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里,裘燕婷
(浙江大學 光華法學院,浙江 杭州310081)
試論公交縱火犯罪的情境預防
翁里,裘燕婷
(浙江大學 光華法學院,浙江 杭州310081)
近年來,公交縱火等恐怖性襲擊活動高發(fā),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嚴重威脅。公交縱火犯罪具有犯罪主體的失意性、犯罪對象的隨意性、犯罪行為的暴力性和公交系統(tǒng)的不可控性等特點,其發(fā)生具有犯罪主體、社會環(huán)境和傳媒方面的原因。通過導入情境預防這種犯罪預防模式并恰當?shù)丶右赃\用,改造犯罪可能發(fā)生的具體情境,從而消除犯罪機會和條件,加大犯罪行為的困難度和風險性,有望有效減少公交縱火案件的發(fā)生,達到犯罪預防的目的。
公交縱火犯罪;犯罪預防;情境預防
2016年1月5日7時許,銀川市公交公司301路公交車行駛到109國道金盛國際家居廣場門口時突發(fā)火災,事故造成17人死亡,32人受傷。據(jù)調(diào)查,犯罪嫌疑人馬永平縱火是因與分包商發(fā)生債務糾紛,心生不滿,故采取極端行為報復社會。類似案件還有“杭州‘7·5’公交縱火案”“廈門‘6·7’公交縱火案”“成都‘6·5’公交縱火案”等,在全國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至2015年,我國共計發(fā)生公交車縱火爆炸案件12起,共造成364人受傷、90人死亡[1]。雖然相較于其他侵犯公民人身、財產(chǎn)權利罪,公交縱火犯罪的發(fā)生率極低,但其致死致傷率高,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是其他犯罪所無法比擬的,極易引發(fā)社會恐慌。此類犯罪地點明確,可以通過具體情境設計來消除和減少犯罪發(fā)生的具體條件和犯罪機會,實現(xiàn)犯罪預防的目的。克拉克認為,犯罪的“情境”因素,包括犯罪的時空、機會和條件等要素,對犯罪人的理性抉擇和犯罪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針對某些特定的犯罪,以一種較為系統(tǒng)和常設的方法對犯罪可能利用的環(huán)境加以規(guī)劃和管理,以增加犯罪的難度和風險,減少可能的犯罪回報,能夠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2]。犯罪情境預防將犯罪預防的重點轉移到犯罪行為、犯罪目標和犯罪機會上,具備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提升公交縱火難度、提高公交縱火風險、降低公交縱火機會等方面起到積極的防控作用。
在公交車上縱火犯罪是個體恐怖性襲擊活動的一種,區(qū)別于其他恐怖活動的關鍵在于主體。前者的主體多為普通民眾,且都單獨作案,犯罪目的為非政治性。犯罪主體多因遭受挫折導致心理扭曲,萌生報復社會的邪念,犯罪手段多具殘忍性和暴力性,它往往給社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且公交系統(tǒng)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公交縱火犯罪有著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主體的失意性
公交縱火主體多為“失意群體”,即遭受挫折、不公待遇后對生活絕望,性格極端扭曲,拒絕理性分析處境,以自殺自殘或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的方式報復社會的群體??傊?,犯罪主體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導致自身心態(tài)扭曲失衡,企圖針對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采取極端方式進行報復,造成嚴重傷亡和惡劣社會影響,這是這類犯罪主體的主要犯罪動機。例如,“昆明‘7·21’公交縱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自小父母離異,人格扭曲,仇恨社會;“成都‘6·5’公交縱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生活不順,缺乏子女關懷而遷怒社會;“廈門‘6·7’公交縱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生活不順,未能申請到低保而仇視社會;“寧夏‘1·5’公交縱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債務糾紛產(chǎn)生不滿而報復社會。這些犯罪嫌疑人本身屬于令人同情的社會弱勢群體,但由于其長期遭受挫折,性格扭曲,便將自己的不利境遇歸咎于國家、政府和社會,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人格,又因心理問題無法排解,從而產(chǎn)生極端暴力犯罪行為。
(二)犯罪對象的隨意性
與一般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同,公交縱火犯罪的犯罪主體在選擇侵害對象時具有隨意性、廣泛性,多以不確定的人群為目標。犯罪者為了引起社會恐慌,有意對缺少必要防衛(wèi)能力或疏于防衛(wèi)的無辜人群進行無差別傷害,以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財產(chǎn)安全為侵害對象[3]。犯罪主體因自身問題感到不平衡或被社會剝離而仇視社會,或將對特定個人的私憤放大到對社會的仇恨,甚至有人企圖通過報復社會的方式出名,最終都導致犯罪對象的無差別化。這種隨意性特點決定了這類犯罪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社會預防、社會處置難度較大,易造成公眾安全感的缺失,引發(fā)社會恐慌。
(三)犯罪行為的暴力性
暴力是一種強制性的不法有形力,嚴重危害人身、財產(chǎn)安全,爆炸縱火是其中一種激烈的手段。公交縱火案件的犯罪目的是泄私憤,表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報復性明顯,犯罪手段的技術含量低,犯罪工具即易燃易爆物品在生活中觸手可及且成本低廉。由于作案時間基本都在早晚高峰,犯罪對象為不知情的乘客,加上行為方式簡單,犯罪工具隱蔽,容易得手,作案人一旦在密閉的公交車廂內(nèi)引爆,將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成都‘6·5’公交縱火案”造成27死74傷,“廈門‘6·7’公交縱火案”造成47死34傷,“貴陽‘2·27’公交縱火案”造成6死35傷,“杭州‘7·5’公交縱火案”造成32傷,“寧夏‘1·5’公交縱火案”造成17死32傷,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公交縱火作為一種極端暴力行為,殺傷力極大。
(四)公交系統(tǒng)的不可控性
公交系統(tǒng)是指由公交車、公交車臨時??奎c、公交車站以及公交車行車核定線路所組成的開放動態(tài)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網(wǎng)絡[4]。公交車作為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線路長,??空军c多,以及開放性、流動性和公共性等特點。公交系統(tǒng)在城市的廣泛覆蓋決定了公交縱火犯罪預防難度大,而且犯罪主體隨意選擇公交路線,無規(guī)律可循。公交車??空军c基本不設置安檢系統(tǒng),犯罪工具能被輕易帶上車。公交車廂內(nèi)缺乏防火設計,滅火裝置等級不夠,監(jiān)控系統(tǒng)滯后。
綜上所述,公交縱火犯罪可以定義為犯罪主體基于對社會的不滿,在公交車廂內(nèi)針對不特定多數(shù)乘客公然使用縱火、爆炸等極端暴力手段進行無差別傷害,造成不良社會后果,引起不同程度社會恐慌,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一)犯罪主體因素
一是需要。人的需要是行為的基本動力和最初原因。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公交縱火犯罪主體的需要較為復雜,涵蓋五個層次,報復社會的罪意產(chǎn)生是源于各類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例如上述銀川公交縱火案發(fā)生的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在承建移民安置區(qū)工程時與分包商發(fā)生債務糾紛,最終選擇將不滿情緒發(fā)泄到無辜人群。
二是心理。公交縱火犯罪主體往往缺乏情感關懷,情緒偏執(zhí)易變,性格具有嚴重缺陷,道德意識扭曲。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對個人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如具有沖動、孤僻、多疑、敏感、心胸狹隘、極強的報復心理等性格的人習慣將其失敗歸因于他人和社會,所以一旦受到刺激,易出現(xiàn)極端心理,做出暴力舉動,具有較高的人身危險性。
三是家庭。家庭環(huán)境對個體人格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原發(fā)性影響,導致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的形成。公交縱火罪犯罪主體往往具有偏執(zhí)性、邊緣性、悖德性等障礙性人格[5],成長環(huán)境多與普通人不同,家庭環(huán)境復雜,導致性格異常,再加上極端情緒不能從血緣關系、家庭生活中得到疏導,也得不到實質(zhì)關懷,所以心理失衡,將私憤發(fā)泄在無辜群眾身上,報復社會。
(二)社會環(huán)境因素
一是經(jīng)濟不平等。隨著中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社會轉型持續(xù)深入,一部人先富起來的目標實現(xiàn)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標仍遙不可及。貧富、城鄉(xiāng)、行業(yè)、地區(qū)等差距不斷擴大,兩極分化嚴重,導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而犯罪主體大都身處于社會底層,學歷不高、能力不強,不屬于先富人群,又對生活壓力束手無策,因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公平感,易對生活產(chǎn)生絕望情緒。
二是政府威信下降?,F(xiàn)實生活中,貪贓枉法、執(zhí)法犯法、以權壓法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民眾利益訴求表達和權利救濟不暢。公交縱火的犯罪主體大都對政府不信任,當自己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認為政府在暗箱操作,因而將個人的消極情緒轉向社會發(fā)泄。或是他們一開始就對政府絕望,即使有訴求也不找政府解決,一旦心理壓力超出個人的承載極限,就將行為的對與錯置于不顧,直接采取暴力手段報復社會,連最基本的罪惡感都喪失殆盡。
三是社會矛盾緩解機制不健全。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導致社會支持缺位的情況,很容易引發(fā)刑事犯罪活動。公交縱火犯罪主體不具備任何一種社會支持,缺乏社會尊重,無法通過合法有效的途徑表達訴求。有些本來只是非對抗性的矛盾,由于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妥善解決,缺乏溝通和交流,或者處理方法過于簡單、粗糙,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犯罪主體的心理情緒難以得到緩解,進而采取極端行為。
(三)傳媒因素
公交縱火案件因為傷亡慘重、社會危害大,具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所以往往會引起新聞媒體的普遍報道,其中的不恰當報道和描述,很可能產(chǎn)生一系列不良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博關注,將犯罪原因歸結于社會或他人,同情犯罪主體,認為其違法行為情有可原,并從犯罪主體的角度批判社會制度,導致更多的潛在犯罪主體產(chǎn)生憤懣情緒;其二,詳細敘述犯罪情節(jié),過度聚焦暴力細節(jié),強調(diào)犯罪工具,使?jié)撛诜缸镏黧w了解相關犯罪方法;其三,過度解讀防控處置措施和應急安全防范措施的缺陷,引發(fā)社會恐慌等不安情緒。目前國內(nèi)媒體操作流程不盡規(guī)范,職業(yè)操守不一,犯罪現(xiàn)象報道容易過火、過界,導致犯罪方法擴散、犯罪欲望傳染 。
我國的犯罪預防體系重點強調(diào)司法預防和社會預防。情境預防作為新興的犯罪預防模式與傳統(tǒng)的犯罪預防模式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的實踐應用有待加強??死藢⑶榫愁A防梳理為5大類防范策略,分別是提高犯罪難度、提高犯罪風險、降低犯罪回報、減少犯罪刺激和消除犯罪借口??偟膩碚f,情境預防注重實踐,通過改造誘發(fā)犯罪的具體情境,減少犯罪收益、增加犯罪難度和風險,減少犯罪機會,從而實現(xiàn)主動的犯罪預防,它是一種簡捷、經(jīng)濟的犯罪預防模式。公交縱火犯罪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若單單靠被動的犯罪預防,很難產(chǎn)生好的預防效果。將情境預防理論融入公交縱火犯罪的防控是一種新突破,但兩者間的銜接問題仍需討論。
導入情境預防可以提高公交縱火犯罪的難度。提高犯罪難度是最基本的犯罪情境預防措施,主要方式是保護標的物,強化標的物,使?jié)撛诘姆缸镏黧w知難而退。公交縱火犯罪的標的物十分明確,即公交車,所以如何使公交車受到保護且處于安全情境非常關鍵。提高犯罪難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標的物強化、通道控制、避免潛在之犯罪、控制犯罪促進因素、出入口控制。因公交系統(tǒng)是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網(wǎng)絡,不可能為了實現(xiàn)通道控制、避免潛在之犯罪而實施關閉某條路線、限制特定人乘坐等措施。但我們可以根據(jù)情境預防理論采取標的物強化、控制犯罪促進因素和出入口控制等做法,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作案的成功率,使?jié)撛诜缸镏黧w望而生怯。
導入情境預防可以提升公交縱火的犯罪風險。提升風險主要是指通過預防措施增加公交縱火犯罪不能得逞的概率或者得逞之后被及時發(fā)現(xiàn)的概率。提升風險包括五個方面:擴大監(jiān)控、自然監(jiān)視、正式監(jiān)視、減少匿名、雇員監(jiān)控。公交系統(tǒng)的覆蓋率廣、人口流動性大,實施自然監(jiān)視和減少匿名兩項措施不現(xiàn)實,但可以導入擴大監(jiān)視、正式監(jiān)視和雇員監(jiān)控,以全方位監(jiān)視潛在犯罪主體的行為來提升犯罪風險。潛在的犯罪主體一旦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存在較高的風險,必然會權衡得失,消除僥幸心理,考慮放棄犯罪。
導入情境預防可以減少公交縱火犯罪的刺激。減少犯罪刺激是克拉克提出的最新理論,該措施是從社會環(huán)境入手影響潛在的犯罪主體,是公交縱火犯罪防控的有力補充,主要包括:減緩挫折與壓力、回避糾紛、減少外在誘惑、化解同伴壓力、防止不良模仿??紤]到本罪犯罪主體是為了報復社會而隨意選取犯罪對象,可以導入減緩挫折與壓力、減少外在誘惑、阻止不良模仿等措施,以消減潛在犯罪主體的犯罪意圖。
導入情境預防可以消除公交縱火犯罪的借口。公交縱火的犯罪主體身份多數(shù)令人同情,生活不順、缺少家庭關愛、疾病纏身都使其性格或多或少有些扭曲,但弱勢身份不是置他人生命于不顧的理由。消除犯罪借口包括五個方面:明確規(guī)則、激發(fā)良知、張貼告示、幫助守法、毒品和酒精控制。公交縱火犯罪防控可以導入激發(fā)良知和張貼告示兩項措施,從源頭上消除潛在犯罪主體的犯罪意圖,增大公交縱火犯罪的防控力度。
(一)提高犯罪難度
一是強化標的物。強化標的物指人為制造物理性的障礙措施,該方法的應用最為廣泛,效果更是顯而易見。例如英國倫敦于20世紀80年代為郵局柜臺設計了反匪徒防護罩,有效降低了40%的搶劫案件[7]。在公交縱火犯罪中,公交車作為標的物,是具體情境預防的保護對象。因為之前發(fā)生過多起公交起火爆炸案件,公交公司已比較重視車廂安全,也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在車廂內(nèi)放置滅火器、配置安全錘等,但由于現(xiàn)實操作性不強,這些措施的作用微乎其微。當犯罪主體實施公交縱火時,很難單靠一個滅火器滅火,因為大部分公交車內(nèi)飾部件采用的仍是可燃性較強的材料,一旦起火則很難撲滅。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普遍采用質(zhì)量高、抗復燃性強的自動滅火器,開關可安裝在司機觸手可及的位置,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即可開啟。此外,因為很多乘客并不知曉安全錘的正確用法,所以可以普及玻璃爆破器裝備,遇險時司機一按鈕,車窗玻璃就會自動碎裂,這就增加了乘客逃生機會。
二是控制犯罪促進因素。公交縱火犯罪的促進因素主要是易燃易爆物品。汽油是最普遍的選擇,殺傷力也較大,應著重控制。目前國家出臺的政策是個人購買散裝汽油需要由居委會或村委會出具統(tǒng)一制式的購買申請,然后個人持身份證和該申請到派出所開具購油證明,加油站憑派出所的購油證明售油。但該政策執(zhí)行度不強,管控度不高,很多小型加油站并不嚴格操作。此外,花露水也屬易燃液體,酒精濃度高達70%~75%,且極容易購買。所以控制犯罪促進因素的方法是加大對汽油、香蕉水、自制炸藥材料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按照有關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必要時對加油站進行抽查;制作花露水時,改進技術,降低花露水的酒精濃度。
三是控制出入口??刂瞥鋈肟谥高\用儀器進行乘車檢查。公交縱火犯罪防控應加強對乘客及其攜帶物品的檢查。因公交車??空军c眾多,公交管理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像地鐵、長途汽車站、火車站那樣安裝行李安檢設備,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公交車門上裝配識別能力強的自動安檢系統(tǒng),一旦有人攜危險品上車便發(fā)出刺耳的鳴叫,迅速鎖定潛在的犯罪主體。
(二)提升犯罪風險
提升犯罪風險理論能有效應用于公交縱火犯罪防控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監(jiān)控上。其一,擴大監(jiān)控范圍,即引入有能力的監(jiān)控人。公交車上最得力的監(jiān)控人是乘客自身。因為公交縱火案件基本發(fā)生在早晚高峰時期,這段時期公交系統(tǒng)運作最為繁忙,所以可選擇在這個時段通過車載電視直播全車景象,乘客通過該方式能夠成為監(jiān)控人,查看車廂是否有異常情況。其二,雇員監(jiān)視,指公交車司機作為現(xiàn)場控制者進行監(jiān)視。公交車司機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承擔起監(jiān)視可疑人物的責任。其三,正式監(jiān)視,即除安裝攝像頭外,還可以在車廂或者公交??空军c增加經(jīng)過培訓的安保人員,專職監(jiān)控和營救,發(fā)現(xiàn)可疑人物他們可上前盤問,起到威懾作用。但該項措施投入的人力、物力過多,只能在特殊情況下實施,如重大活動期間,或發(fā)生公交縱火犯罪的一段時間內(nèi)等。
(三)減少犯罪刺激
首先,減緩挫折與壓力。該策略的手段包括:高效的排隊和文明的服務、增設座位、播放舒緩的音樂或使用柔和的燈光等[8]。在公交縱火犯罪防控中,排隊上車、增設候車座位、在車廂內(nèi)播放柔和音樂能平息犯罪主體的情緒。其次,減少外在誘惑。公交縱火犯罪屬于暴力犯罪,因為過多接觸暴力作品會使人對暴力習以為常,所以應對暴力作品進行規(guī)制。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對暴力作品進行分級,嚴禁此類作品的不當傳播。最后,阻止不良模仿。媒體的不恰當報道是導致不良模仿的關鍵,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往往過度曝光犯罪細節(jié),包括犯罪方法、犯罪工具等。此外,有些媒體選擇為犯罪主體發(fā)聲,為犯罪主體的違法行為找借口,認為其行為情有可原,引發(fā)潛在犯罪主體的共鳴。誠然,社會需要不同聲音,但是不能為了嘩眾取寵而放棄底線,可以同情犯罪主體,絕不能認可其犯罪行為。所以應適當規(guī)范媒體報道,尤其要刪除有關犯罪方法的詳細描述。
(四)消除犯罪借口
失意是公交縱火犯罪主體實施報復社會的原因之一,弱勢地位、遭受不公平對待或別人實施類似的行為不是行為合理化的借口,也不能成為減少和消除犯罪主體的罪惡感、恥辱感的托詞。消除犯罪借口作為情境預防的重要補充手段,主要是通過外部環(huán)境的熏陶,使?jié)撛诘墓豢v火犯罪主體認識到犯罪行為有違法律、有違道德,從而主動放棄犯罪。如:激發(fā)良知,主要做法是在公交車身、公交??空军c、公交車載電視中描述小人物的成功史或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喚醒潛在犯罪主體的良知,重塑其努力生活的信心;張貼告示,表明某些行為的違法性,如在公交??空军c張貼“禁止攜帶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上車”等警告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情境預防作為一種逐漸成熟的新興犯罪預防模式,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強。因為公交縱火犯罪的目標、行為比較明確,所以將情境預防理論融入公交縱火犯罪的防控體系值得探索和推廣。從控制犯罪條件、犯罪機會出發(fā),以五大核心為原則,綜合運用具體的犯罪預防策略,能有力補充司法預防和社會預防的不足,實現(xiàn)預防的合理化與最佳化,節(jié)約司法資源??傊?,只要運用恰當,情境預防定能取得良好的公交縱火犯罪防控效果。
[1][4]胡永正.論公交系統(tǒng)反恐防暴體系的構建——基于公交車縱火爆炸案件的分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5 (6):13-19.
[2]莊勁,廖萬里.犯罪預防體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國家犯罪情境預防的策略[J].犯罪研究,2005(2):20-26.
[3]楊輝解.個體恐怖犯罪概念辨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40-146.
[5]李璇.個體恐怖犯罪及其對策研究[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5(S1):98-101.
[6]沈曉君,吳波.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預防對策——從挪威“奧斯陸慘案”事件中帶來的警示[J].犯罪研究,2012(1):81-85.
[7]馬健.犯罪情境預防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4:17.
[8]王海濤.試論對犯罪的情境預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條道路[D].北京:北京大學,2005:27.
責任編輯:時娜
On the Situational Prevention of the Crime of Arson on Bus
Wong Li&Qiu Yanting
(Guanghua Law School,Zheng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81,China)
In recent years,terrorist attacks,like arsons on bus,happened frequently.It has threatened the social stability.The crimes of arson on bus have frustrated subjects,optional objects and violent acts while the bus system is often uncontrollable.The causes include the criminals,the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media.If we make good use of the situational prevention of crime,we can change the situation where a crime may happen so as to eliminate the chance and condition for the crime,as well as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and risk for the crime. Then the crimes of arson on bus will hopefully to be reduced and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crime of arson on bus;prevention of crime;situational prevention
D631
A
1009-3192(2016)03-0061-05
2016-04-05
翁里,男,福建福州人,浙江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光華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刑事犯罪學會副會長,浙江警察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移民法學、犯罪偵查學;裘燕婷,浙江嵊州人,浙江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法學、刑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