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珍蓮
(懷集縣第一中學,廣東 懷集 526400)
為適應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需求,教育改革應滿足培養(yǎng)面向信息化社會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下,政治課教學必須為社會發(fā)展和高中生培養(yǎng)的需要服務。因此,探索把信息技術融入到政治學科的教學中,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信息技術成為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就能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fā)現、思考、探索、應答、質疑的需要。該理論為我們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嘗試構建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政治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即由教師講授為主導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橛啥嗝襟w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要求教師更新觀念,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轉向注重潛能的開發(fā),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高效地學習。
此教學模式是把學生、教師、教材內容和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實施教育信息技術條件下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流程示意圖如下:
前置性學習—合作探究學習—交流展示—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為實現這一流程,教師應做如下教學設計:
1.前置性作業(yè)布置即結合將傳授知識和社會熱點安排學生預習。所謂前置性學習,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了解學習內容,通過學案練習發(fā)現問題。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查找社會熱點的產生和影響,再結合課本知識揭示社會熱點背后的理論。
2.合作探究學習。將班上同學分為6~8人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不是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求學生展開討論。
3.展示合作成果,班級交流,人人參與。先由小組代表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主題探究成果,揭示事件的理論依據。然后學生自由發(fā)言補充,教師引導啟發(fā),保證學生充分交流。
4.總結和鞏固。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
生本課堂目的是倡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生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計算機和網絡支持。表面上,學生可以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學習任務,處于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際上,教師才是主導,在這樣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前的準備、組織工作和啟發(fā)、引導作用都大大增強了,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理想效果都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而且,政治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教學過程,不僅要系統(tǒng)的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力,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因此,在信息化條件下的高中政治生本課堂,突顯學生的主體性是必要的,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更重要。傳統(tǒng)的教育制度是把教師束縛在知識傳遞者的位置上,而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師的大量工作由課堂上的傳授轉變?yōu)檎n前的教學設計、信息收集和篩選、教學課件制作等,教師不只講授知識,而是應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對各種學習活動進行組織、協(xié)調。
面對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師必須以新的教學觀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的政治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是前置性作業(yè)的布置,教師以導學案的方式交給學生。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全部要根據導學案的引導。因此,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導學案,告訴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結合政治學科特點,導學案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求知目標(教學三維目標,明確學習任務和要求);整體感知(梳理本課標題,要求對本課知識進行宏觀把握);基礎知識自主學習(認真研讀課本,把課本上重點內容標注,在導學案中表現為填空題,要求對本課知識進行微觀理解);達標檢測(預習效果反饋)及合作探究(與本課知識有關的社會熱點探究)。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合作探究外的項目內容。
導學案各項目中對課堂教學效果影響最關鍵的一部分是合作探究項目。教師要把學生分成6~8人的合作小組,根據設置的問題的數量和難度而定,一般一個問題由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對自己的任務十分明確,對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利用各種信息技術進行緊張的學習與討論,各組的成員通過相互合作,在各種技術工具上找出與社會熱點或“中心主題”相關的材料和觀點來組織答案,最后以計算機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合作成果。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如果不提供幫助,學生要花較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可能會對這種學習模式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來,可以給學生一些參考意見,如在哪些相關網站上去尋找目標內容,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要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制作計算機演示文稿提供技術支持等,使學生建立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自信,享受合作探究學習帶來的學習樂趣。
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yè)后,已經為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學生帶著問題開始學習。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內容目標。由于學生分小組結合導學案的探究任務已經使學生對本課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小組展示合作成果就是小組代表給其它小組同學講解自己對某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前置性作業(yè)的完成,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想認識,但必須要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對其結論和成果的分析和評價,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其認知結構,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要依靠這種方法。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每位小組代表發(fā)言中的積極因素,并及時給予肯定和引導;要善于發(fā)現每位小組代表通過發(fā)言暴露出來的對知識點理解偏差的問題,并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提出;要善于對各個小組獲得的各種信息進行及時適當的分析。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提問和發(fā)表意見。這樣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的知識得以擴展和深化,認識得以提高,實現知識、能力和覺悟的有機統(tǒng)一。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政治生本課堂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基礎的,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以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觀點,掌握基本的技能。
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交互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為了有效補充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引入微課教學。教師可針對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課前復習,重點強調、疑難點突破,學習策略,典型例題,拓展延伸,練習鞏固等內容制作成微課。學生可按需選擇,隨時可以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
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yōu)化。教師始終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師、主持人和積極的參與者。如果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忽視了師生交流,這種教學模式必定失敗。與此同時,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善于從信息中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的能力傳授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收集、篩選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自覺把自身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與學科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錢國鳳.建構主義視野下的高中政治網絡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5):175-176.
[3] 王銳.網絡環(huán)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實踐與思考[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4] 葉瑋瑋.論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教學中教師的角色[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