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霞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0
?
微課模式下通識教育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以中國古典小說鑒賞為例
金霞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武漢430010
摘要:文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能力,通識教育課程面對的學生不分專業(yè)和年級,引進微課模式是希望幫助學生能夠在課下更好地進行課堂內容的復習和消化吸收,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同時教育課程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功用。
關鍵詞:通識教育;微課模式;古典小說鑒賞
通識教育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自由教育的思想。工業(yè)革命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迅速發(fā)展,知識總量劇增,學科領域和職業(yè)分工不斷分化,專業(yè)教育在實用主義的催化下開始盛行并對以古典人文學科為核心的自由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一矛盾的背景下,在自由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沖突中,通識教育逐漸走上教育的舞臺。[1]
《中國古典小說鑒賞》課程是文學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中比較重要的的一門。但是這門課程有一個特點就是,課程的信息量巨大,并且需要學生在課下能夠輔助以小說文本的閱讀才能有效性地真正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目的。如果學生課下不閱讀小說文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差的。比如,《水滸傳》中,英雄好漢的故事如果不熟悉,沒看過,老師講解人物分析的過程,很多學生就不知所云。但是,由于古典小說均為長篇小說,每部書多達幾十萬字,要求學生在短短的一學期之內全部讀完也不現(xiàn)實,所欲這門課程引入微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接受通識教育課程學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齊的。筆者是文學院專業(yè)從事古代文學課程教授的專業(yè)老師,對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他們在上明清小說戲曲的課程之前已經接受了系統(tǒng)的文學方面課程的教學,比如文學理論、美學、古代漢語等,對于小說鑒賞有一定的相關認知。而通識課的學生因為全部來自非文學專業(yè),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關于文學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如果簡單的將漢語言專業(yè)文學史的關于小說的內容復制到通識教育課程的課堂上,顯然是不合適的。比如講解《紅樓夢》人物形象分析,黛玉常常會和《西廂記》里的崔鶯鶯、《牡丹亭》的杜麗娘作對分析,對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因為前面的課程里面已經系統(tǒng)學習過《西廂記》和《牡丹亭》,對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非常清楚,這樣的對比分析,老師可以講得很輕松,學生也可以理解的很輕松。如果是給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生這樣講,學生恐怕不知所云,因為大部分學生是不知道崔鶯鶯和杜麗娘是什么樣的人物。如果能將微課模式引用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是可以解決學生水平不齊這一問題的。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xiàn)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引入微課模式,對《中國古典小說鑒賞》的通識教育課程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方便沒有事先看小說的學生記錄重要的知識點,在課后閱讀小說后再回放該知識點,強化記憶的同時可以鞏固課堂的記憶
因為古典小說大部分為長篇小說,老師會用一到兩周講完一部小說,而學生們如果事先沒有閱讀該小說的,可以在課后再閱讀,這個時候如果對照微課,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去理解小說的重難點內容,課堂上沒有聽懂的或者完全不理解的可以和小說內容對照著再去復習和強化理解。
二、古典小說的閱讀和欣賞反復的強化和記憶知識點,微課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們閱讀之后對于沒有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回放,或者反復進行理解
小說的閱讀是一種體驗性的感受行為,讀者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人生體驗,所以每個人的閱讀感受都是有差異的,有些經典的小說需要多次反復的研讀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妙處。所以,微課的好處在于能夠滿足學生們多次反復閱讀之后帶著自我感受和體驗再去對照老師的講解理解小說的意義。
三、通識教育課程是選修課,課堂上老師很少提供練習的機會,微課中卻有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們訓練和了解自我對于小說熟悉和掌握的情況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課時量均少于專業(yè)必修課程。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古代文學課程,一般是四學期288課時,而古典小說鑒賞的通識教育課程只有半學期,36課時
或者72課時,所以老師一般在課堂上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去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微課里面卻可以布置很多的練習,方便學生自我測試,是否能夠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更是一種教育目標,它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還更加關懷學生的精神建構和精神成長,讓學生在健康、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中去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的完善[2]。微課可以作為同時教育課程授課過程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促進通識教育課程的教與學。
[參考文獻]
[1]龍躍君.現(xiàn)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M ].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24.
[2]于淑秀.大學通識教育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72.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1-0032-02
基金項目: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微課模式下通識教育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以中國古典小說鑒賞為例》(項目編號:JY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