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安陽地區(qū)纂修方志論略

      2016-02-03 18:54:31
      殷都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內黃縣安陽方志

      高 遠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

      明代安陽地區(qū)纂修方志論略

      高遠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有明一代安陽地方志編纂活動達19次之多,然見存者不足五成,此類文獻具有較高的史料與學術價值。充分研究安陽現存明代方志,既可使安陽當地的明史研究更加豐贍,亦可補它史之不足,糾它史之謬誤,更有利于擴充安陽地區(qū)古代文學與文化之研究范囿,搜羅相關地域文化資訊發(fā)展當前文化。明代安陽地區(qū)纂修方志之研究,探析了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的潛力,讓中原文化更加精彩的內容展現出來,對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將起到一定的作用。

      明代;地方志;安陽;中原文化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陽,歷史邈遠,文化燦爛?!队碡暋贩Q之為冀州之域。歷史上商王朝盤庚遷都于殷。西周屬衛(wèi),春秋屬晉,戰(zhàn)國時為魏國鄴縣地,始有安陽之名。秦朝建立后因郡縣制推行首次建縣,北魏始置相州,故有相州之名。后晉天福三年(938年),“置彰德軍于相州,以澶、衛(wèi)隸之”,[1](卷281,P9322)彰德一名開始出現。北宋依舊制于相州設置彰德軍,隸屬河北西路。據《金史·地理志》:“天會仍置彰德軍節(jié)度,明昌三年升為府,以軍為名。”[2](卷25,P606)即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為府,取名彰德府,并用軍名給它命名。元朝時把彰德府改為彰德路,隸屬中書省。至明代,彰德府隸屬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轄一州(磁州,領武安、涉縣二縣)四縣(安陽、臨漳、湯陰、林縣)。清代彰德府隸屬于河南省,最初轄區(qū)同明朝一樣,雍正三年(1725年)把直隸省大名府所轄的內黃縣劃入彰德府。直至清末,彰德府共轄上述7縣。當今的安陽,隨著行政區(qū)劃的更替變革,僅轄安陽縣、內黃縣、林縣(現林州市)、湯陰縣。

      方志古稱地志、地記、圖經等,是了解一特定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在傳承中華文明的長河中堪稱獨特的文化瑰寶。隨著國家把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作為中原經濟區(qū)的五大戰(zhàn)略定位之一,安陽在華夏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已經凸顯,如何在新的歷史機遇下使得自己的優(yōu)勢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是我們應當思考的課題。地方志這一全面、詳盡的地情、國情書,給我們留下了有關身世傳承的空間和想象,是中華文明深厚的基石,故本課題將明代安陽地區(qū)所纂方志予以考證揭示,通過一本本志書串聯起家國情懷的永恒記憶。不可否認,目前學界對此問題研究已有少量成果問世,如陳文道、王瑛主編的《安陽古今方志述要》[3]、王迎喜的《明清時期安陽地方志的編修》[4]。但是,由于相關文獻資料的挖掘不足,致使僅將常見的留存方志舉列,概論性的研究多于從學理層面進行的實質闡發(fā)。顯然這一研究狀況與明代安陽地區(qū)方志編纂情況及它為研究地域文化做出的貢獻并不相稱,深入拓展的空間巨大。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論的安陽地區(qū)以今天安陽市所轄地域范圍為準。

      一、明代安陽地區(qū)纂修方志考

      安陽地區(qū)方志編纂源遠流長,最早似可追溯至《鄴中記》,《隋書》卷33《經籍志》:“二卷,晉國子助教陸翙撰。”陸翙,《晉書》無傳,近人考證為兩晉間人。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8記載:“《鄴中記》一卷。案:《唐書·藝文志》有陸翙《鄴中記》二卷,疑即是書?!鼻逍蕖端膸烊珪窌r從《永樂大典》中輯出74條,編為一卷,另8條為附錄,并在《四庫全書總目》卷66《史部·載記類》:“殆翙書二卷惟記石虎之事,后人稍摭《鄴都故事》以補之,并為一卷?!盵5](P584)是書主要記載鄴城宮殿樓臺苑囿,建都于鄴的曹魏、后趙之典章故實,以及鄴郡風俗等,尤以記后趙石虎時軼事最詳,是了解后趙政權史事的重要資料。整理本可見《中華野史·先秦至隋朝卷》。[6](P655—657)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之《地理類》錄有《鄴城記》、《鄴都故事》。據考證,《鄴都故事》又作《鄴城故事》,北齊楊楞伽撰。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中錄出6條內容。[7](P339)《鄴城記》,約北朝人作?!短藉居钣洝肪?5“安陽縣”記載:“《鄴城記》云:‘安陽涼馬臺,即石季龍造,以涼馬名之?!?/p>

      《隋書》卷33《經籍志二》:“《冀州圖經》一卷?!彼未冻缥目偰俊罚骸啊都街輬D》二卷?!睉獮樗宕鳌0矗汗偶街?,包括今河北、山西及河南北部。《太平寰宇記》卷56“滏陽縣”記載:“《冀州圖》云:‘鄴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段憾假x》云‘神鉦迢遞于高巒’是也。高齊末,此鼓鳴未幾,云鄴城有兵而齊滅。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里也?!彼宕钟小段嚎D經》,撰人不詳,未見著錄。按: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相州為魏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名相州,故考是志創(chuàng)作于隋代?!短接[》卷73“堰埭”:“《魏郡圖經》曰:‘愜山,古堰也,今謂之愜山,即漢成帝時河決金堤,蓋于此運土以塞河,頗愜當時人心,故謂之愜山。在今魏縣西?!?/p>

      《新唐書》卷58《藝文志》:“劉公銳《鄴城新記》三卷”,為唐人著述?!端问贰肪?04《藝文志》、《崇文總目》等都有著錄。今書已亡佚,亦無輯本流傳?!短藉居钣洝肪?6“滏陽縣”下言:“又《魏地記》云:‘滏口山,即魏帝邀擊袁尚于此?!薄段旱赜洝反藭恢恚嗖恢呒白瞿甏?,其成書必在宋前。此書已亡佚,亦無輯本流傳?!短接[》卷64“漳水”:“《鄴縣圖經》曰:‘濁漳水在縣西,水東北津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為紫陌,河北處即俗巫為河伯娶婦處也?!卑矗簼h唐鄴縣,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多捒h圖經》撰人不詳,約為唐代之作。

      至兩宋時期,總志和郡邑志的編纂如雨后春筍,劉緯毅言:“據《宋朝方志考》,郡邑志有一千零三十一種,另加總志四十種,達一千零七十一種之多,為漢唐方志五百五十六種之近兩倍?!盵8](前言)對于安陽地區(qū)而言,有(宋)李琮修、陳申之纂《相臺志》十二卷,(元撰人未詳)《續(xù)相臺志》十卷,(宋)《相州圖經》,(元)《林縣圖經》,(約金元)《滑州舊經》,(元)宋訥纂《東郡志》十六卷等。上列志書由于多種原因大都散佚不存,難窺全貌,今人據《永樂大典》等將其部分輯出,具體可見《宋遼金元方志輯佚》[8]與《永樂大典方志輯佚》[9],雖“鱗光片羽”,但對研究安陽地域史彌足珍貴。

      有明一代,朝廷多次指示各省、府、州、縣都要修志,文風大盛之下,各個地區(qū)亦先后編成多部方志,中國地方志書發(fā)展到了興盛時期。巴兆祥言:“二百七十余年間,共修成各類志書二千八百九十二種,比宋元方志的總和還多四倍?!盵10]其中,河南現存明代地方志共計99種(通志2種,府志11種,州志14種,縣志72種),散佚明代地方志172種(通志4種,府志10種,州志19種,縣志139種)。[11](P75—76)以今安陽所轄地域范圍而言,安陽縣明代為彰德府附郭縣,歷來無獨立志書,其縣志編纂始于清康熙間,故而考察明代安陽縣之概況,要查閱明《彰德府志》。其它四縣方志編纂情況如何?現考釋如下:

      1.《彰德府志》,佚名纂修,明正統或以前,佚

      《文淵閣書目》卷二十“新志”:“彰德府并屬縣志二冊”、“彰德府并屬縣志四冊”。此“二冊”“四冊”《彰德府志》是否為兩種志書,不可考。卷數、纂修者、年代亦無考?!段臏Y閣書目》是由楊士奇等人于正統六年編定的,故是志纂修不晚于明正統年間。

      2.《彰德府志》八卷,崔銑修,嘉靖元年修,存

      《千頃堂書目》卷六:“崔銑《彰德府志》八卷”、“嘉靖元年修”。[12](P172)據是志《敘》,崔銑在參照宋《相臺志》和元《續(xù)相臺志》的基礎上,“其事兼采諸史,其文則刪潤者過半”而成。全志共八卷,析為地理、建置、田賦、祠祀、官師、人物、選舉、鄴都宮室、雜志。該志篇幅不大,約16萬言,簡明扼要,體例精當,秉筆直書,是中國諸多府志中很是耀眼的一部。《千頃堂書目》卷六:“又《鄴乘》十卷,嘉靖元年修?!?清代盧文弨對《千頃堂書目》記載有批校,“盧校改又《鄴乘》十卷為一名《鄴乘》?!薄睹魇贰肪?7《藝文志二》:“崔銑《彰德府志》八卷,一名《鄴乘》?!盵13](P2409)明代嘉靖元年原刻本現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和寧波市天一閣。有1964年《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本、2010年安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明·嘉靖彰德府志》點校本。

      3.《彰德府續(xù)志》三卷,郭樸修,萬歷辛巳修,存

      《千頃堂書目》卷六:“郭樸《彰德府續(xù)志》三卷,萬歷辛巳修,大學士?!比f歷辛巳即萬歷九年(1581年)。卷之上前為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卷之上后為官師,卷之中前為人物,卷之中后為選舉、仕績、封贈附、雜志,卷之下全藝文。該志現存極少,僅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存卷中、卷下)三家存藏。另北京大學圖書館有民國間抄本。

      4.《林縣志稿》兩卷,馬圖撰,成化年間修,佚

      據《[乾隆]林縣志·人物下》載,邑舉人馬圖撰《林縣志》兩卷,藏于家中。[民國]《林縣志》卷11“藝文”:“《林縣志稿》,卷數未詳,佚,馬卿著。據《舊志》?!读挚h志稿》據《舊志》各序,凡二冊。萬歷時知縣謝思聰創(chuàng)修《林縣志》所據為藍本者也。又《林縣志·俚語、家教、家祭儀節(jié)》卿父圖著,見崔銑《馬沁州墓志銘》。佚?!盵14][萬歷]《林縣志》孫夢桂序:“得故邑人馬中丞公之志稿二冊。馬文章功業(yè)與崔文敏相對峙等埒,寧非優(yōu)于志者?奈彼時未暇成書,略弗備也,質弗文也,然業(yè)已始基之矣?!毙蛑旭R中丞即馬圖之子,名馬卿,曾總督漕糧,巡撫鳳陽諸郡,邑人稱其馬中丞。

      5.《林縣志》八卷,謝思聰修,郝持、李若杞纂,萬歷年間修,殘存

      謝思聰,字崇謀,號聯塘,山東滋陽(今兗州)人,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來任知縣。后升陜西鞏昌府通判。郝持,字敬之,邑人,進士,曾授直隸順德府邢臺知縣,升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郎中。李若杞,邑舉人,學問博雅。謝思聰來任四載,慨縣無志,搜得邑名紳藏馬卿志稿二冊,將稿交與李若杞增輯,又請郝持再加精審,數月而成。正欲授梓,謝調任去,遂擱置。知縣孫夢桂來任,志乃于萬歷二十五年刻板印行。原刻本今已不存,唯存一帙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楊聲煥續(xù)增本,所續(xù)另起行標明,且續(xù)增內容有限,只增職官等數版,刻板字跡不同?,F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為3冊,殘存卷三至卷八。此版志書已不全,缺卷一至卷二與卷首。所存目錄如下:卷三志宮室:公署、學校、街坊,志田賦:田、賦、戶口、兵制、土產;卷四志祠祀:祠廟、陵墓,志官師:官師、名宦,志人物:人物、孝子、義民、隱逸、節(jié)婦;卷五志選舉;卷六名宦、藝文;卷七藝文;卷八志雜:災祥、仙釋、遺文、遺田、遺事。

      6.《內黃縣志》,纂者無考,明正統或以前修,佚

      《文淵閣書目》卷20“舊志”著錄“《內黃縣圖志》二冊”,卷20“新志”著錄《內黃縣志》一種,當為是縣最早之志乘,惜它皆不可考。據明代楊士奇等編定《文淵閣書目》時間定為明正統或以前志書。

      7.《內黃縣志》,張鳳纂修,弘治年間修,佚

      據明張古、周萬金等纂修[嘉靖]《內黃縣志》王崇慶序:“夫以是集更四令而后成,斯亦艱矣。在弘治庚戌,則有若宜春張子鳳,未果也;在嘉靖甲申,則有若永昌張子古,未果也;在丙申,則有若琴川張子文鳳將命梓而臺召下,又未果也。”可見明弘治間又倡議修志,后歷經三任知縣,為時十余載,始成今存之[嘉靖]《內黃縣志》。張鳳,江西省宜春人,進士,弘治初任內黃縣令,[嘉靖]《內黃縣志》卷5“官師”:“舊志稱侯法律精明,恩威并著,作興士類,造就良多。”此處“舊志”應是《[嘉靖]內黃縣志》編纂前的志書,是否為明[弘治]《內黃縣志》或其它,已不可考。

      8.《內黃縣志》,周萬金纂修,正德年間修,佚

      [嘉靖]《內黃縣志》林文俊序:“既三年,政成化孚,百墜修舉,乃即鄉(xiāng)先生、大尹周君萬金謀焉。君力學嗜古,暇日嘗稽圖志,咨之耆宿,私為志一帙,然未成書,藏之巾笥,人莫得見?!敝苋f金,明正德五年舉人,曾任江蘇沛縣知縣,亦曾私纂《內黃縣志》,雖未是完稿,但為后修《內黃縣志》提供了借鑒。

      9.《內黃縣志》九卷,張古、張鵬修,周萬金、王崇慶等纂,嘉靖十六年刻本,存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明)董弦等纂修?!盵15](P575)張古,嘉靖三年來任知縣。張鵬,嘉靖十六年來任知縣。王崇慶,開州人,明正德進士,官至南京吏禮二部尚書。明正德間,邑舉人周萬金私修縣志稿一部,藏于家中。嘉靖四年,張古來任知縣,與周萬金謀劃修志,周萬金獻出所擬志稿,又延請司訓孫良輔、邑人董弦等補充修改,書成。后請翰林院編修莆田林文俊作序,但未付梓,時為嘉靖六年。嘉靖十五年,張文鳳來任,欲命梓而未果。嘉靖十六年,張鵬來任,由王崇慶執(zhí)筆,就前志稿加以刪潤,刻板問世。是志9卷:地理、田賦、祠祀、建置、官師、人物、選舉、古跡、文章,各領小目若干。此志之纂修遷延十余年,而中多波折,故著錄者多有分歧:“《內閣藏書目錄》著錄《內黃縣志》二冊、全,下注‘嘉靖丁酉邑人周萬金’,丁酉即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一閣見存書目》所著錄者,為‘九卷、全、嘉靖丁亥董弦等’,丁亥為嘉靖六年(1527年),此應為本書之稿本,竟流傳至清代光緒間;《千傾堂書目》著錄周萬金、林文俊《內黃縣志》各一種,一書兩見,著錄重復;《孝慈堂書目》(《觀古堂書目叢刊》本)著錄‘王崇慶、九卷、自序’?!蛾耸蠈毼奶脮俊?、《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均著錄,但無卷數、撰人、年代,疑亦為此書?!盵16](P511)有1964年《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本、2011年內黃縣地方史志編委會辦公室《明·嘉靖內黃縣志》點校本。

      10.《內黃縣志》二十六卷,王廷諫修,董復亨纂,明萬歷二十八年刻本,存

      王廷諫,河南項城人,進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來任知縣。董復亨,元城(今河北大名)人,進士,曾任章丘縣知縣。萬歷二十八年(1600),王廷諫以嘉靖本縣志草率疏漏,決心重修,聘請董復亨主其事。董復亨又延請任光裕、楊茂宏共同補充修改,在較短時間內便寫成初稿,并刻板問世。是志26卷:沿革志、地理志、建置志、古跡志、風土志、編年志、官師志、選舉志、田賦志、祠祀志、宦跡志、人物志鄉(xiāng)賢(兩卷)、人物志孝行、人物志忠義、人物志文苑、人物志隱逸、人物志方技、列女、仙釋、流寓、奸雄、藝文(四卷)。具體記載內容可見董復亨、王廷諫[萬歷]《內黃縣志》序跋中。[17](P558—562)該志現僅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孤本,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有抄本。

      11.《湯陰縣志》,尚璣纂,成化五年刊,佚

      [乾隆]《湯陰縣志》卷10“軼事”:“湯志一修于成化五年己丑。邑令為尚公璣,陜之同州人?!盵18](P424)尚璣,今陜西大荔舉人,成化四年來任知縣,即修縣志,翌年付梓。

      12.《湯陰縣志》,楊樸修,天啟三年刊,佚

      [乾隆]《湯陰縣志》卷10“軼事”:“天啟三年癸亥。邑令陽城楊公樸重修,高陽孫少師序之?!睏顦?,山西陽城舉人,天啟元年來任知縣。天啟三年,修成志書付梓。是志在崇禎時仍有舊存,據[崇禎]《湯陰縣志》沙蘊金序:“舊志修于天啟癸亥,歲迄今十有五年,余猶嫌其或有不該不盡也?!?/p>

      13.《湯陰縣志》十九卷,沙蘊金修,蘇育等纂,明崇禎十年刻本,殘存

      沙蘊金,字仲蓼,北直隸威縣(今屬河北)舉人,崇禎八年來任知縣。蘇育,邑舉人。沙蘊金因舊志不夠詳贍,乃集蘇育、蘇弘祖、吳道遇三舉人及諸生共八人纂修,崇禎十年完稿付梓。是志計16目19卷,卷前有兵部尚書孫承宗和湯陰知縣沙蘊金各自作序;縣境、縣城各一圖;凡例八則;目錄;修志姓氏;卷一沿革;卷二建置;卷三星野;卷四山川;卷五祠宇;卷六田賦;卷七風土;卷八官師;卷九選舉;卷十宦績;卷十一至十二人物;卷十三古跡;卷十四陵墓;卷十五災祥;卷十六至十八藝文;卷十九紀雜。卷末有戶部東清司郎中邑人鄭滂跋。是志僅有孤本存中國國家圖書館,1函4冊,已殘去十三、十四、十五和部分藝文?!睹鞔卤痉街具x》有影印出版。

      14.《東郡志》十六卷,宋訥修,元末明初纂修,佚

      《千頃堂書目》卷六:“宋訥《東郡志》十六卷?!薄睹魇贰肪?7《藝文志二》亦同樣記載?!段臏Y閣書目》卷十九“舊志”:“《東郡志》十六冊?!彼卧G,元末明初滑縣人,元至正進士。黃溍《文獻集》中撰有《東郡志序》:“南山宋公以侍御史致政,居滑州?;I二縣,而治白馬,白馬,故東郡地也。公暇日閱前史及他傳記,得東郡事,參以舊聞,作東郡志十有六卷,屬溍序之?!薄盎堂荩忠躁日転槭侵葜?,文獻有足徵者,宜其為書,纂輯也備,考據也精。所記人才消長,風俗盛衰,上可以明教化之得失,而裨益乎治道,古今文筆,事實沿革之故,下可俟探錄而垂之無窮,豈托于空言以為著述者,可同日而語哉?”[19](P233)據此可窺是志內容。據[民國]《重修滑縣志》馬子寬序,張佳胤編修嘉靖《滑縣志》時,“求得邑人宋忠肅公所著之《東郡志》加以參考”[20],可斷定是志最晚亡佚于明嘉靖年間。

      《文淵閣書目》卷19“舊志”:“滑縣圖志二冊?!毕б焉⒇胄拚?、卷數、內容皆不可考,據明代楊士奇編定《文淵閣書目》時間暫定為明正統或以前修纂。

      16.《滑縣志》,纂者無考,明正統或以前修,佚

      《文淵閣書目》卷20“新志”:“《滑縣志》。”惜已佚,不知其究竟,據明代楊士奇編定《文淵閣書目》時間暫定為明正統或以前修纂。

      17.《滑縣志》七卷,張佳胤修,明嘉靖三十三年刊,存

      《千頃堂書目》卷六:“張佳胤《滑縣志》六卷,嘉靖庚寅修,令。”此著錄“六卷”、“嘉靖庚寅修”,均誤。張佳胤,字肖甫,四川銅梁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嘉靖三十一年來任知縣,嘉靖三十三年修成志書付梓。據[民國]《重修滑縣志》馬子寬序:“明洪武初,滑降為縣?;兄炯词加诿骷尉溉勺樱~梁張公來令斯邑,求得邑人宋忠肅公所著之《東郡志》加以參考,草創(chuàng)而成。”是志7卷,卷各1目,曰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官師、人物、選舉?,F僅有孤本藏臺灣。

      18.《滑乘補》不分卷,佚名纂,萬歷間修,明聚星軒抄本,存

      是志僅一帙,藏南京圖書館(稿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膠卷本。《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已影印出版,將其著錄為“明王廷諫修、明胡權纂”。其原因可能如下,志中記事,止于萬歷三十一年,職官最后知縣為王廷諫,“字信卿,河南項城縣人,進士,萬歷二十九年自內黃縣令來任”,“纂邑乘三十萬言”。書無序、凡例、目錄與修志姓氏。正文不注卷次,但有目:地理考(形勝、風俗、土習、疆域、山川、堤埽、關梁、宮室、街巷、鎮(zhèn)集、里甲、方物、陵墓);官次志(廨署、行臺、將牙、屯署);學校志(廟廡、堂齋、師生、學田、祭器、書籍、碑記、宅署、書院、社學附、綽楔);儀制志(到任、鞭春、受封、接詔、校護、鄉(xiāng)飲、賓興);明禋志(廟祠);防圉志(城隍、操備);職官表;選舉表;武功表(將領、屯田、材武);食貨志(戶口、氏族、丘畝、賦稅、徭役、里甲);本紀(帝王紀、歷代諸侯王封建考、衛(wèi)君子傳);宦業(yè)列傳;鄉(xiāng)賢列傳(孝行傳、忠烈傳、儒林傳、節(jié)義傳、逸民傳、懿行傳、名宦傳、鄉(xiāng)善傳);閨貞列傳(貞孝傳、貞潔傳、貞訓傳、貞明傳、貞烈傳、貞義傳);方伎傳;游寓列傳(哲人傳、刺俠傳);外傳(僭居傳、奸佞傳)。計19門,68目。后無跋,亦無圖。是志為稿本,多見修改之處,是否為“知縣王廷諫、邑人胡權”所修,仍需學者考證。

      19.《滑縣志》,孫昌纂修,卷數、年代無考,佚

      《千頃堂書目》卷六:“孫昌《滑縣志》?!睋丝蓴嗍侵緸槊髦?,查滑縣志書,孫昌未見記載,其它亦無考,特舉出存疑待考。

      采用UMT-3摩擦磨損試驗機對基體及涂層在600 °C下的摩擦磨損性能進行測試。為降低涂層表面粗糙度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測試前依次采用220號、500號和1200號碳化硅砂紙打磨涂層樣品表面至其均勻光滑,無明顯的凸起物和凹坑為止,然后用酒精進行超聲清理并烘干。測試在未添加潤滑油的情況下進行,樣品臺轉速為70 r/min,載荷49 N,測試時間60 min,摩擦副為Si3N4陶瓷球。摩擦因數由試驗機直接產生,通過BS224S電子天平稱量樣品試驗前后的質量來計算磨損量,采用DektakXT表面輪廓儀測量磨痕輪廓及3D形貌,并利用SEM觀察磨痕形貌。

      二、現存明代安陽地區(qū)方志價值論析

      綜上可知,明代安陽地區(qū)共有修志活動19次,其撰著可謂夥矣 ,與整個國家所修方志在形式、內容、風格、數量上一脈相承。其中留存至今的有8部(含殘),存世者接近五成。大多數散佚志的序跋,在作為明代安陽地方志之流的清志、民國志的“前志原委”、“藝文志”、“舊序”、“序錄”、“跋文”中可以找到或有提及,對彌補文獻之闕略有裨益。“新志甫成,舊志遂廢”,后之修志者每想勝過前人,對舊志多有訾議,于是舊志久不為人所用,而逐漸失傳。明代安陽地方志散佚的原因也許如此。相較之下,則今存之8部明志更顯其多重價值,具體而言:

      首先,保存了大量的安陽地區(qū)史料,使得當地的明史研究更加豐贍、詳實,可資取證。地方志從民間文人的情感寄托,到府州官吏的施政依據,逐步上升到國家管理的咨情問政。無論是山川風物的描述,還是疆域管轄記載,都是這片土地上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千秋家國夢。如明[崇禎]《湯陰縣志》沙蘊金序言:“邑有志猶國有史,凡一邑之志,一邑之土俗、民風、大政、大事具悉焉。”進而通過古志府州風物、人文景觀、發(fā)展歷程的記述之解剖,可以看出這些郡城充滿魅力的前世今世。王迎喜《安陽通史》[21]中有關明代安陽地區(qū)史實的展現,大多依據方志史料撰寫而成,足見明代安陽地區(qū)留存下來方志的重要。

      如崔銑撰修的[嘉靖]《彰德府志》,其《地理志》對明安陽地區(qū)一州六縣之歷史地理沿革、疆域、山川、名勝古跡等,詳細敘述,盡顯明代安陽郡城繁華,它不同于文學作品的藝術描繪,而是對過去的時光權威的客觀記錄,且序后有論,亦多樸實可喜。其《田賦志》詳細登記了安陽地區(qū)一州六縣的地畝、正賦、雜賦、貢四個方面的具體數字,尤為可貴的是,撰者發(fā)出了不同尋常的議論:“故有一人而數役,一日而用千錢者,民如之何?其不亡且貧也?!盵22](P158)將徭役害民之烈呼之而出,堪稱秉筆直書。再如[萬歷]《滑乘補》,仿紀傳體史書編纂,考、表、志、紀四體并用,體例博大內容豐富?!皟H人物即達二十類。各門目載記十分詳細,如操備目下又分巡檢、鋪舍、營戎、巡捕、教場五目。武功表中屯田目下‘又含官、功系、宅里’細分表。食貨諸目以明嘉靖、萬歷兩朝為主,資料翔實。氏族目共收錄238個姓氏,以類分載,每一姓氏下詳細注明戶、口之數,此不僅立目新穎,且內容罕見,極有價值。廟祠以類分,重要者均繪有圖,詳記禮節(jié)程序及規(guī)格、制度。寺觀注其具體所存位置、來歷及特點。”“有關教育的資料齊全,除學校規(guī)模、建置外,亦有學田數額、何人佃種、收益幾何、如何開支等?!盵16](P501—502)安陽地區(qū)殘存的8部明代方志對一個州府、郡縣、鄉(xiāng)村地理、政治、經濟、物產、人文、民俗的記載,直至今日仍能通過其中文字找尋到無數留存,從小巷到民居,從河流到名勝,厚重呈現在城市、鄉(xiāng)村的每一處角落,而這些早已成為我們盡力接近歷史原貌的珍貴史料。

      其次,補充了大量的文史資料,為我們研究、開發(fā)安陽地區(qū)的文化提供了可貴的史源。眾所周知,文化是一種沉淀,是民族情感和精神財富的積累,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所形成的文化空間,在國家社會建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安陽文化底蘊深厚,在方志中有清新質樸的鄉(xiāng)土風物,有潛移默化的人文掌故,有先賢巨擘的詩歌文論,更有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可謂萬紫千紅。這些歷史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應該發(fā)揮哪些作用,產生什么影響,如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以什么表現形式來促進和拉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值得我們深思。

      發(fā)揮安陽地域文化的旅游優(yōu)勢,應是推動當地產業(yè)提升乃至用文化品牌來打造中原經濟區(qū)形象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在這方面,明代安陽方志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綜觀安陽古代方志記載的關涉旅游方面的內容,有如下四大類:其一,自然景觀,包括有名山勝景、幽洞巖谷、秀水碧湖、潭泉瀑潮、動植物等。如[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將各縣域內的山川美景予以列出,洹水、漳水、韓陵山、愁思岡、虎澗、高平渠等至今仍是我們實地感受舊都風景的去處。其二,人文景觀,包括有古城鎮(zhèn)、園林第宅、寺廟宮庵、塔橋牌坊、陵墓遺址、石刻題詠、神話傳說、民情風俗等。如[崇禎]《湯陰縣志》卷十三《古跡》卷十四《陵墓》、[嘉靖]《內黃縣志》卷八《古跡》等都是此類內容的記載。其三,土特名產,風味特產即為旅游者爭相購買品嘗的食品,也是招徠眾多觀光者的重要旅游資源,亦為志書所記載。如林縣花椒、栗子、柿餅子、軟棗、山楂;內黃大棗、花生、血灌腸、梁莊壯饃;滑縣牛肉、燒雞;安陽縣山藥蛋、小雜糧、曹馬芝麻糖等。其四,旅游設施,游客在旅途中的歇息、住宿之所,有時還是觀賞景點,古代的驛站、會館、酒店、寺院等具有這種功能,此在明代安陽志書中亦有記載。如[嘉靖]《內黃縣志》卷四《建置》中有“黃池水驛”、[崇禎]《湯陰縣志》卷二《建置》有“宜溝驛”等。

      凡此均說明,在考慮安陽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源化利用時,應充分重視地方志的有關記載,以求事半功倍之效。地方志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其貫通古今、綜合反映所記述地域內自然、社會、人文、習俗等領域的實際狀況,涉及面廣,內容具體,對了解所記述地區(qū)的社會歷史、風土人情有著獨特的功用。以安陽古代地方志為中心探討安陽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即是古代方志價值的一個體現。

      最后,“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xù)史之無”,為歷史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資料。歷史最忌諱的就是沒有細節(jié),那么這細節(jié)就依靠地方志。地方志系征用正史、檔案、筆記、譜牒、信札、詩文集等文字史料及實地調查編成,蘊含著豐富翔實的歷史與地情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字史料因兵燹戰(zhàn)火等已不存在,故留存的地方志所收錄的當地文獻如碑傳、題跋、奏稿、詩文、筆記等尤為珍貴,成為后人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史料。由于古代官修史書數量有限且內容未必皆為實錄,故一些方志可以證史。如[萬歷]《彰德府續(xù)志》卷下新設“藝文”,碑記首先注明碑碣坐落位置,次全錄碑文與陰陽面之內容,多有考古價值;內有宋神宗御制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以及龍圖閣直學士陳薦撰寫的韓琦墓志銘并序,為宋《名臣碑傳琬琰集》所未錄,對文獻有保存之功。

      湯陰為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鄉(xiāng),[崇禎]《湯陰縣志》卷11《人物志》中,收錄了岳飛及其后人云、雷、霖、震、霆、珂的傳記,以岳珂最詳,據此對研究岳氏家族很有裨益。如岳珂,岳飛之孫,霖之子,為岳氏尚文之人,“少善屬文,雄健成一家言”,號亦齋先生。其著作有《桯史》、《金陀粹編》、《愧剡錄》、《天定錄》等行于世。《藝文志》中亦收錄明人所撰紀念岳飛的三篇碑記,為后人了解岳飛精神流傳提供借鑒?!端囄闹尽分杏幸黄侗怡o廟記》,為彰德教授張都撰,記扁鵲乃河間鄭人姓秦名越人,在趙國人稱扁鵲,述其遇長桑君,授之為徒,從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而行其術,乃演《黃帝內經疑難八十一篇》行世??梢?,在人物方面,則正史所載不多之鄉(xiāng)賢人物在地方志中則所見多有,而這類史料是幫助歷史補充細節(jié)的好依據。

      在社會風俗方面,這8部殘存方志中皆詳述了安陽一地風俗,為正史所未載,更顯珍貴。另外,在地理、金石、山水等方面的記述也補充了官修史書的缺陷。方志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糾正官修史書或前修志書中的錯誤。如[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鄴都宮室志》,其史料來源有《晉書》、《北史》、《鄴中記》、《鄴都故事》、《太平寰宇記》、《水經注》、《魏都賦》等,收存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甚為可貴的是,通過對校、他校、理校等法糾正了一些史書中的錯誤,體現了“無征不信”與“實事求是”的學術原則;對于一些爭論較大的觀點,則謙虛謹嚴,如在考證“鄴都南城”時言:“以是知其非實,故括諸書所載,以俟后之君子?!被诖司幾胨枷?,為后人留住了鄴城的歷史,通過志中的史料,使得鄴城內的布局和建筑樣式得以復原。

      以上疏論之明代安陽地區(qū)編纂方志活動,大抵皆先取舊志詳加厘定,補其遺漏,詳加校核,為我們研究安陽古史留下了可貴資料。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渾厚的基石,就是地方志的累積之功。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依靠一方水土而生息繁衍,延續(xù)一份文脈而教化傳承。志書記載,穿越時空,史海鉤沉,回望千年,今天的人文風采與歷史過往,依然可以通過一本本志書串聯起家國情懷的永恒記憶。

      三、余論

      明代是安陽地方志纂修的重要時期,公私力量都有所投入,并取得了足以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成就。今留存之當代安陽地域范圍內的8部方志(含殘),為我們留下了安陽文化演進的痕跡,是對這個地區(qū)直觀而全面的描述,我們在這里看到了疆土之上的山川物產、歷史風俗,很顯然這些方志是我們研究安陽文化不得不參考的材料。安陽地區(qū)的方志從民間文人的情感寄托,到府州官吏的施政依據,逐步上升到國家管理的咨情問政,無論是山川風物的描述,還是疆域管轄的記載,都是安陽這片大地上,每一位中國人的千秋家國夢。當代學人安陽地方志的研究,不但要論述其史料文獻價值,也要從現實關懷出發(fā),以便使志書記載內容真正為社會現實服務,從而促進安陽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有明一代安陽地區(qū)方志之研究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諸多空間,如散佚方志的作者、成書年代、卷數等有待進行深入考證,同時代或其后書籍是否有征引利用,需要進行窮盡普查。所殘存的8部方志僅有2部新式點校(內部發(fā)行),其余6部大都是海內外孤本,亟待進一步影印整理。關于如何挖掘安陽方志內容為經濟建設服務,我們可以考慮以方志為中心線索,進而查考相關的文書檔案、家乘族譜、史書地志、軼聞雜記、金石碑刻、詩詞文集等等,將有關安陽文化的材料勾稽出來,加以梳理、分類、考釋,形成安陽文化文獻研究體系,進而與安陽考古文化的研究、安陽地域各族人民實際生活的研究,以及口頭傳承文化的研究融會貫通起來,形成安陽文化研究的系統工程。

      目前,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為中原經濟區(qū)的五大戰(zhàn)略定位之一,這不僅是中原經濟區(qū)有別于其他經濟區(qū)的顯著特點,也是我國主體功能區(qū)劃中唯一明確了傳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經濟區(qū)域?,F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行業(yè)看中了安陽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不斷挖掘安陽的歷史文化,而安陽地方志就是安陽的地域文化寶庫,是我們理解古老安陽,促進安陽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讓安陽地區(qū)的各項事業(yè)“做出亮點、做出特色、做出品牌”的重要抓手,更是研究有關學科和編撰地方志極為有用的史據,值得我們珍視,堪稱當前文化建設的瑰寶。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元)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陳文道,王瑛.安陽古今方志述要[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8.

      [4]王迎喜.明清時期安陽地方志的編修[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6).

      [5](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孫家洲.中華野史·先秦至隋朝卷[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

      [7]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8]劉緯毅,等.宋遼金元方志輯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馬蓉,等.永樂大典方志輯佚[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述略[J].文獻,1988(3).

      [11]巴兆祥.方志學新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12](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民國)李見荃,等.[民國]林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

      [15]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劉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上冊)[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17](民國)周余惪,等.[民國]內黃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8](清)楊世達.[乾隆]湯陰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19](元)黃溍.黃溍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0](民國)馬子寬,王蒲園.[民國]重修滑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21]王迎喜.安陽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2](明)崔銑.[嘉靖]彰德府志(點校本)[M].安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2010.

      [責任編輯:郭昱]

      2016-05-15

      本文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河南與清修《四庫全書》(2013—QN—280)”、2014年度安陽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明代安陽地區(qū)方志編纂研究”(ASKG14183)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遠(1982—),男,河南漯河人,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明清史學及文獻、河南區(qū)域文化史研究。

      K871.45

      A

      1001-0238(2016)03-0038-07

      猜你喜歡
      內黃縣安陽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安陽之旅
      內黃縣
      安陽:以最嚴密的法治向大氣污染宣戰(zhàn)
      人大建設(2019年7期)2019-10-08 09:03:44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書法賞評(2019年2期)2019-07-02 12:10:50
      安陽有個“花木蘭”
      嘉絨藏族地區(qū)的舊方志編纂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內黃縣
      送法律進企業(yè)送環(huán)保到基層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衡水市| 北安市| 江达县| 且末县| 濮阳县| 梅河口市| 宁国市| 榆林市| 万荣县| 阆中市| 延川县| 渝北区| 陕西省| 莆田市| 富裕县| 井冈山市| 江安县| 玛纳斯县| 简阳市| 通江县| 体育| 西宁市| 湘潭市| 鄂托克前旗| 左云县| 郧西县| 旬阳县| 尼木县| 米易县| 黄大仙区| 无锡市| 京山县| 松桃| 安吉县| 桃江县| 曲阜市| 卢龙县| 神池县| 谢通门县| 牡丹江市|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