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波 (臺州市黃巖區(qū)新前中學,浙江臺州 318020)
優(yōu)化自主討論 提升教學效度
羅安波 (臺州市黃巖區(qū)新前中學,浙江臺州 318020)
小組合作討論已廣泛應用于歷史與社會課堂,但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存在投入與產出不對等,甚至效益低下的傾向。優(yōu)化自主討論的教學方法有:據(jù)“標”梳理,甄選討論內容;著眼有效,引導自主提問;緊扣目標,整合討論問題;呈現(xiàn)思維,夯實討論過程;巧用追問,深化討論成果。自主討論不僅能落實和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效度。
問題;自主討論;教學效度
自主討論是指在教師的導引下,學生自選問題,并就這些問題進行質問、釋疑、探討、交流,以解決問題或生成新問題的學習行為,也指一種學習方法。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自主為導向,以合作為基礎,以探究為手段,以發(fā)展為主旨。[1]本文擬結合《歷史與社會》教學,就如何“優(yōu)化自主討論,提升教學效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自主討論。自主討論活動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匹配有較高要求。對討論主題的選取,首先需要考慮是否有適合開展討論的學習內容,其次要保證開展討論活動所指向的學習目標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
那么,什么樣的內容適合自主討論呢?筆者根據(jù)課程標準中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分類(見表1)。
表1
事實類內容和價值類內容不宜開展自主討論,因為事實類內容是客觀的事實,它用不著討論;價值類內容往往有很強的導向性,不宜拿來討論。概念原理類內容和方法程序類內容較適合自主討論,因為概念原理類內容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清晰的認識,加深理解,并產生新的問題或困惑;方法程序類內容本身就需要開展討論和合作來學習領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卑l(fā)展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滿足于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和現(xiàn)成的結論與解釋。歷史與社會的自主討論要“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歷史與社會教科書等相關學習內容中,或日常生活經歷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而要順利并出彩地開展自主討論,關鍵有二:一是允許學生自由提問;二是引導學生提出有效問題。所謂有效問題,是指既能緊扣學習目標,又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問題。
要突破這兩個關鍵點,不僅需要教師能及時鼓勵學生自由提問,更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合理的歸納、分類、示范、引導和評價。
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區(qū)別真命題和假命題。假命題是本身有誤,或者是沒有辦法解答的,如我國山脈占國土面積是百分之幾。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區(qū)分與學習目標關聯(lián)度不密切的“遠離學習目標的問題”和切中或圍繞學習目標的“緊扣學習目標的問題”。例如,在“復雜多樣的地形”一課,學生提出“如何判斷島嶼的地形”當屬“遠離學習目標的問題”,如果在學習“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一課時,該問題屬“緊扣學習目標的問題”。
再次,在“緊扣學習目標的問題”中,要鼓勵學生少提記憶性問題,多提解釋性、分析性、評價性的高認知水平問題。記憶性問題一般指直接將書本上的一個內容鏤空來提問,如“平原的海拔一般在幾米以下?”解釋性問題一般指對課本描述的現(xiàn)象或原理的闡釋,如“為什么居住在平原的人居多?”“我國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季風?”分析性問題指要求運用概念原理演繹推論出結論的問題,如“我們中國的地形有什么優(yōu)勢?”評價性問題指運用所學知識對事物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作出價值判斷,如“季風對我國是有利還是有害?”
以上三點應當貫穿于整個引導和評價過程中,以逐漸減少學生提出的假命題和遠離學習目標的問題,幫助學生多提解釋性、分析性、評價性的高認知水平問題。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是難以一一進行討論并解決的。所以,在討論活動深入開展前,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合理的篩選和整合,直接關系到自主討論的效率。具體篩選和整合要把握以下原則:一是重難點優(yōu)先原則。每節(jié)課學習目標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往往是值得討論的,重難點問題討論清楚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二是梳理整合原則。各組員提出的問題有些可能是重復的,有些可能是類似的,有些可能僅是切口大小的區(qū)別,組員在梳理時,要緊扣學習目標,利用歸納和演繹等方法加以整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問題的目標指向是否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三是教師適時參與原則。學生難以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及時參與提問,這樣既能彌補缺乏有效問題的不足,又能對學生以后的提問起到示范作用。
例如,在“認識寶島臺灣”一課的自主討論活動中,某一小組的6位組員分別提出了以下問題。
生1:為什么臺灣人口和城市這樣分布?為什么稱之為寶島?
生2:臺灣為什么具有那么多資源(旅游、物產)?
生3:臺灣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里?
生4:臺灣島的氣候溫暖濕潤,為什么不以畜牧業(yè)為主?臺灣的臺東地區(qū)阿美人為什么會在收獲期穿上傳統(tǒng)服裝,不在平時穿?
生5:臺灣哪個城市人口最密集?
生6:臺灣有哪些少數(shù)民族?
該小組在討論過程中,大家認為:生3、生5、生6提出的問題在教材上有答案,因而已經解決;生2、生4提出的問題遠離學習目標,雖值得探究,但不宜在課堂中討論;生1提出的問題不僅有探究的意義,且緊扣本課學習目標。最后,該組將“為什么臺灣人口和城市這樣分布?為什么稱之為寶島?”這兩個問題提交全班進行討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如果沒有主體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所內化的。甚至有人說:“自主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采取各種調控措施使自己的學習達到最優(yōu)化的過程?!币虼?,在自主討論中,教師不是傳授者,而是促成者和合作者。在討論交流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簡明扼要地亮出觀點或結論的同時,也要呈現(xiàn)該觀點或結論得出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海拔最高的牧區(qū)”一課自主討論中,圍繞“牧民的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之間的關系”這一主題,其中一組的問題是“他們的衣服藏袍,是為了適應當?shù)厥裁礃拥淖匀画h(huán)境?”自主討論實錄如下。
生1:為了適應當?shù)貢円箿夭畲蟮奶攸c。
生2:你為什么說晝夜溫差大?理由是什么?
生3:我認為是適應高寒和低氣壓的特點。
生1:氣壓高低好象與穿衣服無關吧!
生4:如果適應高寒的環(huán)境,那衣服不但要厚,而且要捂得嚴嚴實實的,可他們有時候要脫掉的呀!
生5:藏袍早晚穿上是為了保暖,如圖6-87將藏袍只穿左袖或干脆脫下兩只袖子束于腰間,可能是中午天熱,這些說明當?shù)卦缤須鉁氐停形鐨鉁馗?,所以得出“晝夜溫差大”的結論。
在這組討論過程中,生1、生2、生3、生4對自主討論的問題存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雖然生5給出了一個較合理的答案,但其他4位學生能理解嗎?這是值得懷疑的。所以教師在各小組展示交流后,抽幾分鐘時間進行小組間的成果督查顯得頗為必要。督查內容可以是討論過程中暴露出的易錯點和混淆點,以及沒有突破的重難點。抽查的對象重點是學習較為薄弱的學生。督查的方式可以靈活,如讓這些學生在全體同學面前闡述結論并剖析思維過程,其他組員補充、質疑、點評。督查的功效在于:一是對小組討論的查漏補缺;二是對小組自主討論的展示和點評。
葉圣陶曾說過:“凡為教者必期于不須教,教師所務唯在啟發(fā)導引,使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能通解,執(zhí)筆而能合度。”科學有效的導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主動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自主討論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一是交流的結論與問題不對應;二是學生知道結論,但不會闡釋;三是交流的結論不全面;四是交流時游離在正確結論的邊緣;五是交流質疑中生成了新問題。此時,需要教師面對不同情況,巧妙追問,適時“點撥”,以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追問的方式有很多,筆者簡要歸納有:一是順向式追問,即順著學生思維追問,發(fā)現(xiàn)其思考的不足或錯誤后再次發(fā)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二是逆向式追問,即逆著學生思維或知識發(fā)生過程追問,對學生已作出的正確回答給予肯定性評價后,反過來問理由,是對思考和理解過程的追問。三是順勢遷移型追問,即學生研討過基本問題后,順勢拋出新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更全面的解讀,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四是分解式型追問,就是將一個大而難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例如“認識寶島臺灣”一課,在討論“臺灣為什么叫‘寶島’”時,課堂實錄如下。
生1:因為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好,所以叫寶島。
生2:臺灣具有很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而且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所以叫寶島。
師:有補充的嗎?
生3:……
師: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歸納,剛才討論到臺灣的位置怎么樣?
生2:戰(zhàn)略位置很重要。
師:剛才同學提到臺灣有好多東西出產,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歸納?
生4:物產豐饒。
師:第5組的同學一語中的,太有才了,那么,物產和資源等同嗎?
生5: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生6:石油、鐵、銅、金、硫等應該是資源,而不是物產。
師:那我們用什么語言來歸納?
生6:資源豐富。
師:我們綜合以上各方面,如何小結稱其為“寶島”的原因。
生6:位置重要,物產豐饒,資源豐富。
[1]牛學文.“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初中歷史與社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