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謀東
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丹陽中學,安徽 馬鞍山 243121
?
背景知識介紹的穿插
陳謀東
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丹陽中學,安徽馬鞍山243121
背景知識;穿插;思路
在日常課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習慣于上課伊始,導入新課后,對作者進行介紹,進而對課文的寫作背景進行介紹。應該說,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對很多課文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要想對一篇作品更充分地理解,必須要學會知人論世: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生活的時代,作者的主要成就,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囿于課堂教學流程,流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形式,對作品的背景資料介紹并沒有和課文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們要對背景資料的介紹作些反思。要考慮背景資料的介紹,更有利于課文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對作品內涵的深刻把握。
學習《關雎》時,學生大致知道“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既描寫了君子和淑女結為伉儷之好時的那種載歌載舞、盡興狂歡的場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實現(xiàn)后相處和諧、相親相愛的歡樂情感深刻表現(xiàn)了出來。一位老師在教學這首詩時,在學生大致理解的基礎上,穿插了三個背景資料,讓學生思考“從使用琴瑟鐘鼓的人物身份來研究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材料一:琴,用于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于背景音樂的彈奏,被置于屏風后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lián)合起來演奏,琴在臺前,面對賓客;瑟在臺后;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
材料二: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古代編鐘常用于宮廷雅樂,每逢征戰(zhàn)、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反映名分,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
材料三: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
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使用琴瑟鐘鼓的場面是大場面,使用的主人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老師再次追問:“寫男主人公有地位、有身份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再讀詩歌明白,女子與男子的身份有差異,女子是采摘荇菜的勤勞姑娘。說明他們的愛情是超越身份、地位的純真感情,說明男子對女子是一片深情。學生此時深刻的理解,與老師背景知識的引入和啟發(fā)是分不開的。
在教授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學生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詩人怎么會想到‘海峽’這個意象呢?”這時,可以向學生穿插這樣的資料介紹:余光中,臺灣人,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在福建永春。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本詩寫于1972年,當時兩岸既不能通郵,也不能通航。學生自然會理解余光中利用“海峽”這個意象所傳達出的思鄉(xiāng)之情。
有位老師在上鄭振鐸的《貓》時,和學生議議貓的故事:面對三只貓的結局,你有什么感想?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屏顯本文的寫作背景資料:《貓》是鄭振鐸早期的作品,寫作時適逢“五四”青年運動,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觀念:表達出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霸道,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交流:在這三只小貓享受它們生命的快樂時,悲劇誕生了——它們被不可逆轉的死亡帶走,或者被他人強行抱走,或者被主人冤枉致死。它們是弱者——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我們應如作者一樣同情它們,關愛它們,平等地對待它們。
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個難點。我們可以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有關章節(jié)和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作為背景資料:“烏臺詩案”中蘇軾因詩獲罪,因才高遭嫉妒。后獲釋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職無權。學生了解了這個歷史背景,才能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包含的復雜情感: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陸文苑老師上《老王》時,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老王的為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學生閱讀、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在老王與作者交往的幾件小事中,已足見其善良的本性。這些事即使是發(fā)生在平常的年代里,那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更何況,這些事發(fā)生的年代是在“文革”時期。接著,屏幕展示時代背景:
“文革”爆發(fā)于1966年,那是中國的一個荒唐的年代,當時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受到了殘酷迫害,錢鐘書、楊絳夫婦此時也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掛木板,受批斗,剃成陰陽頭,被驅趕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發(fā)配去掃廁所……經受了漫長的苦痛折磨。陸老師通過背景資料,進一步推動學生對老王善良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江蘇如東的王艷玲老師上《散步》時,敏銳地抓住“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中的“又”字。請看教學片斷:
師:我感覺這個“又”字也很有嚼頭。
生1:“又”可以體現(xiàn)出母親的身體是極不好的。
生2:說明母親熬過的這個嚴冬,以前就曾經歷過。
師:母親經歷過,還有誰經歷過?
背景鏈接:1984年,我的父親病故。父母感情深厚,特別是在父親生病的日子里,老兩口是形影不離,母親精心地照顧著父親。父親去世了,母親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患上了喪偶綜合癥,我們四兄弟決定輪流陪伴母親走過那段艱難的心路歷程。
生3:還有“我”,還有整個家。
師:你有沒有這種體驗?
生4:我爺爺身體也不好,媽媽他們一直很擔心……(師感覺她表達不出,接過話茬:你是感同身受)
師:好,你帶著我們班的女同學把這一部分讀一讀,感受一下吧。
余映潮老師也認為,背景資料的穿插引進一定要巧妙、和諧、適度,能夠體現(xiàn)教師教學設計的思路,是一種優(yōu)化課文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結構的手法。所以,背景資料的穿插引進的方式還有待于我們去探索研究。
G633.3
A
1006-0049-(2016)20-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