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汶川縣L寨①為例"/>
李勇琦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
羌族婚姻特征的田野考察
——以汶川縣L寨①為例
李勇琦*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其婚姻習俗經歷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仍保留著本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歷史印記。本文通過對L寨婚俗的介紹,進一步探討了羌族婚姻的特征,并對其原因進行了深刻分析,以期獲得對羌民族婚姻家庭研究更清晰的認識。
羌族;婚俗;特征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羌族總人口為309576人,占比0.0232%,屬漢藏語系臧緬語族羌語支。經過歷史上的幾次大遷徙,羌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qū)。L寨位于汶川縣岷江沿岸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距汶川縣城18公里,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5·12”汶川地震L寨遭受重創(chuàng),44人在地震中遇難,原有的舊寨子被作為地震遺址保留下來,而新寨子則建在位于舊寨子1公里左右的上端云間。目前L寨大力發(fā)展旅游,全寨已有60余戶人家開辦具有古羌風情的農家樂,生活面貌獲得極大改善。
據L寨王釋比介紹,長久以來,在L寨地區(qū)形成了張、王、馬、袁四大姓,王姓是第一大姓,袁姓是新近繁衍開來的姓氏。歷史上L寨盛行包辦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窮找窮嫁、富找富配”的說法,婚事一般由男方請紅爺大人到女方家去說親。紅爺?shù)摹督佑H詞》里講:“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吉②興。所有規(guī)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減增,一代一代傳下來,羌人古規(guī)須遵行”(四川省編輯組,1986:189)。按照慣例,L寨地區(qū)男女婚姻主要經過五個步驟:說親、吃小酒、大罐酒、開壇酒、成親。經過一系列程序后,就到了最終的成親儀式。羌人的婚姻程序表現(xiàn)的極為隆重,只有經過了一系列的程序、儀式之后才意味著一場婚禮的完結。
在細致考察L寨婚姻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其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表現(xiàn)在:“同姓不婚”、“親上加親”、“招贅婚盛行”三個方面。①所謂的同姓不婚,即禁止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之間的通婚行為(李鳴,2004:33)。調查中,當問及各個姓氏之間是否通婚時,王釋比曾這樣講到:“通婚芒。姓王姓張姓馬都是通婚地,比如王就跟張通婚,張就跟馬通婚,同姓不通婚嘛?!蓖恍帐系募易宄蓡T之間禁止通婚,如果發(fā)生通婚行為就會被視為亂倫,嚴重者甚至會被處死。而事實上,在筆者的調查中,確實也未曾探訪到有過同姓通婚的事例發(fā)生。②羌族諺語說:“親上加親,雪上加凌”。羌族婚姻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姑表婚,男子處于婚配階段時,如若舅舅家有適婚年齡的女子則優(yōu)先選擇婚配。訪談中王釋比說起他的三女兒和女婿就屬于這種姑表婚:“這個是三女婿,這塊還是本地人嘛,我妹妹還是嫁給他屋頭的,叫孃醸,這個時候地震死了……”但是這種姑表婚只允許舅之女嫁姑之子,而不允許舅之子娶姑之女,否則形成“海水倒流”,會擾亂婚姻家門的關系。在社會現(xiàn)代化轉型發(fā)展過程中,羌民也認識到了禁忌婚姻的危害,這種婚姻模式較之前減少了許多。③招贅婚盛行。相較于漢文化區(qū),L寨招贅婚仍比較盛行。調查中王祖英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她的爺爺、丈夫的爸爸以及自己的姐姐都有入贅或招婿的經歷。
(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L寨位于汶川縣雁門鄉(xiāng)境內岷江南岸高半山臺地之上,歷史上L寨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農業(yè)生產以開墾坡地、荒地為主,不但經常遭受旱澇災害、冰雹的影響,而且還受野豬、熊等野獸的破壞,天災人禍時常襲擾本地區(qū)羌民的生存和生活。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家門宗族基于抱團取暖的心理來共同抵御災害。通婚圈被限制在極小的范圍內,且都是以婚姻來締結親屬、家族關系,不同姓氏三代以內都有各種親屬關系,更不用說同姓之間。為了避免觸碰婚姻禁忌,因此嚴禁同姓結婚行為。
(二)母系氏族文化的遺風
羌族有民間諺語說到,“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大大不過大母舅、親親不過小母舅”,表明母舅在羌族男子婚姻家庭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家庭里的婚喪嫁娶,還是夫妻吵鬧,母舅都有較大的話語權。母舅文化就是母系氏族文化的遺風,母舅作為一種平衡力量在男子占主導地位的婚姻家庭中產生作用就是母系氏族文化在父系制社會中的重要體現(xiàn)。在婚姻過程中,母舅的影響力就體現(xiàn)在舅舅的女兒可以優(yōu)先婚配其外甥,而外甥在擇偶過程中也要優(yōu)先考慮舅舅家是否有處于適婚年齡的女兒。
(三)家庭因素的影響
王明珂在《羌在漢藏之間》寫道,“本家族或本寨土地不足以支持一個新家庭時,男子便經常到鄰近村寨或溝中缺乏男性勞力的家庭去‘上門’(入贅)”(王明珂,2008:32)。這說明,家庭經濟因素成為影響男子入贅的一種重要因素。筆者通過訪談也印證,女方家招婿源于家庭多女子,或是兒子幼小,不能抵門戶(承頂門戶),至于男方入贅則更多是由于“家貧子壯則出贅”。羌諺曰:“皇帝無兒招駙馬,百姓無兒招女婿。”從中也能夠看出,在傳統(tǒng)婚姻習慣法的保護下,招贅婚作為傳統(tǒng)嫁娶式婚姻的一種應時性補充具有在L寨具有廣泛存在性。
[注釋]
①按照學術慣例,本文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均采用化名處理.(√)
②木吉,又叫“木吉卓”、“木姐珠”,相傳為天神阿爸木比塔的三女兒,因與凡間羌人斗安珠相愛結婚,繁衍羌族,制就人間的一切,被羌人尊為女始祖.(√)
[1]李鳴.《羌族婚姻習慣法的歷史考察》.比較法研究,2004(4).
[2]四川省編輯組.《羌族社會歷史調查》.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3]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08.
李勇琦(1991-),男,漢族,陜西商洛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級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
K892.22
A
1006-0049-(2016)15-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