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輝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論網絡實名制對言論自由和網絡秩序的背離
董云輝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我國網絡的發(fā)展從“觸網”之后即步入了快車道,而與網絡發(fā)展的初衷相徑庭的是,網絡中充斥著虛假和欺騙,甚至是暴力。網絡實名制因此而產生,雖然在韓國被證明是不可行的,但是在我國仍然有很多的擁護者,本文力圖從網絡實名制對言論自由和網絡秩序的背離兩個方面談起,梳理網絡實名制和我國現(xiàn)狀的不適之處。
關鍵詞:網絡實名制;言論自由;網絡秩序
一、網絡實名制的背景
(一)中國網絡發(fā)展的現(xiàn)狀
根據最新統(tǒng)計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互聯(lián)網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6.8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0.3%,較2014年底來說是大幅度提升,增長比率為2.4個百分點,與發(fā)達國家的網絡普及率已經相當接近。如此巨量的規(guī)模,如此迅猛的發(fā)展速度,使得中國公民社會日益網絡化、信息化和便利化。而網絡使以90后為主力軍的網絡群體找到了宣揚個性和展現(xiàn)風采的舞臺,一方面90后網民心智不成熟、社會閱歷不足、自我把控能力差,容易情緒化發(fā)言,對于謠言也沒有足夠的辨別力,很容易人云亦云;另一方面網絡又具有十足的虛擬性,網絡社會是超脫于現(xiàn)實生活的類“空中樓閣”的存在,兩相綜合,我國的網絡輿情相當嚴峻,網絡欺詐和網絡暴力事件諸如人肉搜索、個人信息售賣的行為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二)中國網絡現(xiàn)狀與網絡產生的初衷不符
互聯(lián)網以其便捷性使得人類迅速互聯(lián)互通,發(fā)明互聯(lián)網技術的精英們的初衷是為了反對信息壟斷和實現(xiàn)信息平權,讓每個人都能在陽光和空氣之外,再享受一份廉價而平等擁有的權利。可期待往往與現(xiàn)狀不相符,一方面是網絡使用者在使用網絡時的濫用行為層出不窮。從2006年的“虐貓女事件”到2013年的“花季少女投河”案件,網絡充斥著一種暴力的氣氛;同時網絡欺詐也是屢禁不止,盜版迅速走向網絡,近年來購物網站上更是假貨的集散地;另一方面政府公權力的抬頭,從公民發(fā)帖引起跨省追捕以及“造謠微博被轉發(fā)500次即構成刑事處罰的入罪條件”即可看出。
二、網絡實名制與言論自由的背離
(一)網絡實名制將導致網絡反腐的頹勢
匿名性被看做互聯(lián)網的天然本性,而匿名表達權也被看做是個人基于人格尊嚴和人格獨立而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自我防御的機制,因此在網絡上,人人皆有勇氣成為自媒體。自由表達權對于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的秩序而言,是有建設性意義的,因為它能夠促成經常性的思維碰撞和真知灼見的交換,對創(chuàng)新力的形成居功甚偉。聯(lián)合國專門針對自由表達權做過相關闡述:人人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在我國的憲法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可以說自由表達權不僅在我國是一項憲法性的權利,在世界范圍內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公認。
在我國,網絡的匿名性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反腐的大軍中來,“表叔”和“郭美美”的曝光即是佐證。然后網絡實名制閉塞言路,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言論,在尚未實行網絡實名制時,即有河南警方“跨省拘捕”舉報家鄉(xiāng)非法征地現(xiàn)象的網上發(fā)帖者的先例,那么試想如果網站實行了實名制,此類過度執(zhí)法甚至錯誤執(zhí)法的現(xiàn)象會不會更多?
(二)網絡實名制將遏制公民參與公共事業(yè)的管理
網絡沒有等級制度,每個人的說話權利都是處于同一順位,每人都可以通過組成扁平化的組織進行交流,比如在網絡上人們可以結成QQ群、微信群等的方式來進行互動和交流。近年來,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更多的公民有精力和有素質參與到公共生活的管理中,大到水電收費和類似PX污染項目的上馬,小到物業(yè)管理和停車場收費,公眾的參與貫穿于行政執(zhí)法和行政許可等諸多政府行為中,執(zhí)政公開度和受支持率也成為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然而網絡實名制的出現(xiàn)使得公民開始回避參與涉及具體官員的執(zhí)政能力的評議,使得公民和政府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弱化。而這些弱化表現(xiàn)在政府公權力明顯存在擴張風險和趨勢的國家和地區(qū)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很可能導致權力和權利的二維失衡。
三、網絡實名制與網絡秩序的背離
(一)網絡實名制使網站成為黑客重點攻擊的對象,客觀上加重信息泄露的嚴重后果
網絡實名制的出臺往往打著“維護網絡秩序”的旗號,可是網絡實名制并沒有起到維護網絡秩序的作用。韓國是世界上唯一實行過網絡實名制的國家,可是就韓國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情況來看,誹謗跟帖數量從13.9%降到12.2%,維護網絡秩序的效果確實有限,而且同時對于網上的交流和溝通卻產生了非常大的抑制作用,各大網絡平臺的公眾交流數量也大幅銳減,更為重要的是,實名制信息使得韓國各大網站成了黑客們攻擊的對象,在2011年,韓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注冊信息外泄的事件,數以千萬網民的信息被黑客盜取。這反而進一步使得網絡秩序向更壞的方向發(fā)展。
而斯諾登在“棱鏡門事件”中的曝光讓我們看到了不僅僅是企業(yè),甚而是政府都會參與到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的隊伍中來的,政府作為公權力的代表,它們做出侵權行為的成本會小得多,而且更難以察覺。這也應該引起反對網絡實名制的社群的足夠警覺。
(二)網絡實名制并不能真正的遏制網絡違法甚至網絡犯罪
以現(xiàn)有的科技水平來看,憑借個人身份證系統(tǒng)來核實對方是否為“實”尚是一個問題。這是因為注冊時只核對姓名和身份證號碼,而對于盜用他人姓名和身份證號碼進行注冊的,幾乎無法識別。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各項立法仍尚未上馬,個人信譽管理系統(tǒng)還并沒有完善,身份證信息等都可以在網絡上收集到,甚至有的購物網站上有專門售賣身份證的,對于這種種現(xiàn)象,貿然的實行網絡實名制,最終只會管住“老實人”,而對于那些真正的犯罪分子,網絡實名制恐怕是鞭長莫及的。
同時,網絡實名制甚而有可能會引起“告密”“誣陷”行為的發(fā)生,如果在網絡上盜用別人的名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那么招受處罰的將會是被盜用者,而且網絡實名制下,處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待別人的言論,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果,而很難杜絕那種別有用心之人不會因恨而生出虛妄,大肆攻訐、無中生有的構陷別人。倘若這樣,網絡和諧的現(xiàn)狀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網絡黑暗時代的到來。
四、后記
網絡是一個平臺,屬于全民共享的開放式平臺,這里并不是法外之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網絡和現(xiàn)實總會有些差距,比如網絡對言論的更大寬容。21世紀理應成為民主和開放的世紀,而為民主和開放奠定基石的是法律的包容,法律應該成為網絡的底線而不應該過度拔高,網絡實名制很明顯是逆勢而為,在全球都被證明錯誤的當下,仍然實現(xiàn)網絡實名制是一個本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公民的表達權需要弘揚,因為這是一個關乎個人尊嚴和權利保障的問題,因此,筆者強烈呼吁給網絡一個自我凈化的空間,網絡需要成熟,但是不應該被動成熟,而且是以一種極不恰當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劉建明.實名制的強制與寬容[J].當代傳播,2013.
[2]高榮林.對韓國廢除網絡實名制的反思[J].當代傳播,2013.
[3]庹繼光,劉海貴.網絡實名制對網絡反腐的促進與規(guī)范[J].新聞記者,2013.
[4]楊福忠.公民網絡匿名表達權之憲法保護——兼論網絡實名制的正當性[J].法商研究,2012.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209-02
作者簡介:董云輝(1990-),男,漢族,河南項城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