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舒
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
?
淺析中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礎
——從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出發(fā)
耿子舒
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100083
本文以現(xiàn)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為研究起點,挖掘制度之中凝結的客觀因素,主要通過概念明晰、現(xiàn)行制度構造分析、借鑒已有的基礎理論,來淺析中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礎。
被害人;救助;法理基礎
一項法律制度的建立必然有相應的法學理論基礎的支撐,關于被害人救助的問題國內國外的學者都曾提出不同層次、不同出發(fā)點的理論觀點,但不可例外的都將理論研究放在了制度建設之前,往往從理論出發(fā)評價現(xiàn)有的制度并提出改革意見,這自然是合理的;但同時法律制度的建立過程本身是復雜的,且制度的建立過程本身就是實踐的過程,在這其中凝結了大量的客觀的必然的因素,也許理論的發(fā)展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但是法律建設因為緊貼實際,直接反應于實際,早已經(jīng)超越了理論的發(fā)展。所以從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來反推理論基石,反哺理論的建設,也不失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彌補我們在理論研究中所遇到的局限和不足。本文將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作為研究的材料和對象,而非評價或者理論應用的對象,淺析中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礎。
我們要討論一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我們討論的范疇在哪里。國內外與被害人相關制度的研究有很多,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容易造成混淆,比如: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司法救助制度,國家補償制度。這些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又有一些不同,在此從兩個方面做比較,以厘清本文所指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概念。
第一,“救助”與“補償”的區(qū)別,其實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這二者并無不同,都是救助主體給予救助對象以經(jīng)濟或者其他方面的幫助。但救助主體的義務來源或者說其給予幫助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前者是出于人道主義的救助,是撫恤性質的;而后者則類似于民法中的代為補償,從應然角度看國家有給予幫助的強制性義務,本文取前者來進行研究。
第二,從救助對象的范圍來看,本文專指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而司法救助制度的概念較廣泛,司法救助制度在我國源起于1984年最髙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適用于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之后范圍不斷擴大,最先向民事領域擴展,2008年開始擴展到刑事領域,因而被害人救助制度可以看做是司法救助制度的組成部分。
所以,本文所指的刑事被害人制度,是指當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及親屬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賠償時,在國家主導下給予其包括物質救助、精神撫慰在內的多種形式救助的制度體系。
研究我國刑事被害人的具體制度構造,是反映我國現(xiàn)行被害人制度的建設現(xiàn)狀,反推基于中國現(xiàn)實條件下刑事被害人制度建設理論的基礎材料。
(一)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規(guī)體系
目前我國關于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律建設還未上升到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法律,效力最高的文件2014年五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在其之下為地方的行政法規(guī)或規(guī)章。
(二)性質及地位
在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司法救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內容。根據(jù)《意見》中“開展國家司法救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推知這一點。
(三)主要內容及特色
關于刑事被害人制度不外乎救助原則,救助對象的辨別,救助的方式及標準,資金籌集和管理以及組織機構的規(guī)定這樣幾項內容,但是其中的具體方面與外國相比有其區(qū)別之處,即其特色。
1.輔助性地位
對于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是刑事被害人獲得救濟的方式之一,但是它只是補充性質的、輔助性質的,訴訟及其他社會救濟優(yōu)先。
2.確定對象中的結果標準
在確定救助對象時,我國的規(guī)定是從結果的角度出發(fā),兼顧緊急性,而對案件的性質無具體要求,核心的標準即:造成生活困難。圍繞這一標準設定具體的條件,如對受害人的損害結果,償還可能性。
3.精神與物質相結合
在救助方式中不僅規(guī)定了發(fā)放救助金的方式,同時規(guī)定了“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的形式來幫助刑事被害人。
4.放寬自由裁量權
對于救助金的發(fā)放規(guī)定了最高的標準,但是救助金具體的金額由工作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發(fā)放,體現(xiàn)了強制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
5.主動性
相關國家機關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有主動告知的義務。
本文雖然以現(xiàn)有制度為出發(fā)點,但是也不能脫離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理論研究的宏觀基礎,國內外對相關理論提出了諸多觀點,此處做簡單梳理。
(一)正義理論
正義理論是應用最廣泛、最基礎的理論,是許多其他所有學說的思想基礎和邏輯起點。正義是法律追求的重要價值之一,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的概念,那么應用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領域,被害人因刑事犯罪而受到侵害,即分配正義被侵害,理應受到補償。該理論從自然的、應當?shù)慕嵌日撟C了被害人受到救助的正當性,它站在了理論的最高點,但同時卻喪失了回答諸如誰來救助,如何救助等具體問題的可能性。
(二)國家責任說
該理論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為基礎,認為“國家必須賠償個人因國家不能預防犯罪給其造成的損失(就像在公害中所承認的那樣),然后再從罪犯那兒把這筆錢追回”把國家的救助看做是國家應負的義務。
(三)社會福利說
社會福利說隨著20世紀以來西方福利國家的發(fā)展而興盛,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認為:“假如罪犯沒有財產(chǎn),被害人就不能得到補償?回答是否定的。補償總是同懲罰一樣必要,因為補償是公益的目的之一,維系著社會安寧。”該學說將對刑事被害人看做是社會中的弱者,將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部分,認為這是現(xiàn)代國家的責任之一。
(四)社會保險說
社會保險說將犯罪行為看作意外事故,認為應當納入到社會保險的強制保障體系中,從“如何做”的角度回答了被害人救助的問題,具有實踐意義。
(五)其他
相關的理論學說還有很多,諸如預防犯罪說、刑事司法體系支持說、犯罪風險分擔說、侵權賠償替代說、平衡保護說、公共援助說等等,但是若單獨稱其中一種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論基礎,都缺乏足夠的支撐力度,它們往往更實際、具體,或者是以前幾種學說為基礎或者表達不同實質相似,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一)以正義理論為一般基礎
“法是善良和正義之術”,中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自然不例外也是以正義作為基礎原則的,而在具
體的制度內容中也有諸多體現(xiàn)。比如堅持“公正救助”的原則,“嚴格把握救助標準和條件,兼顧當事人實際情況和同類案件救助數(shù)額,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防止因救助不公引發(fā)新的矛盾”,這正是比利時法學家佩雷爾曼說的“正義總是意味著某種平等,即給予從某種特殊觀點來看是平等的人”;此外,堅持“及時救助“原則,這也印證了”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
(二)以社會福利說為主要根基
《意見》中在說明完善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意義時提到“開展國家司法救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明確了我國的被害人救助制度是以社會福利說為根基的。此外,我國一些其他的制度設計也是完全符合社會福利說的理念的。第一,在確定被害人的對象時不是以案件本身的嚴重性質為判斷標準,而是以是否會造成被害人及其親屬生活困難為標準,這顯然是將其視為社會弱勢群體來對待;第二,在救助方式上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精神上的撫慰顯然是出于人道主義的關懷;第三,在救助金的發(fā)放與被害人的實際困難程度密切相關;第四,在主動性上,若國家負有責任,則依據(jù)民事賠償訴訟中不告不理的原則,司法機關不應具有主動性;第五,在救濟金的來源上,鼓勵社會中企業(yè)、社會組織、個人的參與,顯然具有公共救濟的性質。事實上,我國以該學說為理論根基有著深厚現(xiàn)實經(jīng)濟政治背景,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我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且計劃在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完成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以有實力也有需求增強社會福利。
(三)以其他理論為補充
在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中,某些制度設計也借鑒了其他理論學說的先進思想。如《意見》在對救助對象的規(guī)定中,排除了那些不配合破案的人,即“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jù),妨害刑事訴訟的”。這符合刑事司法體系支持說的要求,此說認為“幫助刑事被害人將會對刑事司法體系的起訴和定罪的重要功能提供支持”通過排除對這些人的救濟可以促使被害人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破案定罪。
所以,目前我國被害人救助制度形成了以正義理論為一般基礎,以社會福利為主要根基,以其他理論為補充的法理基礎,對反應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以及相關法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1]申小紅,唐淑艷.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論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6).
[2]恩里科·菲利.犯罪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柳建華.論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理論基礎[J].金陵法律評論,2008.
[4]張文顯.法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72.
[5]Julie Goldscheid:Crime Victim Compensation in a Post World,Tulane Law Review,2004,79Tul.L.Rev.167.
D925.2
A
2095-4379-(2016)25-0084-02
耿子舒(1994-),女,漢族,河北人,中國農業(yè)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