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
含愛守望,靜候花開
——淺議德育工作中家校關于度的把握
王曉晨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時光似水,歲月斑駁,教育者在德育的實踐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向?qū)W生傳遞著以道德、法律、政治、思想教育為內(nèi)容的德育;捻一指流韻,聽一曲風鈴,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以一個守望者的身份滿懷希冀與愛意,在流年岸邊靜待花開。就目前的情勢和相關的規(guī)定能夠看出,德育工作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漸顯露。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樹人先樹德。目前比較一致的對于德育的的定義,是包含道德品質(zhì)、政治、思想、法律內(nèi)容的,按照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傳授。德育的內(nèi)容相關文件已經(jīng)做出了詳盡的內(nèi)容,德育的原則和方法也有了系統(tǒng)性的論證,本文只從德育開展過程中,家庭學校在聯(lián)合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教育時,如何準確地把握好度的問題進行闡述,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分析和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德育;守望;精準;定位
翻閱文獻典籍,我們可以從浩瀚的文字煙波中尋覓到眾多關于“度”的論述,或是成語,或是俗語,抑或是大家之言。例如:《論語》有云:過,猶不及。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如此類的有很多,既然本文所論述的是德育中的度的問題,那么我們不妨先明確,何為度?《說文解字》中對于度的定義是:“古代多用手、臂等來測量長度。本義:計量長短的標準,尺碼;后同本義 度,法制也?!睆倪@條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度最早的定義是作為度量衡的單位,后來才逐步引申為法制。但是關于度的定義,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應是來源于哲學中的“是事物保持屬性的界限,范圍;量變和質(zhì)變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突破了度”。此外,還有公持守禮曰度。從上述內(nèi)容當中,我們可以初步明確度的定義,度,最簡單的理解,可以理解為適當,適量,有一定的范圍限定。在明確了何為度之后,接下來,本文將要闡述,在德育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具體有哪些度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首先,既然德育問題屬于教育問題研究,那么我們需要明確德育的目的。德育的目的,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以政治、道德、法律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里需要著重注意的一個詞是“逐步”,那么通過這個詞,我們可以確立首先需要守度的,是德育的目的。不同年齡段的受教育者,在思想、能力、自律等方面的水平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在上述方面的表現(xiàn)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我們先簡單的將其描述為,順序性、差異性、階段性和不均衡性。那么,鑒于受教育者存在上述的特性,家庭和學校在對受教育者展開德育教育的時候,就應該進行充分的考量,制定最適合受教育者當前狀態(tài)的目標。在教育界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詞語“最近發(fā)展區(qū)”也有中國的學者將其簡單描述成“跳一跳摘蘋果”。維果斯基在描述最近發(fā)展區(qū)時所說: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此理論為依據(jù),學校和家庭在對受教育者制定德育目標是,一定要考慮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相關內(nèi)容,制定出適當?shù)牡掠繕撕蛢?nèi)容。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在提到小學和大學教育時曾經(jīng)論述,小學(8-15歲)階段,通過《須知》、《學則》等教材,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實踐,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到初步的文化基礎和生活技能。這個階段,最簡單的概括是“學事”。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提出自律和慎獨的觀點,顯然是過于拔高了,因為如果他們連最基本的善惡是非都尚無明確的辨析能力,這時候,要求慎獨,無異于是天方夜譚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明確了不問而拿等同于盜竊,這樣做是不對的時候,再要求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去做這樣的事情或者是孩子在看到別人做偷摸事情的時候,能夠清晰地意識到那樣的做法是不當和錯誤的。這樣的要求,是孩子通過努力和后天的學習可以達到的,是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相關理論,也是可行的。通過上文所舉 的例子,我們可以明確的判定,任何德育目標的提出,一定不能是心血來潮確定的,一定需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心理成熟程度,是否有一定的道德判定能力。揠苗助長、過分拔高的要求,是沒有可行性的,過度的要求,也可能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對道德產(chǎn)生厭惡,造成嚴重的消極后果。在這關于目標論述接近尾聲的時候,筆者還想提出一個關于寬容度的問題,任何心靈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壓抑得過緊或者放任不管都不利于心靈的成長。正如在題目中所說,含愛守望,靜待花開。在生活中,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到,父母對于子女給予的殷切希望,諄諄善誘,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受這種思想的桎梏,很多父母一開始給孩子提出的德育要求苛刻而細致入微,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謙謙君子,德行貴重??墒?,換個角度去思考,為何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思辨,去判定,去考量。教育者和家長最佳的角色定位當是一個守望者,我們見證著孩子的成長,只在他觸碰道德原則或者底線的時候進行勸導和制止。別逼著孩子匆匆向前,走的太快,有時會將靈魂落在身后。生活中,細微之處的美麗總是因為匆忙的腳步而被忽略。讓孩子閑適些,快樂些,在快樂中去尋找道理,去洗滌心靈,去尋求成長,給孩子一個如夢幻般綻放的童年成長時光。一筆旖旎,走向盛放。
在明確了德育的目標提出應當遵循怎樣的“度”的原則之后,我們接下來論述,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又當注意哪些關于度的問題呢?一直很欣賞一種被稱為“自主發(fā)展”的德育模式。所謂的自主發(fā)展,區(qū)別于以往的定勢模式,定時模式下,學生多是在被動地發(fā)展。自主發(fā)展,更多地關注個體差異,更多地鼓勵主動的發(fā)展,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德育施行中的度,就是為了保障受教育者自主發(fā)展,需要關注的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下面進行詳盡的闡述分析:適度的把握德育規(guī)律:目前通行的德育過程規(guī)律主要是:德育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這里需要明確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學生作為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或者家長對學生施加的德育影響,必須經(jīng)過學生主體的選擇吸收,并通過德育實踐,才可以轉(zhuǎn)化為他們自身的品德。因此,在德育的過程中,既要組織學生學習德育的內(nèi)容、參加德育實踐,又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個人內(nèi)部的道德修養(yǎng)活動,使內(nèi)外部活動相結合,重視內(nèi)外因的相互作用,不偏于一方,也不疏忽一方,從而使兩者相互促進,達到提升學生道德的目的;德育過程中,重視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這里首先對于這四個字的內(nèi)涵進行一些簡單的闡述:所謂知,就是道德認識,一定的品德總是以一定的道德認識作為前提條件。沒有通識的道德認識是不可能形成品德的。一個人的道德認識水平會制約他的修養(yǎng)水平,因此,道德認知,是道德提升的開始。情:指的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可以推動道德認知轉(zhuǎn)化為道德行為,如果道德情感存在缺失,他們道德可能將永遠停留在口頭,而不付諸實踐。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夠推動主體排除各種干擾和障礙,是決定采取的道德行為能夠堅持。從更深的角度而言,道德意志可以發(fā)展成為信念。最后就是行:這個很容易理解,道德行為。一個人縱然掌握再多的道德認知,有堅定的道德信念,可是不付諸于行動,那么之前所說的種種都無異于是紙上談兵。我們通常通過一個人的道德行為來衡量他的道德水平。同時,一個人在參與道德實踐時,可以深化對于道德的認識和情感,也是在道德實踐中,可以鍛煉道德意志,增強道德信念。從定義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德過程的四個要素難分伯仲,它們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相互制約也可以相互促進。所謂缺一不可,所以在過程中應當持中守度,使四個要素的作用得以發(fā)揮;德育過程還是一個矛盾積極轉(zhuǎn)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將受教育者認識方面的矛盾(主要指缺乏道德認識,呈現(xiàn)出的認識上的差距或者因此而產(chǎn)生的錯誤的思想、行為與道德要求的矛盾)、能力方面的矛盾(道德能力不強,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現(xiàn)的差錯)、思想性質(zhì)的矛盾(已經(jīng)沾染了不良的思想與稀奇,因而不能遵循或者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規(guī)范)進行分析和向積極方面引導轉(zhuǎn)化,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對于矛盾的分析中,一定需要客觀深入,切忌因自身的主觀臆斷而引起問題分析偏差。在分析完德育規(guī)律所要遵循的度的原則和相關內(nèi)容之后,接下來對于德育方法中度的把握進行分析說明:目前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和榜樣示范。這里著重想談論的是說服教育。在德育工作的實踐中,這項方法用得最多,可是收效往往甚微。筆者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主要有四個方面:1:缺乏明確的目的性。缺乏目的性的德育說教甚至可以歸為嘮叨一類,讓人聽之生厭,不明白講了半天,最后的目的究竟在哪里,更遑論達到什么樣的目的。任何的德育形式都應該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不論是講授、討論還是班會。明確的主題,是工作能夠開展的先決條件。比如說到尊敬,那么就首先明確什么是尊敬的定義;尊敬對于不同的受眾對象有怎樣不同的類別劃分;如何做可以稱得上尊敬;哪些做法是傳遞不尊敬的信號等等。這樣的講授,可以讓受教育者在一個明確主體的前提下,對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接納和分析,不會輕易出現(xiàn)跑題或者顧左右言他的現(xiàn)象;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多教育者簡單地將德育過程理解為說教,傳遞的內(nèi)容空洞而刻板,容易讓受教育者產(chǎn)生抵觸和逆反。還是以尊重的話題為例,所謂的知識性,可以借鑒古代中國關于尊敬的一些措辭或者案例,比如程門立雪表現(xiàn)的是尊師;《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的是尊重他人的意愿。這些富有知識性的講授,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對于這些內(nèi)容也就更容易聽取和接受。而趣味性,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禮節(jié),如拱手禮,讓學生帶有趣味性的進入德育過程;時機把握不當。《易經(jīng).系辭下》說到“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所論述的就是時機的問題,說服教育的應用,一定要在一個合適的時機,選擇受教育者愿意聽取和采納的時候進行,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以誠待人。劉向曾云:“有一道,大足一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彼傅木褪谴私游飼r,需要謙虛平和。在對受教育者進行說服教育時,一定不要居高臨下,趾高氣昂。一定要以己度人,平和友善,這樣方可拉近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為達到預期的德育目的做好鋪墊。
最后,就是評價方法。在前面的行文中我們提到過,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這樣的獨特性也就造成了個體的差異性。所以,在進行德育評價的時候,我們不能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情況。畢竟,成長環(huán)境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實踐能力的不同,都可導致發(fā)展情況的不同。故而我們更應當看重學生在原有基礎的提升程度。當下的教育者應該明確我們進行德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負責、文明、有尊嚴的活在世間;讓他們學會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旅途的風光,創(chuàng)造屬于自身的美好生活。
歲月流逝,恍若匆匆奔向彼岸。行走在這段旅途中,只愿陌上花開,緩緩歸矣。我們在途中播下一片希望,用最細心的愛守護著,去聆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走過光陰,守望心靈。光陰中,難免有遺憾,用愛去填補空虛的心靈,以德灌溉充滿生機的教育。我們始終堅信,總有一種邂逅,值得用一生去追隨,未曾邀約,已然共赴,我們在此守望,繼續(xù)漫漫征途。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