慨并明確表示:“北京大學明年招生時,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盡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錄取。”“教育部的大學令并沒有專收男生的規(guī)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現(xiàn)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保?]1920年2—3月份,北京大學第一次陸續(xù)招收了王蘭、鄧春蘭、奚湞、查曉園、韓恂華、趙懋云、趙懋華、楊壽碧、程勤若等9名女生入學旁聽。這9名女學生是北京大學的第一批女學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大學生。[5]87她們的入學標志著鄧春蘭上書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作為能動者的鄧春蘭個人,在追求獲得與男子同權接受高等教育的生命歷程中,盡管最終成功嵌入社會歷史時空,但從被動的社會結構來看,任一個體化的行動主體在行動過程中能否成功嵌入其中,不僅取決于個人,更取決于外在的宏觀社會結構的影響。
當然,我們所說的社會結構在這里更類似于“情境”或布迪厄意義上的“場域”,為敘述方便,我們此處不在概念上做過多區(qū)分。具體而言,鄧春蘭上書事件的結構制約主要指其上書前的時空域限中關于大學能否男女同學的論爭情境,這從結構上制約著作為能動者主體的鄧春蘭能否嵌入進去。鄧春蘭上書事件并非是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相反,它給原本就已經論爭激烈的關于大學應否男女同學的火熱話題澆了一瓢油。當將視線調回到鄧春蘭上書前幾年的論爭情境中去時,我們發(fā)現(xiàn),鄧春蘭的個體努力恰好契合了這一基本情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歐風美雨徐來,男女平等思潮隨之傳入中國,在其影響和熏陶下,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高等教育界也需要實行大學男女同學,以踐行男女平等的教育宗旨,“女子當與男子受同等之高等教育”。[7]贊成者在“男女平權平等”的新的敘事框架下,對個體主動嵌入的努力持歡迎態(tài)度;反對者則從“男女授受不親”這些傳統(tǒng)性別觀念出發(fā),對男女同校接受高等教育持拒斥態(tài)度。從當時王卓民與康白情“王康之爭”,可以讓我們借一斑以窺全豹。
1918年,王卓民在5月份的《婦女雜志》上撰文反對大學男女同學。他的理由是:第一,女子的學力尚不如男子;第二,社會上沒有適宜女子的多種職業(yè),更沒有需于“高尚精深之學問者”,遑論“以其學問智識服務于社會國家者”之女子;第三,我國社會對于女子的期待仍是“賢妻良母”,即期望女子接受教育后能治理其家庭和教育其子女即可。[8]所以,王卓民主張大學男女同校應在數(shù)十年后方可實行。王卓民此文一經問世,便遭到了北京大學著名才子康白情的激烈抨擊。同年,康白情在11月份的《婦女雜志》上撰文對王卓民的論調一條一條地批駁??蛋浊閺娬{:“許女子入大學者,非徒為女子之事業(yè)計,而實為國家人群之文明計也?!保?]他舉例說,到歐美和日本留學的女子何其多也,但未見其學力差,相反還能夠研究“精深之學問”;更何況,我國已有“女教師”、“女醫(yī)士”、“女新聞記者”等一系列職業(yè)。因此,他指出“賢母良妻”論實在是貽笑大方。[9]當然,康的批判導致王卓民的繼續(xù)反攻。王進一步強調“賢母良妻”是社會穩(wěn)定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石,并重申女子沒必要進入高等學府接受所謂“高深學問”。[10]對此,康白情并沒有示弱,而是繼續(xù)反駁王卓民,基于詞源學上的分析,他詳細地闡釋了“賢母良妻”、“貞”等詞匯,并引經據典,再度論證大學對女生開放的極端重要性。[11]
在“王康之爭”之外,與這一場大學開女禁同時進行的還有關于女子問題的諸多論爭,諸如男女社交公開、女子貞操論、女子節(jié)烈觀等,不一而足。與之相伴隨的是,從1918年5月開始,周作人、魯迅、胡適等著名人物紛紛在《新青年》上撰文,對傳統(tǒng)的女子貞操論和女子節(jié)烈觀進行質疑和批駁。從北京大學學生徐彥之的記述來看,康白情在與王卓民進行論辯的同時,還與徐彥之、王若愚等人一起討論要為“男女交際,預先制造空氣”[12]264,并計劃在《晨報》上開展一次主張“大學男女同學”的大討論。這一提議得到了如羅志希、李大釗、張申府等著名人士的聲援,各界人士也紛紛圍觀“大學男女同學”的論爭,不少人對康白情的立場撰文予以支持。其后,1919年1月,李達①原文署名“李鶴鳴”,實際就是李達。主張“男女同校,自幼稚院而小學,而中學,而高等,而大學,都是可以同校的”,以此支持康白情。[13]而楊潮聲則在對“禮教”進行批判的同時,提出“教育部將要籌設女子大學,故前幾天(三月中旬)召集中等以上女校長,討論這件事”,“以為與其左支右絀,辦兩個不完全的男大學女大學,還是合起來辦一個完全合男女的大學”。[14]由此可見,在這一階段中,對于大學應不應該男女同學問題,基于婦女解放立場所得出的結論是,越來越傾向于“一定要男女同學”。
正是有了這樣的結構性論爭情境,鄧春蘭的努力才能通過上書事件嵌入女子解放運動中去。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背景,在這一整體社會結構下,鄧春蘭上書事件才可能發(fā)生,并不至于成為一種“怪事”,相反還能引起廣泛共鳴并掀起更大的討論,從而促使中國大學最終開放女禁,為男女一同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平臺與機遇。
就在鄧春蘭將自己努力嵌入婦女解放的洪流中以爭取與男子同校之時,1919年5月4日,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五四運動爆發(fā)。②鄧春蘭致蔡元培的信,成稿于五四運動前夕,因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而未能及時送達蔡元培手中,后通過報界轉呈已在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作者注。于是,鄧春蘭上書事件與五四運動關聯(lián)在了一起。
一方面,鄧春蘭上書事件被賦予男女平等以及婦女解放的宏大敘事話語及意義,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就在鄧春蘭一行前往北京途中時,1919年8月間,北京和上海各大報刊紛紛刊登和轉載了鄧春蘭的呼吁書和她寫給蔡元培的信。在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下,鄧春蘭的努力正好切合了五四運動所張揚的男女平等觀念,因為女子是作為人群中一分子的“人”。[15]無論是女子自身,還是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其他人士,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宣言。例如,男女社交需要公開進行,戀愛、結婚、離婚均應享有自由權利,大學開女禁,男女就業(yè)應該機會均等,等等,所有這些都成為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鄧春蘭上書影響之大,甚至觸動了遠在法國的向警予女士,她給好友陶毅寫信,建議陶毅盡快申請到北京大學求學深造,并希望陶毅能夠帶動湖南省高小畢業(yè)生或師范生、中學生聲援北京大學特設男女同學的運動。[16]284
另一方面,鄧春蘭致蔡元培的信公開發(fā)表后,又再次引發(fā)了大學開女禁的爭論,并實質性地推動了女子最終在形式上獲得與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女子教育是解決婦女問題的根本問題。[17]《少年中國》①《少年中國》為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刊,是與五四時期《新青年》《新潮》三足鼎立的著名刊物。雜志特將1919年的八月號設為《婦女號》特刊,對之展開討論。在這一期《婦女號》中,分別由李大釗、黃日葵和田漢撰寫的《婦女解放與Democracy》《何故不許女子平等?》《第四階級的婦人運動》等文章,一致提出要解放女子,實現(xiàn)男女平等。一些人則更直接地探討了大學開女禁的具體問題。如,胡適建議大學開放女禁分三步走:第一步,大學當延聘有學問的女教授;第二步,大學當先收女子旁聽生;第三步,女學界的人應該研究現(xiàn)行的女子學制,把課程加大改革,使女子中學課程與大學預科的入學程度相銜接,使高等女子師范預科的課程與大學預科相等。[18]鄧春蘭提出解放女子的順序是:先解放學校,然后解放職業(yè),再解放政權。[19]周炳琳則認為,大學開放女禁是婦女解放自上而下的必要辦法。[20]他們將婦女解放與新文化運動呼吁的“民主”聯(lián)系起來,認為婦女解放與民主有密切關系,有了婦女解放,真正的民主才能實現(xiàn)。女子教育應該成為民主的實踐活動,大學自然應該“民主地”實行男女同學。這些主張既為大學開女禁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述,又毫無疑問地將大學開女禁置于整個五四運動的框架之下。通過這一橋梁,鄧春蘭上書事件也就自然地與五四運動關聯(lián)起來。
如果我們將五四運動看成是一個類似于“場域”這樣的歷史網絡,那么,從鄧春蘭上書事件的這一系列后續(xù)反映來看,兩者具有緊密關系。在鄧春蘭上書之前,其上書事件的充分醞釀乃至最終執(zhí)行,是鄧春蘭作為能動者的個體主動將自己的生命歷程嵌入婦女解放潮流中去;而在鄧春蘭上書之后,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以及由此而進一步引發(fā)的人們把男女同校作為實現(xiàn)男女平等甚至民主的工具的考量,就構成了一個進一步推動鄧春蘭上書事件持續(xù)發(fā)酵,并取得更大成功的歷史網絡系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的嵌入與歷史網絡的型構兩者是同步的。
在生命歷程理論中,強調關鍵的生命事件對生命歷程發(fā)展的影響是這一理論的基本范式性原則。在爬梳鄧春蘭上書事件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關鍵性的生命事件在鄧春蘭上書的發(fā)起、進行和結束的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命事件中的“人”
與蔡曉舟結婚應當是鄧春蘭生命歷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蔡曉舟,鄧春蘭丈夫,此時正就職于北京大學總務處圖書館。此外鄧春蘭的兩個弟弟,即鄧春膏和鄧春霖,也分別就讀于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沒有他們幾個通過書信往來對鄧春蘭的支持與鼓勵,就很可能沒有鄧春蘭上書蔡元培一事。極而言之,也就可能使得大學男女同學的時間延遲,而這正是個體行動者與宏觀社會變遷相聯(lián)結的生命歷程中的變項。
作為鄧春蘭生命歷程中最為關鍵的人物之一,蔡曉舟的重要性在此次上書事件中不言而喻。蔡曉舟是安徽合肥人,辛亥舉義,投筆從戎,參加了安慶馬炮營起義,民初,皖藉北洋人士龔慶霖邀其入甘,后通過甘肅省省立一中校長水梓認識了鄧春蘭之父鄧宗。鄧宗作為鄧春蘭的父親,是她生命歷程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性人物。鄧宗是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為甘肅第一批大學生,先后在甘肅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修習倫理學和英文,畢業(yè)后回甘,先后任甘肅巡按使署教育科長、甘肅省教育廳科長,后又任省立師范學校校長,并創(chuàng)辦了甘肅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其女鄧春蘭即是這所學校早期為數(shù)不多的學員之一。常到鄧宗家中做客的蔡曉舟結識了鄧春蘭,由水梓牽線介紹,1916年4月17日,31歲的蔡曉舟與18歲的蘭州女子師范學校學生鄧春蘭結婚。[6]
此后不久,蔡曉舟東渡日本求學,回國后任職于北京大學。而鄧春蘭則在甘肅的一所小學任教,夫妻聚少離多。在書信來往中,鄧春蘭經常向蔡曉舟訴說不能入國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苦惱,蔡曉舟則鼓勵鄧春蘭等待時機。此后,蔡曉舟將蔡元培演說稿第一時間寄給了鄧春蘭,而鄧讀后萌生致信蔡元培的想法并得到了丈夫的鼓勵,信寫就后亦交由蔡曉舟轉為代呈蔡元培。后來,又是由蔡曉舟將鄧春蘭致蔡元培的信和致報界的信轉給新聞媒體??梢哉f,在交通、交流不便的20世紀初,蔡曉舟就是鄧春蘭的“賢外助”。
(二)生命事件中的“事”
杜威及其夫人一行來華訪問、王蘭以同樣方式參與表達女子應該與男子同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吁等事件,也對鄧春蘭上書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與國內輿論界探討大學要不要開女禁問題相伴而行的是,鄧春蘭致蔡元培的信發(fā)出之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哲學家杜威及其夫人、女兒一行恰好正在中國進行教育演講。杜威夫人作為美國女性的佼佼者,被邀請做演講和撰文專門談論美國的女子教育和男女同學問題。1920年1月,杜威夫人特別撰文介紹美國60年來關于男女同學的論辯雙方之觀點,并刊登于《少年中國》雜志。杜威對近代中國教育界影響巨大,其夫人的演講與撰文更是對中國女界推行男女同學提供了榜樣與實踐動力。
與鄧春蘭的經歷相似的是,第一位入北京大學的女生王蘭①1920年2月,年假一過,王蘭便向當時代理北京大學教務長的陶孟和先生(其時任政治系主任)提出申請,請求入學,陶孟和欣然慨諾,于是,兩天之后,王蘭得以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聽講。的經歷也值得一提,其入北京大學就讀的具體境況亦構成鄧春蘭上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命事件之一。王蘭16歲時入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就讀,后因生病退學,在家中閑居。其時,她弟弟在北京大學念書,常將一些新思潮的雜志帶給她看,或者把新思潮講給她聽,如此,王蘭便漸漸地增添了新思想。與鄧春蘭相似的是,王蘭想入大學念書的動機,亦是因為男女教育太不平等,才激起她的反抗。她認為直到新思想輸入后,這種觀念才算到成熟的日子了。[12]270當然,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②當時姓名還為陶知行。也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提議:“本校各科功課有宜女子旁聽者,可否通融辦理,容其旁聽,遂其向學之志愿?!保?1]663這一提議獲得了校務會議的同意,并在1920年6月2日校務會議通過了招收女生特別生的辦法。此后,各高校陸續(xù)放開女禁,女子最終得以進入大學接受與男子同等的高等教育,使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邁開了實質性的一步。
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是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內容,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男女平等宏大敘事框架下的重點議題。本文運用生命歷程理論,從主體嵌入、結構型塑、歷史網絡型構、關鍵性的生命事件等方面,對以鄧春蘭上書事件為中心的民國時期大學開女禁問題做了立體式勾畫。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婦女解放是多元互動型構的結果
通過鄧春蘭上書事件,我們發(fā)現(xiàn),把教育作為推動婦女解放的關鍵性工具,是已經被實踐過的歷史事實。圍繞這一工具,大學開女禁作為婦女解放的標志性符號之一,顯示了個體能動者主動嵌入解放洪流與社會結構情境制約和推動的互動型構作用。鄧春蘭上書的初步成功及其后續(xù)效應,特別是各界人士的介入所形成的巨大輿論場,作為既定形成的歷史網絡,同樣進一步加速了對個體的型構,并將個體再次嵌入婦女解放的話語和實踐中去,如鄧春蘭事后被邀約撰文介紹她上書經歷以及對婦女解放的希冀等。由是觀之,婦女解放實質上是多元互動型構的結果。在中國婦女解放過程中,作為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重要歷史事件,鄧春蘭上書之所以會發(fā)生在鄧春蘭身上,而不是發(fā)生在其他個體身上,表明了個體主動嵌入的能動性確實重要,但同時也說明,上書事件在大的社會結構情境和歷史網絡型構中何以會必然發(fā)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沒有鄧春蘭,也可能會有其他上書者的出現(xiàn)。
第二,個體生命歷程中的轉型與社會變遷轉型的同步是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
對于鄧春蘭而言,上書事件及其成功本身構成其整個人生歷程的關鍵轉折點,而這一轉折與當時的社會轉型實質上是同步的。顯然,假如鄧春蘭上書是發(fā)生在更早時期,如戊戌維新時期,其個體通過上書獲得成功并出現(xiàn)關鍵性生命轉折的可能性很小。在那一歷史時期,個體能夠在宏大社會變遷背景下獲得與之相適應的受教育權利就是成功的轉折點,因為戊戌維新時期的關鍵性社會結構與歷史網絡是不同于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時期的。正是因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軔,才使得鄧春蘭個體的轉型具備了可能,而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在宏觀層面推動著中國歷史向前轉型發(fā)展的同時,其覆蓋在個體身上時則使個體生命歷程中的重大轉型事件得以可能和出現(xiàn)。因此,盡管我們說,生命歷程理論要強調個體與社會的互構,但實質上,相對于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社會結構與歷史網絡的型塑作用可能更為明顯。
[1](美)埃爾德.大蕭條的孩子們[M].田禾,馬春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李強,等.社會變遷與個人發(fā)展:生命歷程研究的范式與方法[J].社會學研究,1999,(6).
[3]蔡元培.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系[A].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鄧春蘭.我請求北大開放女禁的經過[A].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鄧春蘭.給蔡元培的信[A].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6]戴健.五四前后的蔡曉舟鄧春蘭[J].江淮文史,2014,(4).
[7]倚鸞.舊式女子與新式女子[J].婦女雜志,1916,(2:7).
[8]王卓民.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J].婦女雜志,1918,(4:5).
[9]康白情.讀王卓民君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兌[J].婦女雜志,1918,(4:11).
[10]王卓民.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兌之駁議[J].婦女雜志,1918,(4:12).
[11]康白情.答難質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兌之駁議[J].婦女雜志,1919,(5:4).
[12]徐彥之.北京大學男女共校計[A].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
[13]李鶴鳴.女子解放論[J].解放與改造,1919,(1:3).
[14]楊潮聲.男女社交公開[J].新青年,1919,(6:4).
[15]葉紹鈞.女子人格問題[J].新潮,1919,(1:2).
[16]向警予.女子發(fā)展的計劃(給陶毅的信)[A].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
[17]王光祈.《大學開放女禁的問題》編后語[J].少年中國,1919,(1:4).
[18]胡適.大學開女禁的問題[J].少年中國,1919,(1:4).
[19]鄧春蘭.我的婦女解放之計劃同我個人進行之方法[J].少年中國,1919,(1:4).
[20]周炳琳.大學與婦女解放[J].少年中國,1919,(1:4).
[21]陶知行.陶知行提議規(guī)定女子旁聽辦法案[A].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董力婕
Life Course and Opening Higher Education to Girls——Taking Deng Chunlan’s Letter as Narrative Center
WANG Xiaohui
One of the first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female liberation is equal education.Therefore,under the macro narrative of equality focusing on whether both men and women can get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university and even in the same class is a necessary topic.Opening higher education to all women was one of symbols of Deng Chunlan’s letter to CaiYuanpeias part of the women’s equality movement.According to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inspection of Deng’sletter,this paper found that female liberation was a product of interaction among many subjects. Accordingly,individual and social change can be said to be synchronous.
life course;opening higher education to girls;Deng Chunlan’s letter;women’s liberation;women’s higher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6.05.007
2016-08-10
G776
A
1007-3698(2016)05-0042-07
王曉慧,女,華中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近代女子教育史。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