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宇罡,李善川
(1.天津公安警官職業(yè)學院,天津 300382;2.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天津 300100)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成因及打擊防范對策
辛宇罡1,李善川2
(1.天津公安警官職業(yè)學院,天津300382;2.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天津300100)
摘要:系統地研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打擊與防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黑社會性質組織通常是以賣淫嫖娼、制黃販黃、吸毒販毒、聚眾賭博等犯罪活動支持其生存并且不斷擴張。為了更好地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要從根本上遏制其賴以生存的基礎。
關鍵詞: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防范;機制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有組織犯罪,與恐怖犯罪、毒品犯罪并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災難性犯罪。系統地研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打擊與防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概念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
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應首先辨明黑社會性質組織概念?!昂谏鐣钡挠⑽摹癠nder-world Society”意即 “地下社會”,指對社會的非法控制,領導者往往躲在幕后,甚至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有觀點認為,黑社會性質組織指三人以上不特定多數主體組成,依據企業(yè)化或幫會方式組成,利用犯罪手段謀取非法政治、經濟利益的組織。另有觀點認為,黑社會性質組織指以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在一定地域內從事犯罪活動的具有較為嚴密組織結構的組織。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有其代表性,但均未能體現黑社會性質組織全部特征。2011年5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黑社會性質組織特征規(guī)定為:形成較穩(wěn)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基本固定;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或者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qū)域或者行業(yè)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筆者經提煉修八規(guī)定,將黑社會性質組織定義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性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或在一定區(qū)域或行業(yè)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組織。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
依照我國《刑法》相關規(guī)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指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犯罪類型,主要包括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入境發(fā)展黑社會組織以及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特征主要包括組織特征、經濟特征、行為特征、危害特征四類。其中,組織特征主要體現為犯罪由較長時間內在同一區(qū)域或行業(yè)實施違反犯罪活動的固定組織成員完成;犯罪有較為嚴密的層級分工,組織首要分子、骨干分子、一般成員各司其職;此類犯罪作為集團犯罪的“高級形態(tài)”,較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3人以上犯罪集團更具有規(guī)模性,需達到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的程度。經濟特征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區(qū)別于普通集團犯罪的重要特征,指黑社會性質組織進行犯罪活動,具有一定經濟支持,經濟支持不僅用于違法犯罪活動,如購買作案工具,提供犯罪經費等,還用于維系犯罪組織生存、發(fā)展等等。行為特征,主要表現為犯罪行為屬于暴力、脅迫或其他能夠形成心理威懾、非法控制的強制性手段,犯罪行為系有組織、多次實施等。危害特征主要指犯罪行為在社會危害程度上與其組織規(guī)模具有相當性,如對在一定區(qū)域或行業(yè)范圍內生產、生活的社會民眾形成心理威懾,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生產、生活,權利受損后不敢于申告等等。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形成的原因
(一)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帶來的不安定因素
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打破了城鄉(xiāng)、地域之間的經濟界限,勞動力流動為主的人口流動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但是,流動人口犯罪問題也成了危害社會治安的最大問題之一。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一旦離開土地、擺脫了鄉(xiāng)村的血緣、地緣關系,卻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享受不到城市的社會保障福利待遇,其心理就會產生很大的落差,有時也會產生犯罪的思想。另外,大量的流動人口的聚居地也成了一些犯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處。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這種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到處流竄作案,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給公安機關的偵破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游弋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失業(yè)人群,缺乏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能力和安全感,更有可能被黑惡勢力誘惑與利用。還有少數不法分子,利用同鄉(xiāng)關系,糾集極少數農村進城人員組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牟取非法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財、物的大流動,致使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控制難度加大,社會管理中出現了許多空隙和權力真空,給黑社會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相對落后、絕對落后,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另外,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產生不正當的競爭,不正當競爭的大量存在,不僅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獲得不法利益的空間。一部分私營企業(yè)主暴富之后,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催化了我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萌生和繁衍。有的私營業(yè)主為保住生意,也得找人看門,以暴制暴、以黑對黑。于是,心狠手辣、敢打敢殺的人成為“香餑餑”,尤其是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等,被一些老板爭相雇請為“保安”或“打手”,融入經濟生活中,獲得高于一般勞動者的報酬。數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逐漸擴大的各類犯罪組織又成為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龐大的后備軍。
(二)腐朽文化因素的影響
1.封建幫會思想是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腐朽的封建文化因素,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產生有重要的影響。“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封建幫會思想作為組織的行為規(guī)范,約束著每個成員,違者將被施以嚴厲的懲罰。這種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迫使犯罪成員的道德評價與社會主體道德要求相逆反。因此,封建幫會思想成了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共同的道德準則。
2.封建等級觀念是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組織原則。在封建等級觀念指導下,形成的封建幫會組織的內部結構、各層次的名稱、標志也就成為現在國內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建立機構的模式和榜樣。不少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內設幫主、副幫主、護法等職銜,在內部成員之間,劃分出不同的等級。
(三)產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個人因素
個體參與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獲取物質上的利益是不容置疑的,更重要的是能獲得歸屬感、認同感、安全感;社會環(huán)境壓力與彼此的接近,使個體間易產生親近依賴的心理,相近的心態(tài)使個體間能相互接納;由于個體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的互補使得許多犯罪活動被有機的分解,個體行為的責任也相應的被分散與減輕。同時在犯罪成員加入犯罪組織過程中,其原有的個性會被明顯減弱,重新培植兇殘與瘋狂等不良個性。
(四)經濟因素助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元經濟共同發(fā)展,與之相伴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成熟,社會分配機制尚未達到充分公平,貧富分化現象尚有加劇趨勢,以上因素加劇了某些層面上的社會矛盾,亦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經濟利益系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fā)展動力,現今越來越多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受金錢利益驅動,不再以簡單暴力犯罪為行為目的而傾向于以暴力、脅迫等違法犯罪手段獲取大量不義之財。經濟積累系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維系條件,如前所述,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與普通集團犯罪的區(qū)別之一是經濟特征,組織為了維持成員穩(wěn)定并謀取更大發(fā)展,必須依靠經濟手段維護組織成員或吸納新成員,行使經濟手段的前提是取得大量經濟積累。市場需求系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fā)展空間,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產生非法商品和非法服務需求的地下市場,為組織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提供了發(fā)展空間。
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形成原因分析
哪里有需求(買方),哪里就有供應(賣方),這就是利潤驅使下形成的市場,而且由于風險巨大,非法市場往往有可能在短期內暴富。例如,近年來被執(zhí)法機關依法懲處的一些涉黑團伙,以開設賭場、組織賣淫甚至販賣毒品為獲利手段,在短期內獲取暴利,從而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進一步擴大積累財富。還有一些黑社會性質組織,以討債公司的形式,用非法的手段涉足于民事糾紛中的債權債務關系,從中牟利。由于經濟領域內存在大量的詐騙錢財及拖欠債務現象,司法體制上的地方保護主義及執(zhí)法不力,使得債權人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及時追償債務,于是一些以暴力或恐嚇為手段的討債公司應運而生。這些名為討債公司的犯罪組織,涉足合法債務糾紛,采用威脅恐嚇等手段,獲取了大量錢財。
(一)刑滿釋放人員糾合實施黑社會性質犯罪
勞動教育是我國懲罰、預防違法犯罪人的常規(guī)手段,但是部分刑滿釋放人員違法犯罪的主觀惡性仍未有效改正,在押期間互相傳授犯罪的方法,被釋放之后,共同接受教育改造時的“獄友”關系變?yōu)椴糠中虧M釋放人員共同進行犯罪勾連的基礎。甚至有少數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自以某某監(jiān)獄為非法組織名稱,暗示該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成員來自某某監(jiān)獄或改造場所,此類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團伙的成員往往富有犯罪經驗,危害特別嚴重,而且?guī)в谐鹨暽鐣男睦恚蔀槲覈谏鐣再|犯罪極為突出的一個特點。
(二)農村閑置人口、流動人口結成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
由于農業(yè)勞動科技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出現大量閑置勞動力,其中,有少數人員,文化水平低,平時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甚至橫行鄉(xiāng)里、欺行霸市,在農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還有部分閑置勞動力,希望進入大中城市務工創(chuàng)業(yè),然而進城務工的現實生活與個人期望差距較大,城市的高消費與務工收入差距懸殊,從而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其中少數人員同城市閑散人員相勾結,成為我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又一個突出的特點。
(三)腐敗現象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腐敗現象也逐漸呈現出宜發(fā)、多發(fā)的態(tài)勢,其表現形式也日益復雜化。在各種類型的腐敗現象中,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司法官員的腐敗。一些司法官員收受了犯罪分子的賄賂,充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保護傘,還有一些司法官員的腐敗行徑更為惡劣,甚至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分子同施行違法犯罪活動。司法官員的腐敗不僅傷害了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信任,也讓犯罪分子變本加厲地從事不法活動。
(四)外來因素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外的各種交流不斷增多,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境外有組織犯罪對我國的滲透力度也在不斷增大。境外黑社會組織或黑社會性質組織對我國的滲透主要表現為思想滲透和行為滲透兩個方面。思想滲透主要表現為傳播黑社會組織思想,諸如幫派意識、江湖義氣以及黑社會組織運營理念等;行為滲透主要表現為傳播黑社會組織犯罪手段、犯罪謀略等。近年來,一些境外的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在內地設立分支,招募成員,實施偷越國境、跨境販賣毒品等跨國犯罪行為,不僅影響了內地的社會治安,也給內地的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提供了負面的示范。
四、打擊防范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對策
在我國,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應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消除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宏觀調控,微觀把握,全面防治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經濟層面的防治措施
1.擴大就業(yè)、完善就業(yè)政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成員絕大部分都是無業(yè)游民,沒有工作,因此,我們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yè)政策,把擴大就業(yè)擺在防治黑社會組織犯罪的突出位置。首先,在企業(yè)方面,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yè)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的調控作用,以多種方式促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對于集中過量裁員的企業(yè)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等。其次,規(guī)范勞動力市場秩序,改革體制障礙,推進勞動力結構性轉移,使其適應勞動力供求結構的新變化。要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zhèn)轉移的阻力,堅決抵制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保證全體勞動者通過合法途徑享有充分的就業(yè)機會,促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最優(yōu)化的配置并在整個社會運行中的效益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可以避免適齡勞動者因失業(yè)和生活所迫走上犯罪道路。最后,要以政府和社會力量為主,規(guī)范職業(yè)介紹與職業(yè)培訓?;揪蜆I(yè)信息的發(fā)布、就業(yè)指導等項服務應由各級政府無償提供,鼓勵勞動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自謀職業(yè)。
2.建立合理的分配政策,減少貧富差距。由于引發(fā)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原因之一為廣泛的社會利益沖突,故防范措施應著力于調和、緩解或者消除社會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這必然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利于社會的富裕、發(fā)展。但是,由此也會導致收入差距的拉開,這就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縮小這種收入差距,我們應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對低收入者要正確引導,通過開發(fā)式扶貧,用自己的勞動致富。同時,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穩(wěn)定,施行合理分配制度,減輕低收入人群的仇視心理和對立情緒。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jié)過高收入,對高收入者在一些特殊的消費上實行高稅收政策,鼓勵其關懷社會福利事業(yè)和貧困階層的人們。增強人們對社會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減輕社會的壓力,從源頭上遏制滋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土壤。
(二)文化教育層面的防治措施
大多數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成員受教育程度較低,這是他們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并且從事犯罪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教育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而且受教育執(zhí)法人員。當然,同樣是宣傳教育,對普通民眾、對青少年與對執(zhí)法人員的宣傳教育的內容是不同的。
1.對普通民眾的宣傳教育。社會普通民眾的力量是巨大的,經積極引導,極有可能成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最大抵抗者。黑社會性質犯罪涉及毒品、賣淫、販賣人口、放高利貸等行為。雖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以暴力、恐嚇、賄賂等手段作為其實現目的的工具,但現實生活中,黑社會性質的犯罪組織往往會以這樣或那樣的身份掩蓋自己的行為。因此,必須通過宣傳教育使民眾了解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特征、危害,提高防范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意識。普通民眾對于黑社會性質犯罪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識不足并缺乏警惕性。持這種看法的人們通常認為黑社會是發(fā)生在境外、國外的事情,在國內業(yè)已成為歷史,在現實生活中是個陌生或遙遠的話題,或者即使有黑社會,也不過是一些烏合之眾,成不了什么氣候。另一種看法則是對黑社會存在過分的反應。這類民眾往往對黑社會性質犯罪有所耳聞或曾是其被害人,因而存在恐懼心理。產生這類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反黑宣傳不夠。因此,加強反黑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反黑意識是防治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2.對青少年的宣傳教育。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嗎?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 Sutherland)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差別交往理論(different association theory)——來解釋犯罪人的行為。他認為犯罪行為就像其他行為一樣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對犯罪行為的價值認知、犯罪技巧、犯罪組織內部人際溝通方式等都是學習的內容。薩瑟蘭的理論對解釋黑社會性質犯罪的一些現象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對我國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有關研究發(fā)現,很多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主要由青少年構成。而這些青少年犯罪成員的犯罪社會化的途徑往往是通過武俠電影、小說等大眾傳播媒介實現的。他們從作案手法、服裝打扮、言談舉止等方面都模仿或追求電影或小說中的黑道人物。差別交往理論給我們分析和防治黑社會性質犯罪提供了理論依據。既然犯罪行為是通過犯罪亞文化的傳播實現的,那么,阻斷了犯罪亞文化也就可以預防青少年墮落為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中的可能。較為可行的方法是,積極在各類媒體范圍內開展反黑宣傳,使用多種手段清除各類媒體中有關黑幫暴力的宣傳內容,營造有利于青年成長的文化氛圍,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阻斷青少年學習犯罪手段或行為的渠道。
3.對執(zhí)法人員的宣傳教育。黑社會性質犯罪危害巨大,它不僅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毒化社會生活,而且腐化和侵蝕國家的政治生活。因此,要通過宣傳教育使執(zhí)法人員了解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危害性,明確防治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巨大意義。另一方面,由于黑社會性質犯罪往往在現實中注重發(fā)展其經濟和政治勢力,甚至以各種偽裝的面目擴大其社會影響,因此防治黑社會性質犯罪往往會遭遇更大的壓力,面臨更大的致命風險。為此,必須通過宣傳教育,使執(zhí)法人員意識到防治黑社會性質犯罪的艱巨性,使他們能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宗旨,在困難面前英勇無畏,為保衛(wèi)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盡心盡責。
(三)加強娛樂文化場所的管理
旅館業(yè)、文化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積極滲透的場所。黑社會性質組織通常是以賣淫嫖娼、制黃販黃、吸毒販毒、聚眾賭博等犯罪活動支持其生存并且不斷做大。為了更好地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我們要從根本上遏制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執(zhí)法人員要嚴把從業(yè)人員審查關,對于涉足和經營此類場所和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的背景要仔細審查,如果是曾經從事過有關的黑社會性質組織活動的人員,治安部門要密切監(jiān)督,并且及時加以調查控制;同時執(zhí)法人員要堅持經常性的治安檢查,堅持不懈地開展禁娟禁毒、掃黃打非的斗爭,一旦發(fā)現違法犯罪活動,要及時打擊處理,從根本上鏟除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賴以生存的土壤?!耙訌妼Υ祟悎鏊托袠I(yè)的保安隊伍建設,防止其蛻變成“黑保安”,要堅持經常性的治安檢查,發(fā)現違法犯罪活動,及時打擊處理,防止其非法經營和藏污納垢”。
(四)完善人口管理制度
先有黑社會性質組織,然后才產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而人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主體資源。要想控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主體資源,重點是加強對流動人口以及刑釋解教人員的管理,從源頭上采取措施來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流動人口、刑釋解教人員以及境外人員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潛在主體,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利用身份不明這一特點來為自己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做掩飾?,F在,不少地方對暫住人口和境外人員的管理比較混亂,對暫住人口和境外人員缺乏詳細的登記,使得他們整體情況不明,使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成員得以藏身。對于刑釋解教人員的情況我們也存在這方面的漏洞。司法實踐表明,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團伙成員中絕大多數為刑滿釋放和勞教解教人員,這些人反社會心理較強,犯罪手段嫻熟,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安部門統計,刑釋解教人員從監(jiān)管部門回歸后的平均銜接率在60%左右,這就意味著有40%的人釋放解教后即可能下落不明。若按平均每年刑釋解教回歸社會的人員70萬名計,每年就有28萬名刑釋解教人員脫離管理部門的視線。因此,應切實落實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掌握他們的活動區(qū)域和生活規(guī)律,摸清他們的基本情況,防止其形成黑社會性質組織或者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對于刑釋解教人員,我們可以指定爭門的人員對其實施幫教,防止其因為外界原因而最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對境外人員,我們應嚴把把國(境)外黑社會勢力的人口關,堅決抵制國(境)外黑社會勢力的滲透。
五、結語
當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已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犯罪形式,嚴重破壞我國穩(wěn)定的社會、經濟的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系統地研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打擊與防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打擊與防范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我國應吸收國際社會成功的“反黑”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完善我國刑事立法,構建“反黑”司法程序,由公安司法機關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揭開犯罪分子遮羞面紗,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組織者、背后保護傘,予以嚴懲。同時,加強國際司法合作,根除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賴以滋生蔓延的土壤,從而更有效地打擊和防范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
參考文獻:
[1]郭子賢.黑社會(性質)組織形成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劉玉峰.非主流犯罪及其控制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0,(12).
[3]張德壽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The Forming Cause of Gangland Crime and Striking and Defensing Strategy
XIN Yu-gang1, LI Shan-chuan2
(1.TianjinPublicSecurityProfessionCollege,Tianjin, 300382;2.TianjinHigherPeople’sCourt,Tianjin, 300100)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fighting against and preventing gangland crime. The gangdom organization usually survives and supports their expansion by prostitution and whoring, making and (or vending) pornographic stuff, drug trafficking, gambling and other crimin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tter combat gangland crime organization, it is required to curb its survival base fundamentally.
Key words:gangland crime; crime; preven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簡介:辛宇罡(1980-),男,黑龍江人,天津公安警官職業(yè)學院法學系,講師,法律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李善川(1984-),女,山東蓬萊人,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82X(2016)05-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