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宣春
(廣寧縣元愷學校,廣東 肇慶 526300)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這個字明明跟學生糾正了很多遍,怎么學生還是寫不對呢?”“為什么學生記得特別牢固的,往往總是錯誤的知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學生大腦中“相異構想”的干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相異構想”,指的是“學生由感性認識得出的偏離科學現(xiàn)象本質(zhì)和科學概念的理解與想法”。有研究表明,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生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經(jīng)歷,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相異構想”,也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具備一種原始的認知結構,他們是以這種原始的認知結構來構建對新知識的理解的”。由此可知,“相異構想”是客觀存在的,它錯誤地阻礙了正確知識的接受,也錯誤地“同化”著一些新知識,其消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如果不處理好“相異構想”,正確的知識就難以在學生的頭腦中立根。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高度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并設法解決。
既然知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可能會出現(xiàn)與要掌握的知識、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徑庭的“相異構想”,那么,在備課時,教師就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更多地思考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相異構想”,摸清正確知識形成和接受的可能障礙,并設計解決的預案,以便在課堂上當學生的“相異構想”充分顯現(xiàn)時,可以做到應對有方、解決有法,使正確的知識徹底替代學生原有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知識。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但在平時授課中,教師通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嚴格地控制著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學生思維的每一個進程,學生都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徑直地獲得正確答案。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很完整,但它并沒有給學生充分暴露“相異構想”的機會,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肯定是打了折扣的。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鼓勵學生暴露“相異構想”,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如何改正,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當學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的想法時,教師要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勵學生大膽表現(xiàn)。比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景,精心設計一兩個有針對性的問題,或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交流討論等,引導學生展開對話,讓“相異構想”得到有效的呈現(xiàn)與解決。當學生暴露了他們錯誤的“相異構想”時,教師要予以尊重,并主動了解學生的主觀世界,承認他們的錯誤產(chǎn)生的合理性,而不是強硬、輕易地否認、打擊學生的錯誤想法。如果教師生硬地否定學生的“相異構想”,哪怕他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他也會在你否認他的第一時間產(chǎn)生抵觸情緒。而一旦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后,我們要再想引導他跟著你的思路去深入地認識、正確地理解就比較難了。所以,在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的“相異構想”時,為了他的自尊,我們可以假裝說:“真巧,老師曾經(jīng)也是像你這樣想的,后來……才明白”;或者組織學生質(zhì)疑切磋、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原來的“相異構想”在某些方面違背了常理或公認的原理。通過這樣一種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親其師”,進而實現(xiàn)“信其道”,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作業(yè),及時批閱,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相異構想”。教師要對這些“相異構想”進行整理、歸類、分析,以便在下一節(jié)課上進行有的放矢地點評,在此基礎上查漏補缺,鞏固提升,不斷糾正學生的“相異構想”。
正確的,肯定是符合邏輯的。我們可以借助學生對事物、詞句的理解來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和改造“相異構想”。比如學生常常將“自知之明”的“明”寫成“名”,這是由同音引發(fā)的錯誤。如何糾正?原先筆者采用的是簡單的方法:直接讓學生抄寫十遍、二十遍。剛抄完,學生或許還記得;可過了幾天,很多學生又寫成了原來錯誤的那個。后來,筆者嘗試引導學生理解兩個“míng”字的含義:“明”有明白、了解的意思,“名”是名聲、聲望的意思,而“自知之明”的意思是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那么,這個“míng”到底是哪個呢?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好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改造了原來錯誤的“相異構想”。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暴露“相異構想”,再將之與所學的正確知識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找到以前觀念的偏頗之處。比如上個學期,筆者在講解縮句時曾講到:“他高興得跳起來”應省略“__得”后面的詞語,改成“他高興”。當時學生好像都會了。但過了一天,在句型總練習中又出現(xiàn)了這道題,筆者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竟然有大部分學生都將句子縮成“他跳起來”。這是什么原因呢?前天剛講過,今天竟然又有這么多人出錯。筆者當時沒有急著指出他們的錯誤,而是讓他們同桌之間互相說說做每道題的想法,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認真傾聽。聽了之后,才知道他們腦海里都有一個相同的“相異構想”,認為“高興得”是個形容詞,動詞前的形容詞都應該去掉。明確了學生的“相異構想”后,筆者就舉例讓學生討論:“他高興得跳起來”與“他迅速地舉起手”這兩個句子重點講的分別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后,很快得出:第一句主要講“他高興”,第二句是“他舉起手”。緊接著,筆者進一步深入地跟學生分析:在“他高興得跳起來”中,“跳起來”是補語,是用來形容高興的程度,所以縮句為“他高興”;而第二句“他迅速地舉起手”,主要講的是“他舉起手”而不是“他迅速”,“迅速地”是用來強調(diào)“舉起手”的速度,所以要縮為“他舉起手”。在這個比較的基礎上再小結縮句的方法:
(1)去掉“__得”后面的補語;
(2)去掉名詞或動詞前面的“__的”“__地”之類的形容詞或副詞。在學生理解、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方法,這樣學生后來遇到此類型的縮句時正確率大大提高了。
在學生認識到他原來的想法是錯誤的,并形成了正確的觀念之后,教師還應盡快給以復習的機會,使正確的觀念在短時間內(nèi)再一次得到鞏固與強化,不給錯誤的“相異構想”死灰復燃的機會。
總而言之,“相異構想”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每天都會遇到的難題,它給我們的教學實踐帶來很大困擾,我們只有認真面對,仔細研究,深入探索,才能有效解決,并進而提高語文課程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吳雪冰.關注學生“相異構想”,提高語文學習效率[J].學周刊,2014(12).
[2]王素麗.“相異構想”:語文教學亟待正視的問題[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4).
[3] 佟建林.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效能[J].赤子(中旬),2013(7).
[4] 張人利.后“茶館式”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