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花 陳洪模
?
民國報紙報道南昌起義口徑變化之考察
劉小花陳洪模
提要:南昌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它的爆發(fā)吸引了《申報》、《大公報》等十余家報紙的關注和報道。在這些報紙的報道過程中,涉及對南昌起義性質判定,是“內訌”還是“叛亂”;在對起義部隊的稱呼上,也有“逆軍”、“共產軍”、“革命軍”等多種說法。梳理當年部分報紙對南昌起義報道的口徑及其變化,可以看出其中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南昌起義以國民黨旗幟為號召引起的誤解,報紙沿襲軍閥混戰(zhàn)時期對軍人兵變的稱呼和報紙奉行的“有聞必錄”觀念及其背后所持的立場和態(tài)度。
民國報紙;南昌起義;國民黨;輿論
1927年8月1日爆發(fā)的南昌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它不僅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而且對當時中國錯綜復雜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國時期,中國的新聞傳媒事業(yè)已經有了相當的規(guī)模。1919年4月,全國報界聯(lián)合會“開成立大會,計到報館八十三家,代表八十四人”*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中華民國十六年十一月商務印書館初版,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99頁。。方漢奇教授所著《中國近代報刊史》一書收錄的報刊有一千余種。*參見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92-710頁。南昌起義作為當時國內突發(fā)的一次重大的政治、軍事事件,吸引了《申報》、《大公報》等眾多報紙的關注。不少報紙對這次起義進行了追蹤報道,甚至發(fā)表專文對事件作深入的分析。本文在重新閱讀、梳理報紙上有關南昌起義的新聞報道的基礎上,試圖回顧當時社會輿論對起義的評論,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當時報界對南昌起義認識的歷史原貌。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后,為繼續(xù)堅持革命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而舉行的軍事武裝起義。從7月中旬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起義到8月1日起義正式打響,時間緊迫,局勢萬分危險。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排除干擾,協(xié)調各方力量,在極短的時間內,準備并成功發(fā)動了起義。由于起義前各項準備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因此,各報館大多在8月3日后才得知起義消息,對起義的內幕還不甚明了,報道口徑也不盡相同。
1.“共產軍起內訌”說
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為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和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部分報紙根據葉、賀部隊前一階段尚隸屬武漢政府這一事實,錯誤地認為這是武漢政府內部的軍隊發(fā)生了“內訌”。
1927年8月4日,上?!睹駠請蟆芬浴肮伯a軍起內訌張發(fā)奎欲保守地盤葉挺賀龍別樹一幟”*上海《民國日報》1927年8月4日,第1張第4版。為標題報道了南昌起義消息。8月7日該報又以“南潯線共黨火并之混戰(zhàn)”為主標題,以“葉賀占據南昌朱張合力進攻”為副標題刊登新聞:“頃據九江確悉電稱,偽二十四師葉挺部七十一、二兩團支(四日)襲擊涂家埠張發(fā)奎偽總指揮部。張猝不及防,同偽十二師師長兼代偽四軍長黃琪翔化裝逃潯,所部全被繳械。共黨互相火并,秩序紊亂已極,滅亡在即。特聞?!?上?!睹駠請蟆?927年8月7日,第2張第1版。自1927年4月寧漢分裂后,上海為蔣介石所控制。上?!睹駠請蟆肥菄顸h官辦報紙,其立場自然是站在南京國民政府一方,故此新聞稿談到武漢國民政府和所屬軍隊時還在前面加上“偽”字。報道中介紹南昌起義部隊在德安阻擊張發(fā)奎及其衛(wèi)隊戰(zhàn)斗時,提及張發(fā)奎、黃琪翔、葉挺均用“偽”字冠于前,說明報紙把他們看成是同一陣營。其實,南昌起義前中共確有過爭取張發(fā)奎的設想,但在實施起義計劃的過程中,發(fā)現張發(fā)奎在政治上緊隨汪精衛(wèi)并準備在軍中清共,便果斷放棄了這種設想,決定獨立領導起義。起義軍在德安阻擊張及其衛(wèi)隊,就是實行新政策的一個明顯例證。這則報道將葉挺同張發(fā)奎混為一談,都作為“共黨”看待,沒有察覺新變化,因而用“互相火并”來描述起義軍與張發(fā)奎軍的戰(zhàn)斗。
類似的報道口吻也出現于其它報紙。上?!缎侣剤蟆?月6日報道:“頃據南昌九江密電,贛省各軍隊內訌,葉挺、賀龍、張發(fā)奎、朱培德等部隊混戰(zhàn)?!?《贛省之混戰(zhàn)》,《新聞報》1927年8月6日,第1張第4版。8月12日,該報在《中央對漢贛態(tài)度》一文中又講到:“頃訪某要人,詢漢贛共產黨內訌,中央抱何態(tài)度。答:先總理容納共黨,原冀合作到底完成革命。不料共黨受少數唆使,倒行逆施,破壞革命工作,勢難再容,乃有清黨之舉?,F在共產黨內訌,在中央看來,亦堪為痛惜之事?!?《中央對漢贛態(tài)度》,《新聞報》1927年8月12日,第1張第4版。由此看,該報記者和這位南京方面“要人”均把南昌起義看成是共產黨的內訌了。在寧方看來,清黨是“保護革命”的明智之舉,漢方繼續(xù)容共才釀成今日“內訌”之禍。因此,寧方以國民黨正統(tǒng)自居,對漢方表示“痛惜”,并稱:“凡武漢忠實同志歸來,自無不納。中央決通電全國,宣布汪唐各電,聲明討共為政府目標,希望汪唐勿為共黨利用?!?《中央對漢贛態(tài)度》,《新聞報》1927年8月12日,第1張第4版?!缎侣剤蟆冯m是一份以外商個人名義創(chuàng)辦的民營報紙,言論上有時標榜“公正”、“客觀”*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第42頁。,但因身處上海,受寧方影響很深,所以在報道南昌起義時,常站在南京國民政府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反共傾向。
2.“宣布獨立”說
有些報紙沒有稱南昌起義為“內訌”,而是換成了一個較為中性的詞,將起義看做是兵變后的“獨立”。《天津益世報》報道:
“北京特訊:據某使館九江電,張發(fā)奎部下師長葉挺,突在德安宣布獨立。其部隊三千人,已將馬回嶺沙河鐵路拆毀……至葉挺獨立原因,傳說系受陳銘樞運動,并聞南京政府已委葉挺為第十一軍長。葉氏鑒于共產軍勢力傾頹,遂毅然宣布獨立??叹沤蝿?,陷于嚴重。張發(fā)奎及一般共產軍將領知葉挺獨立后,于三日晚向九江市內外調集軍隊。張發(fā)奎決率軍親自征伐,但一部分主張,不與葉挺開戰(zhàn)……(以上日本使館消息)但據英使館接九江英領史蒂芬三日電報,駐南潯線葉挺第十七師軍隊,已在德安宣布獨立,并將鐵路拆毀。在南昌朱培德軍,已被葉挺軍隊繳械。張發(fā)奎對葉部獨立,態(tài)度極為安穩(wěn),雙方不致發(fā)生沖突?!?《南潯形勢陡變》,《天津益世報》1927年8月5日,第3版。
此文說葉挺獨立是受陳銘樞運動,并接受南京政府委任,純屬臆測。報道中把葉挺任職部隊的番號也搞錯了,應為第二十四師。但它多次用“獨立”來表述南昌起義,說明該報對南昌起義發(fā)動的原因還不明確,甚至誤認為葉挺是因擁護南京政府而宣布獨立。
《庸報》也持“獨立說”。該報8月5日刊載一則新聞標題為“葉挺在南昌宣布獨立”,文中講到:“九江二日東方電:南昌之第二十七師(應為二十四師——引者注)長葉挺曾電張發(fā)奎,勸其脫離武漢獨立而歸粵。但一日葉挺突然拆毀德安馬回嶺間之鐵路,將朱培德軍解除武裝,而執(zhí)獨立之態(tài)度?!?《庸報》1927年8月5日,第1張第1版。文中兩次用“獨立”來形容葉挺率兵起義之事,反映出該報紙對南昌起義的性質尚不清楚,但其報道口吻較為中立。次日,該報又用大字標題“張發(fā)奎葉挺戰(zhàn)于德安武漢派自相殘殺之一幕”刊出報道說:“九江四日東方電,張發(fā)奎軍本日在德安附近,與南昌獨立軍開火,占領該地?!?《庸報》1927年8月6日,第1張第1版。該文把張發(fā)奎與葉挺都看做是武漢派,所以說葉挺與張發(fā)奎作戰(zhàn)是“自相殘殺”,并把南昌起義部隊稱作“南昌獨立軍”。
天津《大公報》在標題為“外電所傳南潯形勢”的報道中開篇說到“南昌實情,雖難以確知,但始而賀龍命南潯鐵路,將二十軍之輸送未畢者,急于輸送終了,似待其運畢,即與葉挺宣布獨立。”*《大公報》1927年8月8日,第2版。該報也把葉賀部隊起義看做“宣布獨立”。
3.“公然叛亂”說
無論是“內訌”還是“獨立”,采用上述說法的部分報紙,雖然其背后的利益集團與南昌起義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但畢竟非直接當事人。換言之,這些報刊與南昌起義關系不是很密切,因此多少帶有旁觀者或局外人的觀感。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作為南昌起義當事一方即武漢國民政府,利用其掌握的《漢口民國日報》,直指南昌起義為“叛亂”,報道語氣和態(tài)度帶有鮮明的傾向性。
8月3日,《漢口民國日報》最先刊載南昌起義的消息,標題為“賀龍葉挺犯南昌國民政府下討伐令”。電文稱:“第二十軍軍長賀龍及第二十四師師長葉挺,受共產黨指使,謀襲南昌,公然叛亂?!?《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3日,第1張第1頁。8月4日,該報又稱:“共產黨徒賀龍、葉挺,舉兵謀叛,襲擊南昌,經國民政府明令討伐,著各軍合力進剿?!?《黃軍長進剿葉賀》,《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4日,第1張第1頁。南昌起義對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影響不可謂不大,它不僅直接削弱了武漢政府的軍事力量,而且打亂了原定的“東征討蔣”計劃?!短旖蛞媸缊蟆肪驮鴪蟮溃骸坝懯Y軍內部,因南潯線變化,致極受重大打擊。”*《南潯形勢陡變》,《天津益世報》1927年8月5日,第3版。《順天時報》也分析道:“第二十軍長賀龍及第七師(應為二十四師——引者注)長葉挺,宣布獨立,對討蔣前途,實影響甚巨,不能不加重視?!?《賀葉獨立影響討蔣前途》,《順天時報》1927年8月7日,第3版。因此,武漢國民政府將共產黨領導的葉賀軍隊南昌起義迅速定性為“舉兵叛亂”。
作為武漢政府的喉舌,《漢口民國日報》在報道中也大肆攻擊、詆毀南昌起義和共產黨。8月3日,該報在發(fā)布南昌起義消息時,同時發(fā)表署名“予遂”的評論員文章。文中稱賀龍、葉挺“擅自襲擊南昌,圖謀割據,是何等叛逆的行為”。二人“膽敢反叛”,乃是受共產黨主使,“共產黨是此叛逆的主動者”,進而污蔑共產黨“自私自利”、“欺騙”、“陰險”、“毒辣”等等。*予遂:《南昌襲擊與武漢暴動》,《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3日,第1張第1頁。
一些報紙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直接引用武漢國民政府或軍事將領所發(fā)布的電文,在新聞報道中也采用南昌起義“叛亂”的說法?!渡陥蟆肥且环葙Y歷老、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報紙。該報8月6日便以“南潯路發(fā)生戰(zhàn)事”為標題發(fā)布新聞:“中央社南京四日電:頃得九江急電,葉挺、賀龍于二日據南潯路叛變,謀以贛為共產根據,張發(fā)奎急電武漢告急。唐生智、朱培德、程潛三日來電,有請通力合作,誅此叛黨害國之兇孽等語。同日由馮玉祥來電稱,汪精衛(wèi)電告江西共產黨作亂,九江、南昌同在激戰(zhàn)中?!?《申報》1927年8月6日,第4版。該篇報道引用了中央社四日南京電電文,站在南京國民黨右派立場將起義稱為“叛變”、“作亂”,而且還有“通力合作,誅此叛黨害國之兇孽”以及“撥隊圍剿南昌賀龍、葉挺”等語。但該篇報道所擬標題還是較為中性,只稱“發(fā)生戰(zhàn)事”。8月12日,《申報》又以“賀龍葉挺舉兵南昌”為題發(fā)表通訊,介紹了南昌起義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及武漢方面采取的反共進剿措施。*《申報》1927年8月12日,第9版。從上述兩則報道可以看出,《申報》在報道內容中雖然援引寧、漢政府或軍閥的一些電文,但在標題上仍盡可能地使用較為中性的詞句,保持其一貫謹慎、客觀的立場。
此外,《申報》報道中還出現“嘩變”的說法。一篇報道登載:“據汪精衛(wèi)來電云,張發(fā)奎部賀龍、葉挺兩師,在江西嘩變,共黨內部已不可收拾?!?《贛共黨逐漸失勢》,《申報》1927年8月10日,第4版?!皣W變”即軍隊突然叛變之意。不過,《申報》此處只是根據有聞必錄的原則轉載汪精衛(wèi)電文,不能代表該報的觀點或立場。
鑒于各個報紙對南昌起義定性不同,因此對南昌起義部隊稱呼也有所區(qū)別。根據對部分報紙的整理情況來看,大致有“逆軍”、“共匪軍”、“賀葉軍”、“共產軍”等不同稱呼。
1.“賀葉逆軍”
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對于南昌起義有著切骨之仇。他們指責葉、賀“舉兵叛亂”,這種情緒自然會體現在《漢口民國日報》的報道中,所刊文章處處污稱葉、賀兩軍為“逆軍”或是“叛軍”。不過,武漢國民政府為了能挽回葉挺、賀龍所帶走的部隊,曾對士兵開展多次宣傳攻勢。*《張總指揮為討伐葉挺告第二方面軍將士書》,《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7日,第1張第1頁;《總政治部為賀葉叛變告武裝同志及湘鄂贛同胞》,《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7日,第1張第2頁;《總政治部忠告賀葉二部士兵同志書》,《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10日,第1張第2頁。8月10日,《漢口民國日報》發(fā)表《總政治部忠告賀葉二部士兵同志書》,該文稱“賀龍、葉挺挾持下的武裝同志們是忠實的國民革命軍,是國民黨的軍隊”,并呼吁士兵們“趕快覺悟起來,不受共產黨的利用,不怕共產黨的威脅,大家起來捉拿共產黨,撲滅共產黨!”*《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10日,第1張第2頁。當然,這種混淆是非、挑撥離間的說辭并沒有對南昌起義將士產生多大效果。所以,隨著起義部隊陸續(xù)南下廣東,武漢方面企圖挽回士兵的妄想破滅,南昌起義將士徹徹底底成了他們眼中的“逆軍”。此后報道中,標題大都為“賀龍逆軍沿途潰散”*《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20日,第1張第1頁。、“賀葉兩逆竄閩粵”*《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31日,第1張第1頁。、“賀葉逆軍被繳械”*《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9月26日,第1張第1頁。?!澳孳姟边@一名稱集中體現了《漢口民國日報》所代表的反共立場。
2.“共匪軍”
1927年春,蔣介石集團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清黨運動。他們污蔑共產黨是“破壞國民革命”、“破壞國民黨”的“叛逆”和“敗類”,要立即加以“消除”和“掃滅”。*《國民政府在寧正式成立》,《申報》1927年4月21日,第6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又公開宣告:“在國民黨之下,無論何人,須服從黨義,認定黨以外無黨,而黨以內更不能有其他之跨黨分子搗亂?!?楊奎松:《內戰(zhàn)與危機:1927-193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在這種背景下,為南京國民政府所掌握的上?!睹駠請蟆罚迥喜鹆x是共產黨領導發(fā)動的情況后,即稱起義部隊為“共匪”或“共匪軍”。其在一篇題為“潮梅共匪殲滅之經過”的報道中寫道:“年來國民黨內訌以至于分裂,均由共產黨挑撥離間所致。南昌叛變,共產黨罪惡益為暴露。及葉、賀敗竄潮梅,尤足貽中國無窮之害。繼經粵中各軍會剿,業(yè)已肅清,連日報紙,均有記載,仍嫌欠詳?!?上海《民國日報》1927年10月18日,第1張第3版。這篇報道明確反映了寧方對南昌起義和共產黨的反動態(tài)度。標題所使用的稱呼,正是該報所持反共立場的具體體現。
3.“共產軍”
雖然國民黨利用其所掌握的輿論工具,不斷攻擊南昌起義軍,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特別是起義軍南下廣東,沿途出示布告、張貼標語、打土豪等,越來越多的報紙知道了南昌起義的軍隊是由共產黨所領導。因此,在報道中也就明確將賀、葉部隊稱為“共產軍”。
天津《庸報》報道:“廣州十一日電通電:李濟琛所派第四軍部下之第十三師徐景棠部,八日由陸豐東發(fā),即在汕頭附近布置防御,頗見有力。十日由海陸兩軍,與葉、賀殘部之共產軍交戰(zhàn),結果共產軍占領汕頭之計劃,已歸泡影。本日(十一日)全市平復?;浉鼘⒙?lián)合北攻潮州,以期撲滅共產軍全部。香港十二日電通電,汕頭共產軍雖告一段落,惟葉挺所部,尚在五華、興城、豐順間頗為猖獗?!?《粵軍集中河源》,《庸報》1927年9月13日,第1張第1版。在短短一篇報道中,四次用“共產軍”來稱呼南昌起義軍。相對于“逆軍”和“共匪軍”來說,“共產軍”無疑是一種較為中立的稱呼。
北方其它報紙如《天津益世報》、《黃報》、《晨報》、《順天時報》等也多次用“共產軍”作為起義軍的代稱。*《共產軍占領潮汕后張發(fā)奎即赴東江》,《天津益世報》1927年9月26日,第3版;《粵東共產軍氣勢兇猛》,《黃報》1927年9月26日,第2版;《共產軍六萬謀大舉,贛變之前因后果》,《晨報》1927年8月22日,第3版;《共產軍占領廣東梅縣》,《順天時報》1927年9月7日,第3版。如《順天時報》談到南昌起義局勢時稱:“此等共產軍之勢約有三師人,至九江之張發(fā)奎軍,合第四、第十一軍約二師強,加新到之程潛軍,適與共軍成旗鼓相當之勢。又吉安方面有王均等朱培德系軍約三師,南昌之共軍殆成孤立,恐未必能長久存在也?!?《江西戰(zhàn)局南昌共軍頗孤立》,《順天時報》1927年8月8日,第2版。該報以旁觀者的身份,用“共產軍”、“共軍”來稱呼起義軍,并客觀分析南昌起義部隊面臨的嚴峻的軍事局面。
《申報》報道南昌起義時,所用標題也多稱“共黨軍”*《共黨軍謀竄粵境》,《申報》1927年8月6日,第4版。、“共產軍”*《湘贛防剿南昌共產軍》,《申報》1927年8月13日,第10版。或是“賀葉軍”*《賀葉軍竄贛東》,《申報》1927年8月13日,第4版。。值得注意的是10月1日的《申報》中報道:“九月二十五日汕頭通信,葉賀革命(軍)二十四日入汕后,各馬路懸貼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參謀團之布告,署名者為周恩來、鄧演達、葉挺、賀龍、劉承繼(劉伯承——引者注)五人……本日下午,各界開歡迎葉賀革命軍回粵大會?!?《廣州軍猛攻潮汕》,《申報》1927年10月1日,第9版。這里竟然直接將南昌起義部隊稱為“革命軍”,語氣令人驚訝。不過在同一篇報道中,另外兩處又采用“共軍”這種較為客觀的名稱指代南昌起義軍。
不過,有的報紙報道口徑前后并非完全一致,如上?!缎侣剤蟆穲蟮乐芯统霈F了“叛軍”*《湘贛會剿共黨叛軍情形》,《新聞報》1927年8月14日,第2張第3版。、“賀葉軍”*《賀葉軍退出南昌之鄂訊》,《新聞報》1927年8月15日,第2張第3版。、“共產軍”*《南昌共產軍向粵閩潰退》,《新聞報》1927年8月16日,第2張第3版。等多種不同的稱呼。這也是該報自身利益及復雜態(tài)度的客觀反映。作為民營報紙,其一方面極力標榜自身商業(yè)報紙的性質,擺出一副獨立自主的架勢,但另一方面為了生存需要,又經常向強權屈膝,迎合政府的統(tǒng)治需要,因此表現出左右搖擺的尷尬態(tài)度。
總之,從不同報紙在不同時間段對南昌起義軍的報道和稱呼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報紙對南昌起義性質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同時還可以看出這些報紙的基本立場和傾向。
通過簡要回顧一些民國報紙對南昌起義的報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到南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側面。同時也令我們思考,為何會出現不同報紙對同一事件報道口徑相同或不同的現象?
1.南昌起義以國民黨旗幟為號召引起的誤解
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發(fā)表聲明糾正前段時期對國民黨采取步步退讓的右傾錯誤,宣布退出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wèi)集團也宣布“分共”,與共產黨決裂。但此時受共產國際主導的中共中央仍執(zhí)行“退出國民政府而不退出國民黨”的政策,希望復興國民黨左派,繼續(xù)與宋慶齡、鄧演達這樣的國民黨左派上層合作,團結國民黨下層黨員,挽救國民黨,以繼承孫中山的政治遺產為號召來擴大政治基礎。
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南昌起義前在九江召開的會議上“決定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集中黨權軍權之最高機關,以反對寧漢政府中央黨部,繼承國民黨正統(tǒng)”*《李立三報告——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1927年10月),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編:《南昌起義》,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修訂版,第77頁。。起義后,成立了以共產黨占多數、聯(lián)合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立三報告——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1927年10月),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編:《南昌起義》,第81頁。并以國民黨中央委員和執(zhí)監(jiān)委會的名義發(fā)布了《中央委員宣言》、《執(zhí)監(jiān)委會對時局宣言》。在革命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中,名列了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陳友仁、經亨頤等未參加起義的著名國民黨左派人士,趕到南昌參加起義的著名國民黨左派張曙時、彭澤民等,還有希望爭取的張發(fā)奎、黃琪翔、朱暉日等第二方面軍的高級軍官。*參見陳洪模:《南昌起義前后復興“左派國民黨”政策鉤沉》,《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第37-44頁。南昌起義貫徹了復興國民黨左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統(tǒng)戰(zhàn)的需要,減少反對力量,但在客觀上卻淡化了共產黨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色彩,模糊了社會民眾對起義性質的認知。
《晨報》就曾報道:“共產軍不自承為共產黨或共產軍,惟承認為國民黨左派。其所布政策大致如左:一、對于南京武漢政府,無視民國十三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通過之容共政策,并壓迫及戕害忠實同志,予以反對;二、對外政策,希望與蘇俄提攜,以標榜打倒帝國主義為一般的方針,但不采用過激手段云云……賀、葉以中國國民黨中央革命委員會名義發(fā)表長文宣言及政綱,其旨趣不外擁護容共、聯(lián)俄、(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擁宋慶齡去漢之宣言。自認為國民黨唯一正統(tǒng)?!?《粵軍未入汕頭共產軍在包圍中》,《晨報》1927年10月1日,第3版?!饵S報》也稱:“賀、葉軍建設之國民政府發(fā)表宣言,并不自承為共產黨或共產軍,惟承認實為國民黨中之左派?!?《汕頭共產軍之形勢不利》,《黃報》1927年10月1日,第2版?!短旖蛞媸缊蟆芬灿邢嚓P報道:“占領潮汕之葉、賀共產軍,自稱與由北方入粵之張發(fā)奎、黃琪翔軍有諒解,計劃照在南昌組織之革命委員會之精神,在潮州或汕頭,樹立國民政府,跨閩粵兩省,以大張聲勢?!?《國民黨裂痕之大暴露》,《天津益世報》1927年9月29日,第3版。這些報紙客觀地記錄了南昌起義后中共意圖復興國民黨左派的政策。
由于南昌起義部隊對外宣傳時還沿用國民黨的旗幟,想組建國民政府,所以眾多報紙在起義爆發(fā)后就理所當然認為只是“內訌”、“火并”了。這種以繼承國民黨正統(tǒng)為旗號、不敢大張旗鼓亮出共產黨旗幟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社會輿論,模糊了民眾對起義性質的認知。
2.報紙沿襲軍閥混戰(zhàn)時期軍人兵變的稱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華民國。由于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等種種條件的局限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外國勢力的支持、干涉,中國在北洋軍閥集團解體后,進入到軍閥混戰(zhàn)和割據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軍閥之間合縱連橫,爭斗日烈,相互之間‘分’、‘合’變化極為迅速。昨日宣傳勢不兩立之‘敵’,今日轉為同舟共濟之‘友’。反之亦然?!?王奇生:《中國近代通史(第7卷):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頁。人們對師長、軍長、督軍之類的軍閥朝秦暮楚的“通電獨立”、“倒戈”、“反正”等改換門庭的兵變事件,見得太多,習以為常,報紙也慣用“獨立”來稱呼這種行為。例如1925年郭松齡發(fā)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通電時,《申報》就曾先后報道:“駐灤郭松齡軍對奉張宣布獨立態(tài)度”*《國內專電一》,《申報》1925年11月26日,第3版。,“同日北京電云,郭松齡宣告獨立,拘捕奉張”,*《奉派內部大變化》,《申報》1925年11月26日,第5版?!肮升g獨立通電,以驅楊宇霆擁張學良、保持三省安全、倡導和平為旨”*《國內專電一》,《申報》1925年11月27日,第3版。。
受慣性思維的影響,許多報紙在剛得知南昌起義消息時,僅因北伐時葉挺、賀龍都隸屬于張發(fā)奎部隊,于是習慣性地沿用軍閥獨立的說法,將葉、賀起義也稱為“獨立”。它們沒有看到這種起義與軍閥混戰(zhàn)時期擁兵自重的師長、軍長、督軍等動輒宣布“獨立”有著本質的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昌起義軍在南下過程中不斷加強了宣傳工作,不僅體現了共產黨自身的鮮明色彩,而且在籌款、建立共產黨組織、武裝工農等方面,也實行了有別于國民黨的政策。加之武漢政府公開譴責南昌事變是葉、賀“舉兵叛亂”,于是眾多報紙先后糾正了原先的提法,明確將起義軍稱為“共產軍”,不再提“獨立”、“內訌”等詞了。
3.“有聞必錄”觀念使得新聞報道出現瑜瑕互見的現象
民國時期,“有聞必錄”作為一種思想和報道理念在當時流傳很廣。*孫健:《報刊客觀性:一種崇高的理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頁。眾多報紙把這一觀念貫徹在新聞搜集、撰寫和報紙編輯工作中。如《大公報》在標題為“張發(fā)奎亦反共”的新聞報道中引用了東方社的三則電文,在文末注明:按右列各電,系出日人消息,內如葉挺為張之舊部,及廬山會議決經粵入閩各節(jié),均與事實不甚相符,姑志之。*《大公報》1927年8月5日,第2版。
當時許多報紙采用“有聞必錄”的報道原則,一方面記錄了許多歷史的片段和側面,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不準確或是完全虛假的信息。在搜集整理有關南昌起義的民國報紙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多家報紙不加甄別地同時引用同一電文,只是報道標題略加修改而已。報紙對南昌起義部隊稱呼也經常人云亦云,報道內容甚至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
眾所周知,葉賀部隊在南昌起義獲勝后,8月3日即迅速南下廣東。但當時不少報紙卻報道賀龍部隊進入了湖南瀏陽。《申報》便曾報道:“共產黨賀龍部隊,多屬湘人,現有少數部隊,紛紛竄入湘境之瀏陽、攸縣、茶陵、醴陵等縣,經省政府電令各該防軍,嚴為堵剿,毋許入境。茲悉瀏陽張坊,日前被該軍部隊七、八百沖入?!?《贛賀龍軍隊竄入瀏陽》,《申報》1927年8月27日,第8版。這支“賀龍部隊”,其實是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并非賀龍在南昌起義后派出的一支軍隊?!缎侣剤蟆?《賀葉叛軍竄入湘境之警報》,《新聞報》1927年9月7日,第2張第1版。、《黃報》*《賀葉殘部蔓延各地》,《黃報》1927年9月15日,第2版。、《大公報》*《賀龍軍志在竄湘西》,《大公報》1927年9月14日,第6版。等報紙也作了同樣錯誤的報道。此外有多家報紙都登載了賀龍在潮汕受重傷的消息。*《黃陳軍夾攻賀龍殘部》,《黃報》1927年10月9日,第3版;《黃陳軍夾攻賀龍殘部》,《庸報》1927年10月9日,第1張第4版?!缎侣剤蟆穲蟮溃骸百R龍率殘軍三千人,及政治部人員向葵潭走陸豐。在河田與省軍遇,賀部無路可逃,一哄而散。賀龍受傷生擒,不日可解來汕?;浭拇藷o復有共軍余孽矣?!?《賀葉共軍潰散之經過》,《新聞報》1927年10月18日,第2張第2版。這一消息顯然與事實不符。
當時報紙盛行的“有聞必錄”現象,既有其客觀的一面,但也難掩其不問事之真?zhèn)巍⑻颖茇熑蔚攘钊嗽嵅≈?。后來的研究者在使用這些報紙資料時必須慎重對待,加以考證,不能盲目引用。
4.報紙所持立場和態(tài)度影響南昌起義的報道口徑
京津滬漢等地區(qū)頗具影響力的大報,如上海的《申報》、《民國日報》、《新聞報》,北京的《益世報》、《晨報》、《黃報》,天津的《大公報》、《益世報》、《庸報》,《漢口民國日報》等十余種報紙都對南昌起義進行了追蹤報道。這些報刊背景各異,特色鮮明,代表著不同的立場,折射出背后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從報刊性質來進行劃分,這些報刊大致可分為政黨報刊和商業(yè)報刊。
政黨報刊是指由不同政黨創(chuàng)辦,代表黨派利益,用以進行政治斗爭的輿論陣地和宣傳機關。如《漢口民國日報》、上?!睹駠請蟆肪褪钦h報刊代表?!稘h口民國日報》1926年11月在漢口創(chuàng)刊,初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機關報,后兼作武漢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黨部言論機關,也曾是共產黨開展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重要宣傳陣地。1927年“七一五”分共后,報紙性質隨之改變,成為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所控制的輿論工具。在對南昌起義的報道中,該報不遺余力地攻擊共產黨,并為其分共、清共增加“正當”理由和“合理”借口。8月6日,《漢口民國日報》刊載汪精衛(wèi)《錯誤與糾正》一文,文中稱:“現在共產黨已經在南昌公然與本黨宣戰(zhàn)了,公然破壞國民革命了,公然從國民革命軍中裂取一部分以去了。于此之時,本黨黨員如果還有厚著面皮替共產黨回護的,這人便是本黨的叛徒。我們如今不是引咎的時候,是補過的時候。”*汪精衛(wèi):《錯誤與糾正》,《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8月6日,第1張第1頁。所謂補過,就是武漢政府由此開始大力清共了?!洞蠊珗蟆肪椭赋觯骸拔錆h政府對于共黨之陰謀,極力向民間宣傳,指共黨為民眾之仇敵,并樹立以武力徹底討伐之方針,努力彈壓制止共黨之活動。”*《武漢反共日益激烈》,《大公報》1927年8月9日,第2版。
上海《民國日報》作為國民黨老派報紙,創(chuàng)刊于1916年1月,開始為中華革命黨在國內的主要言論陣地。袁世凱垮臺后,該報成為國民黨的中央機關報。在對南昌起義的報道上,該報也體現出鮮明的反共特征,稱呼起義軍為“共匪軍”。報道標題多為“共匪劫掠汕頭”*上?!睹駠請蟆?927年9月27日,第1張第3版。、“共匪軍退出汕頭”*上?!睹駠請蟆?927年9月28日,第1張第3版。、“粵閩軍合殲共匪”*上?!睹駠請蟆?927年9月30日,第1張第3版。、“共匪軍倉皇逃出汕頭”*上?!睹駠請蟆?927年10月1日,第3張第1版。等。
商業(yè)報刊一般以商業(yè)主義為信念,以商業(yè)化經營為主要努力方向,注重新聞在報紙上的主導性地位,表現出相對的客觀獨立性。此種類型報紙以《大公報》、《申報》為代表。如奉行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的《大公報》對南昌起義報道多以事實為基礎,客觀公正,少有污蔑、詆毀之詞?!渡陥蟆芬矘O力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態(tài)度比較溫和,且隨著南昌起義事件發(fā)展日益清晰,該報對南昌起義報道態(tài)度也愈見客觀。
南昌起義爆發(fā)至今已近九十載。今天重新觀察和審視當年的報紙對南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報道,多角度考察當時輿論背后不同利益集團對南昌起義的應對,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當時的一般社會心理,各政治派別、普通民眾對南昌起義的態(tài)度以及南昌起義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影響,突破以往單純從中共方面進行研究的局限性,拓寬研究視野有著獨特的意義。
責任編輯:魏烈剛
A Study on Statement of the Newspaper Report about Nanchang Uprising in Republican Period
Liu XiaohuaChen Hongmo
Nanchang Uprisi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outbreak of Nanchang Uprising was reported by more than dozen newspapers, such as Shun Pao and Ta Kung Pao. Whether the Nanchang Uprising was an "infighting" or an "insurgency", different newspapers had different views. They called different names of the uprising army, such as "the rebel army", "the communist army", and "the revolutionary army", etc.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s between reports of Nanchang Uprising in those year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reports were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using the KMT's Flag,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revolt, the principle of exhaustiveness and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behind the reports.
newspapers in Republican period; Nanchang Uprising; KMT; public opinion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4.006
劉小花,女,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部副主任,館員;陳洪模,男,南昌八一起義起義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江西南昌330009)
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2015規(guī)劃項目“南昌起義后各方輿論考察——以《漢口民國日報》、《申報》等民國報紙為例”(15DJQ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