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朱家安 賈 昂
道德價值判斷能力的缺失與培育
文 _ 朱家安 賈 昂
學生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離不開生活的土壤,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枝繁葉茂。
在物理環(huán)境因素千變?nèi)f化的形勢下,作為生物本身的人類要做出適當?shù)膬r值判斷,做出取舍,才能繼續(xù)生存。正如美國進化生物學家利·范·瓦倫于1973年借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紅皇后頗有禪意的回答:“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他提出了“紅皇后假說”,這也是自然界中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不進則退,不進則亡。取舍之間,有必要討論為何學生在面對多元價值選擇時產(chǎn)生茫然和迷失。
(一) 道德教育目標設定的機械性
一直以來,使學生掌握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得到的知識被預設為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標,并把其作為邏輯起點和檢驗成效的準繩。然而,如此得到的結果又如何呢?很多學生明明知道事情該怎么做,但就是故意不那么做?!袄蠋熃獭W生學、學??肌背蔀槌淌交膶W校道德教育模式,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但是固有的教育模式只是造就了相當多的“趙括”,單會紙上談兵,滔滔不絕、連綿不斷,嚴重脫離現(xiàn)實生活。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會在柔軟而貧瘠的道德教育理論之中淪喪,成為一代“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1]
(二)道德教育內(nèi)容運用的脫節(jié)性
杜時忠教授指出,我國學校德育中存在德育政治化與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德育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它的政治價值,而學生的主體性選擇無疑被淡化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德育越來越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2]學校德育脫離現(xiàn)實之后好似水上的浮萍,無法落地生根。魯潔先生曾在《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科學的邏輯”。[3]魯潔先生深入而懇切地探討了品德培養(yǎng)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指出,品德教化要依照生活藍本這一條鐵律。學校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就像是魚和水的關系,沒有“生活實踐”這片活水,“學校道德教育”只是一條毫無生命跡象的魚,現(xiàn)今的學校道德教育恰恰是失去了生活這片陣地,一味追求高深的理論說教,脫離生活本來的面目和學生需要。只有以生活實際為根本出發(fā)點,以服務現(xiàn)實生活為目標,道德教育才會充滿生命活力。學生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離不開生活的土壤,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枝繁葉茂。將生活的靈動融入一板一眼的學校道德教育之中,雜糅成能夠在多元價值觀社會中立足的現(xiàn)代學校道德教育模式。
(三)道德教育方法使用的單向度
直接地問答、一味地灌輸與榜樣示范是目前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暗赖氯萜鳌笔谴舭宓牡赖陆逃J浇o學生的定義,此種教育只是在禁錮學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將學生教育造就成為既定的社會人。另外,孩子在家庭之中沒有發(fā)言權,當孩子的想法與家長舊有信仰相左時,家長非但沒有循循善誘加以引導,反過來會利用自己的家長權威對孩子施以管制,強迫孩子接受世世代代傳習而來的道德價值準則,無視孩子。諸如此類,單向度的道德教育方法利用制造機器的原理,統(tǒng)一設定成人世界的道德價值觀,并強力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思考和辨析,只是被動接受和執(zhí)行,道德價值判斷能力變成天方夜譚,無從談起。
作為影響道德教育效果關鍵因素的教育主體價值觀,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指出:其認識論選擇引導和規(guī)定著主體對道德教育整體性社會功能的定位;其價值論選擇決定著主體對道德教育實踐中方案與路徑的設計;其方法論選擇決定著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影響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在道德的岔路口,教育主體要通過什么經(jīng)驗來決定走向何方?秦代的“書同文、行同倫”以及統(tǒng)一度量衡,為的是讓國家有統(tǒng)一的標準,價值觀的選擇也需要遵循某些原則。道德需要和客觀規(guī)律如何和諧統(tǒng)一?個人意志自由和社會尺度如何相互平衡?價值性和價值度如何在紛繁的價值沖突和挑戰(zhàn)之中加以綜合考量?玄而又玄的德育價值實踐問題橫亙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我們無法跨越只能面對,并尋求良策以解決之。
(一)道德需要與客觀規(guī)律的有機統(tǒng)一
客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發(fā)展都是徒勞的,是不被世事所認可的,故而道德需要與客觀規(guī)律有機統(tǒng)一,才能保證道德教育主體的價值選擇經(jīng)受得住時空變換的考驗。符合主體自身需要是主體在做出選擇時關注的主要問題,美國猶太裔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著作《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到了需要層次理論,并指出人類主體只有在滿足了生理、安全、社會和尊重的需要之后,才會追求更高的道德需求。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雖然道德主體的實際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人們遇到的環(huán)境也是紛繁錯雜的,無法背離的卻是客觀規(guī)律。每一個主體都處在自然和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之中,都要遵從社會總體目標和客觀規(guī)律,這樣每一個主體才有施展才華、實現(xiàn)自我人生理想的空間和條件。
(二)個人意志自由與社會尺度的和諧統(tǒng)一
個人意志自由是主體在進行價值選擇之時的內(nèi)在因素,社會尺度則是道德價值判斷的外在因素,內(nèi)因總是起著主要作用而外因只是輔助。當價值主體做出道德價值判斷之時,主體的意志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實際生活中,看似不可剝奪的主體意志并沒有擁有相當?shù)淖杂?,外界的環(huán)境不僅僅是影響主體價值選擇的個別因素,還承擔著評價、衡量和考究的作用,社會尺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再扮演坐標系和參照物的作用,它離開舊有的價值判斷系統(tǒng)為其準備的冷板凳,走上價值選擇的舞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個人意志自由不再完全統(tǒng)攝全部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在學校道德教育之中,學生的自由選擇度一再被提及,在發(fā)揮學生自主自由的同時,不忘的應該是社會尺度的引入教育,就像康德在《論教育學》之中說到的,學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是在法則之下的自由,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恣意妄為、不是天馬行空,而是服從法則規(guī)律。社會之中最難實現(xiàn)的自由就是統(tǒng)治自由和教育自由,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依相存,這兩種自由卻是社會成員所最崇拜的和最渴望的,放開的權利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往往會導致政策失靈,就像是火山噴發(fā),災難是毀滅性的、持久性的,故而要真切處理好個人意志自由和社會尺度之間的平衡,使其為道德價值判斷發(fā)揮有益的影響。
(三)價值性與價值度的適度統(tǒng)一
價值性的比重要多于價值度,實際生活之中我們要忍受匱乏、習慣承受。道德教育的價值判斷,在取舍之間主體要衡量價值性與價值度的利弊,但是在生產(chǎn)資料極度匱乏的年代,食不果腹的道德主體往往會拋開所謂的道德倫理,只為求一口糧食而逾越道德倫理的鴻溝,做出違反道德甚至是觸犯法律的事情。道德與不道德,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條微妙的細絲,天堂和地獄一線之隔。價值性和價值度的考量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操作層面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是前面兩種心理的揣摩,關于價值判斷的前期評估階段若有偏差,在后期還有可能慢慢彌補,但價值性和價值度會直接導致主體做出直接的社會行為,在社會實踐領域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價值澄清理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由紐約大學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為首的學者聯(lián)合提出。這些學者認為復雜多變的美國社會,向青年學生拋出了繁雜的“價值觀橄欖枝”,如若不辨善惡美丑,美國的未來價值觀將陷入混沌狀態(tài)。價值澄清理論預見性地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價值判斷能力,以此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在學校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設計上建立現(xiàn)實生活的沙盤實驗,讓學生在實際演練之中自主地探求解決道德困境的有效路徑;在學校道德教育方法上搭建學生和學校、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平臺,讓學校、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訴求,按需設課。借鑒價值澄清理論對于開解我國如今學校道德教育面臨的難題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意義,但在將美國澄清學派的價值澄清理論嫁接在我國實際學校道德教育時,需要批判地吸收。對于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我們應當因地制宜;對于學校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要結合我國社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來探索一條可行之路,使學生構建自身的道德價值判斷體系,以備在面對實際道德價值選擇困境時運用。
(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
由路易斯·拉思斯等學者提出的價值澄清理論的靈魂就是在實際道德困境之中構建自身的道德價值判斷體系,以所學所感做出理性價值判斷,保有自身存在和不斷發(fā)展的空間和機遇。然而某些課堂帶給學生的只是單一的價值判斷通路,學生學會的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隨老師和家長,實際上,更多的選擇要學生自己來做。從國際大環(huán)境來看,隨著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入,不同的國家體制、經(jīng)濟體制、教育體制的滲透不斷加強,派生出利益多樣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等層出不窮的新型問題,這些現(xiàn)象給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zhàn),為我國學生融入世界教育環(huán)境敞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布滿荊棘。這要求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在秉承優(yōu)良道德教育理念的基礎之上,立足世界發(fā)展現(xiàn)實情況,吸納有益元素,并在目標建構、內(nèi)容設計和方法選用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進。同時,要將學校道德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做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價值判斷主體,即使離開學校和老師這根拐棍也能趟出屬于自己的道德之路。
(二)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設計
人類教育活動是統(tǒng)籌在生活世界之中的,無本之木難以成林,無源之水難以成海,脫離實際生活的學校道德教育難以成就能夠乘風破浪的學生。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曾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條》中闡述了一個著名論斷,即學校的教育是無法脫離生活和社會的。學校道德教育脫節(jié)于現(xiàn)實生活,只是教師在講臺上的一幕,就像一只飛鳥在學生的腦海掠過,留不下任何印跡。恰恰相反的是,學生的實際生活才是學校道德教育成效的試金石,會不會獨立思考問題、會不會理性做出價值判斷、會不會結合實際做出價值選擇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獲得的有價值的學習。道德價值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強力外部推衍,也不是自然的瓜熟蒂落,它是需要學生在自身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和生活現(xiàn)實道德問題的動態(tài)作用和實際演練之后獲得的經(jīng)驗能力。故而在今后學校道德教育之中,教師應專注學生主體,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輔之以有效引導,讓學生在實際道德問題中學習解決之道,在實踐之中不斷積累道德理論和道德判斷的經(jīng)驗,完善他們的價值觀,提高他們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
(三)平臺:以師生平等對話為基礎
美國價值澄清理論所建構的師生平臺,無疑為此岸的學生和彼岸的教師架起了一座橋梁,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規(guī)避師不知生所感、生不知師所云的尷尬之境。在對話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對話中解決問題,在對話中建構學校道德教育的平等對話平臺。價值澄清法在價值澄清過程中,重視澄清的策略和方法的運用,教師基本上被置于中立地位,學生在選擇認知、情緒評價和行動中處于一種體悟狀態(tài),在民主公正的氛圍中接受和評判價值信息,逐漸構造自己的道德價值世界。以往的學校道德教育是教師教授幾十年前前人的道德體驗和道德理論,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是家長教授父輩的道德實踐,學生學習的總是古董級別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理念,結合實際生活的寥寥無幾,學生的主體性選擇被湮沒在學校的道德教育教條之中,學生的思維被外力強行灌輸著舊有的價值觀念。而在價值澄清方法的新鮮視域之內(nèi),教師只是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輔助人員,在學生遇到道德困境時,在已儲備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不足之時,教師才會出面,幫助學生分析價值十字路口不同方向的不同可能性,教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承擔價值判斷帶來的或好或壞的后果。在主動尋求出路的過程中,學生建構起適應自身發(fā)展的價值觀念生態(tài)和價值判斷體系,在離開教師的輔助之后能夠積極地追求自我實現(xiàn),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王國。
[1]張志勇.回歸基礎——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J].當代教育科學,2005(2):3.
[2]杜時忠.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十大矛盾[J].當代教育論,2004(12):47.
[3]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國教育報,2002-09-10.
【朱家安,廣西教育學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賈昂,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