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xí)r代(吉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也談698年大祚榮建立渤海國
辛?xí)r代
(吉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 要:《類聚國史》明確記載大祚榮建國于698年,這是以大祚榮稱王作為建國的標(biāo)志事件。實際上大祚榮稱王有兩次,如果698年說成立的話,那么它只能是以大祚榮第一次稱王為界定標(biāo)準(zhǔn)。
關(guān)鍵詞:渤海國;大祚榮;《類聚國史》
渤海建國的時間一直是中外學(xué)界爭議的焦點問題。由于歷史文獻的記載不同,中外學(xué)者對于渤海的建國時間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大致歸納起來主要有698年、696年、678年、703年、684年等說法。其中698年說已經(jīng)為大多數(shù)中外學(xué)者接受和認同,698年說所依據(jù)的是日本史書《類聚國史》的記載。
《類聚國史》成書于寬平四年(892),由日本大政大臣菅原道真奉敕纂輯,該書在《日本書紀(jì)》《續(xù)日本紀(jì)》《日本后紀(jì)》《續(xù)日本后紀(jì)》以及《日本文德天皇實錄》記載的基礎(chǔ)上,依照神祗、帝王、后宮、政理等部目重新歸輯,以便檢索?!额惥蹏贰啡珪?00卷,現(xiàn)今存世61卷,其中涉及渤海國的卷193、卷194基本保存完整。
《類聚國史》卷193《殊俗?渤海》記載:
傳奉在唐學(xué)問僧永忠等所附書:渤海國者,高麗之故地也,天命開別天皇七年(668),高麗王高氏為唐所滅。后以天之真宗豐祖父天皇二年(698),大祚榮始建渤海國。[1]
金毓黻對這段記載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指出《類聚國史》的修撰年代“在《舊唐書》未修之前,此短簡之記載,與唐書絕不類,此為日本徑自渤海得來之史料,極可珍貴者也”[2]。這種說法代表大多數(shù)中外學(xué)者的理解傾向。盡管如此,落實起來恐怕還是難度不小。
首先,《類聚國史》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一說來自于永忠等人的傳聞,這種傳聞的可靠與否實難預(yù)期。其次,《類聚國史》在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再也沒有涉及大祚榮和渤海國的相關(guān)記載。這種記載連續(xù)性的斷裂導(dǎo)致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與同書其他的記載缺少基本的契合。最后,從中國文獻入手,我們也無法找到恰當(dāng)?shù)氖妨蠈ζ湔鎮(zhèn)渭右允枳C。
綜上所述,《類聚國史》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的史料來源成疑,加上缺乏自證和旁證的文獻作依據(jù),因此,任何對此肯定或否定的評論都為時尚早。
雖然《類聚國史》這條史料寥寥數(shù)字,所能反映的信息量也特別有限,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基本肯定,那就是它與其他文獻一樣,都以大祚榮稱王作為渤海建國的界定標(biāo)準(zhǔn)。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大祚榮稱王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天門嶺之戰(zhàn)前。萬歲通天元年(696),營州之亂爆發(fā),當(dāng)?shù)氐乃谀╈呿H人乞乞仲象、大祚榮與靺鞨人乞四比羽率部加入營州叛黨。為躲避唐朝的圍剿和營州饑荒,他們隨即向東逃竄,進入唐朝統(tǒng)治薄弱的遼東?!段宕鷷酚涊d:“高麗別種大舍利乞乞仲象,與靺鞨反人乞四比羽走保遼東,分王高麗故地。”[3,p473]《新五代史?渤海附錄》記載:“高麗別種大乞乞仲象與靺鞨酋長乞四比羽走遼東,分王高麗故地?!盵4]《武經(jīng)總要》亦記載:“靺鞨酋人反,據(jù)遼東,分王高麗之地?!盵5]所謂高麗故地,大體范圍相當(dāng)于今天的太子河、渾河上游,蘇子河流域,長白山以南,渾江流域以及今天的朝鮮慈江道一帶。這一地區(qū)是高句麗的基本領(lǐng)土[6]。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東逃到高麗故地,不但在遼東實現(xiàn)割據(jù),而且分別僭號稱王。然而,乞乞仲象很快病死,時間是在唐將李楷固征討之前?!段宕鷷酚涊d:“乞乞仲象亦病死,仲象子祚榮立。”[3,p473]《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盵7]可以想見,乞乞仲象死后,大祚榮襲用乞乞仲象的王號,繼續(xù)統(tǒng)領(lǐng)部眾。
第二次是在天門嶺之戰(zhàn)后。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在高麗故地的軍事割據(jù)引起了武則天的疑忌和不安。武則天對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采取了招安的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遭到乞四比羽的斷然拒絕。唐將李楷固奉命率兵征討,先是重創(chuàng)靺鞨集團,斬殺乞四比羽,接著向乞乞仲象集團發(fā)動進攻。當(dāng)時乞乞仲象已經(jīng)病死,集團的新領(lǐng)導(dǎo)大祚榮措手不及,向天門嶺方向逃竄。后來依靠靺鞨人、高麗的支持大敗李楷固。當(dāng)時恰逢契丹、奚等在后東突厥的支持下卷土重來,阻絕了營州道。唐朝無法對大祚榮再進行征討。大祚榮乘機兼并乞四比羽的部眾,“東保桂婁之地,自立為振國王,以武藝為桂婁郡王”[8]。桂婁之地應(yīng)與高句麗時期的桂婁部有關(guān)。現(xiàn)代研究者對于桂婁部的大體位置,基本傾向于在吉林集安縣國內(nèi)城故址一帶。
《類聚國史》所言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到底以大祚榮哪次稱王作為界定標(biāo)準(zhǔn)呢?由于缺少必要的語境和史料的指向性不明確,我們無法做出更進一步的判斷。而中外學(xué)者大多數(shù)視698年為渤海建國時間,從將天門嶺之戰(zhàn)發(fā)生時間逆推于渤海建國前看,顯然視大祚榮第二次稱王為渤海建國的標(biāo)志性事件。大祚榮第二次稱王固然可以作為渤海建國的界定標(biāo)準(zhǔn),問題是它發(fā)生在698年嗎?《舊唐書?渤海靺鞨傳》載“圣歷中,自立為振國王”,似乎可與《類聚國史》的說法印證,其實不然,大祚榮自立為振國王發(fā)生在天門嶺之戰(zhàn)后,而天門嶺之戰(zhàn)并非發(fā)生在698年。鄭永振綜合有關(guān)文獻記載,分析了天門嶺之戰(zhàn)的原委:《新唐書?渤海傳》與《五代會要》都記載武則天分別冊封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很有可能是這兩個集團到達遼東地區(qū)后,分別稱震國與許國。從《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的記載看,東奔以后先“保阻以自固”,后有李楷固的討伐與天門嶺之戰(zhàn)?!氨W枰宰怨獭钡牡胤秸沁|東,也可為“分王高麗故地”疏證。這一系列事件均發(fā)生于698年以后,與日本史書中渤海于698年建國的記載明顯不符[9]。那么,如何解釋中國和日本文獻記載的這種錯位呢?趙評春認為,李楷固度天門嶺以迫大祚榮,時間當(dāng)在長安元年(701),震國立號年代在長安三年(703)。對于《類聚國史》所載渤海建國的有關(guān)史實,無論渤海人如何看待渤海建國年代的劃分,都不能視為“震國”概念形成的唯一憑據(jù)[10]。筆者認為,天門嶺之戰(zhàn)的時間很可能發(fā)生在長安二年(702)秋冬之際[11],祚榮自稱震國王更在其后。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中國與日本史料就存在著矛盾,在大祚榮建國的問題上,兩國史料很可能采用的界定標(biāo)準(zhǔn)不同。如果《類聚國史》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是個真命題,那么以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它極有可能是采用大祚榮第一次稱王作為界定標(biāo)準(zhǔn),即乞乞仲象病故后,大祚榮承襲其父的王位,發(fā)生于698年。
[參考文獻]
[1] 菅原道真.類聚國史[M].孫玉良.渤海史料全編[C].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72-273.
[2] 金毓黻.東北通史(上編)[M].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1944: 261.
[3] 王溥.五代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919.
[5] 曾公亮.武經(jīng)總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71.
[6] 吉林省社科院高句麗研究中心.全國首屆高句麗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M].通化:通化師范學(xué)院,1999:51-52.
[7]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6179-6180.
[8] 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736.
[9] 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渤海史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1-62.
[10] 趙評春.震國立號年代考[J].北方文物,1989(4):74-75.
[11] 辛?xí)r代.天門嶺之戰(zhàn)時間考[J].佳木斯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4):131-134.
(責(zé)任編輯、校對:郭 靜)
On Dazuorong’s Establishment of Bohai State
XIN Shi-dai
(The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Leijuguoshi clearly documented Dazuorong’s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in 698. Dazuorong became the king was the significant event of the state establishment. In fact Dazuorong became king twice. If that statement was true, the first time Dazuorong became the king was the defined criteria.
Key words:Bohai state; Dazuorong; Leijuguoshi
作者簡介:辛?xí)r代(1975-),男,遼寧大連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專門史。
收稿日期:2015-08-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10ZD085)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2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15(2016)01-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