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月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哈爾濱 150080)
?
論“無為而治”的當代價值
李秋月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哈爾濱 150080)
[摘要]“無為而治”最早出現(xiàn)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先秦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道德經》中的內容,成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當時國家正處于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大量的治世方針紛紛涌現(xiàn)出來,“無為而治”便是其中之一?!盁o為而治”在提出之初,各家對其褒貶不一,雖有些思想家認為老子的思想過于消極,不適合當時的戰(zhàn)亂時代,但依舊有部分統(tǒng)治者對其觀點表示認同。事實上,“無為而治”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僅是古代帝王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可以延用至今的治國理念。時至今日,老子的“無為而治”仍具有其深遠的影響,無論從倫理角度,還是從社會和諧、國家發(fā)展的角度,都具有獨特的價值。老子的“無為而治”描述了各司其職、合理分工的治理模式,體現(xiàn)了節(jié)制欲望、各守本分的思想境界,規(guī)定了遵循自然、適當勞作的生活態(tài)度?!盁o為而治”在當代的價值可謂無處不顯現(xiàn),上至國家的治理、環(huán)境的改善,下到企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家庭的幸福和睦均離不開“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無為而治;老子;價值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城濮之戰(zhàn)”“三家分晉”“長平之戰(zhàn)”等等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從未間斷,各諸侯國間長期的爭霸戰(zhàn)爭使得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為了拯救社會,一大批愛國志士提出各種不同的治世之方,其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就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對“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分析,做出客觀的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政府、企業(yè)和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無為而治”的含義
什么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根本思想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流派的思想大家也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對于“無為而治”的最早提出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來說,“無為而治”是與“道”分不開的,“無為”實際上是對“道法自然”哲學的一個延伸,是因循道理,是順從天志?!兜赖陆洝芬浴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篇,提出了老子的形而上的觀點。在老子那里“道”是永恒的,是無法被言說的,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那個永恒了,而“道”這個名稱也不過是他用來暫代的一種方式,而非真正的永恒?!兜赖陆洝返谌苏峦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闡述了沒有目的的才是上等的、符合“道”的宗旨的,否則就是含有功利色彩的、下等的。第四十二章繼而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幾句話可以直接理解為:“大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物種,物種生萬物”[1],雖說“道”生萬物,但表達的卻是一個無意志的、更無目的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這也正是“無為”最早的前身?!兜赖陆洝返谖迨哒轮懈M一步提出:“故圣人云,我無為、民自化,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欲、民自樸。”如果前面的“無為而治”還只是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那么這里就依稀可見其獨特的內涵了?!盁o為而治”的確是給古代帝王提供的統(tǒng)治思想,但卻要統(tǒng)治者少一些欲望,少一點作為,最好做到“我”無為,“我”無事,“我”無欲,當?shù)弁踝龅饺绱藷o為、無事、無欲時民則自化、自富、自樸,這也正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獨到之處。
二、“無為而治”的原本意義及在儒家的發(fā)展
“無為而治”思想產生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誕生注定了它的歷史價值是不容被忽視的。在國家烽火連天、民眾備受疾苦的時候,“無為而治”顯得如此突兀,卻又擲地有聲的拋在那里,它的原本意義何在呢?其實“無為”就是“無所作為”,不為所欲為,從而順應自然變化,讓天下得到治理。過分的掠奪戰(zhàn)爭、攻城略地都是因為過多的作為所導致,單“長平之戰(zhàn)”一戰(zhàn),秦國軍隊前后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戰(zhàn)爭之慘烈不言而喻。所以針對在當時的混亂情況來說,作為一種統(tǒng)治思想,“無為”就是“大為”,是對百姓有利的。雖然有人認為“無為而治”這種思想過于消極,但是在當時確實得到了很多統(tǒng)治者的認同。只是認同容易、做到卻難,“無為”是要求統(tǒng)治者盡可能的放下欲望和貪婪,做到守柔、不爭。在朝代更迭頻繁、江山轉瞬易主的時代,“無為而治”也并非靈丹妙藥,對統(tǒng)治者來說未必能真的“起死回春”。然而響應了“無為而治”號召的諸侯國,至少殺戮會比其他國家少了很多。所以在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原本意義確實是不可忽視的。
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被一直繼承、發(fā)揚、運用至今,但過程中卻有了部分改變和些許發(fā)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無為而治”思想。主張“為政以德”的孔子是想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而后天下大治,并認為仁政的典范當屬舜,“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聞名的董仲舒對孔子的“無為而治”是較為認同的。董仲舒提出“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才是最為上等的政治境界,在他看來,作為大綱要旨的“道德、人倫、教化、政治、文義、習俗”等是永遠不能被更改替換的,“功出于臣,名歸于君”[2],以此來論證他堅持的君主地位不可動搖的理念。此外,董仲舒倡導的是君明臣賢、心堅體順,還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并強調君為“國之本”“國之元”“國之證”,所以君主的言行極為重要,更要謹慎,尤其要任賢能、辨忠奸,使臣子都能為其盡全責。董仲舒用“寂寞無為”作為自己對“無為而治”的具體闡釋,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無為而治”在當代的意義及價值
相對于古代來說,“無為而治”在當代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的。大到國家的治理、環(huán)境的改善,小到每個家庭、企業(yè)的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處處離不開“無為而治”思想的哲學反思。
(一)“無為而治”在家庭、企業(yè)中的價值體現(xiàn)
在家庭生活中,“無為而治”體現(xiàn)的價值正如同《道德經》中“小國寡民”所表述的情景一樣,就是各司其職才能和睦相處。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曾提到,“小國寡民”是老子用來處理統(tǒng)治者和百姓關系的政治思想[3]。在當今社會,國本由各個小家組成,只有家家都幸福美滿了,國才能繁榮昌盛。而家的幸福安康就要家庭每個成員各司其職,例如丈夫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妻子照顧一家老小衣食起居,孩子刻苦讀書,老人安度晚年,這樣的家不會不幸福,不會不美滿;相反如果男人不賺錢游手好閑,女人不顧家向往花花世界,孩子不學習吊兒郎當,老人又如何能幸福安康?家又何以為家?家不成家,國如何成國?所以“無為而治”體現(xiàn)在家庭中就是節(jié)制欲望,各司其職,各守本分。
在企業(yè)中,“無為而治”是被廣泛應用的,因為它確實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管理思想。相對于家庭來說,企業(yè)是一個大“家”;而相對于國家來說,企業(yè)又是一個小“國”,因為它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大家雖同樣聚在一起卻是分工不同,同樣需要各司其事,各安本分,才能相互輔佐,共成大事。閆秀敏曾注《道家管理哲學》一書,詳述上下級的協(xié)作關系,并將“無為而治”作為一種運作手段。閆秀敏這樣描述道,“無為而治在整體上追求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自主體而言,由于每個人都根源于道,所以在道由一而多的生成過程中,表現(xiàn)雖多種多樣,但就其本源而言,就其秉承于道的本性而言,他們在根本上并不存在上下貴賤之不平等性。道家的無為而治凸顯了一種協(xié)作意識,尤其是上下級之間的協(xié)作追求”[4]。“無為而治”從因循自然的角度來說,既是對企業(yè)員工自然人性的遵循,又是對具體工作事務規(guī)律的遵循。莊子說:“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盵5]同樣是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管理者可以示人以“無為”,通過員工的有所作為而作用于具體事務,上級知人善用,下級各司其職?!耙蜓匀粚嵸|上就是一個上級無為而下級有為的協(xié)作過程”[4],這也正符合老子的那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此處“富”亦非單指富足,更是豐富多彩、知道如何作為之意。
(二)“無為而治”在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中的價值體現(xiàn)
“無為而治”作為老子政治哲學的一種觀點,從被提出開始,就是服務于古代帝王的一種統(tǒng)治方針?!盁o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科學的作為,是積極的作為,是合理的作為。老子提出的“無為之治”,其實是有針對性地反駁當時社會的“有為之治”。老子認為正是君主的“有為”才會掀起戰(zhàn)爭,大肆殺戮,導致百姓怨聲載道;如果統(tǒng)治者寡欲、無求,就不會有侵略,不會有戰(zhàn)爭,社會就可以安定和諧。
時至今日,社會的安定和諧仍是我國堅持完善的重要方向和目標。尤其是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作為重要目標被明確提出,而十六屆四中全會也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首先被定義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要知道單靠法治是不足以治國的,縱觀許多西方國家,法律何等細致健全,但恐怖事件從未間斷,就是因為其未實行真正的民主。民主就是遵循人的自然屬性,在把握和遵循人之才智、人之心性、人之情欲的基礎上,對人民引之導之、化之用之,公平正義也正是民主的具體體現(xiàn)。和諧社會的另幾項特征,包括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等,則是針對個人和家庭來說的。正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每一個小家都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社會自然安定有序、和諧發(fā)展。而同樣社會和諧也會造福于每個家庭,相輔相成、彼此受益。
(三)“無為而治”在環(huán)境治理中的價值
如今,隨著高新科技的發(fā)展、旅游行業(yè)的興起,人們過于注重個人利益的獲得,肆意對生存環(huán)境進行改造,資源的過分消耗、污染物的隨意排放以及環(huán)保意識的淡薄,導致了自然環(huán)境急速惡化,世界各國災難不斷。在人類為自然環(huán)境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越發(fā)意識到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廣泛性、深刻性和前瞻性。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意識到無休止的欲望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從而對人性本心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讓人民各自修心養(yǎng)性,做到無欲無求。在當代生活中,人們要時刻以“無為”來提醒自己,不要被物質需求所迷惑,清凈本心,放下欲望,自在的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自然環(huán)境一再惡化,人類的結局除了自食惡果別無其他。
人本源自于“無為而治”的自然,因此,放下手中的忙碌,摒棄浮躁的情緒,回到大自然中去才是人類該有的狀態(tài)。當年,“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想必正是理解了“無為而治”的灑脫,才寫出諸多這樣留傳千古的詩句?!盁o為而治”是一種對生活態(tài)度的哲學反思,是一種可以讓世界回歸最初狀態(tài)的思想動力。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需要治理,同時,更要注重對人性的教化。故人無為,則無禍,人們放棄對金錢、物質的強烈追求,自然方能恢復最初的生機。
從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從順應社會的眼光來看,“無為而治”是遵循自然,是各司其職,是合理勞作,是以百姓的需求為基準來治理國家,以最初的自然狀態(tài)為標準來發(fā)展經濟,減少個人的物質欲望,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雖歷經兩千年的風雨變化,“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從不曾被遮蔽光芒。
[參考文獻]
[1]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科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閆秀敏.道家管理哲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7.
〔責任編輯:曲萬濤〕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簡介]李秋月 (1989-),女,黑龍江訥河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6-0031-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研究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