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王德明
前人之法:“他山石”還是“砸腳石”?
文 _ 王德明
“教有法而無定法”,我們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所選擇,有所甄別,有所借鑒,有所改造。
很多教育者的育人經(jīng)驗中,都不乏有令人拍案叫絕的智慧之舉,值得我們學習;但并非所有的優(yōu)秀經(jīng)驗都可以復制。如果使用不恰當,本來“可以攻玉”的“他山石”也會變成“砸腳石”。我們既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能力、特點和被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又要考慮前人之法應用時所處的具體情境。經(jīng)驗再好,都是人家的;我們只可借鑒,切不可照搬照抄。抄襲他人成功的做法可能僥幸獲得一時的成功,卻無法產(chǎn)生長效。一味地盲目模仿,只會出現(xiàn)“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后果。
教育家陶行知當小學校長時,有次看到一個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當即便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的時候,這個學生已經(jīng)等在門口了。學生本來以為會受到嚴厲的責罰,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睂W生驚異地接過糖。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蹦莻€同學更驚異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他手里,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斗爭的勇氣,我應該獎勵你?。 蹦莻€同學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他們畢竟是我的同學??!”
賞罰分明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表面看來,陶行知先生用了三塊糖獎勵了打人的學生,實際上當時他制止了打人行為,并通知打人者到校長室,已經(jīng)是種懲罰了。而在施加懲罰的同時,對“施暴”者誠實守信、尊師重教和正直善良的優(yōu)點,陶行知先生又巧妙地用了三塊糖進行獎勵。陶先生對獎罰的尺寸拿捏得非常巧妙,尤其第三塊糖的份量最重,因為它既告誡了那些男生欺負女同學的行為是不對的,又點醒了打人學生其實他扔泥塊欺負男同學的行為也是不對的,不能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以暴制暴”。陶行知先生通過“三塊糖”的賞識教育實現(xiàn)了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時也給違紀學生帶來了非常真切的內(nèi)心體驗,讓學生記憶深刻,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
但是,并不是學生所有的錯誤都可以用“糖塊”來解決。如果不顧具體時機和情況,不恰當?shù)摹疤菈K賞識教育”就會適得其反。比如,有的學生天生自以為是,熱衷于打抱不平,凡事都喜歡用拳頭說話。對待這種學生的錯誤,如果用獎勵只會誤導他們在歧途中越走越遠。又如,疑心重、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在犯錯后也不適合用獎勵的方法進行教育。因為這類學生在違反校規(guī)后,心里像揣了幾只小兔子一樣七上八下的,犯了錯卻受到獎勵不尋常,學生不僅不信,反而越發(fā)不能明白教師的“葫蘆”究竟賣了什么藥。更有甚者會認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實施獎勵是對自己的諷刺和侮辱,是在拿自己“開涮”,這就可能導致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遇到這類學生,教師應該當機立斷進行處理,以免節(jié)外生枝。
在英國的亞皮丹博物館里,有兩幅藏畫特別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體骨骼圖,另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圖。說起這兩幅圖,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原來,這兩幅畫是當年一個叫麥克勞德的小學生畫的。麥克勞德從小充滿好奇心,凡事總好尋根究底,不找到答案絕不肯罷休。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要看看狗的內(nèi)臟到底是什么樣的,于是便和幾個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將其宰殺后,把內(nèi)臟一個一個割離,仔細觀察。沒想到,這只狗竟是校長家的愛犬!校長十分惱火,感到太不像話,如不嚴加懲罰以后還不知會干出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到底該如何處罰?經(jīng)過反復考慮權衡,校長采取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罰麥克勞德畫出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圖。麥克勞德知道自己錯了,應該接受處罰,并決心改正錯誤。于是,他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畫好兩幅圖,校長和教師看后都很滿意,認為圖畫得好,對錯誤的認識態(tài)度很誠懇,殺狗之事就這樣了結(jié)了。這樣的處罰方法,既使麥克勞德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保護了他的好奇心,還給了他一次學習生理知識的機會,使之前他對狗的解剖也派上了用場。后來,麥克勞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家,與醫(yī)學家班廷一起研究發(fā)現(xiàn)了以前人們認為不可醫(yī)治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并于1923年榮獲諾貝爾獎。
從結(jié)果上看,老校長獨具一格的懲罰方法來施教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果當初這位校長對麥克勞德粗暴地訓斥、泄憤,要求他必須給一個交代,甚至以精神受損索要巨額的精神補償金,這就非常有可能把麥克勞德身上強烈的探求欲和好奇心“砍伐”殆盡。如果這位老校長也落入俗套,像國內(nèi)某些為富不仁者一樣,要求麥克勞德一家為愛犬舉辦一場隆重的喪禮,披麻戴孝,極盡羞辱之能事,這就有可能讓麥克勞德留下一生的陰影,更不要說在科學研究上做出巨大貢獻了。幸運的是,麥克勞德同學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良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fā)現(xiàn)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老校長充滿智慧的懲罰措施將麥克勞德從對狗殺戮的血腥快感中喚醒,并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才把他指向科學研究的道路。
顯然,當學生違反常規(guī),產(chǎn)生嚴重的錯誤時,教師在懲罰措施上擁有很多的選擇權。但無論怎樣的選擇,都必須是不對學生造成傷害,而且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算是好的懲罰??赡苡械慕處煼浅P蕾p老校長對麥克勞德的懲罰方法,害怕自己的懲罰會讓有希望沖擊諾貝爾獎的天才們才華夭折,也模仿上述做法。但不一定就能夠獲得相近的效果。首先,我們必須謹慎審視自己,是否擁有那位老校長的胸襟?是否擁有那位老校長的智慧?是否能夠恰到好處地掌控整個事態(tài)的走向?如果教師的賞識懲罰僅僅是一種權術,這種雕蟲小技怎能激發(fā)出“諾獎”資質(zhì)的大人物的潛能?同時,我們還需要審視“殺狗”學生自身的動機和才情。如果學生天資平平,“殺狗”行為的初衷只是其殘忍血腥的練膽,而我們?nèi)匀徊扇≠p識式的懲罰措施,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只會助長學生的殘忍,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失去了判斷力??梢姡p識的行為是好的,但能否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還需要考慮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不顧一切去賞識的結(jié)果除了傷害外,還是傷害。
某位班主任因為一位學生厭學非常發(fā)愁,想方設法地試圖點醒該生,但收效甚微,學生的分數(shù)依然在個位數(shù)上徘徊。著急中,這位班主任靈機一動,決定與學生打個賭:就是學生在所有試題都做、不能留下空白的情況下,不會得到零分。這讓學生感覺很不服氣,心想:得高分不容易,得零分還不是小菜一碟。但是,任其怎樣向零分發(fā)起一陣又一陣的沖刺,每次都會很“不幸”地得到幾分。因為試卷由主觀題和客觀題兩個部分構成,主觀題得零分很容易,只要將子虛烏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填上去,就能夠毫無懸念地獲得零分。客觀題卻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選擇題要想獲得零分就必須回避正確答案,亂做一氣也會有很多巧合得分,最終是防不勝防。為了盡快實現(xiàn)零分的目標,該生開始認真看書、做題,終于可以實現(xiàn)零分目標的時候卻自愿放棄了與老師的賭約,而且再也不想拿零分了。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和興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顯然,這位班主任與厭學學生打的賭,成為了學生覺醒和進取的重要動力。當學生厭學情緒正旺、惰性十足時,正面教育可能“療效”甚微,強大的逆反心理會產(chǎn)生“你越強迫我學習,我就越不學”的反彈。不僅教師勸學失敗,弄不好還會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甚至產(chǎn)生嚴重的師生沖突。俗話說,點將不如激將。這個賭,讓學生在不服輸中“中計”,當他一次又一次地向零分發(fā)起沖擊時,他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學習熱情高漲,學習層次也突飛猛進,越來越能夠體會到教師實施激將法的良苦用心。試想此情此景下,零分對他還有誘惑力嗎?
不過,當我們?yōu)檫@位教師機智的打賭教育法叫好時,我們也必須明白打賭并非教育的常道,切不可一味地效仿,并將此作為有效施教的常規(guī)手段;即使使用,也需要考慮被激發(fā)人的悟性。如果厭學生本身就是很自卑的孩子,認為老師把自己看透了,這時候?qū)嵤傲惴仲€約”的后果只能是突破他的內(nèi)心底線,導致“破罐子破摔”。又如果學生本身識破教師的“伎倆”,根本不吃這一套,那我們的激將法就于事無補。激將法的對象選擇要謹慎,這就要靠教師平日的觀察。我們不能強迫學生達到力所不逮的高度,也不要迷信自己可以完全改造學生。學生的可塑性并非意味著學生沒有個性被老師像捏橡皮泥一樣“揉搓”,也并非像橡皮筋一樣任由老師“拔苗助長”,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只會遭到懲罰。
“教有法而無定法”,我們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所選擇,有所甄別,有所借鑒,有所改造。在閱讀一些班級管理的成功案例或是智慧做法時,我們總會拍案叫絕,并可能由此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但是,我們的育人措施不應該追求最好的,而是應該尋找最合適的??赡芤恍┐胧┰谌思夷抢锸褂闷饋淼眯膽?、效果顯著,但自己用起來就成了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究其原因,是施教的主體不同、對象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在如此多無法磨滅的差異之下,我們有的教師卻試圖用一劑良方解除所有的病痛,用一把鑰匙開啟所有的門鎖,這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個性的人,以為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是“他山石”而不假思索地照搬,結(jié)果很可能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刁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