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靈君
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4
?
論我國欠薪支付令制度的問題及完善
——程序視角的分析
蔡靈君
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欠薪支付令”制度在我國《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律中均有規(guī)定。然而,由于糾紛當事人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者一方處于弱勢,這不同于普通的民商事糾紛,所以欠薪支付令應與民事訴訟支付令有所不同。申請支付令的條件、支付令程序的異議機制以及實踐中用人單位濫用異議權,致使欠薪支付令難以在勞動者討薪過程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是勞動合同立法在引入《民事訴訟法》上的支付令時,并沒有根據(jù)“欠薪”的特點對該制度程序上固有的缺陷加以改造。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督促程序;欠薪支付令;完善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勞動合同法》確立了欠薪支付令制度以有效解決勞動爭議中工資拖欠的問題。但在實際運用“欠薪支付令”制度時,其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維權功能,究其主要原因是勞動合同立法在引入民事訴訟支付令時,并沒有根據(jù)“欠薪”的特點對該制度程序上固有的缺陷加以改造。本文擬從程序的視角對欠薪支付令加以探討,以期為該制度的完善提供一種新思路。
二、欠薪支付令含義及其特點
欠薪支付令源自于支付令制度,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督促程序,具體是指對于債權人提出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有價證券為標的的財產(chǎn)請求,人民法院僅僅根據(jù)此單方面申請,不經(jīng)過開庭審理,以他的主張為內(nèi)容,直接向債務人發(fā)出支付命令,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或者提出異議,否則,該支付命令就發(fā)生與生效判決相等效力的特別訴訟程序。①
欠薪支付令的申請需符合以下條件:首先,申請的勞動者必須是爭議的債權人;其次,勞動者請求給付的只能是金錢和有價證券;再次,爭議對方履行給付金錢或者有價證券義務的期限已經(jīng)屆滿,并且數(shù)額確定;最后還需要滿足下列條件:爭議雙方不存在對待的給付義務;必須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請書。②
三、欠薪支付令制度程序問題分析
支付令制度被《勞動合同法》引入,其本意是簡化勞動者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程序,降低勞動者的訴累,化解有可能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但是,其需要依附于《民事訴訟法》中關于支付令制度的規(guī)定,這就使得該制度固有的缺陷仍舊存在。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勞動合同法》只提出了支付令制度,但其與普通民事糾紛中的支付令制度相比是否有其特別規(guī)定,《勞動合同法》都未明確說明,而這恰恰就是造成在實踐中難以運用的根源。③
(一)啟動條件嚴苛
勞動者遇到用人單位欠薪時,向法院申請支付令,需要滿足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其中具體的一項是需要勞動者證明請求給付的債權債務已經(jīng)到期且數(shù)額確定,并要寫明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及證據(jù)。筆者認為,社會中實際存在的勞動關系并不是單一的,在有的勞動關系中勞動者根本無法提供出證據(jù),這時法院就不會受理,勞動者維權就變得無從下手。
(二)舉證分配不合理
在諸多勞動者維權的案件中,有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多數(shù)證據(jù)是由用人單位保存或控制的,如若沿用“誰主張誰舉證”,這對勞動者無疑是過重的負擔。而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勞動者因自身的弱勢地位,很少能夠滿足支付令的舉證條件,進而有可能連“欠薪支付令”的程序都無法啟動。
(三)后續(xù)銜接缺失
在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在面對法院發(fā)出的支付令時,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必然會行使異議權而使支付令失效。《勞動合同法》第30條第二款及《勞動爭議調(diào)解爭議仲裁法》第16條并未對在用人單位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致支付令失效、督促程序終結時,其后的具體程序應當如何繼續(xù)。這時,勞動者就需要根據(jù)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的規(guī)定來繼續(xù)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就又回到了申請前的程序,更加重了勞動者的時間、經(jīng)濟成本。
四、完善欠薪支付令制度程序的建議
(一)啟動條件的降低
由于欠薪的當事人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者一方處于弱勢,尤其在能證明勞動工資爭議核心問題的證據(jù)這一方面勞動者更是被動。證據(jù)材料是由用人單位保存或控制的勞動爭議中,勞動者接觸不到核心證據(jù),就使得勞動者根本就連欠薪支付令的程序都無法啟動。因此,筆者認為,勞動者在申請欠薪支付令的程序中只要能證明其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關系即可,這可以推動“欠薪支付令”的程序的啟動,為實際解決欠薪問題帶來助力。
(二)舉證分配的調(diào)適
勞動法中的欠薪支付令制度是來自于民事訴訟中的支付令制度,其并沒有根據(jù)自身的特性來加以修改,例如,民事訴訟中的誰主張誰舉證,勞動者在實踐中并不能直接掌握和控制用人單位的財務數(shù)據(jù)或資料,在提起支付令程序時,舉證這一部分勞動者會處于很被動的地位。因此,筆者認為,申請條件中,勞動者只需證明用人單位拖欠或未足額發(fā)放勞動報酬的事實且數(shù)額確定即可。
(三)異議濫用的規(guī)制
用人單位提出異議需要提供一定的證據(jù)證明異議的存在,異議不成立的,法院不得終結督促程序。確認用人單位濫用異議權的,將賠償勞動者在此程序中所遭受的損失。
(四)后續(xù)銜接的補充
從國外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督促程序與訴訟程序都是連為一體的,在支付令因異議而失效后,將支付令申請視為起訴。④借鑒國外立法的經(jīng)驗,即在用人單位異議合法,致支付令失效、督促程序終結時,后續(xù)的處理應當將督促程序與訴訟程序直接銜接起來,以減少訴累。即合法異議提出后,直接終結督促程序,進入訴訟程序,免除勞動者另行訴訟。這樣在“欠薪支付令”異議提出后,勞動者對于合法權益的維護就有了后備與保障。
五、結語
我國對勞動者欠薪支付的重視度不斷地提高,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因欠薪問題引發(fā)的爭議依然很多,欠薪支付法律問題中依然存在著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勞動者欠薪表面上看僅僅是勞動者的個人問題,但是實質(zhì)上卻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這類欠薪問題,不僅僅只是侵害勞動者的生存權,更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所以應對于此給予永遠關注。立法者在往后修訂《勞動合同法》時,主觀上一定要有將“欠薪支付令”打造成有別于《民事訴訟法》上“一般支付令”的特殊支付令的意識,并不斷尋求與時代發(fā)展同軌的解決之路。
[注釋]
①江偉.民事訴訟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②賈緯,趙靖.我國支付令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64.
③張琳,譚金可.欠薪支付令制度的反思與思考[J].經(jīng)濟與法,2010(3):74.
④章武生.民事簡易程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8.
中圖分類號:D92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74-02
作者簡介:蔡靈君(1990-),女,甘肅白銀人,浙江工業(yè)大學,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