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華 劉思瀚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
民國前期紅十字會皖北救援活動管窺
池子華劉思瀚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摘要:民國前期,中國紅十字會在救死扶傷的同時,不斷拓寬人道主義服務領域。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皖北人道救助行動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國紅十字會及其所屬分會廣泛參與兵災、自然災害及其他意外之災的救助,減輕了民眾疾苦,為保障民生,發(fā)揮了不能小視的作用。
關鍵詞:民國前期;中國紅十字會;皖北;人道救助
紅十字會起源于戰(zhàn)爭,戰(zhàn)爭救護固然是其天職,“而平時濟荒賑饑,亦其當盡之義務。”*沈敦和:《〈人道指南〉發(fā)刊詞》,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頁。中國紅十字會(包括總會及其地方分會)也是如此。本文以紅十字會歷史資料為中心,再現(xiàn)民國前期紅十字會皖北人道救援行動的幾個側面,或有助于人們對民間組織之于社會保障功能的理解,彌補相關研究之不足。
一、兵災救助
中國紅十字會自1904年在上海成立后,積極拓展會務,至1924年,已在全國組建分會286處*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155、302、302頁。。其中安徽計有分會組織22處,包括分布于皖北的中國紅十字會臨淮、正陽、六安、壽縣、宿縣、鳳臺、太和、泗縣、蚌埠、阜陽、亳縣分會以及渦陽分會(籌備處)和蒙城分會(籌備處)*《中國紅十字會各省會分會一覽表(1924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153頁。,共計13處。分會組織的陸續(xù)建立,為民國前期中國紅十字會皖北兵災救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早在二次革命中,醫(yī)士徐月崖發(fā)起成立臨淮關分會。據(jù)史料記載,“徐君熱心救濟,率隊馳赴戰(zhàn)地,竭誠救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155、302、302頁。正陽、潁州(阜陽)、壽州(壽縣)各分會,亦“無不組織醫(yī)隊、醫(yī)院,以盡天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155、302、302頁。。分會的戰(zhàn)地救護,為總會整體救護行動的展開,起到了配合作用。
北京政府時期,軍閥混戰(zhàn),硝煙滾滾。在烽煙四起的時代氛圍中,中國紅十字會救傷恤難,盡其所能。這其中救護白朗之亂引發(fā)的豫皖兵災,頗具典型性。
白朗(1873—1914),官書稱“白狼”,字明心,河南寶豐人,曾投軍營效力,后因“犯律”,潛逃回鄉(xiāng),落草為寇,“拉桿”嘯聚山林,一躍成為豫西屈指可數(shù)的“桿子首”*喬敘五:《記白狼事》,轉(zhuǎn)引自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民國史》第2編第1卷,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56頁。。他以舞陽母豬峽一帶為基地,四出“打家劫舍”。1913年6月15日,一舉攻克禹縣城,繳獲大量槍支彈藥,“自此白朗聲振豫西,各地綠林附合者驟達二千人。”*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21頁。白朗行蹤飄忽無定,攻城略地,成為二次革命后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支武裝反袁力量。袁世凱派兵鎮(zhèn)壓,但收效甚微。1914年1月11、15、16日白朗軍連克光山、光州、商城三縣城后,兵進安徽,24日克六安,2月6日陷霍山,鄂豫皖三省震動。
皖北戰(zhàn)火蔓延,中國紅十字會不能置身事外。2月2日,沈敦和副會長分電潁州、正陽、臨淮等地分會,請速“遣隊出發(fā)”,實施救援*《中國紅十字會甲寅年第一次通告》,《申報》1914年2月22日。。但畢竟戰(zhàn)災面廣,分會之力有所不逮,各分會不得不向總會請援。六安、潁州、壽州分會報告稱,皖北“遍地饑民,負傷抱病者尤居多數(shù),非有巨款,曷克救濟?”*《紅會救護之困難》,《申報》1914年2月24日。為此,中國紅十字會特電請廬州、蕪湖等地分會派員冒險前往被兵之地,調(diào)查災情,以便實施賑濟。調(diào)查員周歷罹難之區(qū),將需賑信息及時上達總會總辦事處*《紅會調(diào)查豫皖災情》,《申報》1914年3月7日。。而賑濟“狼災”,籌集善款,至關重要。
3月14日,副會長沈敦和以總辦事處的名義在《申報》刊登《勸捐公啟》,呼吁社會各界“慨解仁囊,源源惠助”*《申報》1914年3月14日。。4月12日,沈敦和再次呼吁“海內(nèi)外諸慈善家篤念痌瘝,仁囊慨解”*《中國紅十字會急募皖豫兩省匪災賑款》,《申報》1914年4月12日。,以保障救援行動的展開。
沈敦和的呼吁產(chǎn)生了一定的社會反響,從《申報》連篇累牘的鳴謝廣告中可知捐款源源不斷。特別是,中國紅十字會前會長盛宣懷,慷慨解囊,捐銀萬兩*《中國紅十字會謹謝前會長盛杏蓀先生捐賑六、霍銀壹萬兩》,《申報》1914年3月16日。,做出表率。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也伸出援手,籌助洋千元*《中國紅十字會謹謝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籌助六、霍兵災急賑洋一千元》,《申報》1914年3月13日。。
籌款募捐的同時,賑災刻不容緩。皖北是重災區(qū),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放賑的使命。受總會總辦事處委托,同鄉(xiāng)會張瑞臣、朱星五、周谷生攜款兩萬元并藥物、食品等奔赴六安、霍山等地,在分會和地方官紳協(xié)助下,散放急賑*《六、霍放賑員回滬》,《申報》1914年6月1日。,至5月底,賑畢回滬復命。
皖、豫兵災的救護持續(xù)到8月初白朗之亂被完全平息才告結束,在這半年中,中國紅十字會量力救助,于事不無小補,“全活數(shù)萬人”*《中國紅十字會二十年大事綱目》,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辦事處1924年編印,第12頁。。
對老洋人兵災的救援,是紅十字會采取的又一次人道行動。
老洋人,名張慶,河南寶豐人,毛發(fā)卷曲,酷似洋人,故綽號“老洋人”。原為白朗部下。白朗兵敗之后,先投官兵,繼而起立山頭,聚集人馬,迅速坐大,1922年9月攻入皖北太和、阜陽。11月1日夜突入阜陽,大肆燒殺,“數(shù)千年之精英、五萬戶之貲財以及公館、學校、廂宇、寺觀盡成焦土?!?《阜陽分會報告匪災來函》,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頁。老洋人部下燒殺搶掠,洗劫兩晝夜,造成慘重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是阜陽歷史上的一次浩劫。
面對突如其來的兵災,阜陽分會會長秦東臣、副會長沈良材立即設立臨時醫(yī)院,救護傷者。本次救援行動,阜陽分會“治愈軍民被傷者共五千余人,不取分文”*《阜陽分會救護匪災及施種牛痘》,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32頁。。
阜陽劫難沒過幾年,浙奉戰(zhàn)爭使皖北復遭兵燹。它是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后奉系軍閥與東南地區(qū)直系軍閥,為爭奪江蘇和安徽地盤而進行的戰(zhàn)爭。
1925年8月,浙奉戰(zhàn)爭爆發(fā),以孫傳芳為首的浙閩皖贛蘇五省聯(lián)軍與張作霖奉系在徐州、蚌埠、滁縣、固鎮(zhèn)等地展開激戰(zhàn),11月7日奉軍戰(zhàn)敗,戰(zhàn)爭結束。期間,中國紅十字各地分會在總會的協(xié)調(diào)下,再次投身戰(zhàn)地救護。其中皖北蚌埠、宿縣、臨淮關等地分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蚌埠分會為例,可見一斑。
“蚌埠當南北之沖”,為雙方所必爭。為應對戰(zhàn)事救護,蚌埠分會會長鄧愚山攜手普濟醫(yī)院院長俞昆濤、同濟醫(yī)院院長邵子英、同仁醫(yī)院院長陳儒臣,各就本醫(yī)院改設臨時傷兵醫(yī)院,并組織救護醫(yī)隊、掩埋隊*《蚌埠紅分會組織救護隊》,《申報》1925年10月30日。,以備調(diào)用。11月1日夜,兩軍在固鎮(zhèn)激戰(zhàn),鄧愚山會長率醫(yī)隊長陳儒臣、副醫(yī)隊長邵子英、衛(wèi)生隊長盧孝臣、掩埋隊長張云三,即于2日晨開赴固鎮(zhèn),救護受傷官兵數(shù)百人,送各傷兵醫(yī)院救治*《蚌埠紅會救護傷兵情形》,《申報》1925年11月14日。。同時,與總會聯(lián)系請求協(xié)助,總會總辦事處立即“特電請南京分會于少彰派員前往協(xié)助”*《救護消息》,《申報》1925年11月7日。。此次行動,蚌埠分會因“辦理救護掩埋,迅速完美”*《銅山縣公署致紅會函》,《申報》1925年11月22日。,贏得社會各界的贊譽。
皖北地處豫蘇皖交界,南北交通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爭頻繁,生靈涂炭。紅十字會的救援行動,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從以上幾個案例可以看出,其戰(zhàn)地救護功能得到發(fā)揮,減輕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
二、災荒救濟與疫病防治
長期以來,災害救濟與疫病防治,一直以官方為主體,民間力量的參與度有限。紅十字會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
紅十字會賑濟災荒,肇始于晚清時期*《中國紅十字會二十年大事綱目》,第3—4、30—33頁。。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天災人禍肆行,中國紅十字會在救護兵災的同時,更加廣泛地參與自然災害及其他意外之災的救助,“消其沴,澹其災,以冀補救于什一,此紅十字會所以踵行于中國也?!?沈金濤:《〈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發(fā)刊詞》,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105頁。從紅十字會對皖北災荒賑濟的兩個個案中,亦可窺見一斑。
個案之一:1916年夏秋間,安徽遭遇洪災,“江淮一帶,上而豫之固始、光、息,皖之阜陽、潁上、霍邱、壽縣、鳳臺、懷遠以迄于臨淮、五河、盱眙等縣,汪洋千里,一望無際。”*《中國紅十字會敬募江皖水災急賑》,《申報》1916年8月17日。告災乞賑,函電交馳。總會總辦事處一面通過傳媒向社會各界勸募急賑,呼吁“海內(nèi)外諸大善士念切痌瘝,宏施救濟”*《中國紅十字會敬募江皖水災急賑》,《申報》1916年8月17日。;另一方面于9月17日與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合組中國紅十字會安徽義賑會,沈敦和、余誠格(字壽平)、李經(jīng)方(字伯行)任干事部長,共籌皖賑。23日,召開第一次干事會,決定由義賑會墊洋20000元,分請災區(qū)傳教士會同義賑會查賑員擇被災尤重之戶先為酌放,而后募集捐款,次第放賑*《中國紅十字會安徽義賑會通告成立并謹募急賑》、《籌辦皖賑之墊款》,《申報》1916年9月23日、24日。。12月16日,查賑員回滬復命,據(jù)報告,此次沿淮淮北被災各縣以懷遠、鳳臺、五河為最重,鳳陽之淮北岸、壽州之正陽關、潁上之東鄉(xiāng)、霍邱之三河尖、靈璧之南四區(qū)、盱眙之水七堡、阜陽之南八保為次。中國紅十字會安徽義賑會遂決議,購白米3000石、棉衣3000件,刻日運抵蚌埠轉(zhuǎn)運懷遠、鳳臺、五河三縣,又購買高粱萬石、黃豆3000石,散放被災各縣以為籽種*《安徽義賑會記事》,《申報》1916年12月17日。。轉(zhuǎn)瞬交春,“各災區(qū)田皆被淹,顆粒無收,非特無度日之糧,抑且無耕田之種,非廣購高粱、黃豆、綠豆、珠(芝)麻等種籽及時散放,則浩浩哀鴻,將永無出水火而登衽席之一日?!?《中國紅十字會安徽義賑會之最近報告并敬募冬春賑》,《申報》1917年1月5日。趕辦春賑迫在眉睫。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中國紅十字會安徽義賑會于1917年2月在上海、鎮(zhèn)江分購紅糧1600余包、豆餅29000張裝運蚌埠分轉(zhuǎn)靈璧、盱眙、阜陽、渦陽、蒙城等5縣散放*《賑濟皖北災黎》,《申報》1917年2月28日。。皖北賑務直到1917年夏初始告結束,功效顯著,據(jù)史料記載,“災民獲沾實惠者,數(shù)逾十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466頁。
個案之二:1921年夏秋之交,“豫、蘇、皖、浙、陜、魯、鄂、冀大水,以淮河區(qū)域罹災最重,災區(qū)達二七○○○方里?!?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第42頁。8省水災,以江浙皖被災最重,“沿江沿海百余縣盡成澤國,遍地哀鴻?!?李文海等:《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xù)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頁。其中皖北各縣均在劫難逃*安徽地方志辦公室編:《安徽水災備忘錄》,黃山書社1991年版,第161頁。。中國紅十字會壽縣分會、太和分會、鳳臺分會等在組織賑濟的同時,向總會電告災情,請求支援。中國紅十字會量力接濟。7月20日,鳳臺分會電告水災,總辦事處匯洋500元、空白章照20份由分會征收會費截流散放急賑;7月25日匯正陽分會洋500元;8月19日匯壽縣現(xiàn)洋500元并于10月間派出由黃禹九醫(yī)生率領的醫(yī)隊前往壽縣療治疫病;8月19日匯太和分會洋500元,“令擇赤貧者散放之”;8月間,寄泗縣空白章照40份,由分會勸募會費*《中國紅十字會二十年大事綱目》,第3—4、30—33頁。。中國紅十字會幾乎是有求必應。
民國前期,皖北災荒連年。雖然中國紅十字會對災荒救濟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歷年有所不同,雖然所提供的救助可能是杯水車薪,但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可以感受到紅十字會對災民的人道關懷,始終如一,為陷入絕境的災民帶來生的希望。
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在救災救荒的同時,紅十字會參與疫病防治,為題中應有之舉。如:
1918年鳳臺時疫流行,“傳染既速,死亡率日增?!?《安徽鳳臺亦有疫癥》,《申報》1918年10月27日。中國紅十字會雖沒有派出救疫醫(yī)隊,但在接到鳳臺分會函電后,立即寄上“曾經(jīng)試驗各方,以及急救治疫藥丸五百瓶”*《安徽鳳臺亦有疫癥》,《申報》1918年10月27日。,以解燃眉之急。
1921年,皖北大水之后,疫疾流行。中國紅十字會于10月15日派出以黃禹九醫(yī)生為領隊的救疫醫(yī)隊赴壽縣“急施療救,兩月以后,始告肅清??h知事程鑒,率地方各團體致電申謝。”*《中國紅十字會二十年大事綱目》,第30頁。
1922年夏秋,亳縣、蒙城、渦陽霍亂流行,中國紅十字會派出“防疫團”前往救治,蚌埠分會會長鄧愚山(拙齋)協(xié)助尤力,“備著勤勞”*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485頁。。
1923年春,阜陽“天痘流行,染毒甚易”。阜陽分會設牛痘局,施種牛痘,“不取分文”*《阜陽分會救護匪災及施種牛痘》,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32頁。。蒙城、太和“天痘流行,死亡無數(shù)?!笨倳砸园霾悍謺L鄧愚山為首率醫(yī)隊前往防治*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編:《慈善近錄》(1924年刊),第65頁。。同時,購制特效救急藥品分贈皖北各公署、公團,防患未然*《蚌埠分會分贈藥品之通函》,《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1期(1923年7月),第24頁。。9月17日,鄧愚山又在宿州組織第三支醫(yī)隊,前往渦陽、臨淮等地防治疫病*《蚌埠分會三屆出發(fā)醫(yī)隊報告》《蚌埠分會第三支醫(yī)隊出發(fā)救災》,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編:《慈善近錄》(1924年刊),第105、111頁。。
從以上的舉例中可以看出,各分會基本上是“各自為戰(zhàn)”,為改變這種狀況,提高疫病防治效率,有必要整合人道救助力量。1923年秋蚌埠分會乃聯(lián)合阜陽、太和、蒙城、亳縣、渦陽5縣,發(fā)起成立“中國紅十字會蚌埠分會皖北聯(lián)合救護隊臨時醫(yī)院”,分駐蒙城、渦陽、亳縣、太和、阜陽等地*《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3期(1923年9月),第29頁。。這些臨時醫(yī)院在每年春季、夏季及戰(zhàn)時臨時開幕*《中國紅十字會蚌埠分會皖北聯(lián)合救護隊臨時醫(yī)院通則》,《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3期(1923年9月),第27頁。,不僅可以及時應對疫情,而且于戰(zhàn)時亦可就近組織救護。而“聯(lián)合”本身,可以整合各方資源,收到“聯(lián)動”之效。這無疑是對自身的一種超越。
三、救援行動評價
從上述不難看出,在對皖北的人道救助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地方分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地方分會承擔具體的人道救助事務,而總會提供后援保障,籌款募捐,量力接濟。特別是其協(xié)調(diào)之功,更是功莫大焉。
比如,老洋人在阜陽等地燒殺搶掠造成人道災難,中國紅十字會蚌埠分會施以援手,組織臨時醫(yī)院及婦孺救濟會。中國紅十字會立即致函安徽省長許世英,請予協(xié)助。安徽省長第14088號指令,即飭皖北各縣“協(xié)助籌備”、“妥為保護”,并“由財政廳酌籌款洋三百元匯寄蚌埠,交由該會具領濟用?!?《蚌埠分會報告救護皖北匪災得官廳補助佳電》,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15頁。對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辦事處特函許世英,深表謝意*《謝安徽許省長助蚌埠分會款電》,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16頁。??墒前霾褐袊y行一拖再拖。1922年12月30日,中國紅十字會致電許世英省長,“前荷捐助蚌埠紅十字分會醫(yī)隊經(jīng)費三百元,今該隊電稱待用孔亟,乞催埠庫速發(fā),俾資救濟,甚感?!?《補錄電致皖省長》,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20頁。1923年1月2日中國紅十字會又致電安徽蚌埠中國銀行催撥經(jīng)費*《催撥蚌埠分會款》,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20頁。。但據(jù)蚌埠分會稱,“曾數(shù)次往蚌中行領款,而該行長言語支吾,竟以財廳發(fā)款通知為無效,以皖長指令及財廳公函則目若無視”,請總會“從速來電與該兩行長,囑其照發(fā),俾資救濟,為盼為禱?!?《附錄蚌埠分會來電》,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20頁??倳槐芊彪y,繼續(xù)交涉,補助款終于兌付*《蚌埠分會領到官廳補助》,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22頁。。人道救援行動得以順利展開。不難設想,沒有總會的交涉協(xié)調(diào),很難達成愿望。
再如,1923 年春夏之交,老洋人受撫后被任命為豫邊游擊司令,但其舊性不改,戰(zhàn)爭陰霾籠罩皖北。鑒于“新?lián)崂涎笕岁犖轳v屯豫東,與皖省之亳、渦、太、阜、蒙各縣毗連,仍有越境勒捐搶掠等情事。皖省派兵防御,雙方對峙,難免不生沖突”,蚌埠分會“議事會議決,派孟議長赴亳,王副會長赴蒙,鄧理事長赴阜,李醫(yī)長赴太,潘看護長赴渦,籌防救護?!?月22日,中國紅十字會為此特致函“雙方長官,各給執(zhí)照保護”。安徽督理馬聯(lián)甲、安徽省長呂調(diào)元、皖北鎮(zhèn)守使李傳業(yè)等先后致電中國紅十字會,表示“妥為保護”*《保護蚌埠分會出發(fā)救護之官電》,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48、295—300頁。。交涉的成功,為人道救援鋪平道路。
在總會協(xié)調(diào)之下,皖北地方分會全力以赴,救助遭受天災人禍的災民難民。這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各分會沒有畛域之分,而是相互協(xié)作,相互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人道力量,共同應對。尤其是蚌埠分會,從以上的縷述中可見,發(fā)揮了主導作用,為此中國紅十字會常議會決定授予蚌埠分會鄧愚山會長“頭等紀念章”,以昭激勸*v。當局也給予配合。這些因素的合力,保證了救援行動的即時、有效。
中國紅十字會及其所屬皖北各分會的人道行動,應該說,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也受到皖北社會各界的贊許。如1922年夏秋,皖北霍亂流行,中國紅十字會派出以蚌埠分會會長鄧愚山為首的“防疫團”前往救治,活民甚眾。皖北地方官紳均具函申謝,如《亳縣各公團致上海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函》稱,“天禍亳民,疫氛蔓延,因而致死者,日難屈數(shù)。嗣經(jīng)蚌埠貴分會鄧(拙齋)、李(振九)諸先生到亳,旬日之內(nèi),全活者何止千百。敝縣感戴大德,莫可名言。茲謹略述數(shù)語,乞轉(zhuǎn)致各報登載,用當奉揚仁風耳”;《蒙城謝蚌埠分會防疫團函》亦稱:“今值盛夏,瘟疫時行,大概情形,不外霍亂、癟螺等類,或朝染而夕死,或暮染而朝亡,踵不及旋,醫(yī)藥罔效,以致死亡枕藉,目不忍睹。敝邑之中,人人自危,無法可施。幸蒙貴分會會長鄧、醫(yī)長李兩先生大駕來蒙,施藥診治,每日戶限為穿,昏夜求診者尤眾,計來蒙數(shù)日,治活大小男女五百人,誠為有腳之陽春施以無形之甘露也,謹此鳴謝?!?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編:《慈善近錄》(1924年刊),第45、47頁。類似謝函很多*《保護蚌埠分會出發(fā)救護之官電》,池子華、崔龍健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第1輯,第248、295—300頁。,足以說明紅十字會人道救援行動取得成效,深得民心。
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民國前期,中國紅十字會救死扶傷,扶危濟困,在減輕民眾疾苦、保障民生方面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對皖北的人道救助行動,即彰顯了人道的力量。毫無疑問,紅十字會社會救助功能不能小視。
責任編輯:方英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4-0140-05
作者簡介:池子華(1961-),男,安徽渦陽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思瀚(1990-),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Rescue Activities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 Zi-huaLIU Si-han
(Social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carried out the routine work of healing the wounded and giving aid to the dying,at the same time,it continued to broaden the field of humanitarian service.Taking the rescue activities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or example,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and its branches participated in a wide range of war,natural and other unexpected disaster reliefs which reduced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protect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early Republic of China;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Northern Anhui Province;humanitarian res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