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學靜(1.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處)
文獻學視閾下的契約文書整理及厘定相關問題指瑕
黑學靜1,2(1.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處)
為促進契約文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增強使用便捷性、拓展研究范圍、提高文獻學價值,根據契約文書史料的文獻屬性,對已出版的契約文書在材料收錄、目錄編排、題名內容及體例校訂等方面進行了梳理,針對存在的具體缺漏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并給出了現(xiàn)成的參考模板及范式。
契約文書;文獻學;整理;厘定;問題
契約文書作為民間買賣、抵押、借貸、租佃、雇傭、收養(yǎng)、婚約、放妻、遺囑、結社等憑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地域廣闊、口語性強,因此,成為社會、法律、歷史、地理、農業(yè)、經濟、資源、生態(tài)、民俗、語言、文字等各領域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對散佚于民間的契約文書進行搜集、整理、出版,無疑意義重大,不僅可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彌補正史之不足,匡正文獻之謬誤,為上述研究提供新材料,還可使大量契約文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并得以保存流傳下去。綜觀目前已結集出版的契約文書,在收錄形式、目錄編排、題名內容及校訂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彌補的缺漏,本文擬就以上問題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為今后契約成果更好地出版提供一定的范式和參照,以充分發(fā)揮契約文書作為圖書檔案的功能及史料的文獻價值。
1.1材料收錄方面
檔案是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進行的歷史記錄,[1]檔案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原始記錄性。契約文書作為史料性的檔案文獻,有些卻未充分發(fā)揮檔案原始記錄的基本性質,在文字、圖表保存方面存在缺失。
(1)缺圖版。契約文書作為民間百姓自行簽立的一種合同,多以散佚的方式存于官府機構或普通大眾手中,散件契約雖然反映的都是一些零星的歷史碎片,但其實每一件都有它不同尋常的歷史軌跡和寶貴價值,都是對歷史真實的記錄。那些殘破不堪、發(fā)霉變色的文契故紙正是某些學科研究者最為珍視、關注的。對散存的契約進行匯編、輯校、出版,使這些檔案性的史料文獻得以更好的保存利用,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但就文獻學價值而言,契約整理出版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原契的圖版。誠如吳麗平所言:“大量民間契約的出版和被使用讓契約作為珍稀史料的時代成為過去,如何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成為現(xiàn)在所面臨的一個問題。”[2]寺田浩明也提到“除了關注民間契約所記載的物價、租額等數(shù)據外,紙質、字體、筆觸及契約訂立的現(xiàn)場氛圍和人際關系也應該為學者所關注。”[3]
契約文書作為一種手書文獻,多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之手,因此,文書中俗言俗語、俗詞俗字、錯訛別字豐富繁多,而這正是研究民間語言文字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若出版契約未附錄圖版,那么從文字學角度來看,其研究價值基本上微乎其微。原因在于,一是很多俗字或連筆、或簡省、或增繁、或變異,有些也許根本不成字,如“土主(土)、杜主(杜)、肚主(肚)、社主(社)、莊主(莊)”等字被書寫時都會在原字形上多加一點。對于這些細節(jié),不研究文字的編者就會忽略,很多已出版的契約就直接抄錄為楷化后的規(guī)范字,從而失去了其俗字方面的研究價值。二是進行文字厘定時,一些難以辨認的字編者有時以□代替,不予辨識,有時識讀了,卻存在訛誤,因為沒有圖版可茲比較,很多字只能以未識或錯訛之形流布,得不到糾正,貽誤后學。三是沒有圖版,無法觀瞻、研究字形字體及書者的書法,尤其是民間草書的體貌。如民間手書中將“錢”往往寫作“、、、”等俗體;四是有些契約是相當珍貴的史料,如,《廈門典藏契約文書》,其中收輯了部分涉臺和涉外契約文書,如,中國人赴瓜哇、仰光等東南亞國家做工的契約,中國人與英國德洋記行簽訂的合約等等,[4]因無原稿,洋契和本土契約在用紙、書寫等方面的區(qū)別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說圖版的缺失使文字、書法、紙質等方面的研究價值消失殆盡,大大折損了契約文書固有的學術價值。
其實,很多契約文書都是編者皓首窮經、便覽群籍或跋山涉水、挨門逐戶,千辛萬苦網羅而來,其搜集過程實屬不易,故而無論是殘卷,還是整稿,都應該將其輯入到所編契約文書中。就流傳和收藏來說,圖版比錄文價值更大。圖版的缺失嚴重削弱了已出版契約成果在檔案學、文字學、文物學及文獻學方面的價值,有時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缺憾。
(2)缺錄文。契約成果中比缺少圖版次之的不足是沒有錄文,即編者只將收羅到的契約原件掃描匯集,但不進行文字厘定抄錄。這類出版物雖讓世人得以親睹契約原件,缺憾在于缺少錄文,使字體潦草,字跡模糊、俗別字多的契約文書研讀起來非常費時費力,增加了文獻應用的難度指數(shù)。如,徽州系列文書,無論是早出的《徽州千年契約文書》[5]《徽州文書》[6]《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7],還是晚出的《安徽師范大學館藏千年徽州契約文書集萃》[8]等,自出版以來都未受到太多關注。從中國知網搜檢,排除重復及不相關文獻外,研究文章總數(shù)也就百篇而已,且多集中在語言文字方面。而徽州文書曾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上的第五大發(fā)現(xiàn),與殷墟甲骨、漢晉簡帛、敦煌文書及明清檔案齊名。如此重量級的寶貴資料,卻被研究者們視而不見,很少作為慣常使用契約文書進行研究的法律、歷史、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文獻資料,我們認為部分原因并非視而不見,而是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因為語言文字為他們的研究又增加了一道藩籬,而掃除這些障礙本身就是一項科學研究工作,術業(yè)有專攻,從事法律、經濟、歷史、民俗、生態(tài)、商貿等的研究者未必都擅長語言文字辨識工作,故而,錄文缺失同樣會阻礙契約資料的廣泛利用和深入研究,使其固有的文獻價值大打折扣。
1.2編目條例方面
文獻目錄自誕生以來自有它提綱挈領、指導閱讀的重要作用。通過目錄,研究者可以按圖索驥,快速獲得書中的有效信息,達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已出版契約文書在編目條例方面常見有四種分類方式,其優(yōu)劣利弊明晰可見,具體如下。
(1)按收藏者編目。契約文書多為民間百姓自行簽訂,因此,目前所見契約多為私人所藏,而契約文書能結集出版,與契約收藏者無私的提供息息相關。為感謝契約文書持有者,突出他們的重要作用,很多契約整理出版以收藏者為分類條例,如,《大崗山地區(qū)古契約文書匯編》先依收藏人姓名分別排列,再依年代和立約性質編制目次。[9]該類編目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是突顯了契約持有者的歷史貢獻,但局限性亦很鮮明,只適用于少量人分別持有大量契約的情況,最主要的是這種分類,對契約研究來說,意義甚微。
(2)按年代編目。契約文書最突出的特點是每件契約都有明確時間,這就使得契約文書具備了同時文獻的價值,亦成為眾多契約文書編目的一個重要標準,但由于幾乎每張契約都有詳細的立約時間,以立約年代為標準進行編目,太過粗略,達不到詳查的目的,如,《福建民間文書》,[10]只以年號進行了大概分類,根本無法詳查每件契約的具體年份和日月;太過詳細,又顯得繁瑣,不符合一級標題簡明扼要的原則,由此可見,以年代作分類條例弊端明顯。
(3)按地域編目。地域性是契約文書最大的特色之一,有些契約文書因所收集文契涵蓋的地域較多,所以在目錄編排時以下轄的地域為分類標準,如,《廣東土地契約文書》,[11]就以三區(qū)十三縣為分類條例,其優(yōu)點為在目錄中提供地名信息,利于開展地域性研究工作。其缺點是類別雜陳,不便于進行分類研究。
(4)按類別編目。按照不同的類別可將契約文書分為買賣、典當、租佃、借貸、雇傭、取予、贈送、賠償、鬮書、立嗣、放妻、放良、遺囑等。以類別編目,符合古代圖書經史子集以類相從的分類慣例和契約文書最基本的分類原則,尤其適用于地域單一的契約文書,如,《清代以來天津土地契證檔案選編》[12]基本按契約類別進行編目,這樣使得查詢、統(tǒng)計便捷。
1.3題名內容
目前所見契約文書一般沒有標題,為方便出版,匯編者一般都會為搜集到的每件契約加擬一個標題。而文獻查尋是否便捷,是否足夠凸顯全文信息,題名內容很關鍵。目前已出版的契約文書,在題名內容方面存在以下疏漏。
(1)題名缺失。題名缺失是指契約目錄中只有分類條例,也就是一級標題,沒有題名內容,即具體契約的標題信息。很多已出版的契約都沒有二級標題,如,《內蒙古土默特金氏蒙古族家族契約文書匯集》[13]《廈門典藏契約文書》[4]等,只有按內容的分類條例,沒有具體契約的題名信息。題名的缺失,導致契約相關信息無法全面展示,不便于檢索,因無法使讀者短時間內快捷了解所翻閱契約的內容、性質、類別及立契時間等信息,從而起不到指導讀者研讀和研究的作用。
(2)信息量不足。信息量不足是指標題內容過于簡單,傳達的信息量簡略。對于契約這類資料性的文獻來說,目錄標題信息量不足阻礙了研究者高效使用。如,《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14]《清代寧波契約文書輯?!罚?5]等缺少立契時間,導致有些信息無法查檢、統(tǒng)計,從題名信息量方面來講留有缺憾。
1.4體例校訂方面
契約文書大多為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間百姓手書,所以,在語言文字書寫方面存在諸多錯訛,加之許多契約年代久遠,紙質磨泐嚴重,致使文字漫漶不清,而編著者在搜集整理進行抄錄時,往往會根據基本的語言文字常識對出現(xiàn)的錯訛予以糾正,以期文從字順,疏通文意。鑒于學科背景及學養(yǎng)的不同,編者在校訂契約內容時,難免存在若干認讀和辨識方面的問題,這無可厚非。但就目前已出版的契約文書來看,除內容外,校訂體例方面還存在一些瑕玷。
(1)不忠實于原文。契約文書錄文最嚴重的問題莫過于在沒有圖版的情況下不忠實于原文,也就是未對契約圖版進行忠實抄錄,主要是對原文的錯訛之處直接以正確形式取代。如,有的文書將原文的“不得有悞”,直接錄作“不得有誤”,雖然“悞”與“誤”為異體字,但從文字研究的價值方面來說,還是應該如實記錄原文的所有文字,如有悖于忠實原則,那么,許多有價值的俗字有可能被忽略。還有,就是誤將原文正確的文字校錄錯誤,如將“北至”抄錄為“比至”等。
(2)校訂體例不一。已出版的契約,識讀和輯校大都較精審,但普遍有校訂體例不統(tǒng)一的通病,即抄錄時對圖版的錯訛有時予以校正,有時又視若無睹;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于訛誤之處,有時校訂為甲字,有時又校訂為乙字。其實,校訂體例方面的不一多為校訂原則執(zhí)行不徹底的具體表現(xiàn)。
2.1材料收錄方面
從契約文書使用者的角度考慮,結合我們自身對文獻資料查詢便捷的需求,我們認為,無論缺失圖版還是錄文都不利于契約文書的使用和研究。為提高利用頻率、拓寬研究范圍、擴展文獻功能、加大收藏價值,應該恪守圖文并茂原則,即將契約文書手稿的原件與對手稿的厘定抄錄一同匯集輯校出版。為避免翻檢對照之勞,便于相互比勘,校對錯訛,最好將圖版與錄文排在同一版面。目前已出版的很多契約文書圖文并茂,裝幀精美,在收錄材料的形式方面是很好的參照坐標和范式,如,《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14]《吉昌契約文書匯編》[17]《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18]《道真契約文書匯編》[19]等都將圖版與錄文兼收并蓄,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科研究者的需求,還突顯了契約文書更多的文獻學價值。
2.2編目條例方面
已出版契約文書的編目條例優(yōu)劣各異,鑒于上文的分析,似乎按類別編目優(yōu)點更甚,能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為此,我們建議應將類別作為契約文書分類條例的主要依據,如果涉及不同地域,最好再輔以地域標準,年代信息因其詳細繁瑣可在題名內容中顯示。當然這一標準并非是絕對的,是否按此條例分類,還要以文獻的實際情況為主,如,《清代地契史料》,該資料只涉及到買賣契一類,所以就不存在具體的分類。現(xiàn)已出版的契約中,《閩南契約文書宗錄》[20]和《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16]是按契約類別進行一級分類的典型,可作為今后出版契約分類條例的范式。
2.3題名內容方面
目錄中題名的有無或信息量的多少會影響契約文書的充分利用,就已出版的契約而言,很多編者已經注意到題名在有效提供信息量方面的積極作用,所以在題名編訂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做法,值得效仿的范式模板如《福建民間文書》,[10]在題名方面突出了立契的年代、立契人、交易的物品及契約的性質等,而這些正是一件契約所涵蓋的基本信息要素。有些還添加了地域信息,如,《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7]有些添加了賣主的住地信息及交易物品的來源及買主信息等,如,《云南省博物館館藏契約文書整理與匯編》。[21]現(xiàn)已出版的很多契約在分類條例與題名方面存在互補,題名中沒有立契時間或性質信息的,有些會在分類時交代,但無論采取哪一類形式,都應該保證契約文書目錄信息的完整性,也就是信息量要充足。
2.4校訂體例方面
契約文書在內容校訂方面仍有如錯斷句讀、錯識文字等情況,無論是內容還是體例方面的這些過失,也許與契約匯編材料部頭較大、內容繁多有關,編著如此浩繁的材料,有顧此失彼的疏漏在所難免,但體例方面的不足,是規(guī)范的問題,是可以通過認真反復校訂予以避免的。
契約作為反映民間百姓政治、經濟、歷史狀況的特定文獻,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文獻學意義,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搜集整理出版各省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及個人收藏的契約也漸成風氣,為了能促進今后契約資料出版的規(guī)范性、增強資料查檢的便捷性、拓寬研究范圍的廣闊性及提高文獻收藏的價值性,文章將已刊行契約文書進行了梳理,臚列出材料收錄、目錄編排、題名內容及體例校訂等方面留存的缺憾,并非行批判之實,而是通過撰文指瑕,希望引起契約編撰者的注意,為今后資料性的文獻尤其像契約這類彌足珍貴的原始文獻出版提供一點可茲借鑒的范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J].檔案學研究,1987(4):4-7.
[2]吳麗平.明清契約文書的搜集和整理綜述[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1(3):61.
[3](日)岸本美緒.明清契約文書[M]//滋賀秀三,寺田浩明.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14.
[4]陳娟英.廈門典藏契約文書[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6:6.
[5]王鈺欣.徽州千年契約文書[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
[6]劉伯山.徽州文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安徽省博物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8]李琳琦.安徽師范大學館藏千年徽州契約文書集萃[M].合肥: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陳秋坤.大崗山地區(qū)古契約文書匯編[M].臺灣:高雄縣政府·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所,2004:9.
[10]陳支平.福建民間文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0.
[11]譚棣華.廣東土地契約文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1-3.
[12]劉海巖.清代以來天津土地買賣契證選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
[13]鐵木爾.內蒙古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約文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5.
[14]陳金全.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3.
[15]王萬盈.清代寧波契約文書輯校[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6.
[16]高聰,譚洪沛.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7]孫兆霞.吉昌契約文書匯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8]胡開全.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M].成都:巴蜀書社,2012.
[19]汪文學.道真契約文書匯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0]楊國楨.閩南契約文書綜錄[J].中國社會經濟史,1990(增刊).
[21]吳曉亮,徐政蕓.云南省博物館館藏契約文書整理與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Problems of Arran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Contract Docum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Hei Xue-jing
In order to save and protect the contract documents which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and to enhance the convenience of search,expand the range of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value of philology,the article analyze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materials collection,cataloguing schedule and edit rules about contract document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On the basis of the properties of contract documents’literature data,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and a ready-made template for reference and paradigm are pro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ntract Documents;Philology;Collection;Arrangement and Regulation;Issue
G256
E
1005-8214(2016)08-0097-04
黑學靜(1980-),女,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現(xiàn)就職于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處,研究方向:漢語史。
2016-01-04[責任編輯]李金甌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西漢至清代契約文書詞匯歷時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2XJA74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