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蔣立周
今人憂天勝杞人
文丨蔣立周
成語“杞人憂天”的全句是“杞人無事憂天傾”。“杞人憂天”的必備條件是:一是無所事事,腦殼不愿閑著;二是所憂無根無據;三是過于執(zhí)著,無法解脫;四是看似聰明,實則庸人。其實,杞人所憂的天塌地崩并非憑空想象:大雨滂沱,幾日不止,洪水漫地,老百姓不就罵“老天你塌了嗎?”地震發(fā)生,山崩地陷更多。杞人只是過分夸大罷了??梢?,“杞人憂天”的核心是過度擔憂,不可救藥。
詩仙李白亦遭如此嘲笑。他的《梁甫吟》詩云:“白日不照吾今誠,杞國無事憂天傾?!闭f皇上不體察他對國家一片丹心,反笑他杞人憂天。李白既非庸人,更非無所事事,他要醉酒,要醞釀激情,“斗酒詩百篇”;他想當好官,為國家出力,一片丹心;他跟奸賊斗,以詩刺惡,給皇帝進言;他沒憑空想象,奸臣當道,生活荒淫,昏官遍地,內亂將起,果真后來“安史之亂”。皇帝老倌還是笑他杞人憂天,狗咬耗子。不過,嘲笑歸嘲笑,詩仙直到42歲,還是應召入京,當上供奉翰林,做玄宗的文學侍從。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則沒那么幸運,他忠肝赤膽,憂國憂民,國王并不買賬,結果忿然投江,葬身魚腹,結局遠不如那位憂天杞人。莫非也是過度擔心?
本來,歷史走到今天,文化知識極大豐富,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人們眼界空前開闊,思維空前活躍,死心眼變活了。哪知今人依然故我,似杞人者有增無減。有人咳嗽發(fā)燒,服藥無效,很像肺癌癥狀,可又不敢檢查,生怕成真。于是,腳不邁,門不出,稍有空閑,憂心癌癥,或者翻書,或者上網,查找病因,發(fā)覺越來越像,心理壓力益重,病情加深。由站轉臥,一臥不起,不得已去醫(yī)院一查,哪有癌癥?頓時樂翻了天,病不見啦。有的沒去檢查,身強力壯,一查,疑有病灶,馬上倒下。是真是假?是輕是重?能否穩(wěn)???可否治愈?還沒復查確認,弄個明白,立馬纏上癌癥恐懼,惶惶不可終日,很快西赴瑤池,比杞人“身亡所寄”,大有過之。
人生一世,生老病死,逆境相伴,災難緊隨,憂心乃人之常情,生活中常事。擔憂乃生命必需,強大動力。但是,擔憂不是唯一,更非目的。只顧憂心,不管必要,實在不必。像杞人那樣,夸大危險,過度憂心,不吃不睡,實是患病,憂郁癥醫(yī)生不一定歡迎你。只能積極行動,采取措施,化解危難,變憂為喜,如同住在地震活躍帶的人,只有加強預防和監(jiān)測,而不是惶惶不可終日,等死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