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松
?
關于長征途中毛澤東軍事領導地位確立問題的再考察
楊奎松
提要:遵義會議后,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全權負責軍事指揮的“三人團”(又稱“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究竟成立于何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與此問題相聯(lián)系,卻又往往為研究者所忽略的,是遵義會議后為什么要成立這樣一個三人小組,而且為什么毛澤東建議由這三人合組這樣的小組,來代替中央政治局全權指揮軍事?顯然,這并不像許多研究者所說的,當時“亟需成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軍事指揮機構以保證毛澤東同志實施正確的軍事”。梳理中共中央設置新“三人團”決定生成發(fā)展的邏輯脈絡,進一步探析新“三人團”成立的時間及原因,對于正確認識毛澤東在長征途中軍事領導地位、權力變動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張聞天;新“三人團”;長征;中央紅軍
關于1935年遵義會議后張聞天被推舉為中共中央總負責人(相當于總書記),周恩來繼續(xù)分工負責軍事指揮,毛澤東補入常委,做周的助手這一重要史實,在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中期已經基本弄清楚了。但是,毛澤東遵義會議后沒有馬上成為黨的最高領袖,也沒有成為黨的最高軍事領袖,是否就意味著傳統(tǒng)黨史所說的毛在遵義會議后成功指揮四渡赤水,使中央紅軍一度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這件事,也不成立了呢?同時,按今天多數研究者的說法,毛澤東遵義會議后雖然沒有馬上取得黨的政治軍事最高領導地位,但不久后,因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三人團”(又稱“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毛事實上已取代周成為黨內軍事最高領導人,并帶領中央紅軍北上成功。這一說法是否成立呢?事實上,圍繞著這個新“三人團”具體成立于何時,至今仍舊眾說紛紜。而它的成立時間又直接關系到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之戰(zhàn)毛澤東真正起作用于哪一戰(zhàn),關系到他具體何時真正進入到中共最高軍事負責崗位,關系到他在黨內軍內的軍事指揮權究竟確立于何時等一系列的問題,因而仍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和探討的史實問題。許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考證文章及著述數量甚多,筆者亦愿在此貢獻一孔之見。
首先,關于這個“三人團”究竟何時成立,目前至少存在著如下一些說法。
最早的,也曾經是最權威的,無疑是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于1983年2月形成的《關于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這理當是官方研究部門就“三人團”成立時間問題做出的最早的考察研究結論。報告提出:綜合分析毛澤東、張聞天、陳云和周恩來的回憶可以認定,1935年3月10、11日兩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附近茍壩村圍繞著要不要進攻打鼓新場問題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后,考慮到“亟需成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軍事指揮機構以保證毛澤東同志實施正確的軍事,因而在改變進攻打鼓新場計劃后即成立了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即“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是在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一日左右在貴州鴨溪、茍壩一帶成立的”。*《關于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1983年2月),《遵義會議資料選編》編輯組編:《遵義會議資料選編》,1985年內部發(fā)行,第189頁。此說隨即成為了許多官方黨史著述的標準說法。*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1886-1976)》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頁;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1900-1941)》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頁,等等。
但是,比較報告所引述的毛、張、陳、周四人的回憶資料可知,這些回憶資料之間本來就存在不準確且相互矛盾的地方。報告引述的毛澤東、周恩來1943年的說法和陳云1978年的說法,在地點和時間的表述上都不準確。毛說:“在打鼓新場,洛甫(即張聞天——引者注)每天要開二十余人的中央會議。洛甫提議要我為前敵總指揮……以后組織三人團(毛、周、王)領導。”周說:“在打鼓新場,毛主席堅決反對那個軍事計劃?!薄白源艘院蟪闪⑷藞F,集中軍事領導,少開會議?!标愒埔舱f:“成立三人小組是在遵義會議以后,四渡赤水時定的。大概在打鼓新場的地方。”
這里,毛、陳、周三人講到的開會的地點都是錯的。他們提到的這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像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上述報告中所說,召開于1935年3月10、11日,地點在貴州遵義附近鴨溪鎮(zhèn)茍壩村,這里距離位于金沙縣的打鼓新場還有幾十里路。毛說張?zhí)嶙h他為“前敵總指揮”一事,確實發(fā)生過,但與這次會議無關,而是在這次會議前一周,即3月4日中共中央一度有過的任命;陳說的四渡赤水的時間,則發(fā)生在這次會議十天以后,是3月21、22日的事情了。
毛、周、陳都是當事人,之所以都會記錯地名,是因為時隔多年,他們把會議地點和會議討論內容記混了。周恩來說的會上毛堅決反對的“那個軍事計劃”,指的就是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計劃,這是會前林彪提議的一個進攻打鼓新場國民黨守軍的計劃。這次會議就是圍繞著要不要進攻打鼓新場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但這次會議顯然不是在打鼓新場召開的。
同時,就“三人團”成立時間問題,毛的說法是打鼓新場那天開會后張聞天提議他為前敵總指揮,“以后組織三人團”。周的說法是,在討論進攻打鼓新場問題的會議結束后,中央批準“成立三人團”。陳的說法是,“三人團”是“四渡赤水時定的”。這三種說法時間都不同,特別是和報告所引張聞天同在1943年所說的時間差別較明顯。張的說法是:“在搶渡烏江以前,澤東同志提議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張所說的這個“搶渡烏江”,指的是3月21、22日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后,在3月29日至4月1日之間采取的一次意義重大的軍事行動。說“在搶渡烏江以前”,所指理當是3月22日之后到3月底前后這段時間。
大概是因為許多人都不贊同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的報告在這一問題上的結論性意見,中央文獻研究室毛組10年后采用了較為靈活的說法。1993年,該室編撰出版的《毛澤東年譜》一書,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于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報告的表述。其具體表述修改為:在3月11日晨最終說服中央放棄了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指令后,“毛澤東鑒于作戰(zhàn)情況瞬息萬變,指揮需要集中,提議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在渡烏江之前,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團”。*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頁。
此一表述既吸收了毛、陳、周的說法,即認同茍壩會議后已有成立“三人團”的提議,同時也委婉地接受了張聞天關于“三人團”成立于“搶渡烏江以前”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圍繞著“三人團”究竟成立于1935年3月11日之后至3月31日紅軍南渡烏江這20天中的哪一天,就不可避免地又進一步引發(fā)了許多新的考察和討論的意見。
如有研究者認為,“三人團”的成立時間只能在17日中午紅軍三渡赤水之后和20日決定四渡赤水之前這幾天。他們的理由是,聶榮臻回憶,他曾聽陳毅說過,“毛主席說四次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頁。但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總共有過四次渡赤水的經歷,一渡遭遇了土城作戰(zhàn)失利,二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會議的決定,又因魯班場作戰(zhàn)失利而被迫三渡,都“沒有值得毛澤東有所‘得意’的地方”。因此,他們認為,毛視為“得意之筆”的,只能是第四渡。鑒于紅軍三渡赤水的時間是3月16、17日,四渡赤水的時間是3月21、22日,葉劍英有回憶稱中央開會宣布成立“三人團”當天曾有敵機襲擾。有研究者查到,當時在軍委三局工作的伍云甫日記中曾有17日中央軍委在赤水邊的陳福村停留時受到過敵機襲擾的記載。*《伍云甫日記》,中國革命博物館編:《紅軍長征日記》,檔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頁。因此他們推斷稱,中共中央政治局應該在三渡赤水后馬上于3月17日在陳福村緊急召開了擴大會議,批準成立了“三人團”。*孫果達:《紅軍長征中新“三人團”究竟成立于何時?》,《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235-246頁;孫果達:《“四渡赤水”還是“第四次渡赤水”——正確理解毛澤東的“得意之筆”》,《百年潮》2008年第1期,第67-68頁;馬洪武:《再談遵義會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第9-13頁。
上述說法最大的問題是除此推測外,找不到任何可信的文獻史料能夠佐證,甚至沒有任何一位中共政治、軍事領導人在自己的回憶中提到政治局曾在這個叫陳福村的地方開過會。同樣,簡單地把葉劍英關于中央開會時受到敵機襲擾和伍云甫日記所記某一天軍委駐地受敵機襲擾的記載聯(lián)系在一起,也太過牽強。查閱保存下來的好幾種長征日記,包括伍云甫的日記,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受敵機襲擾的情況在當時多有發(fā)生。即使葉劍英真的參加過中央宣布組成“三人團”的決定的那個會,當天也確實發(fā)生過敵機襲擾的情況,也不能肯定此次會議召開與伍云甫3月17日日記所記的那次襲擾在同一天。
由于多數研究者并不認同上面的說法,故相對而言,另一種說法或許更接近史實。這種說法既考慮到毛澤東那個“得意之筆”的說法,又參考了前述張聞天的回憶,認為“三人軍事小組成立的時間,應該在3月21日至3月31日之間”。之所以要往前推至3月21日,純粹是因為紅軍四渡赤水的時間是3月21、22日。他們認為,如果從毛澤東對四渡赤水起了決策性作用的角度考慮,“三人團”也未必不可能成立于四渡赤水行動發(fā)生的前夕或當日。但是,毛在軍事上對四渡赤水的決策起到決定性作用,并不一定和“三人團”的成立直接相關。比如遵義會議后一渡赤水時進行的土城之戰(zhàn),包括二渡赤水后進行的魯班場之戰(zhàn),也都是毛的意見起了決定作用,當時也并沒有成立“三人團”。更何況,四渡赤水的決策,實際上和南下?lián)尪蔀踅臎Q策是同一個決策,毛說的那個作為“得意之筆”的四渡赤水,未必不是指從3月21日一直到4月初搶渡烏江的整個決策。因此,這種說法應該特別重視張聞天回憶的說法,即更應該強調的是“三人團”實際成立于搶渡烏江之際,也就是3月31日當天或前后的可能性。*賈啟玉主編,陸軍指揮學院課題組編著:《偉大的軍事家周恩來》,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頁。
由上可知,關于“三人團”成立時間,因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當事人也幾乎都沒有系統(tǒng)的或較確切的回憶,這就成為多年來人們在這一問題上說法各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在所有關于這一問題的考察研究中,顯然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要成立“三人團”?多數與“三人團”成立相關的歷史敘述從不討論這一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認為這個問題無須討論和考證。因為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那份報告對此問題的概括直截了當,即“那時,紅軍處在強敵圍困之中,情況瞬息萬變,亟需成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軍事指揮機構以保證毛澤東同志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關于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1983年2月),《遵義會議資料選編》,第189頁。但這樣的說法是否合乎史實呢?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反證就是,據楊尚昆回憶稱:“三人團”成立不久,“中央領導層和主要戰(zhàn)將中,就有人嘲諷,有人想離開紅軍,有人發(fā)展到正式上書要求改換軍事領導人”,矛頭直指的就是毛澤東。這一波對毛左右軍事決策權的強烈質疑的風波,整整延續(xù)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直到張聞天主持召開會理會議,上綱上線嚴厲批評,始告停歇。*《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頁。僅此即說明,簡單地認為成立“三人團”是眾望所歸,甚至直接就是為保證毛順暢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的說法,與史實并不相符。
關于遵義會議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黨內和軍內并未形成必須要讓毛澤東來指揮軍事的共識的情況,在不少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都可以看到。除上述楊尚昆的回憶外,張聞天夫人劉英的回憶對此也講得很明白。她說:“在當時,毛主席既沒有后來那樣的絕對權威,大家對毛主席的戰(zhàn)略思想也還沒有完全領會。”這是因為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已經參與了中共中央的軍事決策,馬上就遭遇了土城之戰(zhàn)失利的情況。3月4日毛澤東被任命為前敵政治委員,代表中央直接指揮前線軍事,他堅決反對進攻打鼓新場,接下來指揮魯班場之戰(zhàn),仍遭受挫折。再加上部隊馬不停蹄三渡赤水,使早已疲憊不堪的部隊跑得非常辛苦,因此從前線軍事將領彭德懷、林彪到政治工作干部楊尚昆等,許多主要軍政領導人都接受不了,以至怨聲連連。即使毛后來認為四渡赤水扭轉了紅軍的命運,但黨內、軍內不少領導人并不這么看。毛參加“三人團”參與全權指揮軍事前后,林彪甚至直接上書中央,要求撤換毛澤東。中央高層領導人中王稼祥也一直對毛澤東的指揮有意見,也是經常“要求開會討論這個問題”。*《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頁;《楊尚昆回憶錄》,第132-137頁。
對當時黨內軍內這一段復雜情況,毛澤東1943年曾概括性地稱之為是自己在長征期間遭遇的“急風暴雨”時期。周恩來也描述過當時的嚴重情況。按他的說法,再度打下婁山關,二進遵義城后,毛澤東已被任命為前敵政治委員,實際上是在代表中央指揮軍事了。但由于從中央內部到軍政領導人,許多人對毛的指揮有意見,結果又接連開會討論軍事問題,導致毛澤東一氣之下又辭去了這一職務。后來張聞天決定成立“三人團”,林彪等人還是不服,堅持上書要求撤換毛。這才發(fā)生了1935年5月12日張聞天不得不在會理召開政治擴大會議,上綱上線,強力壓迫前方軍政領導人改變對毛澤東及對中央決定的看法的情況。*中共中央于1935年3月4日宣布成立前敵司令部,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朱德任司令員。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頁。
由此可知,“三人團”成立的時間問題,明顯與當時成立“三人團”的原因問題密切相關。所謂當時軍情緊急,其他人擔不起這樣重大的責任,“亟需成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軍事指揮機構以保證毛澤東同志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的說法既不準確,論據也很不充分。
一方面,自中央紅軍撤出江西蘇區(qū)到一、四方面軍會師前,能夠說明中共中央決策內幕的會議記錄基本缺失;另一方面,能夠較系統(tǒng)地反映中央高層人事決策過程的重要歷史當事人的日記、回憶資料亦不易見到,這是否就意味著“三人團”成立的原因完全不可知呢?也未必。比如,前述周恩來關于成立“三人團”就是要“少開會議”的說法,可能就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問題在于,為什么遵義會議后至少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共中央都沒有著急于要“少開會議”,到了3月底搶渡烏江前中央多數人就意識到“少開會議”的必要了呢?
深入研讀并分析周恩來、楊尚昆、劉英,特別是張聞天等人的回憶資料,結合已有的遵義會議決議及其傳達資料,同時注意考察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作戰(zhàn)行軍的各種電報資料等,應該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中共中央設置“三人團”決定生成發(fā)展的邏輯脈絡和實際原因的。
限于篇幅,這里只能將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開始參與軍事決策的經歷簡單地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來稍做分析說明:
第一階段,從遵義會議至1935年3月初。遵義會議確定“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并決定“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見《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1935年2月或3月),《陳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自此,毛澤東開始參與到中共中央軍事決策的工作中來了。遵義會議后不久舉行的土城之戰(zhàn),就與毛在這一作戰(zhàn)決策問題上發(fā)揮了主導性作用有關。也正因此,此一作戰(zhàn)的失利,無論毛本人,還是其他領導人,都認為毛要負相當責任。*《楊尚昆回憶錄》,第123-124、134頁。不過,這一階段因受遵義會議決議的影響,反對一切“個人包辦”軍事指揮的作法,不僅強調軍委要“集體領導”,而且強調政治局、書記處所有同志要多負戰(zhàn)爭指揮的責任,不得“把這一責任放在極少數的同志身上”,因而也就造成了毛澤東所說的,當時經常“要開二十余人的中央會議”,來討論決定作戰(zhàn)問題的情況。也因此,毛澤東這時在軍事上能夠發(fā)揮的指揮作用,客觀上也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第二階段,1935年2月底至3月10、11日茍壩會議。2月底3月初,紅軍二進遵義城后,張聞天注意到在前方的周恩來“領導軍事無把握”,軍事決策每每要提到中央來討論,而留在中央原本只是周恩來“助手”的毛澤東,反倒總是在幫助中央下軍事指揮的決心。鑒于周、毛位置顛倒,應將周調回中央來,在軍事上“自認外行”的張聞天于是提議毛澤東“去前方當前敵總指揮”?!扒皵晨傊笓]”固然并非遵義會議決定的周恩來的角色,但把朱、周換成朱、毛,以毛的性格,自會以政治委員的身份直接在前線做決策,很多具體指揮問題就不會提到中央來了。碰到重大作戰(zhàn)問題,再由中央討論,一方面應當可以少開很多會,另一方面周恩來在中央主持軍事并下最后決心,也符合遵義會議的決定。這一權力位置的調整,也即1943年周恩來所說的,二進遵義后實際上“已由毛指揮軍事”了。不過,這一舉措并沒有改變重大作戰(zhàn)問題仍要由中央討論決定這一遵義會議決議規(guī)定的原則。把毛派去前線做“前敵總指揮”,時任軍委副主席兼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明確認為不妥,他懷疑這有違遵義會議決議,因而堅持要求集體決定軍事行動。對此,張聞天亦無話可說。為了不犯過去博古中央的錯誤,他不得不重新頻繁召開中央會議,討論研究前方軍事指揮的問題。這也就導致了前述3月10、11日茍壩會議一二十人激烈爭論要不要進攻打鼓新場的局面的產生。身為“前敵總指揮”,毛澤東堅決反對進攻打鼓新場,因多數與會者不同意毛的意見,毛當場發(fā)火,不惜以前敵政治委員職務的去就來力爭。然而,正如楊尚昆、劉英等所言,毛這時并無后來的權威,故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少數應該服從多數,不干就不干”,主持會議的張聞天也認為這一民主原則理當遵守。于是,依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會議不僅決定要進攻打鼓新場,而且還“取消了毛的新職”。*參見《張聞天年譜(1900-1941)》上,第245頁;《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第70頁。當夜毛澤東再度成功勸說周恩來,負有對軍事指揮下最后決心責任的周恩來次日一早又召集政治局開會,改變了頭一天做出的進攻打鼓新場的決定。但是,已經辭職的毛澤東自然也無法再恢復原職了。不難想象,在這樣一種氛圍下,說毛澤東馬上就向中央提出要成立由極少數人做決定的“三人團”,主張撇開中央政治局集體討論決策的過程,直接由自己和周、王兩人來決定軍事問題,這在情理上是說不通的。邏輯上,茍壩會議上剛剛強硬地執(zhí)行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并當場免了毛澤東的軍職,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張聞天本人,這時又怎么可能再批準一個讓毛澤東更容易獨立發(fā)揮個人作用的“三人團”的方案呢?
第三階段,1935年3月11日至3月底4月初。茍壩會議后重回中央的毛澤東,和擔任前敵政治委員之前一樣,仍舊在中央會議的討論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如3月15日魯班場之戰(zhàn)就是中央政治局采納毛的建議打的。14日夜22時軍委下達命令,次日從中午戰(zhàn)至晚上8時,因無法解決戰(zhàn)斗且傷亡過大,紅軍被迫撤出戰(zhàn)場并連夜轉移。由于赤水東已難立足,軍委下達了西渡赤水的命令。撤出戰(zhàn)場僅一天后,主力就又渡過了赤水,不想河東河西的國民黨軍此時蜂擁而至,前堵后追,河西更無法立足。不得已,中共中央軍委20日緊急再做決定,用小部隊偽裝誘敵向西,要求主力各部21日夜全部回渡赤水,然后火速南下,務必要在26日以前搶渡烏江成功,以便跳出黔北各路敵軍的合圍。*肖鋒長征日記1935年3月18日條,肖鋒:《長征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58頁。鑒于情勢萬分危急,中共中央和總政治部為此專電各部隊領導人,首度提出形勢已經到了“嚴重緊急關頭”,“此次東渡,事前不得下達,以保秘密”。*《中共中央、紅軍總政治部下達關于我再西進不利,決東渡的指示》(1935年3月20日),轉見《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1分冊),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頁。
三渡,特別是四渡和搶渡烏江的決策,理當都與毛的提議和堅持有關。而值得注意的是,與遵義會議后到一渡赤水間隔約10天,一渡到二渡間隔約20天,二渡到三渡間隔近30天相比,三渡到四渡間隔僅3天。四渡后原準備用四五天時間長驅南下,突破黔北國民黨軍隊層層防線,然而這時集中到黔北及周邊的國民黨軍已達百余團之多,并已初步構筑起大批碉堡及公路網線*元江:《關于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若干問題的探討》,《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4期,第83-89頁。,致使中央紅軍左突右奔,整整花了九天時間,才得以從赤水河太平渡、二郎灘一帶南下,轉經茅臺、仁懷、鴨溪,南進至金沙,于29、30日搶占江口、大塘、梯子巖等渡口,大部隊至4月1日才完成南渡。即便如此,九軍團也仍因擔任誘敵任務,被堵在了江北,后輾轉兩個多月,才重又回歸主力。
上述情況說明,三渡、四渡赤水,直至搶渡烏江這一過程,中央紅軍所處形勢十分危急,這期間幾乎完全沒有可能依照老辦法就每一重要軍事行動及作戰(zhàn)指揮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來討論決定。特別是在魯班場作戰(zhàn)后,迫于形勢,三渡至四渡期間,完全沒有改設新的軍事指揮中心的機會與可能。所有決策都是由中央的少數幾個主要領導人討論決定的。就當時的情況看,原本還打算堅持遵義會議決議規(guī)定原則的張聞天和王稼祥,事實上也都不得不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多半也正是由于這幾天的實踐,使毛澤東在四渡赤水成功后,想出了成立“三人團”這個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軍事決策問題的新提議。
張聞天回憶稱,仗打到這個時候,他已經意識到“經常開會,對軍事指揮不利”了。照他的觀察,此前堅持要實行民主原則,開會決策的主要是王稼祥;對用這種方式決定軍事行動十分不滿的主要是毛澤東。楊尚昆也說過:“王稼祥軍事方面對毛有意見,他又不跟毛直接講,就跟洛甫講,洛甫就跟毛講,毛就發(fā)脾氣?!睆埪勌鞀A在兩人中間,很難調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即“在搶渡烏江以前,澤東同志提議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張立即表示“很贊成”。因為當時條件下這既能滿足王稼祥想要參與軍事決策的愿望,又能避免因開一二十人的民主會而延誤軍機。在征求了中央常委們的同意之后,張馬上就在中央政治局范圍內宣布了這一決定。惟照遵義會議決議,這一“軍事指揮小組”仍得“以周恩來為團長,全權負責指揮軍事”。*參見張培森整理:《楊尚昆1986年談張聞天與毛澤東》,《炎黃春秋》2009年第3期,第95-99頁;《張聞天年譜(1900-1941)》上,第246頁;《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第71頁;《張聞天延安整風筆記》(1943年12月16日),等等。
由上一段的考析可以看出,關于“三人團”成立的具體時間固然不能嚴格確定,但大體可以了解的是,“三人團”成立是政治局內部成員間圍繞應否貫徹遵義會議決議,對軍事指揮問題實行集體負責制的爭執(zhí)無法解決,最后由毛澤東臨時想出來的一種解決辦法。這個“臨時”,張聞天1943年回憶明確講是在1935年3月底紅軍南渡烏江前。鑒于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前后只有三四天,尤其三渡后即被追兵咬上,毛澤東臨機想出以少部誘敵西進,主力回渡赤水并向南反向突圍之策,此一方案為張、周、朱接受,沒有交政治局會議討論即付實施了。*《朱德關于我軍四渡赤水河的行動部署》(1935年3月20日);《朱德關于我軍渡赤水河后應迅速南移致各軍團電》(1935年3月21日),見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編:《長征檔案》第2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635頁。正是這一經驗使毛澤東想到了成立一黨內“三人團”的想法,即由自己和身為軍委副主席、一直以來堅持中央對軍事指揮要民主決策的王稼祥,以及遵義會議決定黨內委托對軍事指揮下最后決心者周恩來三人組成軍事指揮小組,在保持一定民主決策形式的同時,以求最快速度決定部隊行動及作戰(zhàn)事宜。從張聞天回憶中曾談到二渡赤水的情況可知,他之所以沒有說毛的這一建議是在三渡赤水前,也沒有說是在四渡赤水前提出,而明確講是在搶渡烏江前提出的,不是他不清楚有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這回事,而是因為在他的記憶中,毛澤東是在四渡赤水后、搶渡烏江前提出這一建議。他是在搶渡烏江前與周恩來等緊急交換意見后,臨時決定并在政治局內部宣布的。
在這里之所以要特別重視并強調遵義會議決議關于新的中央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不得重犯博古中央只靠個別人就擅自決定全黨軍事行動的錯誤的規(guī)定,是因為新中央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正是建立在這一決議的基礎上的。而新的以張聞天為首的中共中央在遵義會議后實行的也正是這樣一種集體領導制度。以張聞天的性格,他亦習慣于大家共同討論解決一切問題,有不同意見,就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做決定。在這種情況下,遵義會議后剛剛進入中央最高領導崗位的毛澤東,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央集體領導的一員。只不過由于本應在中央主持軍事工作并下最后決心的黨內軍事指揮上的最高領導人周恩來,一直與朱德在前方充當著前敵政治委員的角色,所有軍事指揮方案都報請中央討論,因而也就出現(xiàn)了只是周恩來“助手”的毛澤東,常常替代周恩來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幫助中央下最后決心的情形。這也是為什么,遵義會議后一段時間里,一方面中共中央始終堅持集體討論軍事行動問題,另一方面毛澤東也并無周恩來那樣的最后決定權,但從中央領導人到下面軍事領導人都還是會把諸如土城之戰(zhàn)等軍事指揮失利的決策錯誤看成是毛澤東的錯誤。
亦如張聞天回憶史料中所說,遵義會議后,一直到二渡赤水及茍壩會議召開時,他對毛澤東還不夠了解和信任。他的辦法就是嚴格按照遵義會議決議的原則和規(guī)定辦事。因此,也才會出現(xiàn)他提議讓毛澤東去前線,將周恩來換回中央,對王稼祥言聽計從,并且在會上更加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直至當場接受毛澤東負氣辭職等一連串事件。畢竟,遵義會議規(guī)定了“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毛澤東只是周恩來的“助手”。故對毛不夠了解、對周卻較多了解和信任的張聞天,想要理順這一權力關系,更多地依靠周恩來,也在情理之中。由此亦不難看出,簡單地說1935年3月4日毛澤東被任命為前敵政治委員,“表明他取得了紅軍的公開的戰(zhàn)役指揮權”,“在全黨全軍領導地位的提升”和“加強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趙福超:《試述遵義后毛澤東軍事權的逐步確立》,《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1期,第50-53頁;趙寶云等:《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及其后的五次職務變動》,《長白學刊》2011年第5期,第120-122頁;馮林平:《張聞天與遵義會議前后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黨史文匯》2006年第8期,第42-44頁,等等。,恐怕都未必準確。毛澤東從3月5日就任前敵政治委員到3月10日負氣辭去新職,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批準,前后僅四五天時間。這種情況清楚地說明,這個時候的毛并沒有得到黨內軍內領導人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這也意味著,遵義會議后,無論在前文所述的哪個階段里,毛澤東都沒有能取代遵義會議決議所規(guī)定的周恩來的最高負責者的地位。毛被任命為前敵政治委員也好,亦或是成為“三人團”一員也好,也都不宜簡單地歸結為人們當時已經充分意識到毛澤東的軍事指揮長才,意識到“亟需成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軍事指揮機構以保證毛澤東同志實施正確的軍事”。換言之,由于受到中共的決議、制度及其權位關系制約等種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取代周恩來成為黨內最高軍事負責人,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經歷了一個由輔到正、由虛到實,并且有曲折、有反復的較為復雜的漸變過程。
有關毛澤東在長征途中軍事領導地位、權力和職務有一個逐漸發(fā)展變動的情況,已有不少文章有過較為客觀詳實的交待和說明。*參見王朝暉:《遵義會議后張聞天和毛澤東“領導地位”更替研究述評》,《北京黨史》2016年第1期,第50-55頁;李曙新:《不宜將“三人軍事小組”作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論據》,《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年第6期,第63-64頁。本文在這里僅約略再補充說明兩點:
一是關于“三人團”工作情況,亦即毛澤東在周恩來任團長、王稼祥又似乎對毛有頗多批評的“三人團”里,究竟如何起作用的問題。迄今為止,談論和強調“三人團”作用、意義的文章甚多,但幾乎沒有任何著述引述過任何資料,包括檔案史料或回憶史料,來具體印證并說明“三人團”內部具體是如何工作的。那么,“三人團”是否起過作用呢?毛澤東在其中起著怎樣的作用?三人間是否仍有爭執(zhí)或存在過妨礙到決策的意見分歧呢?或者“三人團”是否就等于是毛一個人說了算呢?在這方面,似乎應該重視兩位當事人并不很直接,但多少可以反映一些內情的說法。如張聞天曾回憶稱,“三人團”成立后,王的態(tài)度突然完全改變了,開始對自己有意見,什么事情都拿到“三人團”去講。而毛澤東后來在回憶中卻一反原來對王的看法,認為“三人團一段,稼祥的工作比較好”。在中共七大和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還專門為落選中委的王稼祥講過話。他固然也同意說王黨內關系上存在著一些缺點錯誤,但更突出肯定其自遵義會議起一直到1938年從共產國際回來后所做的貢獻,認為這些貢獻還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關于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194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26頁;《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總結》(1949年3月13日),《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4頁,等等。張、毛兩人回憶的點滴信息說明,“三人團”不僅切實存在過,且具體起過作用。張說王什么事都拿到“三人團”上去講,毛說王在“三人團”討論問題時工作比較好,恰恰反映出“三人團”存續(xù)期間,確是一直經常開會討論和決定問題。而從毛說“三人團”成立后,王稼祥的工作比較好,也反映出王應該再沒有與毛發(fā)生過沖突,因而毛自認為在“三人團”里基本上發(fā)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這說明“三人團”工作期間再未發(fā)生過因意見分歧干擾而難于決策的情況。
二是毛澤東的軍事權職何時統(tǒng)一的問題。由上述毛對“三人團”工作的評價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在當中的作用是比較滿意的,這也就意味著他通過“三人團”這一組織形式,事實上取得了中央紅軍作戰(zhàn)指揮的相當權力了。但是,這并不就等于他已經取代周成為黨內軍事工作的最高負責人。眾所周知,毛澤東實際取代周開始在中央負責軍事工作,是1935年8月上旬。而事實上,一、四方面軍6月中旬會師后,中共中央已于7月18日開會決定“由張國燾任總政治委員并為中央軍委的總負責者”,并通告了全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頁。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任命周恩來為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事實上離開了中央軍事負責崗位。*《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292頁。惟因周接此任命后很快即病倒,無法工作。同時,又因中共中央當時與張國燾之間圍繞南下北上方針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必須有人接手周的職位。不得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沒有張國燾和四方面軍干部參加的情況下,于19日以政治局常委會的形式,決定以毛代周負責黨的軍事工作責任。這意味著,一直以來始終妨礙著毛澤東成為中共中央軍事指揮主要負責人的遵義會議的相關規(guī)定被打破了。
不過,在一、四方面軍分裂前,黨內既已通過決定以張國燾取代周恩來,故無論從哪一方面,毛這時的軍事領導權職都還只是部分的,并且是不穩(wěn)固的。這種情況直到9月10日中共中央單獨率領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北上之后,才發(fā)生了重要的改變。惟當時情況下中共中央內部還是另外成立了一個“軍事五人團”,即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外,又補充了彭德懷、林彪來“負責領導軍事”。毛雖然在事實上已經接替周恩來成為黨內主要軍事決策之人,但“五人團”仍帶有集體領導性質。他在軍事領導身份上最重要的一項改變,是在9月12日的會議上被任命為新改組的“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的政治委員。
經查,遵義會議以后,中共中央給部隊的指示或指令,通常都是用集體的名義發(fā)布,如“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黨中央”、“中央”等名義。中央軍委或中革軍委的指示或命令相對靈活一些,或是“軍委”,或直接以正副主席,如“朱德”、“朱、周”,或“朱、周、王”等名義下達。即使是總政治部,亦常以主任或代主任,如王稼祥、李富春的名義給部隊下達指令。而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后,直至成為“三人團”成員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名字都不曾出現(xiàn)在這類指示或指令里。*唯一的例外是在1935年3月5-10日毛澤東出任前敵政治委員的幾天時間,他曾與前敵司令員朱德聯(lián)名發(fā)布過軍事行動指令。參見《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1分冊),第921-922頁。在毛成為“三人團”成員之一以后,我們也至多只能在中央內部的軍事往來電報中,比如在中共中央與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等往來電報中,才能見到毛的署名。*較早如1935年6月16日朱德、毛澤東致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及6月18日張聞天、朱德、毛澤東、周恩來致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等電,見《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第514頁。這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毛自1932年在中央蘇區(qū)被取消軍職后,幾乎再也沒正式地被任命過任何軍事實職。*1935年3月5-10日毛澤東擔任過幾天前敵政治委員一事或可忽略不計。
這種情況的重要改變,發(fā)生在9月12日毛出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政委之后。但更重要的改變,亦即真正能夠顯示毛已經成為中共當然的最高軍事領導人的標志性事件,應該說是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的一紙命令。該命令以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宣告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明令以“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自此,毛澤東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都已經成為中共最高軍事領導人了。*一年后,即1936年12月7日,由于三個方面軍會師,中共中央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fā)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第一號通電,宣告改組中革軍委,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連同朱德、周恩來等七人組成的主席團。此后,毛澤東不再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改用中革軍委主席的名義了。見《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第526、673頁。
責任編輯:魏烈剛
Reflec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o Zedong's Military Leadership in the Long March
Yang Kuisong
It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question when namely new "Triumvirate" (also known as the "three military command group"), composed of Mao Zedong, Zhou Enlai and Wang Jiaxiang,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Zunyi Meeting. But the researchers often ignored a related problem, that was, why should such a three military command group be established after the Zunyi Meeting, and why did Mao Zedong suggest these three composition to replace the Central Political Bureau to take over the full command of the military? Clearly, that was not, as many researchers said, because it was "urgent to set up an authoritative military command to ensure that the correct military affairs were carried out by Comrade Mao Zedong". This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the real situation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is statement. Sorting out the log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cision made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set up a new "Triumvirate", and further exploring on the time and reas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Triumvirate"; hav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eaning i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Mao Zedong's military leadership in the Long March and his power changes.
Mao Zedong; Zhang Wentian; the new "Triumvirate"; the Long March; the Central Red Army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4.001
楊奎松,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