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君(首都圖書館 北京 100021)
?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辨?zhèn)螌W成就
史麗君(首都圖書館北京100021)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是傳統(tǒng)目錄學的巔峰之作,蘊含了豐富的辨?zhèn)纬晒退枷耄核凇胺怖敝刑岢觥耙灰辉敽恕薄安皇篂E登”的著錄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其辨?zhèn)蔚睦碚摳叨?;通過追查文獻真實作者、考證傳授統(tǒng)緒等多種方法揭示了許多偽書的本來面目;結合偽書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對偽書成因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出大量通例性質(zhì)的致偽原因,如當時印刷術不發(fā)達、戰(zhàn)亂及學派之爭等?!端膸烊珪偰俊返谋?zhèn)螌W成就為后人的辨?zhèn)螌嵺`和學術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提要辨?zhèn)螌W
古籍辨?zhèn)慰勺匪莸较惹貢r期,劉向校書時略具雛形。班固編撰的《漢書·藝文志》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以小注的形式指出某些古籍真?zhèn)渭耙劳星闆r,可見古籍辨?zhèn)巫畛醣愫托澳夸浌ぷ鹘Y合在一起。東晉釋道安編撰的《綜理眾經(jīng)目錄》卷六為“疑經(jīng)錄”,用以專門著錄偽經(jīng),完善了目錄學中的辨?zhèn)嗡枷牒头椒??!端鍟そ?jīng)籍志》更為全面地記述了某些偽書的始末。宋代疑古之風大盛,晁公武編撰的《郡齋讀書志》指出的偽書和有作偽之疑的書達幾十種之多,但此時辨?zhèn)味嗑窒抻诮?jīng)部和子部。明萬歷年間,胡應麟編撰的《四部正訛》將辨?zhèn)蝺?nèi)容擴大到四部,并總結出辨?zhèn)伟朔?,至此辨?zhèn)握姜毩⒊蔀橐婚T專學。明末亡國之痛使清初學者深刻反思明代學術失誤,掀起了重實學的風氣。到乾隆時期,官方接受了考實辨?zhèn)蔚娘L氣并運用于《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的撰寫?!犊偰俊肺樟艘酝夸浱嵋徒忸}辨?zhèn)蔚膬?yōu)秀傳統(tǒng),把辨?zhèn)巫鳛樽珜懱嵋囊豁椫匾獌?nèi)容,同時借鑒當時辨?zhèn)螌谋鎮(zhèn)畏椒ê统晒?,對歷代典籍進行了一次細致的考辨整理。《總目》明確指出的偽書有370部,指出書中有部分偽竄的有66部,提出懷疑的有139部,總計575部[1],其中史部文獻大約有110部書為全偽或部分偽[1]。面對《總目》如此豐富的辨?zhèn)尾牧希P者認為有必要對其辨?zhèn)纬删秃头椒ㄟM行總結,或可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清代考據(jù)學的發(fā)展,進一步挖掘《總目》的學術價值,為現(xiàn)今歷史文獻學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
《總目》卷首二十則“凡例”對其編撰體例做了詳細說明,使《總目》全書綱舉目張?!胺怖钡谑藙t專門針對辨?zhèn)巫隽苏f明,內(nèi)容為“《七略》所著古書,即多依托。班固《漢書·藝文志》注可覆按也。遷流洎于明季,偽妄彌增、魚目混珠,猝難究詰。今一一詳核,并斥而存目,兼辨證其是非。其有本屬偽書,流傳已久,或掇拾殘剩,真贗相摻,歷代詞人已引為故實,未可既為捐棄,則姑錄存而辨別之。大抵灼為原帙者,則題曰某代某人撰。灼為贗造者,則題曰舊本題某代某人撰,其踵誤傳偽如呂本中《春秋傳》舊本稱呂祖謙之類,其例亦同。至于其書雖歷代著錄而實一無可取,如《燕丹子》、陶潛《圣賢群輔錄》之類,經(jīng)圣鑒洞燭其妄者,則亦斥而存目,不使濫登?!盵2]19從這則“凡例”可以看出,《總目》將古籍辨?zhèn)巫鳛樽珜懱嵋闹匾獌?nèi)容慎重處理,其辨?zhèn)蔚幕舅枷牒驮瓌t也蘊含于這則“凡例”之中。
1.1“凡例”說明《總目》僅對“所著古書”進行辨?zhèn)?,即僅指辨?zhèn)螘?,而不包括辨?zhèn)问隆?/p>
分析總結這則“凡例”,可以這樣概括《總目》所從事的辨?zhèn)喂ぷ鳎和ㄟ^考證古籍的作者、成書年代及書中內(nèi)容的附益情況,以鑒別古籍真?zhèn)尾⒐纼r偽書價值。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總目》集中精力對古籍真?zhèn)芜M行細致入微的考辨,突破了以往學者將辨?zhèn)螘捅鎮(zhèn)问禄煜磺宓木窒?,將兩種不同的概念方法區(qū)分清楚。從具體學術實踐來看,《總目》的這種方法操作性強,確保了提要內(nèi)容的科學性和條理性;從理論角度看,這一做法對于明確辨?zhèn)胃拍?、完善文獻學理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2“一一詳核”體現(xiàn)了《總目》對待古籍的慎重態(tài)度和著錄古籍的基本原則
具體而言,“一一詳核”首先體現(xiàn)了《總目》的慎重態(tài)度。面對大量魚目混珠的典籍,《總目》能夠端正態(tài)度。梁啟超所說“宋儒多輕蔑古書,其辨?zhèn)蝿訖C,往往由主觀的一時沖動。清儒多尊重古書,其辨?zhèn)纬绦?,常用客觀的細密檢查”[3]可看作是對《總目》辨?zhèn)蔚那‘斣u價。正是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成為《總目》辨?zhèn)钨|(zhì)量的重要保障。
其次,對歷代已定為偽但確有價值的偽書,《總目》仍然著錄,即“其有本屬偽書,流傳已久,或掇拾殘剩,真贗相摻,歷代詞人已引為故實,未可既為捐棄”[2]19,并且重新判定其學術價值,以供后世學者參考?!犊偰俊凡灰哉?zhèn)螞Q定古籍存廢的態(tài)度卓然可見,其辨?zhèn)斡^念正如張心徵所說 :“辨?zhèn)沃皇乔笃湔嫦啵淠康姆怯麑螘耆珶龤麥?。辨?zhèn)闻c書之取舍問題無關,既不可以真?zhèn)螢閮r值之標準,亦不可以真?zhèn)螢槿∩嶂畼藴?,故不可因其偽而遽刪削之,使后人不得見也?!盵4]在明確偽書成因和成書時代的基礎上重估偽書價值也成為《總目》辨?zhèn)蔚闹匾瓌t?!犊偰俊吩u價偽書,既重視偽書的考據(jù)價值,強調(diào)“以備一說,以廣見聞”,同時也注意到目錄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評價偽書時注重挖掘偽書在學術史上的價值和意義。例如,《總目》評價《大金國志》的價值在于“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則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2]450。又如,《總目》評價《孔子編年》的價值在于:“然由宋迄元、明,集圣跡者,其書日多,亦猥雜日甚。仔所論次,尤為近古。故錄冠傳記之首,以見濫觴所自焉”[2]513,肯定了《孔子編年》成書時代較早,史料價值相對較高的優(yōu)點,同時指出《孔子編年》是宋朝以來集圣人事跡為圣人立傳的濫觴,肯定了這部書在學術史上的價值。
再次,我們也應該看到《總目》著錄偽書并不是毫無原則,而是“一一詳核”,分類處理,對于歷代已有定論而一無可取的偽書“斥而存目,兼辨證其是非”,“不使濫登”,以提醒學者在利用時要謹慎。這種分類處理的方式既保存了大量典籍,也便于后世學者甄別史料。
《總目》在“凡例”中確定的辨?zhèn)卧瓌t非常重要,它明確了《總目》辨?zhèn)蔚姆秶鎮(zhèn)螘?,確定了《總目》著錄偽書的原則——慎重取舍,分類處理?!犊偰俊返谋?zhèn)位顒诱菄@這兩則“凡例”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兩條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總目》辨?zhèn)蔚睦碚摳叨?,說明《總目》辨?zhèn)嗡枷胍呀?jīng)相當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有清一代辨?zhèn)蔚膶W術水平。
《總目》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文獻辨?zhèn)?,或?qū)彾说浼鎸嵶髡撸蚺忻髁说浼畟握`內(nèi)容,對后人采擇文獻提供了重要參考。具體而言,《總目》采用的辨?zhèn)畏椒ㄖ饕幸韵聨追N。
2.1追溯文獻真實作者,明確辨析古籍因作者偽誤而造成的偽書。
作者不清或誤題的偽書成因多種多樣:先秦學者往往不自著書,其著作多為后學結集,且歷代附益,造成作者不清;校勘不精也會導致誤題作者;甚至有人故意造偽,托名他人,造成作者不明。《總目》采用多種方法追溯真實作者,明辨是非,澄清偽書情況。
(1)利用古籍序文明辨作者是《總目》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古籍序文的內(nèi)容通常涉及成書背景、作者生平、版刻源流及編撰義例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辨?zhèn)尉€索。例如,《平宋錄》舊題杭州路司獄燕山平慶安撰,“前有大德甲辰鄧、方回、周明三序”,“此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以為劉敏中作。今案周明序,稱平慶安請于行省,奏加巴顏封謚,建祠于武學故基,武成王廟之東,且鋟梓王行實行于世。后又有大德八年甲戌月,燕山平慶安開版印造《平宋錄》一行。俱不言新著此書。是此書實劉敏中所撰,慶安特梓刻以傳?!盵2]466這則提要充分利用了序言內(nèi)容,肯定真實作者為劉敏中,而非平慶安,指出由于刊刻者和著書者不同而導致了作者不明,指出了偽書形成的原因。又如,《孔子編年》一書,舊本題宋胡舜陟撰,《總目》辨析曰:“考書首有紹興八年舜陟序,乃自靜江罷歸之日,命其子仔所撰,非舜陟自作也。”[2]513《孔子編年》的序言中明確寫明成書背景和作者情況:此書非胡舜陟自撰,而是其子胡仔所作。
(2)《總目》能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來追溯真實作者。《班馬異同》的作者歷來頗有爭議,或題宋倪思,或題劉辰翁?!犊偰俊防脷v代書目辨?zhèn)纬晒急嬖弧皸钍科姘显弧栋囫R異同》三十五卷,相傳作于須溪。觀其評泊批點,臻極精妙,信非須溪不能。而《文獻通考》載為倪思所撰,豈作于倪而評泊出于須溪耶。’其語亦兩持不決。案《通考》之載是書,實據(jù)《直齋書錄解題》,使果出于辰翁,則陳振孫時何得先為著錄。是固可不辨而明矣?!盵2]401《總目》充分利用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綜理眾說,采各家之長,最后抓住劉辰翁出生頗晚于陳振孫的突破口,指出“使果出于辰翁,則陳振孫時何得先為著錄”[2]401,糾謬批駁,得出確切的辨?zhèn)谓Y論,澄清了《班馬異同》的作者。
(3)《總目》還善于從作者的傳記中尋找材料,從反面證明某書非某人所作,指明此書為偽書。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有時無法直接確定古籍的真實作者,但通過反證法,可以斷定某書是偽書。《草莽私乘》舊本題明陶宗儀編。《總目》在此書提要中寫道,“孫作《滄螺集》載有宗儀小傳,紀所作書目有《說郛》一百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輟耕錄》三十卷。無此書名,疑好事者依托也。”[2]548《總目》考察陶宗儀的傳記,并沒有記載陶氏曾著《草莽私乘》一書,從反面證明此書不出自陶氏之手,系為偽作。由于時代和學術水平的限制,可能一時無法追溯到真正作者,但是《總目》利用現(xiàn)有材料,懷疑已有結論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有破才有立,正是這種“破”的過程指明了作者有誤,啟發(fā)了后繼學者去追溯真實作者。
2.2追本溯源,從傳授統(tǒng)緒上辨?zhèn)?,判明后人偽托之書?/p>
《總目》繼承并充分利用了胡應麟“核之群志以觀其緒”[5]的方法,重視從典籍流傳統(tǒng)緒上來開展文獻辨?zhèn)巍@?,《訂正史記真本凡例》舊本題宋洪遵撰,“考諸家目錄,皆不載遵有此書。諸家言史學者,如《漢書刊誤》《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誤》俱表表于世。自宋以來,亦從無引及此本者?!盵2]416這則提要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縱向考察,從流傳統(tǒng)緒上探尋古籍出處。這則提要指出,歷代書目未曾記載《訂正史記真本凡例》,并且自宋代以來從無人征引此書的內(nèi)容,由此得出此書為偽書,梁啟超關于“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xiàn)者,十有九皆偽”[6]的論斷便是對這則提要的最佳說明。又如,《逸周書》舊本題名為《汲冢周書》,可見《逸周書》來源于汲冢之說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是《總目》寫道:“《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皙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俱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后序》,載汲冢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冢也”[2]445,由此判斷《逸周書》并非源于汲冢,題為《汲冢周書》不妥,這一方法即后來梁啟超所總結之“從書的來歷曖昧不明而定其偽”[7]48的方法。
2.3通覽古籍內(nèi)容,于細微處著眼,從字里行間判定古籍真?zhèn)巍?/p>
任何高明的作偽者都無法完全掩飾其作品字句間的疏忽訛誤,透過這些細節(jié)可判定古籍的真?zhèn)?,并估其成書時代。正如梁啟超所述,“作偽的人常常不知不覺地漏出其偽跡于字句之間,我們從此等小處著眼,常有重大的發(fā)現(xiàn),其年代錯題者也可從這些地方考出?!盵7]49
(1)比較作者生活時代和古籍記述內(nèi)容起止時間,可以明確古籍內(nèi)容的附益情況并判定古籍真?zhèn)?。例如,司馬遷作《史記》沒有疑義,但是《史記》在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內(nèi)容有所增益,“周密《齊東野語》摘《司馬相如傳》贊中有‘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之語。又摘《公孫宏傳》中有‘平帝元始中詔賜宏子孫爵’語。焦《筆乘》摘《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語。皆非遷所及見”[2]397?!犊偰俊肺樟饲叭擞么朔N方法辨?zhèn)蔚难芯砍晒赋隽恕妒酚洝分邪l(fā)生于司馬遷身后的內(nèi)容,毫無疑問,這部分內(nèi)容便是后人增益,非遷原文。又如,《宗圣志》舊本題明代呂兆祥撰,“書成于崇禎中,而《世家志》述其譜系,乃載及國朝康熙中事。《恩典志》內(nèi)亦載及順治初年,不知何人所增。蓋非盡兆祥之舊矣。”[2]533這段論述證明了《宗圣志》部分偽,書中有許多內(nèi)容非呂兆祥所能見,為后人增益,后世學者在利用《宗圣志》時以呂兆祥生活時代為限,就可以明辨典籍內(nèi)容是否由呂兆祥撰寫。
(2)如果古籍內(nèi)容存在大量常識性錯誤,《總目》會懷疑古籍的真實程度。例如,《南遷錄》舊題金通直郎、秘書省著作郎、騎都尉張師顏撰,“紀金愛王大辨叛據(jù)五國城及元兵圍燕、貞佑遷都汴京之事?!盵2]473《總目》在考察其具體內(nèi)容之后指出《南遷錄》中記載的世系“與史較,多一代,尤不可信”[2]473,隨后又指出書中另外幾處硬傷,“至《金史》鄭王允蹈誅死絕后,不聞有愛王大辨其人。所稱天統(tǒng)、興慶等號,《金史》亦無此紀年”[2]473。此書原題金人張師顏撰,但是書中對金朝世系和諸王年號的錯誤記載使人懷疑此書的真實性,“舛錯謬妄不可勝舉”,《總目》“斷其偽”。
(3)《總目》認識到避諱的特點并運用于辨?zhèn)?。例如,《元?jīng)》提要寫道,“唐神堯諱淵,其祖景皇諱虎,故《晉書》戴淵、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于傳稱戴若思、石季龍宜也。《元經(jīng)》作于隋世大業(yè)四年,亦書曰若思何哉。今考是書,《晉成帝咸和八年》書‘張公庭為鎮(zhèn)西大將軍’,《康帝建元元年》書‘石虎侵張駿’。公庭即駿之字,猶可曰書名書字,例本互通。至于《康寧三年》書‘神虎門’為‘神獸門’,則顯襲《晉書》,更無所置辨矣。且于《周大定元年》直書‘楊堅輔政’。通生隋世,雖妄以圣人自居,亦何敢于悖亂如是哉。”[2]419這則提要抓住《元經(jīng)》避諱的特點,指出了其避諱方法在隋朝不可能出現(xiàn),否定了《元經(jīng)》作于隋的觀點?!犊偰俊愤@則辨?zhèn)纬浞掷昧吮苤M的特點,被梁啟超作為經(jīng)典例證收入了《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贰?/p>
(4)通過追尋史料來源判定典籍真?zhèn)?。歷代偽書中,許多是后人抄襲前人著作而成,有些是好事者將前人著作中同類題材抄襲聚斂而成新書,有的是部分抄襲前人作品而偽托當世之人作品?!犊偰俊吠ㄟ^考察典籍內(nèi)容,發(fā)現(xiàn)了很多此類偽書。例如,《晉史乘》《楚杌》“皆摭《左傳》、《國語》、《說苑》、《新序》及諸子書匯而次之,其偽不待辨”[2]589?!稄埌畈侣浴放f本題宋王稱撰,提要提到“核其文,即《東都事略·僭偽傳》也。摘其一卷,別立名目,又改王為王稱,可謂愈偽愈拙”[2]577。這種辨?zhèn)畏椒ń⒃趯偶男?焙驼砘A之上?!犊偰俊氛浅浞职l(fā)揮了館臣對古籍內(nèi)容了如指掌的優(yōu)勢,在辨?zhèn)螘r利用??钡某晒?,使其辨?zhèn)握摀?jù)充分,說服力強。
(5)通覽古籍內(nèi)容并通過判斷古籍體例前后是否一致來判斷古籍或內(nèi)容附益真?zhèn)问恰犊偰俊繁鎮(zhèn)蔚闹匾椒ā@?,《史記》提要中寫道:“王?《白田雜著》亦謂《史記》止紀年而無歲名,今《十二諸侯年表》上列一行載庚申、甲子等字,乃后人所增。”[2]398這就是通過對《史記》年表編撰體例的考察來辨別《史記》內(nèi)容的增益狀況?!妒T侯年表》的體例是不標歲名,而今本《史記》中《十二諸侯年表》與原本體例不合,這就說明這部分內(nèi)容非遷原作。又如,《十六國春秋》舊本題魏崔鴻撰,“《魏書》載鴻子子元奏稱刊著越、燕、秦、夏、梁、蜀遺載,為之贊序。而此本無贊序”[2]584,這里同樣指出了《十六國春秋》與崔鴻原作體例不同,指出此時流傳的版本并非崔鴻原書,實則明屠喬孫、項琳之偽本。胡應麟的“辨?zhèn)伟朔ā薄⒘簡⒊凇吨袊鴼v史研究法》中提出的辨?zhèn)?2條公例及在《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分刑岢龅?2條辨?zhèn)卫己鲆暳藫?jù)體例辨?zhèn)蔚姆椒?。這種方法的運用與四庫館的輯佚有很大關系。館臣利用《永樂大典》進行輯佚,必須首先搞清古籍體例。受此影響,館臣在撰寫《總目》時會自覺關注古籍體例,并從體例方面來考辨古籍內(nèi)容附益和古籍真?zhèn)危@是《總目》辨?zhèn)蔚囊粋€特色。
《總目》結合偽書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對偽書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出大量通例性質(zhì)的致偽原因,尤其對宋明時期偽書成因分析透徹,為后人辨?zhèn)螌嵺`和學術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3.1對“無意致偽”的分析
古籍經(jīng)常產(chǎn)生無意致偽的現(xiàn)象。例如,《史記》在流傳過程中,內(nèi)容時常發(fā)生細微變化,正像《總目》所說“非惟有所散佚,且皆有所竄易”,但是由于“年祀綿邈,今亦不得而考矣”[2]398。這種偽誤由于印刷術不發(fā)達等客觀原因造成,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因輾轉(zhuǎn)傳抄而產(chǎn)生的典籍內(nèi)容部分偽誤的情況,《總目》經(jīng)常在提要中進行特別說明。另外一種無意致偽的情況是誤題作者,如《靖炎兩朝見聞錄》舊題陳東撰,《總目》指出此書記載了大量陳東身后之事,斷非陳東所作,隨后《總目》便推求誤題作者原因,“蓋傳本闕撰人,后人不考,誤題為東也”[2]470,指出是后人未曾對此書進行嚴謹考證而造成了誤題。
3.2對“有意造偽”的分析
有意造偽的情況較為復雜,這是因為造偽者動機各不相同,造偽手段五花八門,給辨?zhèn)螏砗艽蟮睦щy?!犊偰俊飞钊敕治鲈靷握邉訖C,提醒后世學者對偽書提高警惕。例如,《總目》在《南渡錄》《窮憤錄》的提要中寫道,“此必南北宋間亂臣賊子不得志于君父者,造此以泄憤怨,斷乎非實錄也”[2]471,指明此書為泄憤而偽作;《御侮錄》中提到“知為鄰國傳聞,不盡實錄也”[2]471,指出戰(zhàn)亂分裂時期,各國并立相爭,這種狀況體現(xiàn)在典籍之中便是交戰(zhàn)國以筆墨互相攻擊,捏造事實攻擊敵人,因此敵國之言不盡可信?!犊偰俊吩诳疾旃偶?zhèn)螘r,充分考慮古籍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總結出戰(zhàn)亂時期的特點,對造偽者心態(tài)的分析切中要害,故能得出有普遍意義的結論,為后世學者辨?zhèn)翁峁┝藚⒖肌?/p>
3.3對宋明時期偽書產(chǎn)生和增多原因的分析
《總目》總結典籍發(fā)展情況時論:“考私家記載,惟宋明二代為多。蓋宋明人皆好議論,議論異則門戶分,門戶分則朋黨立,朋黨立則恩怨結。恩怨既結,得志則排擠于朝廷,不得志則以筆墨相報復。其中是非顛倒,頗亦熒聽?!盵2]397這里強調(diào)了學風對典籍編撰的影響,由于宋明時期學風空疏,學派之間相爭結怨,官員之間互相攻詰,造成典籍記載多有失實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誣善”的偽書。《總目》對宋明學風的批判切中時弊,并指出這也是宋明時偽書增多的原因。但是此時的偽書不僅是由學風造成的,還有其社會原因,這一點《總目》多次著重加以總結。宋明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雕版印刷普及,私人藏書長足發(fā)展,書賈為牟取暴利,迎合士人藏書需要,制造了大量偽書?!犊偰俊芬矊@些偽書的成因作了說明,如《訂正史記真本凡例》“為明季妄人托名偽撰,殆無疑意”[2]416;《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蓋亦當時麻沙坊本,因燾有《續(xù)通鑒長編》,托其名以售欺也”[2]432;《靖康蒙塵錄》“蓋坊賈改易其名以欺世者”[2]469;《明倭寇始末》為“書賈鈔出,以貽收藏之家者也”[2]490,等等,指明這些偽書皆是書賈為牟利而托名偽造。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總目》是古籍辨?zhèn)蔚牡浞吨?,其貢獻不僅在于辨明了大量的偽書,為古籍整理提供了生動的辨?zhèn)螌嵗?,更在于其發(fā)明多種辨?zhèn)畏椒ú⑸朴谶\用,為后人辨?zhèn)沃该髁寺窂??!豆艜鎮(zhèn)渭捌淠甏分性S多辨?zhèn)螌嵗∽杂凇犊偰俊?,可見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芬粫袆?chuàng)建的理論體系,在《總目》中已見雛形,《總目》對辨?zhèn)螌W發(fā)展的貢獻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
[1]杜澤遜. 《四庫提要》辨?zhèn)畏椒ㄌ轿J]. 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六輯, 1995(1):48-55.
[3]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914.
[4]張心徵. 偽書通考[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7.
[5]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322.
[6]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M].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102.
[7]梁啟超. 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鶾M]. 北京:中華書局, 1955:48.
Discussion on Discrimination Achievement of Si Ku Quan Shu Zong Mu
[Abstract]Si Ku Quan Shu Zong Mu is the peak of traditional bibliography. It contains abundant discrimin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oughts. Description principle such as checking books one by one, no-abusive registered, reflects the theory altitude of discrimination. It reveals essense of fake books by tracking real writer of books, studying imparting system and such methods. General reasons of fake books are conclused by deep analysis on origin of fake books with the time background. For exemple, the printing technique is not developed, the war and the school dispute, and so on.Discrimination achievements of Si Ku Quan Shu Zong Mu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discrimination practice and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Key words]Si Ku Quan Shu Zong Mu; Abstract of history sector;Discrimination
[中圖分類號]G256.2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史麗君 女,現(xiàn)工作于首都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
[ 收稿日期:2016-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