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梅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論《詩經》中居住行為的文化意蘊
譚 梅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作為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不僅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樣的詩歌藝術,更為我們揭示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發(fā)展水平及特點?!对娊洝分械囊率匙⌒?、一草一木乃至鳥獸蟲魚都可能與《詩經》時代的社會狀況以及風俗文化相互關聯。特別是《詩經》中關于人們居住行為的描寫,為我們還原了這一時期的生活面貌,這些種類多樣的居住行為充分體現了《詩經》時代的社會文化內涵,為我們挖掘探索《詩經》作品的原貌提供了線索。
《詩經》;居住行為;文化意蘊
居住行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中的居住行為種類多樣,不但包羅了人們娛樂休閑時的音樂舞蹈,也囊括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打掃房室、縫補衣物等等活動?!对娊洝分械倪@些居住行為并不只是單純地展現《詩經》時代的社會風貌,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對《詩經》中的居住行為進行分析,首先要對居住行為進行定義。“廣義的居住行為可以這樣界定:所有以自身居住為目的的人類行為都是居住行為。”[1]29而“微觀居住行為是指人們的居住生活方式、居住內容、人們對住宅的使用方法及其與社會生活和自然條件的關系”[1]130。本文謹以“微觀居住行為”定義為標準對《詩經》中的居住行為進行分析研究。
“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保?]1《詩經》中所記錄描繪的人類居住行為毫無疑問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居住行為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此時期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更體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審美取向。
在《詩經》所描述的居住行為中,以音樂、舞蹈活動的數量最多。音樂性質的居住行為通常與詩篇發(fā)生時代的審美取向有關,而舞蹈活動則具有更為原始的文化內涵。
首先來看《詩經》中關于音樂活動的記載?!吨苣稀りP雎》第四、五章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保?]4“窈窕淑女,鐘鼓樂之。”[3]4箋云:“同志為友。言賢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共荇菜之時樂必作?!保?]26又云:“琴瑟在堂,鐘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時,上下之樂皆作,盛其禮也?!保?]27
此處賢女后妃之說頗為牽強,而方玉潤《詩經原始》曰:“《小序》以為‘后妃之德’,《集傳》又謂‘宮人之詠大姒、文王’皆無確證……此詩蓋周邑之詠初婚者”[5]71,又高亨《詩經今注》云:“這首詩歌唱一個貴族愛上一個美麗的姑娘,最后和她結了婚?!保?]1
綜上可知,這幾句詩可能是在描寫詩篇中男女主人公的婚禮場面。《詩經譯注》曰:“古代常用琴瑟樂器的合奏,象征夫婦的和好,如《關雎》篇……《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這句詩也是用琴瑟象征夫婦的同心和好?!保?]127這里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傳遞著一種“合和”的審美傾向,鐘鼓、琴瑟之音是用來表達夫婦和睦,家庭和諧的祝福之樂。
而這種用琴瑟、鐘鼓之音來表達“合和”審美的習慣,在詩篇發(fā)生時代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詩經》中的另一篇目《鄭風·女曰雞鳴》所提到的:“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3]127也有著同樣的審美傾向。
此外,《詩經》中的燕饗詩,如《小雅·鹿鳴》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保?]245也表現出“合和”的審美傾向?!对娊浽肌吩唬骸胺蚣钨e即群臣,以名分言曰臣,以禮意言曰賓。文、武之待群臣如待大賓,情意既洽而節(jié)文又敬,故能成一時盛治也?!保?]328又《詩集傳》云:“此燕饗賓客之詩也……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保?]130不論是朱熹“通上下之情”的解釋還是方玉潤“情意既洽”的分析,我們都能明顯體會到詩篇中濃厚的和諧之音。
何以鐘鼓、琴瑟之音能夠傳遞“合和”的美好祝福與希冀呢?葉舒憲說:
研究古希臘早期宗教的學者們發(fā)現,在當時的宗教活動中,沒有儀式不用祈禱的,沒有祈禱則不成儀式。對照上古中國禮制,我們看到的是同樣的情形?!抖Y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惼錉奚瑐淦涠?,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及其祖先。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8]129
《禮記正義》云:“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尸致福于主人之辭也?!保?]670
不難看出此處的“祝嘏”行為具有溝通人神的功能,可以達到文中所說的“正君臣”、“夫婦有所”、“承天之祜”的目的,而“鐘鼓”與“琴瑟”又是和“祝嘏”一起用來完成宗教儀式的。且“承天之祜”中“祜”又被明確解釋為“祜,福也”。[9]670可見琴瑟、鐘鼓的音樂性活動在祈禱儀式中被上古的人民用來祈神以求獲得祝福。這不僅展現了音樂在禮制中的運用,更說明了為什么鐘鼓、琴瑟之音具有傳遞“合和”祝愿與期望的偉大力量。
其次,我們來看《詩經》中記載舞蹈活動的詩篇?!对娊洝分心承╆P于舞蹈活動的記錄可能反映了舞蹈具有求偶功能的原始文化內涵。
如《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瓐?zhí)轡如組……右手秉翟……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3]57正義曰:“作《簡兮》詩者,刺不能用賢也?!保?]160陳子展《詩經直解》云:“《簡兮》是描述衛(wèi)國伶官舉行檢閱萬舞之詩?!保?0]115上述兩種關于《邶風·簡兮》詩旨的解釋似乎都不是那么恰當,根據詩歌內容來看,并沒有出現所謂“刺不能用賢”之意,而陳氏“檢閱萬舞”的解釋似乎還有所欠缺?!逗嗁狻纷詈笠徽拢骸吧接虚?,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3]57意蘊深婉,似是在表達女子對男子的傾慕之情。余冠英《詩經選》:“《詩經》里凡稱‘山有□,隰有□’而以大樹小草對舉的往往是隱語,以木喻男,以草喻女,這里兩句似乎也是這種隱語。”[11]43所以《詩經今注》說:“衛(wèi)君的公庭大開舞會,一個貴族婦女愛上領隊的舞師,作這首詩來贊美他?!保?]54這樣的理解似乎比較可信。
為什么舞蹈能夠引起婦女對舞師的愛慕之心呢?這要從舞蹈的原始功能說起,舞蹈的原始功能即求偶。葉舒憲說:
舞蹈作為模仿和游戲的方式之一,其生物根源同樣可以上溯到動物中去。最早的舞蹈可能是愉悅的單純表達或是與求偶有關的活動。下述事實說明了這種情形:鳥類、動物類甚至蜘蛛,都以舞蹈來吸引和打動其配偶。[8]15
再觀之《簡兮》中“右手秉翟”的形容,不正是對動物的模仿嗎?這便不難理解,為何婦女觀舞會心懷蕩漾。這樣的記載也并不僅見于《詩經》中,《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夫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12]161
不論是《簡兮》中觀舞的婦女,還是《左傳》所錄的文夫人,這相似的描述從側面說明了舞蹈確實具有求偶的功能。
琴瑟、鐘鼓之音傳遞的“合和”之美,為我們展示了《詩經》時代禮俗制度的嚴謹肅穆,而詩篇中對于舞蹈的求偶功能記錄則為我們展現了原始時代的大膽奔放,揭開詩篇的粗獷之美。
《詩經》中的一些詩篇描述了主人公在庭院內種、摘植物的有關活動,這些活動也包含一定的文化意蘊。
如《衛(wèi)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保?]98陳子展《詩經直解》曰:“《伯兮》,婦人為其君子于役未歸,深感痛苦而作?!保?0]193高亨《詩經今注》云:“婦人懷念遠出丈夫,因作此詩?!保?]91既為思婦之詩,為何詩中卻提到在庭院種植諼草呢?
箋云:“憂以生疾,恐將危身,欲忘之?!保?]244正義曰:“諼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言焉得諼草,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不謂諼為草名。”[4]244然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傳》《箋》皆作設想之詞,不謂實有此草,而任昉《述異記》曰:‘萱草’一名紫萱,吳中書生謂之療愁。張華《博物志》引《神農經》……謂‘合歡……,萱草忘憂’。”[13]309又黃春魁《詩經鳥獸草木考》對“諼”的解釋為:“合歡食之令人忘憂者?!保?4]90且《詩經植物圖鑒》說:“諼草即萱草,古人認為萱草可以使人忘憂,遂稱為‘忘憂草’?!保?5]113
這說明婦人惦念丈夫而內心憂思頗深,希望借忘憂草之效來緩解痛苦。這樣的行為便讓人聯想到了《詩經》中與之類似的十分經典的“采摘”母題,葉舒憲說:
初讀《詩經》的人對各國風詩中不厭其煩地講述采摘植物這一現象都會感到困惑難解:明明是表達男女間相互追逐愛悅主題的詩歌,為什么一定要一開始就轉移到“采”的勞作上去呢?……或許從原始民族采摘植物葉子進行巫術性洗濯的現象中可以找到這一母題的必要性和反復性的解釋。特羅布里安德人在追求異性之前都要經過這種象征性的準備工作,使自己獲得充分的吸引力和自信力。[8]79
不僅如此,葉氏還以《詩經》中的一些篇章進行論證:
愛情咒術往往需要借助于夢幻的力量把主體意愿投射為現實……《卷耳》……也就是借助采摘具有巫術洗禮作用的卷耳而展開咒術幻相?!毒矶返呐魅斯柚诰矶禄茫M庵腥藖韴F聚。[8]82
且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在《金枝》中提到:
在歐洲雅利安的宗教史上,對樹神的崇拜占有重要位置……在原始人看來,整個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樹木也不例外。它們跟人一樣都有靈魂……。[16]192
并在后文中繼續(xù)論述了原始人類認為樹神具有如下能力:
第一,相信樹或樹的精靈能行云降雨,能使陽光普照……第二,樹神能保佑莊稼豐收……第三,樹神能保佑六畜興旺,婦人多子。[16]203
可見,植物在原始時代被認為具有神力效果,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植物擁有的神秘力量來滿足自身的一些期盼與需要。因此,《衛(wèi)風·伯兮》中的婦人才會希望借助“諼草”的力量來緩解自己思夫的憂愁。而“忘憂草”這一植物意象也被后世文人廣泛地應用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如:
阮籍《詠懷詩》:事無萱草,令我哀嘆。鳴鳥求友,谷風刺愆。[17]
孟郊《游子》:萱草生堂堦,游子行天涯。[18]113
除了栽種植物,《詩經》中還有對攀折樹木行為的一些描寫,如《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瓕⒅僮淤猓瑹o逾我墻,無折我樹?!保?]118正義曰:“作《將仲子》詩者,刺莊公也?!保?]280而《詩經原始》云:“《集傳》從鄭漁仲說,以為無與莊公、叔段事,是矣。而又以為淫奔詩,亦非。蓋女心既有所畏而不從,則不得謂之為奔,亦不得謂之為淫?!保?]205雖然朱熹把此詩視為淫詩,卻間接承認了詩篇為愛情戀歌的本質。陳子展說:“《將仲子》述一女子遇一男子相挑誘,婉言而嚴拒之?!保?0]237而高亨云:“這是一首戀歌,寫一個女子勸告她的戀人不要跳墻和她相會,怕她的父母和哥哥們會指責她,也怕旁人議論她。”[6]108綜上所述,詩意自現。
明明為一首戀歌,詩篇中卻多次提到了攀折樹木。葉舒憲的一些論證似有助于我們對這一行為的理解,葉氏說:
《伐柯》一詩用“斧”對于伐木的不可或缺之作用來起興,對應“媒”對于婚娶不可或缺之作用,這究竟是為什么呢?[8]610
父,始也。斤加上父,是不是為了標明這種斧是具有某種“開始”或“初始”用途的斧子呢?[8]612
不言而喻,落實這種極原始的關系的現代漢語詞匯乃是所謂“初夜權”。[8]615
葉氏又說:
斧斤作為男性陽物的象征以如前文所確認,樹木作為女性之象由“析”的活動本身亦不難推之,正如后來的《詩經》總要以“析薪”或“伐木”來為男女婚配嫁娶起興所表明的那樣。[8]638
至此說明,伐木類活動在詩篇中的表述可能與原始時期行使“初夜權”有所關聯?!秾⒅僮印分小盁o折我樹杞”、“無折我樹?!钡呐收坌袨榕c伐木行為是相類似的??芍?,詩篇女主人公正是通過這樣的隱語來拒絕情人的失禮要求。葉氏又說:“無論是象征性的‘初開’,還是實際的‘初開’,工具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是‘長者’或‘年長的男性親屬’”[8]617,“沒有經過由社會性的教父(即‘媒’之原始所指)所主持的‘初開’禮,青年男女是不得擅自結合的”[8]632,這一論述正契合了《將仲子》詩篇中“畏我父母……畏我諸兄”[3]118的內容。
綜上所述,《詩經》中與種栽或摘折植物相關的一些行為可能與原始咒術巫術以及原始宗教禮儀相關,通常頗具神秘色彩。
《詩經》中還有一些詩篇涉及到人們?yōu)叻渴业男袨?,這些看似生活化的舉動實則蘊含一定的文化意義。如《豳風·七月》中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保?]230關于《七月》的詩旨有如下一些說法:
王先謙云:“李注:‘《七月》詩,《豳風》也。大謂耕桑之法……自春及冬,終而復始也’?!保?3]510
陳子展云:“《七月》,為周初既述周代自后稷豳公(公劉)以來關于奴隸制社會之生產關系基礎,以及其時農業(yè)知識與經驗之不朽之偉大詩篇?!保?0]482
高亨曰:“這首詩是西周時代豳地農奴們的集體創(chuàng)作,敘寫他們在一年中的勞動過程與生活情況?!保?]199
綜上所述,《七月》確是一首關于農事活動的詩篇,詩中在描寫農事活動之外更涉及了對這些勞動者生活行為的描述。“穹窒熏鼠”很顯然是對房室進行掃除的行為。高亨說:“穹,借為焪。《廣雅·釋詁》:‘焪,干也。’焪即烘字。窒,當作室,形似而誤。焪室即燃火把屋子烘干?!保?]206
這種把房屋烘干的做法似類似于一種民俗活動即“改火”?!吨袊袼资贰h魏卷》提到:
火在它為人類活動服務的同時,取得了神圣的性質,在民眾的原始意識中,火是有生命的機體,火能造福,亦能致禍,因此有了專門的祭火儀式。改火即出于對火的生命屬性的認識,人們認為火有新舊,新火吉利,舊火生毒,因此到了一定的季節(jié)要棄舊火,取新火,《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上古改火習俗主要在冬至或其后的春季……人們用新取之火燒烤居室,以清潔環(huán)境。[19]223
取新火來燒烤居室以達環(huán)境清潔之效,這無疑與《七月》中的“穹窒”活動之目的重疊。那么“穹窒熏鼠”中“熏鼠”活動是不是也蘊含一定文化內涵呢? 聞一多說:
《正月》篇曰“癙憂以癢”,《雨無正》篇曰“鼠思泣血”,癙與鼠同,皆憂也。憂思義近,癙憂猶鼠思耳……《山海經·中山經》“脫扈之山,有草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郭注曰“癙病也”。字一作鼠……“它”本蛇字,“尤”象獸形,卜辭“亡它”“亡尤”則訓災禍,尤又引申為過失,為怨尤。古語此類甚多。鼠亦害人之物,與它尤同類,故亦引申為病,為憂。[20]136
由此觀之,“熏鼠”活動實則不為熏鼠,而為“驅憂去病”。這樣一來“穹窒熏鼠”的意思便明朗起來,即是詩篇發(fā)生時代的人民的一種民俗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居室潔凈,去病除憂。這樣相似的活動還被記錄在《豳風·東山》中:“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埽穹窒,我征聿至?!保?]236思婦灑掃、烘烤居室以待征人之歸,或許也是想借助火的神力驅除憂病、潔凈房屋,以期望征人歸家時能享受干凈無憂的環(huán)境。
贈物詩是《詩經》中頗具特色的詩篇,《詩經》所記錄的居住行為中自然也有贈物行為,謹以如下詩篇為例論述《詩經》中贈物行為的文化意蘊。
《召南·野有死麕》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瓱o使尨吠?!保?]31從最后一句,“無使尨吠”來看,這一贈物行為確實發(fā)生在主人公的居住范圍內,自然是居住行為的一種,那么為什么要用白茅包麕來贈送給這位女子呢?這僅僅是單純的贈送東西而無其他含義嗎?
高亨云:“白茅,一種草,潔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類……誘,指吉士以死麕贈予女子來引誘她?!保?]31高氏之說似略為淺表,而《毛詩正義》云:“解以死麕之意。婚禮五禮用雁,維納徵用幣,無麕鹿之肉。言死麕者,兇荒則殺禮,謂減殺其禮,不如豐年也。禮雖殺,尤須有物以將行之,故欲得用麕肉也。此由世亂民貧,故思以麕肉當雁幣也”。[4]99孔氏“世亂民貧”的言論雖不甚合理,但是其言論卻說明了贈麕的真正用途——即婚禮納征?!吨袊袼资贰は惹鼐怼氛f:“復次,男方派媒人送訂婚物到女家。禮物有玄——黑色的幣帛、束帛——即十匹帛、儷皮——成對的鹿皮。這稱為‘納征’。‘野有死麕,白茅純束’,這首春秋時期的民歌謂將鹿以白茅捆束,可以作為納征之禮,所以要突出地把獵鹿之事寫出來。”[19]280可見,贈送麕肉確與此時期婚禮習俗密切關聯。
又《詩三家義集疏》云:“包,象人裹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保?3]111用白茅包裹麕肉可能也是想要用這樣的手法來祝福即將成婚的男女二人子嗣延綿。這樣一來,詩篇最末章的“舒而脫脫,無感我?guī)溬?,無使尨也吠”便可以解釋得通了。古時婚禮儀式頗多,“納征”之后還有“請期”、“親迎”等步驟,儀式不全則不成其為婚姻,聞一多云:
帨,帨巾也……字又作韍若鞸?!附郎鐣祟悓W家咸謂加飾于前,所以吸引異性之注意,是衣服始于蔽前,名曰蔽之,實乃彰之……鞸可當宮者,以為性器官之象征也……蓋帨所以象征女性,故設帨以紀念女子之生?!对姟费浴盁o感我?guī)溬狻币嘁源宋镏哂邢笳饕饬x,故視同神圣,而戒人之犯之也。[20]138
詩篇中男女主人公的婚禮儀式并未完全完成,自然要謹慎守禮,故而才有末章這樣的告誡。
此外,《詩經》中還有其他記錄贈物行為的詩篇。如《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保?]117傳曰:“緇,黑色,士卿聽朝之正服也。”[4]277正義曰:“作《緇衣》詩者,美武公也?!保?]277高亨曰:“鄭國某一統治貴族遇有賢士來歸,則為他安排館舍,供給衣食,并親自去看他。這首詩就是敘寫此事,所以《禮記·緇衣》說:‘好賢如《緇衣》。’”[6]107但是,從詩歌內容來看,敘述的語氣較為親密,這樣縫縫補補的行為不像貴族禮遇賢士,倒似婦人為丈夫補衣。所以程俊英說:“這是一首贈衣詩……詩中的改衣、授粲都是較親密的家人口氣??磥?,詩里的‘予’就是這個穿緇衣的人的妻妾?!保?]116贈衣的行為在此處也并不只是單純地表達妻妾對為官丈夫的體貼關切,同樣包含一定的文化意蘊。葉舒憲說:
除了采的母題外,《詩經》情戀歌詞中另一個常見母題——“投贈”,如投我以桃、投我以木瓜、木李之類,若從愛情咒的角度去看,也不應理解為一般的贈品或定情信物,似可同馬林諾夫斯基所述咒術攻心戰(zhàn)的第二輪攻勢相提并論:一塊食物或檳榔椰子被施以巫術,送給那位女郎。洗禮巫術已經使她對追求者更感興趣,而且,她雖然還不準備馬上順從,她將可能要求給她一些這樣的小禮物。無論如何,她不會拒絕這樣的禮物,雖然她懷疑這禮物后面隱藏著一種動機。如果不拘泥于食物的話,巫術性的投贈對象還可能包括其他小禮品,如彤管之類。[8]85
如此看來,投贈的方式也不一定拘泥于男子贈物給女子,顛倒過來也是可以的?!毒l衣》中女子贈給丈夫“緇衣”也許就屬于這樣的巫術咒語,她希望丈夫的仕途順利,希望丈夫對自己多一些憐愛,就贈送了這樣一件飽含祈望的緇衣,并不厭其煩地反復縫補,這不正與葉氏所說的愛情咒所包含的各種動機及要素類似嗎?這樣的贈物行為還見于《鄭風·女曰雞鳴》中:“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3]127詩歌描述一對新婚夫婦在家中的日常生活情況,其中就有這樣互贈佩玉飾物的記錄。這種贈佩行為即是夫婦用來表達對婚姻美好的希冀的,也許也是葉氏所說的愛情咒的一種。
總而言之,《詩經》中的贈物行為多與婚戀習俗相關聯,多表達男女或夫妻對戀情及婚姻的積極期望,展現了詩歌時代人民單純而美好的心愿。
《詩經》中的一些篇章還記錄了當時人們極富生活情趣的行為,如《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保?]143毛序曰:“《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保?]328《詩三家義集疏》:“韓說曰:‘《雞鳴》讒人也。’齊說曰:‘《雞鳴》失時,君騷相憂’?!保?3]375又方玉潤曰:“然愚謂賢妃進御于君,有夜漏以警心,有太師以奏誡,豈煩乍寐乍覺,誤以蠅聲為雞聲,以月光為東方明哉?此正士夫之家雞鳴待旦,賢婦關心,常恐早朝遲誤有累慎德,不惟人憎夫子,且及其婦,故尤為關心,時存警畏,不敢留于逸欲也?!保?]229方氏之說似最為中肯。此詩以對話方式為我們展現了婦人催促丈夫起床上朝的生活化場景,句句包含著婦人對丈夫及其仕途的關懷與擔心,生動詼諧又極具情致,也讓《詩經》的生活風味更加濃厚。
《齊風·著》一篇同樣延續(xù)了這樣極具風味的行為,詩篇直接展示了這一時期婚禮儀式中的“親迎”?!吨吩疲骸百刮矣谥醵涠运睾醵刮矣谕ズ醵刮矣谔煤醵?,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保?]145毛序云:“《著》,刺時也。時不親迎也。”[4]332又正義曰:“作《著》詩者,刺時也。所以刺之者,以時不親迎……毛以為首章言士親迎,二章言卿大夫親迎,卒章言人君親迎……鄭以為,三章共述人臣親迎之禮,雖所據有異,俱是陳親迎之禮?!保?]332正如孔穎達所說,暫且不論毛、鄭觀點的細微差異,這首詩確是說古時親迎之禮的,詩篇“俟于著”、“俟于庭”、“俟于堂”都為我們展現了新郎等候新娘的生動畫面,民俗風情的畫面即刻彰顯于眼前。
《詩經》中描繪居住行為的篇章還有很多,以上論述并不能展現《詩經》中居住行為之全貌,但不可否認的是,《詩經》中所記錄的紛呈多樣的居住行為賦予了《詩經》更多的生活氣息。這樣生活化的描寫不僅為我們還原了《詩經》時代人們的居住情狀,更展現了這一時期的民俗文化與生活面貌。解讀《詩經》中居住行為的文化意蘊,對我們了解《詩經》各個詩篇的原始意義有所裨益,更有助于我們還原《詩經》最樸質真實的一面。
[1]閆鳳英.居住行為理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2](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唐)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清)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9](唐)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陳子展.詩經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11]余冠英.詩經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2]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4](清)黃春魁.詩經鳥獸草木考[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5]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鑒[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6](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7]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華忱之,喻學才.孟郊詩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9]鐘敬文.中國民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聞一多.古典新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idential Behaviors in the Book of Songs
TAN mei
(School of Chines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
The Book of Songs ,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 China, not only shows us the diverse poetic art but also reveals the cultural developing level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period. In this book, some scenes are described such as four basic necessities in daily life, trees and bushes, insects and animals etc., which are likely to be interrelated with the social situations,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hat time. Especially the description on the residential behaviors restores some life scenes during that period and fully reflects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which offers us some clues to explor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Songs,residential behavior,cultural implication
I207.222
A
1673-9639 (2016) 01-0149-07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白俊騫)(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5-02-23
譚 梅(1992-),女,湖南麻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