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宇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
書序·書評
《〈國語〉詞匯研究》:詞匯學理論與先秦文獻詞典編纂的成功結合
楊春宇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治漢語詞匯史,必須依靠文獻資料。橫向的斷代詞匯研究往往以具體文獻中的詞匯為研究對象,只有對某一時段絕大多數(shù)文獻中的詞匯進行充分研究后,才有可能對該時段詞匯進行全面整體的研究,進而才能上勾下連,完成漢語詞匯縱向的歷史考察。因此,無論對橫向的斷代研究,還是縱向的歷史梳理而言,文獻詞匯研究都是漢語詞匯史研究的基石。這使得該類研究對語言材料的處理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努力追求文獻語料的細致、詳盡和全面,盡可能地獲取文獻中全部的詞及其讀音、義項、用法、上下文、出處、各家釋義等信息,。因而一部好的文獻詞匯研究著作,往往依托于高質(zhì)量的文獻詞典,這有助于研究者準確全面地獲取語料信息;另一方面,文獻詞典的編纂和完善也會得益于文獻詞匯的研究成果。事實上,無論文獻詞匯研究還是文獻詞典編纂,都離不開科學的語言學理論的指導,而文獻詞匯研究和文獻詞典編纂的具體實踐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檢驗證明和豐富完善語言學理論,三者聯(lián)系密切、相輔相成。
過去許多學者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這種結合性研究工作。從成果形式來看,大體有以下三類:一是同時著有文獻詞匯研究著作和文獻詞典。如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和《〈呂氏春秋〉詞典》、向熹《〈詩經(jīng)〉語言研究》和《〈詩經(jīng)〉詞典》;二是僅編著有文獻詞典,無文獻詞匯研究著作。但實際在編纂詞典的過程中已經(jīng)開展了文獻詞匯的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有進一步寫作相應的文獻詞匯專著的計劃,如《〈戰(zhàn)國策〉詞典》的編者王廷棟在該詞典后記中提到“曾和張清常先生約定:‘下一個任務是《戰(zhàn)國策詞典》,然后是《戰(zhàn)國策語言研究》,搞一個《戰(zhàn)國策》系列’”[1]703;三是僅著有文獻詞匯研究專著,未編纂文獻詞典。但其搜集和整理資料所用的實際是詞典編纂的方法,研究中也會利用文獻詞典的編纂成果,如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其前期研究工作之一是“做《左傳》的逐詞卡片,并對《左傳》的每詞、每義作了全部歸納、整理”[2]3;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就充分利用了向熹《〈詩經(jīng)〉詞典》、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典》等詞典的成果??梢哉f,在語言學理論指導下來編纂文獻詞典和進行文獻詞匯研究,已經(jīng)成為語言學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兩項工作。
山東師范大學陳長書副教授“十年一劍”的近著《〈國語〉詞匯研究》[3]是專門研究先秦重要文獻之一——《國語》中的詞匯現(xiàn)象的一部語言學著作。全書共由緒論、八章本論、結束語以及三篇附文、四個附表、參考文獻等部分構成,具體從詞的辨識、詞素、基本詞、方言詞、單音詞和復音詞、首見詞、同義詞、單義詞和多義詞等角度對《國語》中的詞匯進行了綜合性考察。附表中除總結先秦專書詞典編纂的一般理論和規(guī)律外,還詳細論證了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對漢語詞匯史研究的啟示。
下面本文從該著作運用的主要詞匯學理論及其與文獻詞典編纂關系的角度來談談該書對詞匯學理論和先秦文獻詞典編纂的成功結合。如前所述,詞匯學理論、文獻詞匯研究和文獻詞典編纂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能截然分開,為方便表述,我們從詞匯學理論和先秦文獻詞典編纂兩方面分別論述。
就詞匯學理論而言,我們主要探討分詞理論、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和造詞法、構詞法理論,作者在研究中充分運用上述理論的同時,有時也根據(jù)研究實際對其做一些調(diào)整,具體內(nèi)容如下:
第一,科學利用先秦文獻分詞理論,確定文獻詞匯的總量?!丁磭Z〉詞匯研究》一書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詞”,而且涉及“詞素”,如本書第二章即專門對《國語》詞素進行了窮盡性考察,可謂以“詞”為核心,同時下通“詞素”。那么什么是“詞”,什么是“詞素”,怎樣來判識“詞”和“詞素”,無疑是本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涉及到先秦專書文獻中某字是否表示詞,同一形式的字是表示一個詞還是多個詞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專書文獻內(nèi)詞的分離性和同一性工作,這項工作又包括字詞關系和詞的辨識兩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是語言學界非常棘手的問題。“現(xiàn)代語言學意義上的先秦文獻分詞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逐漸形成的,無論是對先秦詞匯的整體研究,還是只就某一先秦文獻的個案研究,都要首先解決好分詞的問題?!盵3]6如作者所言,目前的先秦專書詞匯研究著作或者沒有窮盡性梳理文獻中的字詞關系(至少沒有體現(xiàn)出來),或者只注重了詞的分離性,而忽視了詞的同一性,抑或者未注意到字詞關系與詞的分離性、同一性理論的聯(lián)系因而未能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
本書將字詞關系與詞的分離性、同一性理論密切結合,綜合運用傳統(tǒng)小學中的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的知識和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制定了《國語》單音詞、雙音詞分離性和同一性工作的具體標準。“解決先秦文獻中詞的同一性問題,最大的難點是同形異詞和異形同詞現(xiàn)象,二者往往相互交叉,同時又涉及文字、語義和語音等多個方面?!盵3]10為解決上述問題,作者從字詞關系角度對《國語》單音詞、雙音詞的同一性進行了綜合判斷和詳細分析,并將單音詞的“同一性”分為:字詞“一一對應”、同形異詞互相對應、異形同詞互相對應、同形異詞和異形同詞交叉對應四種類型。事實上,詞素是詞的結構單位,因而詞的分離性和同一性工作中也會涉及詞與詞素的區(qū)分,分詞是確定詞素的前提,分離性和同一性理論同樣適用于詞素的辨識。將字詞關系與分離性、同一性結合起來對《國語》中的詞和詞素進行辨識,不僅為先秦文獻詞匯研究建立了一套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詞理論體系,從而有助于最終確定文獻詞匯的總量,為窮盡性考察文獻詞匯提供可能,而且為先秦文獻詞典編纂中詞頭的確定等具體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第二,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貫穿全書。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由葛本儀先生提出,它明確界定了“靜態(tài)”和“動態(tài)”,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區(qū)分了“共時”和“歷時”?!八鲝堅诠矔r詞匯系統(tǒng)中區(qū)分靜態(tài)和動態(tài),要立足于靜態(tài)來研究動態(tài),立足于共時來研究歷時?!盵3]151該理論具有普通詞匯學的性質(zhì),彌補了目前漢語詞匯史研究中“重實踐,輕理論”的缺憾?!丁磭Z〉詞匯研究》一書充分運用并緊緊圍繞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對先秦具體文獻中的詞匯進行了全面綜合考察。
首先,從全書整體研究思路來看,本書研究對象為《國語》詞匯,但并未局限于《國語》本身來考察它們,“而是著眼于共時,把《國語》放在了公元前400——前300年的共時斷面上,在與同時代其他著作的比較中,發(fā)掘它們共同具有的時代詞匯特點,同時,獲得《國語》詞匯的個性化特征”[3]126。除共時層面的比較外,作者還對《國語》詞匯進行了歷時考察,往上努力追溯至甲骨文、今文《尚書》、《周易古經(jīng)》、《詩經(jīng)》等早于《國語》的漢語典籍,往下主要考察了《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管子》等晚于《國語》的先秦文獻。努力將《國語》詞匯置于整個漢語詞匯史的研究視角下,上勾下連,一方面盡可能地為《國語》詞匯探索其源頭,另一方面力圖為后代涌現(xiàn)出來的許多語言成分、語言變化等在《國語》中找到其源頭。
其次,就全書具體研究內(nèi)容而言,書中對《國語》詞素在功能、意義和系統(tǒng)性等方面呈現(xiàn)出的“起變”狀態(tài)的全面梳理,對《國語》方言詞的判定、考釋及特點的詳細歸納,對《國語》中首見復音詞(共495個)、首見復語現(xiàn)象、主謂式和重疊式等首見結構的描繪和分析,以及對《國語》中同義詞在語音、語法、語義等角度的共時描摹和歷史層次的探討,均為作者運用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對《國語》詞匯進行全面研究的成果,也是作者對該理論深入思考并靈活運用的最自然而貼切的反映。這些成果揭示了先秦漢語詞匯的基本狀態(tài)和發(fā)展脈絡,不但為我們對漢語詞匯進行“自上而下”由源梳流的研究和“自下而上”由流溯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而且也有利于文獻整理、詞典編纂等研究工作。
再次,本書附文3《試論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對漢語詞匯史研究的啟示》,詳細介紹了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的形成背景、漢語詞匯史研究的發(fā)展及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的具體內(nèi)容,并結合研究實例全面闡釋了共時動態(tài)詞匯理論視角下的漢語斷代詞匯研究和歷時動態(tài)詞匯理論視角下的漢語詞匯史研究的詳細思路。附文中所舉例子包括“《國語》方言詞研究”[3]152、“從《老乞大》諸版本看14—18世紀漢語‘兒’尾的變化發(fā)展”[3]155及“論漢語種屬型復合詞的結構規(guī)律和特點”[3]156。這些例子包括又不局限于《〈國語〉詞匯研究》,但都僅僅圍繞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不但使我們深化了對動態(tài)詞匯學理論的理解,而且兩者相得益彰,運用理論梳理漢語詞匯史的同時,也檢驗和證明了該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
第三,從造詞法、構詞法角度對《國語》中的單音詞、復音詞進行了細致分析。造詞法和構詞法是一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書第五章《〈國語〉單音詞和復音詞》運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的造詞、構詞理論探討了《國語》單音詞的三種主要造詞法:音義任意結合法、引申法和音變法,同時全面分析了《國語》復音詞的造詞法和構詞法,條理清晰,例證豐富,為我們描摹出《國語》詞匯斷代層面的造詞、構詞情況。從歷時發(fā)展而言,《國語》中的大量首見復音詞(共495個)有助于我們摸清漢語復音詞的源頭所在,其中首見合成詞也為構詞詞素功能的轉化提供了最原始的證據(jù);少量的主謂式(共15個)、重疊式(共5個)合成詞的出現(xiàn)預示了漢語后起的一些復音詞造詞法和構詞法的萌芽。漢語復音詞的造詞法和構詞法很多都是古今貫通的,但畢竟時間久遠,對于《國語》中的有些復音詞,我們判斷其造詞和構詞時會遇到一些困難,針對該問題,作者從四個方面詳細分析了解決方法。這些方法涉及到復音詞形成的基礎形式、詞素義和詞素義以及詞素義和詞義的關系、共時歷時觀念等內(nèi)容,不但解決了《國語》復音詞造詞構詞分析中的難題,也為造詞、構詞理論提供了研究思路和視角。
如前所述,文獻詞匯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文獻詞典編纂,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就《〈國語〉詞匯》研究而言,它與文獻詞典編纂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國語》詞匯長編的編制。本書用極為詳盡的例證和數(shù)據(jù),從宏觀到微觀,以“詞”為核心,兼顧“詞素”,對《國語》詞匯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這無疑不得益于前期作者用詞典編纂方法編制的《〈國語〉詞匯長編》。據(jù)作者《后記》所言:“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編寫了100多萬字的《〈國語〉詞匯長編》,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制作《國語》電子版,然后在上面進行分詞,標注屬性,再檢索每個詞,然后給每一個詞建立一個文檔,并在該文檔里釋義、注音、標注歧解、每個義項下窮盡性列舉該詞在《國語》中出現(xiàn)的上下文及其出現(xiàn)篇目等項目,最后將這些文檔按照一定順序合并在一個文檔?!盵3]183由此可知,長編除了為《國語》詞匯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證據(jù)及文獻借鑒外,其本身就為我們展示了《〈國語〉詞典》的雛形。
第二,充分并審慎利用了其他先秦文獻詞典的編纂成果。除了編寫具有文獻詞典性質(zhì)的詞匯長編外,該書還將《國語》放在整個先秦漢語的背景下,立足于整個先秦漢語系統(tǒng),這就需要對《國語》前時、同時和后時文獻中的詞匯進行大規(guī)模的考察。為此作者用力最勤,幾乎竭盡目前所能收集網(wǎng)羅到的先秦文獻詞典,據(jù)其參考文獻所列,僅“工具書”就計18種。作者在利用這些詞典的材料時態(tài)度是審慎的,并不是單純的“唯詞典論”,所用到的詞典中的材料都依照原文一一排查,如在第六章《〈國語〉首見詞》中就專門論述了語料排查的過程[3]89,可見全書對《國語》詞匯進行共時和歷時對比研究工力之一斑??梢哉f,《〈國語〉詞匯研究》一書是集先秦文獻詞典大成之作,為《〈國語〉詞典》的編纂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總結了先秦文獻詞典編纂的一般理論和規(guī)律。運用文獻詞典的編纂方法和成果對《國語》詞匯進行研究的同時,作者還對文獻詞典編纂的一般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總結,這體現(xiàn)在該書附文1《先秦專書詞典編纂概說》和附文2《先秦文獻詞典該如何注音》,前文對先秦專書詞典編纂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字體的選擇、詞頭的確定、注音、釋義、編排等進行了較為詳盡全面的論述,后者則專門探討了先秦文獻詞典的注音問題。
第四,充分運用現(xiàn)代詞典編纂的方法。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上,本書和大多數(shù)先秦專書詞匯研究的模式基本相同,即首先對《國語》語料進行全面的占有和梳理,在此基礎上尋找合適的研究框架,然后運用語言學理論來解釋各類詞匯現(xiàn)象。由于本文運用了大量現(xiàn)代詞典編纂的方法,力倡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共時與歷時相結合、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這使得本書的研究過程與結果更為精細和科學。比如在材料整理階段,對《國語》善本的甄別與選擇、電子本文的制作、字體的選擇、分詞、確定義位等問題,與詞典編纂過程中例證的篩選、詞典語料庫的建立、詞典用字、字頭和詞頭的分立、義項的劃分一一相應。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王力、周祖謨等老一輩學者的積極倡導下,眾多學者都致力于漢語史專書文獻詞匯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著作。在過去30多年的研究中,著作的涵蓋面愈來愈廣,幾乎涉及各個歷史時代典型專書,在先秦文獻中更是如此,如《詩經(jīng)》、《左傳》、《呂氏春秋》、《韓非子》、《莊子》等都有專門的詞匯研究著作問世。然而對于號稱“春秋外傳”的《國語》卻一直鮮有人問津,因此,《〈國語〉詞匯研究》一書正是彌補了該領域研究的不足,在一定意義上確有填補個案系統(tǒng)研究空白之功。與前人的相關研究相比,它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特別是現(xiàn)代詞匯學理論,以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方法為基礎,同時結合傳統(tǒng)小學的治學方法,對《國語》詞匯進行了綜合性考察,可以說,是一部理論和材料俱佳的語言學力作。
誠然,我們也期待長書副教授在建立《〈國語〉詞匯研究》框架體系的同時,能夠進一步瞻前顧后,在漢語詞匯史層面更為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觀照戰(zhàn)國時期漢語詞匯發(fā)展的獨特的斷面與年輪特點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繼續(xù)檢驗追蹤《國語》首見詞的發(fā)展軌跡;也期待他能后出轉精,《〈國語〉詞典》深入淺出,盡早問世,以饗學林。
參考文獻:
[1]王延棟.戰(zhàn)國策詞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陳長書.《國語》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方子玉)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簡介:楊春宇(1971-),男,遼寧錦州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學、社會語言學和接觸語言學的研究。